(原書名:我的性格,我決定:更有自信、更高EQ、打造理想人生的性格養成計畫)
Amazon年度暢銷書★★★★★五顆星評價
人生無法打掉重練,但性格可以!
百萬讀者見證有效的改造計畫
他,父母從小離異,父親從此深陷毒癮,家中成為毒蟲出入的地方。他覺得自己像是走在鬆軟的沙土上,腳步永遠踩不穩;他結交一群同樣飽受精神創傷的朋友,終日虛度、無所事事。只有電玩遊戲《魔獸世界》,是他唯一的避風港。
他和許多人一樣,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只能心中吶喊著:
我走一步就退兩步。
我做什麼都錯。
為什麼我就是做不到?
這到底是什麼問題人生!
好不容易,他邂逅心儀的女子,但她差一點無法嫁給他──只因為一個性格測驗!測驗顯示,他缺乏長期堅持追求目標的韌性,他不適合她。
但他從此成為「魯蛇」了嗎?不!如今的他──班傑明.哈迪──是心理學博士、組織心理學家,是營收突破百萬美元的公司老闆,也是激勵人心的演講者與暢銷書作家。他曾是線上創作平台Medium.com讀者追蹤人數全球第一的作者,所寫的文章每月吸引數百萬讀者閱讀。而且,他不但順利娶到心儀的女子,還是五個孩子的爸爸。
他要告訴你,什麼星座、MBTI、五大人格、九型人格……這些性格測驗,通通不管用!
班傑明.哈迪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性格測驗解析的是「過去的你」
「未來的你」由自己作主!
每當卡關的時候,許多自助書籍會告訴你,問題就出在你身上,因為現在所發生的一切,都是過去的經歷所致,就像推倒一列骨牌那樣。
然而,你會發現,即使了解自己的問題,對未來一點幫助也沒有。
當你以過去當藉口,允許自己陷在固有的習慣和態度,反倒會認為這一切似乎別無選擇。然而,你是誰,其實不是由過去的你來決定。本書以一個又一個的理論和實例證明:
你的性格可以改變,而且確實會改變;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性格、訂做自己的性格。
▋想要改變自己,又感到窒礙難行?
這本書正可以幫上你的忙!
無論心理測驗怎麼描述你,同學或同事怎麼定義你──你是誰?由現在的你來創造!班傑明.哈迪藉由本書,要教你喚醒內在潛能,用最有效的方法,成為性格的建築師。借助四支性格槓桿,你就可以獲得改變自己的巨大力量:
擺脫心底創傷的羈絆
人們之所以會深陷在創傷之中,是因為當時強烈的情緒反應,讓過去不斷被重塑、不斷增強創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擺脫痛苦的經驗,你不能再迴避過去,你得勇敢面對。你肯定會驚訝,原來過去的痛苦可以這麼快就消散且改變。
重新改寫你的故事
勾勒自己未來的輪廓,由你的行為來告訴自己「你是誰」。第一步:誠實檢視你給自己賦予的未來→第二步:寫下你的自傳→第三步:想像三年後那個未來的你→第四步:把你的新故事告訴所有人
用實際行動強化潛意識
光在腦海裡空想是不夠的,要讓身體也熟悉未來的你。你必須付諸實際行動,並創造高峰經驗。本書會教你如何強化意識。
打造具「強迫機制」的環境
你所接觸吸收的一切,無論是食物、資訊、人、或是經驗,都會形塑你的樣子。環境,就是改變自己最有力、也最重要的工具。改變的第一步,是留心自己的環境,看看它對你的影響;第二步則是運用策略,刻意打造所需的環境。
▋從今天起,對未來的自己下訂單!
閱讀本書可以:
☑ 看清「性格」的迷思,了解這種迷思如何限制大多數人的潛力。
☑ 變得自信,能夠定義自己的人生目標,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
☑ 情緒發展更成熟、能對過去的創傷提出新的敘事方式。
☑ 找到並成為「有同理心的陪伴者」,化創傷為前進的動力。
☑ 強化潛意識,克服各種上癮、自我局限的習慣。
☑ 重新設計環境,讓環境把你推向未來,而不是讓你陷在過去。
▋隨書附贈「《訂做自己》我的預約單」下載連結,配合本書練習,更能實際體驗性格改造計畫的神奇!
【好評推薦】
林怡辰——親子教養作家
海苔熊——諮商心理師
熱情推薦!
