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蒙特vs孟肯
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20世紀初精采絕倫的書信激辯
本書完整收錄兩位學者的六場論戰十二封信函
★英文版獲各大名家、媒體的一致好評☆
「本書突顯了孟肯的政治觀念及思考和信仰的堅定。他堅信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即優勝劣汰,而且這一法則永恆不變,所以在制度選擇上也同樣遵循這個基本的生存法則;人類社會的進程乃是人類意志力的產物,所有社會屬性的設計和安排要有其失敗的考量。孟肯認為人類社會如同自然界一樣,注定是不平等的,這點也是自然和合乎情理的,而人類社會得以運行到今天,主要是最初的種姓制度所發揮的作用。」
——泰瑞.蒂修(Terry Teachout),美國傳記作家、劇作家、文藝評論家,古根漢獎得主,《懷疑論者:H.L.孟肯的一生》作者
「本書的論辯主題時至今日也是人們常常關注並參與的話題,即兩種相對符合人類社會的社會生活模式的選擇。一種是拉蒙特提議的集體主義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下,提倡人人均衡主張,資源也要從多的一方流向少的一方,最終達到各方平均的局面;另一種模式是孟肯建議的個人主義社會模式,這種社會模式下,提倡人人都應依天賦能力去生活,主張給予個人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和最小程度的國家控制。」
——約翰.德比希爾(John Derbyshire),美國作家、政治評論家,《國家評論》雜誌、《新英語評論》雜誌等專欄作家
「孟肯在此書中表達的哲學觀是建立在『人類永久行善行為的演化過程』,身為堅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孟肯堅信好的體制源自人的進步,而不是拉蒙特堅信的人為設計的所謂完善的體制。於孟肯來說,人的進步過程就是『人的覺醒過程,人的活動在前,也就是說,不斷修正今日之理論是為了人類的美好明天』。」
——《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Herald)
※ ※ ※
20世紀初的美國,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引導下,
人民的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升,卻也因此帶來更多社會弊端,
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食品安全問題、環境衛生髒亂……
有鑑於此,社會主義學家拉蒙特提出了自己的理想:
世界可以是平等的,只要人人都能放棄利己主義思想,
而這個體制的建立需要透過自我鬥爭和與舊體制的徹底決裂。
諷刺作家、文化評論家孟肯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他從另一角度提出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
即認為生存壓力和競爭會一代代越來越大,
無論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怎樣的無奈、反感、不安,
最後的現實生活都要透過自己的奮鬥來完成。
因為社會生活與自然法則一樣,都遵循優勝劣汰的基本原理。
[本書特色]
美國GDP總量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躍居世界第一,進入所謂「鍍金時代」。然而,伴隨經濟繁榮而來的是腐敗滋生蔓延、貧富差距拉大、底層人民焦慮、環境汙染嚴重……拉蒙特和孟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論辯。兩人立場雖完全不同,卻能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為後世關注社會話題、持不同意見者之間的對話樹立了典範。
作者簡介:
羅伯特.瑞夫斯.拉蒙特(Robert Rives La Monte, 1867-1939),美國編輯、作家、翻譯家和社會主義者。是最早將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論》(Das Kapital)和《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翻譯成英語並引入美國的譯者之一。代表作:《社會主義與現代科學》、《社會主義中的積極性與消極性》(Socialism: Positive and Negative)、《人民vs個人》(Men Versus The Man)等。
亨利.路易斯.孟肯(Henry Louis Mencken, 1880-1956),20世紀美國著名的讀報人、諷刺作家、文化批評家、哲學家、美國英語專家、記者,美國知識界的一位中心人物,世人稱其為「巴爾的摩的聖人」。也是20世紀上半葉公認的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隨筆、雜文等作品均以其獨特的文風而著稱。代表作:《偏見集》(Prejudices)、《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幸福的時光》(Happy Days)、《記者生涯》(Newspaper Days)、《異教徒的日日夜夜》(Heathen Days)、《人民vs個人》(Men Versus The Man)等。
譯者簡介:
王少凱,外語學院教學院長、教授、劍橋商務英語(BEC)考官。先後發表論文18篇。出版譯著:《聖壇之火》(The Altar Fire)、《父與子:信仰與偏見》(Father and Son)、《赫伯特.胡佛傳》(The Making of Herbert Hoover)、《歐巴馬演講精華》(Selected Speeches of Barack Obama)、《對話寂靜》(The Silent Isle)、《寧靜的力量》(Power Through Repose)、《理所應當地生活》(As a Matter of Course)、《放飛你的心》、《平和地生活》等。
章節試閱
拉蒙特的第一封來信
親愛的孟肯:
