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真的是為了秦始皇建的嗎?楊貴妃後來的下落呢?
努爾哈赤的死因,玄武門政變之由,宋仁宗的身世之謎……
這些你都在課本上學過,但誰知道歷史上他們最後怎麼了?
史書說的到底是真是假,難道你要穿越回去問史官嗎?
史書未言明的那些「前因」跟「後果」一一揭密,信不信隨你!
▎秦始皇陵墓:兵馬俑為誰佇立千年?
西元前247年嬴政即位之初,便動員了七十萬民工著手修建陵寢,
直至西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為止,一共耗時三十六年,
修築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從各地運輸建材,甚至更改河道的流向,
有歌謠云:「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一唱,萬人相鉤。」
更有傳言說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其實不是為了秦始皇建造的?
秦始皇陵被項羽大軍一把火燒過,唐代黃巢之亂又有大規模破壞,
秦始皇本人到底還有沒有安安穩穩躺在裡面?他的錢被偷光了沒?
▎楊貴妃是縊死,還是被槍殺?
唐代安史之亂興,幾乎動搖整著大唐的安穩,首都長安差點不保,
唐玄宗撤離的途中,因楊貴妃仍侍奉在君側,六軍不發就是不發!
玄宗情與義難兩全,貴妃最終命喪馬嵬坡,長恨歌雋永流傳……
等等!楊貴妃是怎麼死的?是白綾縊死還是死在禁軍的亂槍下?
否則怎會有「太真血染馬蹄盡」,「血汙遊魂歸不得」的詩句?
什麼?還有的說楊貴妃跑去日本了?山口百惠說她是楊貴妃後代耶!
貴妃之死眾說紛紜,只能說:此題綿綿無絕期,只等太真來說明!
▎黃袍加身,誰敢不當真?
西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原地升級為皇帝,
他被眾軍擁立為帝,推翻後周建立了宋代,史稱「陳橋兵變」。
然而這是被迫走馬上任當皇帝,還是自導自演沒人逼?
史書皆言非宋祖之意,但為何他即位之後首先嘉獎策劃兵變的功臣?
為何北方鎮,定二州的戰事在事成之後立刻就太平了?
難道不是為了配合趙匡胤兵變的幌子嗎?軍中又何來黃袍?
歷史是偶然發生或早有預謀,我們不得而知,
只是黃袍已上身,你敢不當真嗎?
【本書特色】: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已成為在審視歷史時最常浮現的一句話,許多正史中未記載,未言明之事,有些在後世被考古證實,被推翻說法,也有許多如今依舊成謎。本書綜觀中國歷史上那些撲朔迷離的政變,人物,陵墓之謎,包括歷代多位皇帝的身世,死因,生平大事等等,帶領讀者穿越歷史的迷霧,一睹千年仍未解開之謎。
作者簡介:
孟飛,一名數學不好的平凡文科生,學生時代最喜歡國文課與歷史課,就業後仍割捨不下對文史的熱愛,閒暇時也會投稿相關專欄,目前是養刺蝟新手。著有暢銷書《斜槓古人》。
章節試閱
秦始皇陵之謎
中國人歷來有希望長壽的心態,古代的帝王尤其如此。傳說秦始皇曾派人去尋長生不老之藥,遺憾的是並沒有人能夠找到。在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同時,秦始皇還動用全國的財力物力,徵發民工七十萬,修建自己死後的陵墓。從西元前二四七年,秦始皇即位後就開始修建,直至西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死時為止,長達三十六年之久。
始皇陵規模宏大,背靠驪山,面臨渭水,形勢異常雄偉。陵墓地面原有內外兩城,內外城之間有角樓,寢殿,便殿。封土堆現有高度七十六公尺,底部南北長三百五十公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公尺,是一個夯土陵丘。今日的秦嶺上栽滿了石榴樹和柿樹,四周環繞著兩重白楊林帶,景色優美。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九月,葬始皇驪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修築這樣一個大型的工程,所需役力人數是巨大的,有人說他們全是秦國的刑徒,顯然人數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有農民,少量的軍功地主,以勞役抵債的奴婢及其他不明身分的人。這是十分奢華的陵墓,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修築秦始皇陵,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材料要由四川,湖北等地運輸。驪山的河渠本由南向北,為防止河水沖積,保障陵墓安全,需大量的勞役改變河流,使其向東西流。同時驪山上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由渭北諸山採運。當時有歌謠:「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一唱,萬人相鉤。」其工程之大可以想像。