「本書內容豐富、有明確目標、能帶給人力量。你本來可能已經被洗腦,覺得有些夢想絕不可能成真,但只要你準備好了,這本書就能為你解鎖未來、實現夢想。」――賽斯.高汀(Seth Godin),《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作者
「這可能是我讀過最棒的自助書籍。本書讓這種文類有全新的定義,再也不是只談一些未經測試的理論。哈迪的論點都有令人驚喜的故事,也有最先進且經過驗證的科學做後盾,而且人人都能做到書中提示的要點。最棒的一點是: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像是病毒感染一樣傳播著無用的性格測驗,而這本書能將他們全部擊倒。」――塔克.麥克斯(Tucker Max),《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哈迪博士打破過時的典範,並告訴你如何創造更廣大遼闊的未來。」――JJ.維珍(JJ Virgin),《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哈迪就是他筆下內容活生生的範例,不斷變得愈來愈好;你也可以像他一樣。」――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定力》(Stillness Is the Key)作者
「對於想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人來說,這本書不只會讓你興味盎然、充滿希望,更能應用到你的生活。雖然自助/商業領域早已眾聲喧嘩,但班傑明.哈迪的著作將讓一切改觀。」――理查.保羅.伊凡斯(Richard Paul Evans),《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這本書巧妙的點出我們為何停滯不前,並提出以科學為基礎的步驟,協助你改變自己、改變人生。想提升自覺、邁向成功,這是一本必讀的著作。」――塔莎.歐里希(Tasha Eurich),《紐約時報》暢銷著作《深度洞察力》(Insight)與《吸金領導力》(Bankable Leadership)作者
「精彩出眾,不容錯過。全書以充滿希望、打動人心的筆調,講述關於創傷與成癮的議題,讓你重寫自己的故事。」――葛倫.莫舒瓦(Glenn Morshower),曾獲獎項肯定的演員、製片、導演
「哈迪博士讓讀者看到創傷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治癒過去的創傷,就能帶來改變。我們的性格一直不斷變動,而這本書將協助你寫下自己的未來。」――唐納德.伍德(Donald Wood)博士,啟發表現研究機構(Inspired Performance Institute)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們都想要相信這本書提出的內容,而哈迪的筆調讓這一切充滿說服力與希望。這是本革命性的著作。」――李奇.諾頓(Richie Norton),《蠢方法才是好方法》(The Power of Starting Something Stupid)作者
「有人說,未來將不再是過去的樣貌。這本書完美說明這種概念,為我們提供動機與方法,讓我們在未來呈現出最好的自己。」――哈維.麥凱(Harvey Mackay),《與鯊共泳》(Swim With the Sharks Without Being Eaten Alive)作者
「這本書提供具堅實科學基礎的路線圖,讓人能夠重寫自我設限的故事,同時在這輩子的旅程中持續不斷撰寫、編輯,踏實邁向成功。」――史蒂芬.艾森柏格(Steven G. Eisenberg)醫師
作者簡介:
組織心理學家,也是激勵人心的演說家與暢銷書作家,著有《不能光靠意志力》(Willpower Doesn’t Work)。他的部落格每月有數百萬瀏覽人次,並曾登上《富比士》(Forbes)、《財星》(Fortune)、《CNBC》、《大思想》(Big Think)、科技新聞媒體《Cheddar》等媒體。2015~2018年,他是線上創作平台Medium.com讀者追蹤人數全球第一的作者。也定期為《Inc.》及《心理學》(Psychology)供稿。
他和太太蘿倫(Lauren)在2018年2月領養了三個孩子。一個月後,蘿倫又發現自己懷上雙胞胎,所以現在他是五個孩子的老爸。目前住在美國奧蘭多。
譯者簡介: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翻譯,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哈拉瑞《人類三部曲》系列、麥爾荀伯格《大數據》系列等書。
章節試閱
【摘自:第一章 過去的你,被性格迷思困住】
我有個朋友叫凱莉(Kary),她已經四十出頭,但從來沒有一份工作待得長久。她每幾年都會轉行,從來沒能在公司裡發揮什麼重要的作用。
她覺得好像無法真正認識自己,並為此深感挫折。她看著身邊的朋友和同事,覺得他們好像知道一些她所不知道的事。她告訴我:「他們好像都挖掘到人生的祕密,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與熱情。」
