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膽詩心在一身,復北之念刻入魂!
──一窺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傳奇一生──
金戈鐵馬,烽煙滾滾,成敗得失,一一歷數。
一陣陣濃烈的詩意襲來,一首首流傳後世的名作誕生。
唐朝詩人杜甫曾經在大明湖歷下亭接受書法家李邕的宴請,寫下過「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這兩句詩後來成為濟南城的名片。在這眾多的濟南名人當中,現在又要走來一位才華橫溢、風格獨特的大詞人,他就是辛棄疾。
【有一座城市,曾經繁華蓋世,一想起來卻使人徹夜難眠】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占領開封,北宋滅亡,南宋從流亡的道路上起步。經過一場巨大的戰爭浩劫,滿城財富被劫掠一空,居民人數也銳減,這座城市元氣大傷。
對於女真族而言,僅僅占據中原,並不是他們膨脹起來的全部野心。因此,他們也沒有過分貪戀東北那邊的老家,而是先後將大興府(今北京)和開封府改為中都和南京,作為他們入駐中原後的京城備選。
靖康之變後,金軍一度撤離,開封仍在宋朝手中,抗金名將宗澤曾經做過開封尹。南宋建炎二年,金軍再犯開封,因為宗澤守城有方,金軍沒有得逞。岳飛就是在那個時候跟隨宗澤參加過開封保衛戰。直到兩年後宗澤含恨死去,金人才再次占據開封。
【他一次次憑欄遠眺,拍遍了無數欄杆,面向北方,無限的豪情只能化為聲聲催人淚下的長嘆。】
在南宋朝廷裡,主戰和主和兩派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可能和南宋皇帝們的潛意識有關,相比之下,主戰派占據主導地位的時間總是相對較短。
虞允文逝世後,辛棄疾感覺到朝廷對於收復中原再次失去信心,也難免十分失望。不久,辛棄疾就生了一場大病,只得辭掉滁州知州回到京口(鎮江),休養一段時間後,才漸漸康復。
就在這時候,時任建康留守兼江南東路安撫使的葉衡,邀請辛棄疾到他的幕府中擔任參議官。於是,辛棄疾再次來到建康,只不過這次時間很短。但是,可能連辛棄疾自己都沒有想到,他這次的建康之行卻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漁家傲•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龍蟠並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駕飛車凌彩霧,紅鸞驂乘青鸞馭。卻訝此洲名白鷺。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一個勵精圖治、決意北伐的志士從南宋的官場遁世隱去;而一個名垂千古的偉大詞人卻厚積薄發,橫空出世。】
朝中的敵對勢力從來就沒有停止攻擊辛棄疾,有時候風聲稍微鬆一點的時候,不是戰爭偃旗息鼓了,而是陷害者正在羅織罪名。
這一次,他們利用辛棄疾創置湖南飛虎軍的一些事彈劾他,說他「奸貪凶暴,帥湖南日,虐害田里」、「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還將他沒有及時聽取樞密院意見停止飛虎軍營建造說成「憑陵上司」,也有人說他施政風格不符合宋朝官場。更為陰險的是,平日裡辛棄疾和舊友們的一些書信和財物往來,也被羅織成了「締結同類」、「方廣賂遺」的罪名。這種種逆流最後匯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要求罷免辛棄疾。
早在辛棄疾被大力彈劾前一個多月,也就是淳熙八年十月,還在隆興知府任上時,辛棄疾就收到一則令他欣喜萬分的消息,那就是上饒郡帶湖的新居已經修建完畢。
辛棄疾喜不自勝,寫下一首〈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鱠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
