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雕塑家、書法家、作曲家、
指揮家、歌唱家、舞者、導演、演員……
從音樂領域到美術領域,再到舞壇及影界,
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代,本書將為您帶來一場藝術盛宴!
▎擁有傳奇經歷的音樂怪物
──【艾克托‧白遼士】
瘋狂求愛不成,悲痛下完成生平首部大型代表作《幻想交響樂》?
被解除婚約欲行凶,卻因路途景色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李爾王》?
法國作曲家白遼士在音樂史上已成為一段公案,
人們對他的作品褒貶不一,而他本人確實怪得異常。
他那過度敏感的氣質讓人覺得他完全是個瘋子,
難道,便是這種「反常」造就了這位音樂天才?
▎20世紀現代藝術的挑釁者
──【薩爾瓦多‧達利】
拜讀最前衛見解,時常口出狂言,因「不可馴服」休學一年?
與畢卡索默默不語地看完彼此的畫後,從此告別了立體主義?
天才、瘋子、小丑、聖人……
這一頂頂「桂冠」都能在達利身上找到答案。
他是受注目的招牌,誇張的尊容不時出現在報章雜誌上,
他極盡宣傳之能事,無法容忍有任何一個人無法認出他。
如此天才的他,身後留下了種類與數量異常可觀的作品,
同時,也留下了許多讓後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嗜酒成性的狂草僧人
──【懷素】
所學對象不拘一格,甚至在公孫大娘的舞劍中也能穎悟筆法?
醉後「草聖欲成狂便發」,筆下氣勢磅礴給人劍氣凌雲的豪邁感?
他十歲時,突然之間有了出家之意,
就算父母百般阻撓,還是堅持進入了佛門。
因買不起紙,種了一萬多株芭蕉,剪其葉以供揮灑。
正因這種勤學苦練精神,後人評價他「有筆如山墨作溪」?
▎芭蕾舞臺上最聖潔的天鵝
──【安娜‧巴甫洛娃】
以完美舞姿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主角,成名作《吉賽爾》轟動全城?
因《天鵝之死》享譽全球,以「為舞蹈獻身」的精神跳遍四大洲?
她曾說:「我要為天下所有人跳舞。」
她舞遍四大洲,把永生的天鵝送到世界各地。
她啟迪了許多喜愛舞蹈的青年走上芭蕾之路。
1930年12月13日,身患重病的她出現在倫敦的戲院,
那隻美麗的白天鵝再次舞動,但這卻是最後一次……
▎關懷人類精神狀態的懸念大師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身處名利場中卻離群索居,怕見生人只與少數幾位密友往來?
對人生抱著奇怪的恐懼感,認為駭人的東西潛伏在隻身獨處時?
他對人性的看法相當冷靜,毫不留情地指出現代社會的荒謬。
他的作品結構巧妙,以致形成了獨特的「希區考克模式」!
對於希區考克來說,電影彷彿是一種手法──
使受折磨的人透過導演對角色的巧妙安排來排除內心痛苦;
對於希區考克來說,電影似乎是一種工具──
在他確認有人需要他時,他能夠暫時從精神上來支配人們。
本書特色:本書介紹了音樂、美術、舞蹈、電影四大領域中的偉大藝術家們,美術領域中更細分出西方繪畫及雕塑、東方書法及國畫兩大類。每位藝術家都有各自的創作風格及特色,其中幾位大師甚至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藝術派系,本書將以流暢的筆墨再現他們不平凡的成長故事。
作者簡介:
盧芷庭,喜歡鋼琴、水彩畫、踏青、閱讀,是個充滿浪漫氣息的藝術生,嚮往優雅精緻的單身貴族生活,因此至今沒有戀愛的打算。
竭寶峰,專職編者。編有《海洋知識大闖關》、《周易全書》、《自謙的八大修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等書。
章節試閱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每一個時期,每一種藝術都有其相反的潮流,但是通常持不同意見的人是落伍者,他們中間很少有偉大的藝術家。但這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反對者;不是一些口出怨言的小作曲家、備戰的理論家、不成功的技巧演奏家、刻薄的批評家和頑固不化的哲學家,而是超越於以上各種人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西元1833年5月7日,不知道自己未來命運的布拉姆斯誕生於德國北部的一個城市──漢堡。作為職業樂師的父親與母親的結合,和許多傳奇音樂大師演奏的音樂一樣充滿了戲劇性。有一次演出結束後,布拉姆斯的父親──約翰‧布拉姆斯偶然認識了一個中年婦女克里斯蒂娜。克里斯蒂娜,長相平平,腳有點瘸,年長約翰17歲。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因做得一手好菜而讓約翰陶醉不已。在一個星期後的幸福的一天,約翰便和克里斯蒂娜步入了婚禮的殿堂。