根據目前考古調查發掘,秦始皇陵園的布局結構有下列七個特色:其一,陵墓有內外兩重城垣,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陵墓近於方形覆斗式,座落在內城的南半部。其二,在陵墓西邊墓道的一個配房中,埋有成組的車馬,既有髹漆的木車,又有彩繪的銅御手和銅車馬。其三,在陵墓西北角的內外城之間,發現有左右飼官的建築遺址,飼官是陵寢中供給飲食的官。其四,內城中心有宏偉壯觀的寢殿建築。其五,內城的東北部有一長方形的區域,向北有門可以通向外城,向南有門可以通向陵寢,可能是用來居住管理陵園的官吏和供奉陵寢的宮女。其六,在陵墓內外城的南部以東,有一長條南北向的陪葬墓地區,當是一些親屬和大臣的葬地。其七,在陵墓東邊外城以東一公里處,正當東門大道的北側,有三個放置兵馬俑的從葬坑,組成了面向東方的龐大軍陣。
關於秦始皇陵,尚有許多問題我們至今仍不能明白,如秦始皇陵的朝向為什麼是正東方?秦始皇陵是否被盜?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到底是什麼性質等等。
後代的帝王大都是以面南為尊,而秦始皇陵卻是坐西向東,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學者認為:「陵園整個朝向東方,在東方正中設有大道和東門闕,因為按照禮制是以東向為尊的。陵園的東門大道,相當於後世陵園的『神道』,是整個陵園的主要通道」,「秦始皇創設第一個皇帝的陵園,並不是憑空設計的。他有戰國時代各國君王的陵寢作為藍圖」,也是「按時國都咸陽設計的」。始皇陵的布局「對西漢諸帝陵園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西漢陵園的布局有許多方面是沿襲秦的禮制的」。贊同這種說法者都認為秦漢之際的禮俗決定了陵墓的朝向。《禮儀·士冠禮》云「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都說明,戰國到秦漢時期,主人是朝東坐的。秦始皇生前是天下共主,死後的陵墓便理所當然是要坐西向東的。
有人認為秦國本偏西隅,建陵向東的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全國統一後,陵還在繼續修,但布局朝向沒有改變,這主要是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原來的東方六國之地,以防有人東山再起。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牽強。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除了要顯示雄踞天下的威風之外,也可能因為他仍然在祈求生死輪迴,尋求神仙境界。生前無法覓到不死的祕方,死後也要閉著雙目瞻矚東溟,以求神仙引渡天國。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出巡到琅琊,命方士求仙取藥,派徐福帶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琊,芝罘一帶連流忘返。他自己多次東巡,仍無法到達日夜思念的仙境,萬歲的天子不長壽,結果照樣不能違背生老病死的規律,還是得病而死。徐福沒有回來,仙藥也沒有求到,秦始皇心裡感到十分遺憾,死後他也要面朝東方,求神仙把他引導進天國。
有人發現不僅僅是秦始皇陵,秦國其他的墓葬大多是坐西向東的。考古發掘證實越是秦國早期的墓葬,幾乎全是朝著這種方向。有學者認為秦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他們對自己曾經勞動和生活過的地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路途遙遠,中間相隔了許多敵對的國家,他們很難回到自己原來的家園。死後,他們只能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葉落歸根的感情。部分專家對秦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不以為然,認為秦人的祖先來自西方,之所以他們要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主要是寓意他們的祖先是從那裡過來的。