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如果說帶湖的波光水影為辛棄疾帶來詩詞創作的豐富素材,那麼,發現瓢泉並愛上它則使辛棄疾的創作靈感如泉噴湧,源源不斷。在帶湖隱居的那些年,辛棄疾一心耽溺於詩詞藝術迷宮,縱橫捭闔,上下摸索,苦心研寫,佳作迭出,留下了眾多傑出的經典詩詞。
淳熙十五年,辛棄疾四十九歲。正月裡還有一件喜事,他的第一本詞集《稼軒詞甲集》由學生范開編定印行,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
他又要出發了,再一次風雨兼程。
在南宋朝廷的棋局中,他只是一個不大起眼的小小棋子,被別人隨意拿起,又隨意安放著。而他在這些路途中遇到的芳草,都沒有歸路;他看見的夕陽,也都在天涯孤旅愁斷衷腸的地方……
〔本書特色〕
辛棄疾是南宋文學史上傑出名家,其創作風格清新自然、意境豁達深遠,以《稼軒長短句》一書傳世。他在政治上深受黨同伐異之禍,歷經辭官、流放、囚禁等磨難,卻始終保持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堅定的民族精神。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這位豪放派詞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領略其作品的藝術和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趙林雲,筆名林之雲,著名詩人。其詩歌〈雲〉曾被多個雜誌書報刊登專題評論,並於網路社群被廣泛轉發。曾獲魯藜詩歌獎、極光詩歌獎等獎項,榮獲「國際優秀詩人」稱號。近年發表詩歌、散文、評論等作品一百多萬字,見於《詩刊》、《星星詩刊》、《鐘山》、《文藝爭鳴》、《小說評論》、《當代文壇》、《詩歌月報》等。
章節試閱
第六章 激戰東平城 追殺賊和尚
和訓練有素的金軍相比,忠義軍將士多是半路出家,加上之前的接連勝利,忠義軍內部難免產生驕傲與浮躁的情緒,一旦重創,士氣又極易低落。諸多因素交會,山東忠義軍且戰且向東撤退,再次回到泰安、萊蕪山中。而金軍則在後面窮追不捨,沒有絲毫放鬆的意思。忠義軍只得再向大山深處躲避,進入泰沂山脈縱深,駐紮在新泰境內的蓮花山中。
此時正是隆冬時節,山裡氣溫驟降,忠義軍困境重重,耿京和他的忠義軍遭受到起兵以來最艱難的局面。
辛棄疾的預判得到印證,包括耿京在內的忠義軍高層指揮人員,開始把信任和希望的目光投向他。與此同時,面對如此困境,灰心、厭戰等低落情緒,開始在忠義軍將士之間迅速蔓延。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忠義軍大帳中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差點徹底改變辛棄疾的命運。
蓮花山位於萊蕪與新泰交界處,因九峰環抱,狀似蓮花而得名,古代稱作新甫山,《詩經》中曾有「新甫之柏」之句,寫的就是它。蓮花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東西綿延一二十公里,主峰天台峰海拔九百九十九公尺。秦始皇東巡曾駐蹕於此,漢武帝也曾巡幸蓮花山,晉唐以降,山間佛教興起,香火日旺。
忠義軍進山以後,派兵緊緊守住山口,而大營在山裡依次排開,和金軍暫時形成僵持局面。
時間已經進入冬季,天氣越來越冷,糧草和取暖都成了大問題。
與此同時,完顏雍對付中原起義軍使出了軟硬兼施的策略。除大兵壓境外,金軍還不厭其煩地發出大赦旨令:「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並且想方設法反覆向起義軍基層將士通告。
忠義軍將士大部分是出於對金人的反抗和貧窮的威逼而聚義山林,現在眼睜睜看著金人捲土重來,忠義軍的境遇越來越被動,南宋軍隊又遲遲沒有北上,朝廷強烈希望求和的消息不斷傳來。這種情況下,金軍的招降攻心術自然會有不小的影響。