布拉姆斯的誕生並沒有為這個家庭帶來幸運,他們依然住在陰暗的貧民窟裡,父母當初結婚時的戲劇性的浪漫情調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無窮無盡的衝突、煩惱和憂愁。童年的布拉姆斯是貧苦的但也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得音樂的父親,正是音樂,才使他幼小的心靈有了寄託。為了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他13歲的時候,便開始為夜總會伴奏,後來又幫劇院演出伴奏並做了私人教師。這期間,他寫了許多舞曲、進行曲和管絃樂改編等。這鍛鍊了布拉姆斯的寫作能力,使他接觸到了德國的民間音樂、城市音樂,為其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貧窮與不幸往往是孕育天才的沃土,在這塊苦澀的沃土中,布拉姆斯迅速成長。他沒有進過專門的音樂學校,但是卻認識了一位「專業」的音樂教師馬克森。正是在馬克森嚴格的教導下,布拉姆斯進步很快。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鋼琴技能之外,馬克森還介紹了德國古典音樂與德國民間音樂,引導他對巴哈、貝多芬的作品和德國民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布拉姆斯後來能躋身一流音樂大師之列,馬克森功不可沒。1882年,49歲的布拉姆斯將他所寫的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獻給了他的長者、教師和朋友馬克森,以示尊敬和懷念。
是的,布拉姆斯的童年是不幸的,嚴峻的現實生活使他變得很孤僻、沉默寡言,但這絲毫不能阻止他那奮發向上、不甘沉淪的年輕的心。他除了如飢似渴地汲取音樂先輩們的遺產外,還認真研究了但丁、歌德、席勒等文學巨匠的著作,提高了藝術素養。
1853年,20歲的布拉姆斯離開漢堡,到歐洲各地進行演出,並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約瑟夫‧姚阿幸,以及李斯特和舒曼夫婦等人。
「年輕的鷹」,這就是舒曼對布拉姆斯的愛稱。對於布拉姆斯的才華,舒曼給了高度的評價:所有的現象告訴我們,他是一個負有使命的人!他的同行歡迎他走上世界的舞臺,在這裡,他會遇到痛苦和失望,可是他也會獲得成功和榮譽。我們歡迎這位步伐豪邁的巨人。
舒曼不僅是布拉姆斯的老師,還是他親密無間的朋友,但由於過度的緊張和疲勞以及藝術家特有的敏感和多疑使他的健康每況愈下。1854年,舒曼突發精神病並住進醫院,身為學生和朋友的他便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照顧舒曼妻子克拉拉及其子女的重擔。
在這時期,克拉拉的美麗、溫柔、嫻淑、文靜深深地打動了布拉姆斯,愛情的種子在他心底悄然萌發並瘋狂生長。他對克拉拉的愛是熱烈的,是瘋狂的:「妳已經使我,並且是每天都使我越來越對愛情、友愛和自我克制的性質感到驚訝。除了思念妳,我什麼事情也不能做。」天才的音樂家夢寐以求地憧憬著與克拉拉的幸福結合,但與此同時,他又為一種深深的內疚與罪惡感所折磨:舒曼是他極為愛戴尊敬的恩人、前輩和朋友,他怎能如此不仁不義,乘人之危……他想到了自殺。柏拉圖式的愛情,深深地折磨著布拉姆斯,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瘋狂的愛。
在克拉拉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崇高。作為一個比布拉姆斯大14歲、並且已是7個孩子的母親,她完全理解一個正處在單戀中的年輕人的心理,她也是為了他的前程、他的才華、他的青春而和藹委婉地拒絕了他。
1856年,舒曼辭別了這個可愛的人世。懷著對舒曼的悲痛和對克拉拉難言的感情,布拉姆斯開始漫無目的地在歐洲閒遊。其間,他開始了為期10年的為舒曼譜寫的一部大合唱《德意志安魂曲》的創作。
1860-1869年間,在德國殘酷的反動統治之下,社會民主思想遭到壓制,知識分子表現了徬徨的情緒,布拉姆斯也不例外。他一方面對祖國寄予希望,一方面又退縮到個人的天地裡,再加上威瑪樂派和萊比錫樂派論爭帶給他的痛苦。1862年,布拉姆斯離開德國,遷居維也納,擔任合唱隊的指導和「音樂之友」協會的交響樂隊指揮。在這期間,他放棄了青年時代的管絃樂和協奏曲的創作,而轉向室內樂、抒情歌曲、合唱曲等方面來,並研究了古典作曲家韓德爾、舒曼的作品和當地的民歌。
布拉姆斯一生對工作嚴肅認真,嚴肅得似乎過了頭。在普通人看來,他是一個自討煩冗、過分細緻的怪物。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要經過仔細推敲。如其《第一交響曲》用了近15年的時間才完成,而他青年時代寫的B大調三重奏則在37年後又重新被改寫一遍。