秦始皇陵平面圖
也有人認為甘肅地區曾流行過屈肢葬,這與當地的古文化和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秦人的西首向東的葬法,應該與他們的民族特性相關。
秦始皇陵是否被盜,將直接決定保存至今的這座陵墓的價值。
一些人認為這座精心建造的帝陵並不能使秦始皇在死後仍與生前一樣過上帝王生活,反使帝陵成為貪婪者的目標,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的破壞。其中較大規模的破壞有兩次:一次是西元前二〇六年,項羽入關中後,曾以三十萬人,火燒阿房宮,盜竊者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絕,這是最大的一次破壞。到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時,又經過一次大規模的破壞,所以清代文學家袁枚曾說:「生則張良之錐荊軻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居然一坯尚在臨潼郊,隆然黃土浮而高……」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從陵底到陵頂,修遍了戰溝,有幾處挖得特別深,陵頂上還挖了一個很大的坑。
另有一些人認為秦始皇陵並未被毀,被毀的只是陵園的附屬建築,而秦始皇陵地宮並未被盜,它仍在現存的秦始皇陵封土下,兵馬俑坑身後一千多公尺處。這種說法的主要的依據是:根據陵區周圍的含汞量分析,發現地宮中心有大量集中汞的成分,而且分布具有一定規則,這從化學成分分析上印證了《史記》中關於墓內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描述。再透過對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全面探測,只發現有個盜洞,而且深不到九公尺,未能接近地宮,整個封土的土層為秦時的原狀。總之地宮的宮牆沒有破壞痕跡,地宮中水銀分布有規律,可見秦始皇陵未被盜毀。
一九七四年,在外城以東一千兩百二十五公尺處,發現了三個兵馬俑坑,這個重大的考古發現,轟動了當今世界。三個兵馬俑坑都坐西向東,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面積一萬四千多平方公尺,內有戰車,步兵組成的大型方陣,有陶人陶馬六千餘件。二號坑在一號坑的東北邊,平面呈曲尺陣。三號坑在一號坑的西北邊,平面呈凹字形,面積五百多平方米。另外在二號坑和三號坑之間,還有一個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為四千多平方米的廢棄坑。按照考古工作者的探測,全部兵馬俑加起來有七千多個,駟馬戰車一百多輛,戰馬一百多匹。坑內兵馬俑全部面向東方,與陵園的方向保持一致。
秦始皇陵旁大量兵馬俑的存在,令世界驚嘆。然驚嘆之餘,人們要問,這些兵馬俑的存在到底是什麼意思?與秦始皇有關嗎?
主持對秦始皇陵考古的袁仲一先生認為大型兵馬俑的存在,象徵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就如皇宮中的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坑兵馬俑軍陣是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坑兵馬俑軍陣是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擬議中的中軍,第三號兵馬俑坑是統帥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徵著屯軍的壁壘。有人觀點稍有不同,認為這些兵馬俑象徵著秦始皇東巡的衛隊。
也有人認為兵馬俑僅是體現秦皇軍陣布局。兵馬俑坑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全部建成要有五個坑。從設計者角度來說,兵馬俑是按當時的方陣來設計的。方陣是一種進攻型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配置兵力。主將所在的叫中軍,與敵戰鬥的是外圍四軍。作戰時,戰陣可隨時變換,互相保護。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修建後,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陵墓的修建工程被迫停了下來,被廢棄的坑僅挖了個土塘,還未來得及放置陶器具。而第五個坑尚未動工挖掘,所以現在見不到任何痕跡。