至今,凱莉還在等著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自己。她對生活的態度很被動,總希望會有那麼一天,自己能像被一道閃電打到般突然茅塞頓開,從此就能充滿自信往前邁進,成為那個真實的自己。
但凱莉搞錯一件事:是行動帶來啟發,而不是啟發帶來行動。光等著被閃電打到是不行的,必須採取行動才可能提升自信心和想像力。她得決定自己想要什麼,然後開始前進。在一切緩緩前進的過程中(即便幅度再微小不過),她將看得更清楚、變得更有自信,像是為自己開啟一扇門,得到更大的彈性與改變。
很多人都像凱莉這樣,總擔心還沒有「找到」自己或自己的熱情所在。有種常見的想法認為:你應該主動找出自己的「熱情」、把它發揮到極致;如果找不到熱情所在,你就只能是個乏善可陳的無名小卒。當今的流行文化就傳遞著這種訊息,相當符合我們的文化對性格測驗迷戀不已的現象。我們之所以認為可以「找到」熱情,是因為覺得熱情就像性格一樣,是每個人獨特且與生俱來的東西。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深度職場力》(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中指出,與其想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還不如培養出自己稀有而寶貴的技能。去找出市場上的某個需求,然後試著滿足那個需求。只要你能培養出相關技能、開始看到自己的成功,熱情自然會隨之而來。紐波特寫道:「你先努力投入工作、讓自己在某件有價值的事情上變得出色,之後就會得到熱情,而不是先有熱情再去工作。換句話說,你工作的內容遠不如你工作的態度來得重要。」
紐波特對熱情的想法與動機相關的研究結果完全吻合。動機也像熱情一樣,並不是個要去找出來的東西,而需要透過主動向前而創造。
熱情和動力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表示:「應該會是行動帶來感覺,而不是感覺帶來行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自信也是一樣。你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自信,是你先選定目標、穩定朝目標前進,就會得到自信這個副產品。
想在努力之前就先有自信,就像是想在工作之前就拿到薪水,這根本就是想要偷懶又想一夕致富的想法,等於是希望不用付出任何努力與創意、不採取行動、不冒風險、不做任何改變,就想得到一個發展完全的性格。像是被寵壞的有錢小孩,希望一切都有人幫忙端到眼前。
熱情是最後的獎勵,但你就是得先投入努力才行。
性格也一樣。性格不是一個你「找到」的東西,而是要透過你的行為與行動創造而成。認為需要「找到」你的性格,就像是認為性格是天生、根植於過去,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
事情並非如此。
性格正如熱情、靈感、動機與自信,都是你在人生做出各種決定之後的副產品。當你認為是性格推動你生命中的各種選擇(像是找工作時選了一個你覺得「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就會對自己造成限制、抑制你的表現。
在你看來,像是甘地、德蕾莎修女那些有著強大影響力的人,難道做決定時就只是以他們的性格為依據?又或者,他們的決定是基於某些更重大的原因,再靠著他們致力於達成那些決定,才讓他們擁有如此的成就?
使命感的重要性遠超過性格。沒有深層的使命感,你的性格只會想要逃避痛苦、追求愉悅,那就是一種動物本性、低層次的運作模式。然而,那也是大多數人對性格的普遍看法和做法。如果你能做到由使命來推動,你就能變得高度靈活有彈性,做決定時不只是基於痛苦或愉悅,而能夠創造自己、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
此外,只要你對自己的目標夠認真,就會進而塑造你的性格。
使命不是被你「找到」的東西,而是你最終為自己做出的選擇。
別再去「尋找」,而是要「決定」,再讓這個決定改變你。
並不是從性格當中產生各種決定與目標,而是從各種決定與目標當中,產生你的性格。如果你能主動、有意識的做出積極的決定、發展技能、並尋求新的體驗經歷,你的性格也就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與變化。你訂出高遠的決定與目標,性格就會隨之提升;不要只因為當下的性格,就降低決定與目標的層次。
一心想要「找到」自己的性格,只會導致缺乏作為、逃避困難的對話、讓自己分心虛耗,並且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找藉口,這會讓你在人生的旅程上只是一個乘客。相反的,你可以也應該成為自己人生旅程上的司機。你可以是那個創造一切的人。