你我都是中上階層中典型的年輕人,接受過教育,喜好率先表現出對現狀的不滿。所以,當路人稱呼我們為「憤青」時,也並非非常離譜。然而,我們之間卻各有不同,甚至是差之千里。你,雖然思想獨立而且堅定,但總體而言,卻是尼采的信徒。換言之,你是一位自由主義者,你的理想就是應該有一位具有非凡貴族寡頭背景的「超人」,統治著一群窮途末路的下等民眾。而我,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一位堅定的馬克思的追隨者,不是因為我認為馬克思超人一等或完美無瑕,只是我有種強烈的感覺,認為他是正確的,即使自己還無法真正清楚地認知到他的正確之處。
首先,讓我們探討一下我們之間基本一致的地方,之後就很容易認知到我們之間的分歧所在了。唐吉訶德、耶穌基督和湯瑪斯.傑佛遜都是理想主義者,就此而言,我們倆也都是理想主義者。但理想主義者之間也有著天壤之別,其差別在於我們的理想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果擁有的理想能夠實現,至少從情理上講可以實現的話,那麼,我們稱具有這種理想的人為講究實際之人,甚至可以稱之為科學家、唯物主義者或無神論者。在最為傑出和堅定的社會主義鬥士中,就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人物。如果擁有的理想毫無實現的可能,或者這位理想主義者將自己的馬車套在了星星之上,卻沒有充分研究過天文學知識,不明白星星行走的軌跡是否能讓自己糟糕的人造馬車安全運轉起來,那麼,我們就會稱這種理想主義者為夢想家、幻想者、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者,甚至是瘋子。在我們內心,很可能這就是我們在對方眼中的印象。只要認知到人類歷史中曾出現過所謂低層社會的亞人類,你就會相信身為一個講究實際的人,唯一可以接受的理想,其實就是接納這一類型的低層社會。對你而言,一旦提議消滅這些低人一等的族類,你就變成了一個無視殘酷歷史教訓的夢想家。必須承認,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學,比如說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創作的《新世界》,它所呈現出來的社會主義,要不是任由社會主宰的人類改良方案,就是病人可選擇採用的治療人類疾病的萬能藥。同時,也必須承認,大多數這種題材的文學作品具有宣傳色彩,可以用來為你的觀點助威。
但是,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主義者,他們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軍隊的組建、培養和訓練之中,他們的軍隊裝備精良,遍及四海。他們從不氣餒,總能勇往直前,戰無不勝;而且其規模還在不斷壯大,早已超過了3,000萬人,成為了令世界矚目的軍紀嚴整、號令統一的最威武雄壯之師。這些雖看似普通卻具有代表性和戰鬥精神的社會主義者,並不會將自己看成專利藥的供應商,反而把自己當成了施洗者約翰,正以斬釘截鐵的聲音宣告新秩序的到來。這樣的軍隊,感受著共同信念的激勵——即使這信念不過是一種幻覺,在共同使命的感召之下——即使這種使命永遠不會實現,已成長為一種力量,一種腳踏實地之人不得不正視的力量。
這種信念是一種幻覺嗎?這種使命永遠無法實現嗎?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如果舊秩序無法維繫,那麼,新秩序就必然到來。暫且不提新秩序會如何,我只想向你表明,舊秩序已經無法維繫下去了。我不想從歷史學、政治經濟學和統計學中引經據典,原因有二:其一,我自己對這些事情知之甚少;其二,我不希望冒犯你。根據我的經驗,講求實際之人對呆板的資料總是深惡痛絕的。
整體而言,中世紀的經濟與今日經濟的重要區別,在於中世紀生產的產品主要供當地使用,而今日生產的產品幾乎都是為了對外銷售。因此,我們的現代工業和商業融合一體,它之所以能順利運轉,取決於商品銷售的充足和連續。每當商品銷售出現中斷,最典型的例子出現在1873年、1893年和1907年,社會就會陷入巨大的恐慌。
18世紀後葉,誕生了一系列的機械發明,生產方式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而且這種變革仍在以更為迅捷的速度進行著。變革的終極碩果,就是生產力獲得了大幅提高。我想,如果說今天1小時的工作產值相當於亞當斯密時代100小時的產值,沒有人會認為我判斷有誤。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變革的具體成果吧。參考一下華盛頓政府收集的資料,就會發現,1900年每位工人的平均產值為2,000美元左右,平均薪資大約為400美元。如何消化這麼多產值的產品,令政府左右為難。顯然,一個只賺400美元的工人是無法購買2,000美元的產品的。國人當中,有超過50%的人屬於工人階級。雖然農民可以助一臂之力,但相比於工人自身龐大的基數,農民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總體的購買力也強不到哪兒去。因此,真正具有購買能力的人屈指可數。顯而易見,如果總產值僅依賴於個人產品消費,如果只局限於家庭或國內市場,消化這些數量龐大的產品如同天方夜譚。但是,幸好還有國外市場,我們還可以生產生鐵和豬肉。雖然作為第一大生產國的英國驕傲地吹噓自己是世界工廠,但它對國外銷售的依賴有目共睹。今日世界的每個市場上,英國正遭遇德國和美國日益激烈的競爭。與此同時,日本也正在從歐洲和美國手中搶奪東方市場。此外,中國的工業正蓄勢待發,這一真正的黃禍早已成為具有遠見的歐洲保守派和美國保守派的噩夢。國外市場一直是經久耐用的巨大安全閥,但無情的經濟發展,也可以說是命運或者天命,正迅速地扭死閥門。
另一個安全閥——將資本和勞動力應用於生產生鐵,而不是生產豬肉——在過去的1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它成為一種局部緩解方法,其安全期有望超過國外市場的那道安全閥。資本和勞動力,從日常消費品生產上撤回並應用於生產耐用的工業設備和運輸設備越多,每年生產的產品所需要解決的暫時困難就越少。毫無疑問,正因為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被投入到諸如東北部水下隧道建設這類巨大的工程中,我們才能維繫目前階段的繁榮,1907年帶來的陣痛也才會得以緩解。這些隧道建設工程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分配,節省了時間和勞動力。但是,一旦這些工程竣工,暫時舒緩的困境反而會加劇。