生活上的布拉姆斯懶散邋遢、不拘小節、衣服沒有鈕扣、不修邊幅、衣服亂扔、性格古怪、說話刻薄。如在一次各界名流聚集的晚會上,布拉姆斯出言辛辣,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最後,他走到門口,轉身向大家鞠了躬,說:「如果在座的哪一位今天晚上沒有受到我的冒犯,那就請他原諒我的疏忽。」
布拉姆斯終身未娶,因為他始終忘不了克拉拉,儘管其後有過幾次戀愛的經歷,但每次過後,他都會寫出一部新的不朽篇章。晚年,布拉姆斯生活相當優裕,但其內心卻異常孤獨,他選擇了舒曼推崇的「F-A-E」3個音構成的格言「自由──然而──孤獨」作為自己晚年生活的歸宿。
1896年夏,克拉拉去世,布拉姆斯失去了最後的精神支柱,極度的哀傷悲痛使他處於崩潰狀態。在為克拉拉聖潔的遺體撒下一把純真的泥土後,他對人們說,自己去另一個世界的日子已經不遠了。1897年4月3日,布拉姆斯與世長辭。人們把他埋葬在著名的維也納中央公墓他無限景仰的藝術大師貝多芬身旁。
布拉姆斯生活的年代正是浪漫主義音樂盛行的時代,浪漫主義藝術重視的是自由、運動、激情和不受拘束的表現形式,而古典主義則崇尚秩序、均衡、控制和規範的完美。布拉姆斯選擇了古典主義的因素,就是要使音樂重返到自己的天國裡去。但他的「反潮流」更傾向於用音樂特有的語言去反對當時浪漫主義音樂創作中過多受到的文學制約,以及幻想有餘而理性不足的缺點。布拉姆斯對德國古典音樂傳統的發展,是對過去偉大藝術的一種渴望,一種無法克制的嚮往,是一種對之進行挽救的欲望,或者說是一種責任。
布拉姆斯說過:「德意志的統一和巴哈全集的出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兩件事」,這就是說德國的統一,更激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巴哈作為一個古典主義音樂家則更受到了他的推崇。布拉姆斯的內心有一種「不准落在貝多芬的交響曲造詣之下」的責任感。這需要說明,對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並非是要恢復其原來的傳統,或者照搬,而是一方面追尋英雄時代的源泉,另一方面要在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重新建立並達到新的高度。可以說,布拉姆斯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是一位內心擔負著過去、懷著苦味良心的人。或者說,過去和現實之間的分裂,是新的創作和對過去的悔恨,由此而來的內在的敏感性,使布拉姆斯的人生成了哈姆雷特式的人生。
舒曼說過,布拉姆斯的音樂「表達了我們時代最高的理想」,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實踐了古典主義的傳統,如他的交響樂,按通常的四樂章結構進行創作,第一章的曲作也和古典格局相近,技巧運用古典主義的復調對位、不設標題等。而在他的鋼琴曲創作中,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不依靠情感的激發去創作音樂,而是透過古典音樂所具有的對樂感給予組織、發展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布拉姆斯交響樂中的和聲詞彙、色彩濃郁而且層次豐富的管絃樂音響都是浪漫主義的。布拉姆斯創作本身表明,重建古典,實際上是為音樂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動力,他只是以貴族式的精神去緬懷過去,去追求古典音樂所特有的善、美。
布拉姆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就是他的四部交響樂。可以說,這四部交響樂就是他一生情感心靈的寫照。《第一交響樂》運用了古典主義音樂傳統的表現手法、復調對位,配以結構密集的和弦,還有音響及配器,表現出了沉重、陰鬱、晦澀的個性化情緒。這可能與他童年及少年時的生活及心情相對應。《第二交響樂》在嚴肅深沉的潛流上流露出平靜的田園氣息,而第三樂章中的抒情,中庸、優雅的速度及穿插其中的小夜曲,則是一首音樂的詩篇;樂章末,則有爽朗充沛的精神氣質。這應與其青年時的心情相對應。《第三交響樂》表現了布拉姆斯的溫柔、深刻與懷舊。音樂透露出了多種性格,英雄的、抒情的、悲傷的,反映了他內在的矛盾性。很明顯這與舒曼和克拉拉有關,還有當時的社會環境。《第四交響樂》充滿了悲劇氣氛。前三樂章中充滿了生活氣息,而第四樂章則表現了嚴峻、肅穆,甚至死亡,這應是布拉姆斯晚年情感心靈在交響樂中的寫照。