認為性格是「找出來的」還有一個問題:會造成極度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人生的一切似乎都是關於你、你、你。以目前千禧世代勞動人口深感挫折為例,不論這種想法是否公平,常有人認為千禧世代懶散成性、又自以為是,不願意做任何他們覺得自己「沒熱情」的事。他們落入一個陷阱,以為熱情是一種應該能夠立即、本能般出現的事,不知道這是需要經過一段培養知識及能力的過程,投入心力而有所貢獻之後才油然而生。
在《內在探索》(Inside Quest)節目的一次採訪中,作家暨領導力專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認為千禧世代之所以很難在工作中獲得快樂,問題癥結在於他們的成長過程。他們在充滿刻意鼓勵與即時滿足的環境中長大,即使比賽輸了也能領個「參加獎」,甚至到大學還有很多家長一直在幫孩子向老師爭取更高的分數。於是他們相信自己「想要什麼就該立即得到」,而不是「想要什麼就該努力付出去爭取」。
明明是最後一名卻能得獎,明明沒有實際成果卻能得到好成績,乍看之下對孩子是一種鼓勵,長遠來看卻可能會對孩子有害。西奈克等人就認為,並沒有人告訴千禧世代必須付出努力,才能贏得人生中想要的東西,於是他們期待一切能不勞而獲。由於他們缺少自尊、又期待一切都能即時滿足,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想像為什麼他們那麼愛做性格測驗:你不用多想、也不用負責,就能認識自己、得到即時而輕鬆的答案。
性格測驗就像是給靈魂吃的速食,讓你以為可以立刻找到真實的自我。就像是凱瑟琳.布里格斯認為所有的行為都該得到包容,性格測驗會讓你覺得現在的自己、現在生活的狀況都理應如此。
但不該是這樣。你的性格不該是「找」出來的。
【摘自:第一章 過去的你,被性格迷思困住】
我有個朋友叫凱莉(Kary),她已經四十出頭,但從來沒有一份工作待得長久。她每幾年都會轉行,從來沒能在公司裡發揮什麼重要的作用。
她覺得好像無法真正認識自己,並為此深感挫折。她看著身邊的朋友和同事,覺得他們好像知道一些她所不知道的事。她告訴我:「他們好像都挖掘到人生的祕密,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與熱情。」
至今,凱莉還在等著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自己。她對生活的態度很被動,總希望會有那麼一天,自己能像被一道閃電打到般突然茅塞頓開,從此就能充滿自信往前邁進,成為那個真...
推薦序
【導讀】
在這世上,我最愛的人就是我太太,我們有五個寶貝孩子。但當初她差一點就不會嫁給我,只因為一個性格測驗。
在我念大學時很流行一套「色彩密碼」(Color Code)性格測驗,測驗將所有人分成四種顏色:「紅色性格」代表充滿衝勁和進取心,抱負與自利是前進的動力;「藍色性格」強調內心感受,重視人際關係;「白色性格」著重內省,往往比較被動;「黃色性格」則會追求樂趣,是派對上的靈魂人物。
蘿倫是紅色性格,所以當她家人發現我居然是白色性格,擔心得不得了。她的前夫也是紅色性格,不僅滿腦子想的只有自己,還會虐待她。蘿倫的爸媽認為,她之所以看上完全是另一個極端的我,多半只是一時矯枉過正,或是因為前段婚姻的創傷而小心過頭。
蘿倫一家和許多深信性格測驗的人一樣,覺得這套色彩密碼有一定的真實性。他們戴上這些性格測驗的眼鏡,把看到的人全都歸類成這四種。
蘿倫的家人擔心:「這傢伙是白色,而蘿倫是紅色,她一定會把他吃得死死的。但蘿倫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白色性格可不行!」
蘿倫也有一樣的顧慮:紅色性格跟白色性格真的速配嗎?白色性格在工作上很難有發展;白色性格的耳根子太軟;白色性格充滿夢想,但缺乏長期堅持追求目標的韌性.......
幸好,蘿倫決定給我一次機會,她開始真正試著認識我。我們認真交往一段時間,關係一直很不錯,她終於拋下原先對白色性格的成見、父母最初的顧慮,願意大膽的選擇和我在一起。
蘿倫和我現在回想起這件事,不免覺得荒謬至極。如今我們的婚姻美滿,有五個孩子,我們兩個後來讀心理學的時間加起來長達十四年。但這不能改變當初的事實:性格測驗差點毀了我們的人生。
被性格測驗誤會或冤枉的,絕不只有我一個。你也可能是這場流行病的犧牲品。現代文化充斥著像是色彩密碼這樣的「性格」框架,一些知名的大壞蛋還包括: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BTI)、DISC性格測驗(DISC assessment)、溫斯洛性格測驗(Winslow Personality Test)、五大人格特質量表(NEO)、HEXACO人格模式、伯樂門性格密碼(Birkman Method)、九型人格(Enneagram)、墨跡測驗(inkblot)等等。
這份清單可以一直列下去,怎麼列也列不完。彷彿每一天都會再冒出幾百種新的性格測驗。
人們對「性格」的痴迷實在已經近乎荒謬,讓臉書不得不在二○一九年宣布禁止「功能有限」的外掛應用程式,也就是那些五花八門的性格測驗小遊戲。因為在這之前,已經有超過八千七百萬名用戶只因為想知道性格測驗答案,自願放棄個資。
你,是哪一種人?