忠義軍內部的頹廢情緒愈來愈重,軍心受到嚴重干擾,三三兩兩甚至成群結隊的逃亡時有發生。有的人甚至起了異心,欲投靠金軍,以謀得一官半職,和尚義端就是其中一個。
這個叫義端的和尚,是泰安寧陽人,從小喜歡舞槍弄棒,好勇鬥狠,年少時家中變故,父母雙亡,遂出家在長清張夏通明山上的義淨寺裡做了和尚。義端早年性格豪爽,喜行俠仗義,也曾結交一些勇士豪傑,頗有幾分號召力。後來看到金朝內部騷動不安,華北各地不斷爆發各路起義,見時機已到,便聚集數百人揭竿而起,在義淨寺占山為王。聽說辛棄疾率眾在靈岩寺高舉抗金復國的義旗,大名威震一方,義端就帶著手下一眾前來投奔,正碰上辛家軍與金軍交鋒,便直接參加了戰鬥。辛棄疾見義端生得臉闊耳方,濃眉大眼,雖是出家人,身上卻頗有幾分山東大漢的勇猛爽快。交談後,辛棄疾了解到他自幼愛好兵法,練了一身功夫,對金人有踐踏鄉土之恨,又有成就一番事業之心,便讓他帶著手下人馬留駐,和辛家軍並肩作戰。
後來,辛棄疾投奔耿京時,義端曾經有些猶豫,擔心耿京的忠義軍兵馬過盛、將領眾多,輪不到自己。辛棄疾則從大局出發,勸他不要過多計較個人得失,如果各地起義軍分散各處,不能默契配合,一旦遇到金軍圍攻,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就這樣,義端將信將疑地跟著辛棄疾加入耿京大軍,做了下屬。
剛開始,義端表現還算不錯,作戰時也能夠身先士卒,平時與普通士兵同甘共苦,但時間一長,他漸漸發現,忠義軍有著嚴明的紀律,每當攻占城池打了勝仗,卻不允許斂財擾民,生活條件還不如自己在山裡為王時。時間一長,他感覺眼前的一切和他最初所願大相逕庭,漸漸地,便生出了異心。
現如今,忠義軍打了敗仗,數九寒冬的日子裡,整天在大山裡遊蕩,前景無望。義端覺得再跟著忠義軍走下去,原來夢想過的榮華富貴就會成為泡影。而且,金兵來勢凶猛,再這樣耗下去很可能連性命都難保。加上金軍透過各種形式不斷滲透忠義軍、施壓,並開出優厚條件,引誘起義軍回家或向金人投誠。
這一次,義端徹底動了心。
他表面上跟著忠義軍來回轉戰,但私下卻與金人勾結,伺機叛變投敵。那邊提出條件,希望他能竊取耿京的帥印作為改弦更張的投名狀。
這天晚上,心懷鬼胎的義端帶著事先準備的酒肉,來到辛棄疾營帳。辛棄疾乃重情重義之人,見到義端非常高興。此時,入夜的山林更加寒冷,辛棄疾也是好飲之人,看到好酒好肉難免心動。於是,他也拿出僅存的酒餚,兩個人就在大帳中喝了起來。
三杯兩盞,你來我往,酒興漸濃。一個毫無防備,一個早有預謀;一個坦坦蕩蕩,一個心懷鬼胎。連日為作戰辛苦操勞的辛棄疾本來就很疲憊,更抵擋不住義端一再花言巧語,沒多久,辛棄疾就覺得昏昏欲睡。義端假意攙扶辛棄疾上床,看著他打鼾。
義端趁機將耿京帥印偷出來,裝進隨手帶的褡褳中,背在身上,悄悄溜出軍帳,騎上事先準備好的快馬,帶著十幾個親信連夜逃往金軍大營。
過了大約半個時辰,辛棄疾在一片吵鬧聲中醒來。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被幾個高大的忠義軍護衛按住,押到耿京的指揮大帳。
耿京本就生得高大威猛,寬額方面,此時更是怒火中燒,只見他濃眉倒豎,滿臉鐵青,用手指著辛棄疾說:「你丟失帥印,該當何罪!」
辛棄疾驚出一身冷汗,一個顫慄,酒全醒了。他這才知道,是義端刻意將他灌醉,原來另有圖謀。
對於起義軍而言,帥印非常重要。山東忠義軍人馬最盛時,達幾十萬人,其將領眾多,兵員分布地域較廣,忠義軍總部的軍令通常都是透過帥印大章得以貫徹執行,各部隊常常認印不認人。這種情況下,一旦帥印被盜,後果嚴重。
酒醒後的辛棄疾羞愧難當,知道錯在自身。他十分清楚,身為掌書記,丟失帥印之罪非同小可。
更讓他惱怒的是,義端本是他引薦至耿京大軍的,現在卻叛變投敵,做出此等下作之事。
辛棄疾恨得咬牙切齒,對耿京大聲說道:「丟失帥印罪該萬死,任憑處置,毫無怨言,只是帥印被盜,後患無窮,懇請大帥給我三天期限,去追回帥印,完璧歸趙,如若不然,回來以性命相抵!」