布拉姆斯是德國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中的最後一人,他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漢斯‧馮‧畢羅在進行音樂評論時曾有一個「3B」的概念,其實它是指三人,一是巴哈(Bach),二是貝多芬(Beethoven),而另一個即是布拉姆斯(Brahms)。事實上,巴哈和貝多芬也是布拉姆斯名義上的老師和受崇者。由此可見,布拉姆斯在德國、在歐洲,甚至在世界音樂史上都占據一席之地。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每一個時期,每一種藝術都有其相反的潮流,但是通常持不同意見的人是落伍者,他們中間很少有偉大的藝術家。但這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反對者;不是一些口出怨言的小作曲家、備戰的理論家、不成功的技巧演奏家、刻薄的批評家和頑固不化的哲學家,而是超越於以上各種人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西元1833年5月7日,不知道自己未來命運的布拉姆斯誕生於德國北部的一個城市──漢堡。作為職業樂師的父親與母親的結合,和許多傳奇音樂大師演奏的音樂一樣充滿了戲劇性。有一次演出結束後,布拉姆斯的...
目錄
第一章 音樂領域
彼得·柴可夫斯基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喬治·比才
帕布羅·德·薩拉沙泰
尼古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阿諾·荀白克
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
亨里克·維尼奧夫斯基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
海伯特·馮·卡拉揚
盧奇亞諾·帕華洛帝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路德維希·貝多芬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焦阿基諾·羅西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
彼得·舒伯特
艾克托·白遼士
老約翰·史特勞斯
小約翰·史特勞斯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
羅伯特·舒曼
弗雷德里克·蕭邦
理察·華格納
夏爾·古諾
法蘭茲·李斯特
第二章 西方美術
巴勃羅·畢卡索
林布蘭·范萊因
克洛德·莫內
奧古斯特·羅丹
卡蜜兒·克勞戴
文森·梵谷
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保羅·塞尚
薩爾瓦多·達利
李奧納多·達文西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拉斐爾·聖齊奧
米開朗基羅
尼古拉·普桑
法蘭西斯高·哥雅
尚·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奧諾雷·杜米埃
尚-法蘭索瓦·米勒
奧古斯特·雷諾瓦
第三章 東方美術
衛鑠
王獻之
吳道子
顏真卿
懷素
柳公權
米芾
王冕
吳鎮
倪瓚
鄧石如
張大千
朱德群
顧愷之
閻立本
趙孟頫
鄭板橋
齊白石
第四章 舞壇
伊莎朵拉·鄧肯
米歇爾福金
安娜·巴甫洛娃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
瑪莎·葛蘭姆
第五章 影界
查理·卓別林
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愛森斯坦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英格瑪·柏格曼
奧黛麗·赫本
史蒂芬·艾倫·史匹柏
第一章 音樂領域
彼得·柴可夫斯基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喬治·比才
帕布羅·德·薩拉沙泰
尼古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阿諾·荀白克
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
亨里克·維尼奧夫斯基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
海伯特·馮·卡拉揚
盧奇亞諾·帕華洛帝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路德維希·貝多芬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焦阿基諾·羅西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
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