性格測驗看起來的確既好玩又有趣,但這些測驗和背後關於「性格」的理論都隱藏著一個黑暗的現實:無數人的一生可能因此而發展受限、甚至是遭到毀滅。
一般主流觀點認為,你的性格就是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你,性格是「天生的」、而且「永遠不變」。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收集足夠的資訊(也就是要找到對的性格測驗),以找出深藏在內心的真正性格。
等到找出這項重中之重,你就能以此為核心,順利打造自己的人生。雖然這樣打造出來的人生,可能並不是你想選擇的人生,但這就是你「命中註定」的人生。你手上拿到的牌就是這樣,想要逆天而行根本是痴心妄想,只會導致災難與痛苦。
這一切都好像在說:你一出生就已經確定你是怎樣的人,不會再有任何改變。
然而,事實上幾乎人人都想改變自己的性格。伊利諾大學的最新研究指出:超過九○%的人對自己的性格特質感到不滿,希望能有所改善。
大家都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卻因為遭到誤導,以為沒有改變的可能。
許多知名心理學派主張性格是天生如此、無法改變的。之所以會認為性格固定不變,是因為心理學家向來十分重視「過去」。許多性格理論都認為:從過去最能預測未來。這種觀點根源自常見的「因果決定論」,認為現在所發生或存在的一切,都是由先前的條件或事件所引起。依這種觀點,一個人現在的樣子是由過去經歷的事件所導致,就像是推倒一列骨牌那樣。
在這裡說「導致」,可不只是「有影響」而已,指的是絕對的因果。也就是說,對於現在的自己、現在的作為,你並沒有其他的選擇或可能。你只能被迫接受現在的性格,因為你現在的樣子就像是一張骨牌,被過去倒下的其他骨牌給推倒。你改變不了過去,只能試著「找出」你「真正的自己」、了解自己現在是這個樣子的原因。
於是,大家只能努力的尋找,想找出「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並不可能去想像、創造自己與性格。
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的性格真的那麼固定?真的無法改變?
事實並非如此。許多研究、尤其是晚近的研究,已經充分證實這一點。
如果你曾經想讓人生有重大改變,卻窒礙難行、令你受挫灰心,這本書能幫上你的忙。我要告訴你,你的性格一點也不重要。我還要說,你的性格絕不是什麼你的本性。你的性格只是一種表面而短暫的東西,是某些更深層事物的副產品。
人性真正的根本,是你做出選擇、並堅持選擇的能力,這也是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所謂人類終極的自由:「能夠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觀點至少呈現兩個重要的意義:我們能夠選擇自己希望未來發生的事,以及能夠選擇如何應對眼前發生的事。勇於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當你給自己更多決策權,就更能把人生和際遇掌握在自己手上。
【導讀】
在這世上,我最愛的人就是我太太,我們有五個寶貝孩子。但當初她差一點就不會嫁給我,只因為一個性格測驗。
在我念大學時很流行一套「色彩密碼」(Color Code)性格測驗,測驗將所有人分成四種顏色:「紅色性格」代表充滿衝勁和進取心,抱負與自利是前進的動力;「藍色性格」強調內心感受,重視人際關係;「白色性格」著重內省,往往比較被動;「黃色性格」則會追求樂趣,是派對上的靈魂人物。
蘿倫是紅色性格,所以當她家人發現我居然是白色性格,擔心得不得了。她的前夫也是紅色性格,不僅滿腦子想的只有自己,還會虐待她。蘿倫...
目錄
前言 想改頭換面,請忘掉愚蠢的性格測驗
第一章 過去的你,被性格迷思困住
第二章 現在的你,必須了解的性格真相
第三章 擺脫心底創傷的羈絆
第四章 重新改寫你的故事
第五章 用實際行動強化潛意識
第六章 打造具「強迫機制」的環境
結論 給自己一次機會,與理想的你相遇
致謝
註解
前言 想改頭換面,請忘掉愚蠢的性格測驗
第一章 過去的你,被性格迷思困住
第二章 現在的你,必須了解的性格真相
第三章 擺脫心底創傷的羈絆
第四章 重新改寫你的故事
第五章 用實際行動強化潛意識
第六章 打造具「強迫機制」的環境
結論 給自己一次機會,與理想的你相遇
致謝
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