耿京見狀,趕忙讓人鬆綁辛棄疾,並把自己的黃驃馬坐騎牽來,將韁繩遞到辛棄疾手中。辛棄疾二話不說,拱手相謝後,翻身上馬,用力抖動韁繩,右手高舉馬鞭,「啪」的一聲,那黃驃馬上半身都騰起在半空。馬蹄剛落地,旋即又跳起來,一聲明亮悠長的嘶鳴之後,那馬馱著辛棄疾一溜煙地向遠處飛馳而去。
起義軍大部隊剛離開東平、兗州不久,金軍便從西邊蜂擁而來,將主帥大營立在東平城內。辛棄疾推測義端一定想著盡快將帥印作為投名狀獻給金軍。這樣的話,他逃跑的方向應該是去往東平。而且,如果不走官道,從蓮花山到東平就必經徂徠山區。
辛棄疾趁著濃濃夜色,快馬加鞭,一刻也不敢懈怠。終於,在第二天天剛濛濛亮的時候,他追上了義端。在徂徠山南麓,矗立著一座巍峨的白雲寺,義端一行剛從廟裡出來,要繼續趕路,沒想到迎面碰上單人獨騎的辛棄疾,彷彿從天而降,一下擋在他們面前。
一看到手提寶劍怒目圓瞪的辛棄疾,跟著義端逃跑的十幾個人嚇得呆立原地,不敢動彈。義端縱馬奔逃沒幾步,就被辛棄疾追上,從馬背跌落。義端跟隨辛棄疾已有一段時間,十分了解辛棄疾的性格脾氣和高超武功,一時間大驚失色,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連求饒。
看到辛棄疾有所猶豫,跪在地上的義端便繼續哀求:「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上天派來的青兕,你有力量殺人,希望你看在我曾經跟隨你的分上,放過小人,日後我定有回報!」
青兕是中國上古瑞獸,狀如水牛,全身青黑,長有獨角,逢天下將盛,才會出現。傳說中太上老君的坐騎板角青牛就是兕,和犀牛相像但又不一樣。
義端能說出此話,說明他對辛棄疾一直都很畏懼,現在想透過這種方式討好。
辛棄疾沒有吭聲,右手高高揮起手中那把棠溪寶劍,帶著一股風聲迅速向下劈去。一道光閃過之後,義端身首異處。
然後,辛棄疾朗聲對那些跟隨義端的士兵說:「願意回家的可以回家,願意返回忠義軍的跟我走,誰要是繼續做投敵叛國的事情,就是義端的下場!」
接著,辛棄疾調轉馬頭,踏上返路。那十幾個士兵遠遠地跟著他。
臨近中午時分,辛棄疾回到起義軍大營,見到耿京,奉上大印,然後將義端首級擲於地上,拱手對耿京道:「大帥,小人說到做到,這是義端的人頭!」
耿京見狀,用力拍著辛棄疾的肩膀,大笑不止,旁邊的忠義軍將士則爆發出一陣驚天動地的歡呼。
大印追回,辛棄疾重獲耿京信任,他的所作所為贏得忠義軍將士的讚佩。從此以後,耿京也對他更多了幾分倚重。
第六章 激戰東平城 追殺賊和尚
和訓練有素的金軍相比,忠義軍將士多是半路出家,加上之前的接連勝利,忠義軍內部難免產生驕傲與浮躁的情緒,一旦重創,士氣又極易低落。諸多因素交會,山東忠義軍且戰且向東撤退,再次回到泰安、萊蕪山中。而金軍則在後面窮追不捨,沒有絲毫放鬆的意思。忠義軍只得再向大山深處躲避,進入泰沂山脈縱深,駐紮在新泰境內的蓮花山中。
此時正是隆冬時節,山裡氣溫驟降,忠義軍困境重重,耿京和他的忠義軍遭受到起兵以來最艱難的局面。
辛棄疾的預判得到印證,包括耿京在內的忠義軍高層指揮人員...
目錄
第一章 降生濟南府 國破故園殤
第二章 父母英年逝 爺孫赴南方
第三章 亳州初學成 懷志曾北上
第四章 聚義起抗金 歷城得解放
第五章 大捷靈岩寺 會盟宏願張
第六章 激戰東平城 追殺賊和尚
第七章 奉表京城歸 單騎敵營闖
第八章 宦海奔波多 成家立業忙
第九章 吳天楚地闊 大鵬任翱翔
第十章 上饒好去處 湖山仿故鄉
第十一章 高山流水遇 挑燈看劍亮
第十二章 心意通大儒 世事總無常
第十三章 山中看陸游 江邊神州望
第十四章 瓢泉倦心安 鉛山遺恨長
第一章 降生濟南府 國破故園殤
第二章 父母英年逝 爺孫赴南方
第三章 亳州初學成 懷志曾北上
第四章 聚義起抗金 歷城得解放
第五章 大捷靈岩寺 會盟宏願張
第六章 激戰東平城 追殺賊和尚
第七章 奉表京城歸 單騎敵營闖
第八章 宦海奔波多 成家立業忙
第九章 吳天楚地闊 大鵬任翱翔
第十章 上饒好去處 湖山仿故鄉
第十一章 高山流水遇 挑燈看劍亮
第十二章 心意通大儒 世事總無常
第十三章 山中看陸游 江邊神州望
第十四章 瓢泉倦心安 鉛山遺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