在一些獨立生產部門,有些資本必須投入到固定資產上,有些資本則用來按天或按週支付薪資。競爭,促進了機械設備的不斷改進和提高,因此,也迫使雇主將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到固定資產方面。這種變化,經濟學家稱之為資本競爭,它迫使實業巨頭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整合生產,也導致了產品與工人購買力之間發生持續和巨大的偏差。獨立工廠和整個國家也是如此,資本構成不斷發生變化——其過程本身就使變化成為必須,而且必須要變化下去——最終使整體的產品銷售變得越發舉步維艱。
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一種現實狀況,而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民眾無力購買超過每年產值五分之一的產品,這一購買力的匱乏,是致命的,而且注定會無視人類的意願而持續加劇。
親愛的孟肯,我們正處於經濟變革的關口。這種變革如此巨大,所以,除了革命一詞,其他的字眼都無法恰如其分地描述它。這就是我們必須得出的結論嗎?我打從心底認為,資本內部技術含量的提升以及殘酷無情的變化,注定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而且,這種革命與我們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我們是有遠見的人,就必須做到未雨綢繆。
拉蒙特的第一封來信
親愛的孟肯:
你我都是中上階層中典型的年輕人,接受過教育,喜好率先表現出對現狀的不滿。所以,當路人稱呼我們為「憤青」時,也並非非常離譜。然而,我們之間卻各有不同,甚至是差之千里。你,雖然思想獨立而且堅定,但總體而言,卻是尼采的信徒。換言之,你是一位自由主義者,你的理想就是應該有一位具有非凡貴族寡頭背景的「超人」,統治著一群窮途末路的下等民眾。而我,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一位堅定的馬克思的追隨者,不是因為我認為馬克思超人一等或完美無瑕,只是我有種強烈的感覺,認為他是正確的,即使...
推薦序
前言
就形式而言,本書是朋友之間的一系列書信交流;而就其內容來看,也的確如此。這些書信之所以誕生,得益於社會制度這一大話題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還得益於300公里的路程讓我們之間的促膝交流幾乎不可能。信中所展現的,與其說是論據以及預言家的學術回顧,不如說是私人間經常一閃而過的見解與觀點。在不止一個地方,雙方發生了立場的改變,這是因為爭論的一方總試圖動搖對方的立場,而且有時也的確如願以償。因此,希望讀者能耐心地接受這些立場的改變。人們普遍認為,最好不要試圖將這些形式自由的書信體改變成呆板的說教體裁付梓成冊,因為這些書信雖然不會對它們故妄討論的重要話題提供嶄新的事實或理論,但可能仍會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它們表明,那些眾所周知的事實和理論所呈現的形式是何等靈活多樣,而這兩位稍顯心切的探尋者又如何為其所吸引。
拉蒙特
孟肯
前言
就形式而言,本書是朋友之間的一系列書信交流;而就其內容來看,也的確如此。這些書信之所以誕生,得益於社會制度這一大話題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還得益於300公里的路程讓我們之間的促膝交流幾乎不可能。信中所展現的,與其說是論據以及預言家的學術回顧,不如說是私人間經常一閃而過的見解與觀點。在不止一個地方,雙方發生了立場的改變,這是因為爭論的一方總試圖動搖對方的立場,而且有時也的確如願以償。因此,希望讀者能耐心地接受這些立場的改變。人們普遍認為,最好不要試圖將這些形式自由的書信體改變成呆板的說教體裁付梓成...
目錄
前言
拉蒙特的第一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一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二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二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三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三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四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四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五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五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六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六封回信
前言
拉蒙特的第一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一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二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二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三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三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四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四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五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五封回信
拉蒙特的第六封來信
孟肯給拉蒙特的第六封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