學者認為兵馬俑排列成面向東方的龐大軍陣,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是用來表現秦朝威鎮東方的形勢,另一方面又是用來表現東向為尊的禮制。
還有的說法認為兵馬俑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而是屬於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建築物,可能稱為「封」,用以表彰統一全國的軍功。他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時代建造的,但其性質不是陪葬坑。因為秦國仍有活人殉葬的舊習,根本無需建大型俑坑陪葬。從出土的兵器來看,很少見到鐵兵器,與當時十分發達的冶煉水準不符合,因而這支部隊根本不是一支戰鬥部隊。
更有人在對獬冠,銘文的細緻分析後,認為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西元前三〇六年,昭王年少即位,太后攝掌政事。太后臨終之際下令近臣為她殉葬。秦昭王為人仁厚寬容,在人殉的要求未予滿足的條件下,對於自己的出身之母,塑造真人大小的殉葬,布置一個輜重車隊,象徵性地讓太后回歸自己的楚國故地,這在當時也是符合各國習俗風尚的。
對於這座顯赫的秦始皇陵,至今仍有許多問題沒有解釋清楚,我們期待著研究者們新成果的出現。
秦始皇陵之謎
中國人歷來有希望長壽的心態,古代的帝王尤其如此。傳說秦始皇曾派人去尋長生不老之藥,遺憾的是並沒有人能夠找到。在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同時,秦始皇還動用全國的財力物力,徵發民工七十萬,修建自己死後的陵墓。從西元前二四七年,秦始皇即位後就開始修建,直至西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死時為止,長達三十六年之久。
始皇陵規模宏大,背靠驪山,面臨渭水,形勢異常雄偉。陵墓地面原有內外兩城,內外城之間有角樓,寢殿,便殿。封土堆現有高度七十六公尺,底部南北長三百五十公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公尺,是一個夯土陵丘。今日的...
目錄
盤古開天闢地之謎
巫山人元謀人之謎
「北京人」用火之謎
「北京人」神祕失蹤之謎
遠古人類食人之謎
中華文明源流之謎
中國農業起源之謎
骨器時代之謎
盤庚遷殷之謎
秦始皇坑儒之謎
秦始皇陵之謎
西楚霸王項羽失敗之謎
劉邦流氓成性之謎
漢武帝殺太子之謎
隋文帝死因之謎
唐太宗玄武門政變之謎
唐高宗廢立皇后之謎
武則天加害孫女永泰公主之謎
武則天長住東都之謎
武則天殺裴炎之謎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唐玄宗「傳位」之謎
唐玄宗寵妃楊玉環下落之謎
唐武宗滅佛之謎
大齊皇帝黃巢下落之謎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謎
宋太祖習武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離世之謎
宋真宗即位之謎
宋仁宗生母之謎
宋光宗不執父喪之謎
宋高宗趙構遷都東南之謎
金朝海陵王完顏亮殘忍嗜殺之謎
成吉思汗陵墓之謎
元太宗蒙哥即位之謎
元憲宗蒙哥死因之謎
元朝末代皇帝的生父之謎
忽必烈定都大都之謎
元順帝昏庸之謎
明建文帝蹤跡之謎
明仁宗死因之謎
明英宗復辟之謎
嘉靖宮變之謎
弘光帝親審太子之謎
闖王李自成下落之謎
努爾哈赤死因之謎
努爾哈赤大妃殉葬之謎
皇太極嗣位之謎
皇太極莊妃下嫁之謎
順治沖齡稱帝之謎
順治帝失蹤之謎
炎黃二帝之謎
盤古開天闢地之謎
巫山人元謀人之謎
「北京人」用火之謎
「北京人」神祕失蹤之謎
遠古人類食人之謎
中華文明源流之謎
中國農業起源之謎
骨器時代之謎
盤庚遷殷之謎
秦始皇坑儒之謎
秦始皇陵之謎
西楚霸王項羽失敗之謎
劉邦流氓成性之謎
漢武帝殺太子之謎
隋文帝死因之謎
唐太宗玄武門政變之謎
唐高宗廢立皇后之謎
武則天加害孫女永泰公主之謎
武則天長住東都之謎
武則天殺裴炎之謎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唐玄宗「傳位」之謎
唐玄宗寵妃楊玉環下落之謎
唐武宗滅佛之謎
大齊皇帝黃巢下落之謎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謎
宋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