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持續進展,
混血藝術的命運,漸漸轉變而形成獨特的國民藝術。
唐宋時代,可以說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一鱗一爪之微,一枝一葉之細
在在可以窺見他們的天才和前所未有的創造精神
從上古至近代,闡釋中國美術的發展脈絡;
蒐羅豐富史料,描繪唐宋繪畫的風格演進。
【佛教輸入以前的成長時代】
自遠古至秦漢,人們崇尚自然神教、崇拜祖先,於是建造祀天祀祖的神殿。
秦始皇時產出宏壯偉麗的建築物,漢代的宮殿建築愈趨精麗。
而張騫出使西域後,開始容納外來的藝術思想,也影響了後代的藝術。
【佛教輸入以後至初唐的混交時代】
佛教傳入中國後,外來文化促使中國文化急遽轉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建築繁興,雕刻則以石窟佛像為代表,發展迅速史上罕見。繪畫受到佛像畫的影響,人物畫發達,也兼作山水花鳥,開啟畫史上的新紀元。
初唐時期,山水畫還未獨立,佛教畫尚寄跡於外來風格之下,為盛唐之「前夜」。
【唐朝和宋朝的昌盛時代】
繪畫史上的盛唐,其重要歷史意義在於出現劃時期的風格轉換。
佛教畫漸脫去外來影響之支配而自成中國風格,山水畫不再是人物畫的附屬品,取得獨立的地位並發展,從此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的本流。
隨著山水畫的發達,其他包括花鳥畫、畜獸畫、墨竹畫、仕女畫等亦各露崢嶸。
五代時期,蜀中和江南形成繪畫中心,宋朝初期的繪畫為士大夫畫和院體畫奠基。
宋代士大夫畫家多有隨筆墨戲,致使結合詩畫的墨戲畫興盛,也有精工的著色山水、士大夫化的佛畫。
翰林圖畫院的科舉體制和畫院職人,則醞釀出院體畫富麗精緻的畫風。然而院體畫發展後期,逐漸停滯而墨守成規。
【元朝以後至現代的沉滯時代】
元朝時歐洲科學家、藝術家、基督教傳教士進入中國,但對中國的建築樣式影響有限。
明清則各有代表的建築和雕刻作品,精麗巧妙,並可看出外國文化的影響。
元代畫家反感於末流的院體畫,復歸於淡泊的自然和士大夫的高蹈精神。
明代以來的繪畫產生模擬古人風習,雖然也有獨特的作家與作品,終究難以扭轉風氣。
本書特色:本書分為《中國美術小史》、《唐宋繪畫史》,前者略述中國美術發展簡史,後者則細論唐宋繪畫史。作者打破數百年來對繪畫的傳統看法,著眼於中國繪畫史的風格根源和發展,突破朝代的界限和門類的劃分,將中國繪畫史轉變為藝術作品本位的歷史。他深入描繪唐宋時期中國繪畫的成長和圓滿,豐富和複雜,帶給讀者另一種思考視野。
作者簡介:
滕固,原名滕成,字若渠,美術理論家,原昆明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善詩詞書法,喜畫荷,著作甚豐,有《征途訪古述記》、《唯美派的文學》、《圓明園歐式宮殿殘跡》、《死人的嘆息》、《迷宮》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生長時代
中國古代人崇尚自然神教,他們以為「天」這樣東西,是有知覺、有情緒、有意志,而直接支配人事的。其實這「天」,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大自然。而部分的自然,如日月、星辰、山川、河嶽、風雨、雷霆等,他們也以為各有神靈主管。不僅如此,他們對於太古的帝王,也當他們含有神性,視若大智大能。所以一切生活日用的製作品,也以為是古代帝王如伏羲、黃帝等所創造的。
原始時代,中國人所使用的,是石器、土器、木器,由後代所發掘的石鏃、石斧、石錘、石鑽、石杵、石臼等可以證實。石器時代值得注意的,是有種「祏」,就是後代供在宗廟裡的木製神位,棺橔也由石器演進為木器。那麼我們便可以明白,古代人崇拜祖先的思想很早就發達了。此外,也有用貝、甲、骨、角製為器具的。燧人氏始用金屬,至黃帝時代又有銅器的製作品。此後金屬的器具,漸漸地變多。
古代的建築物,是無跡可考的了。我們從史籍的記載上看來,古代人所建築的高臺,最富含歷史意味。例如燧人氏有傳教之臺,桀有瑤臺,紂有鹿臺,周有靈臺,楚有章華之臺,秦有琅琊臺,漢有通天臺等,都是累土疊石而製的。雖說觀天文,觀四時施化,觀鳥獸,其實是供帝皇的登高娛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崇高美感是普遍的。埃及人與巴比倫人的高塔,中國人的高臺,可以說是同樣的例子。
古代人崇尚自然神教、崇拜祖先,於是有祀天祀祖的神殿建造。黃帝時的合宮,堯時的衢室,舜時的總章,夏時的世室,殷時的陽館,周時的明堂,這些神殿的建築,其式樣變遷,我們雖無從稽考,而古代人建築的才能,該當發揮在這地方。周代最為重視祭祀的典禮,那麼明堂的建築,當有特色所在。清人汪中、近人王國維考定的明堂圖,很可以看出當時的式樣。其堂五室制,沿夏、殷之舊,而加以獨創的精神。漢武建元元年,要議立明堂,詔天下的儒人,擬建制方案;當時有一濟南儒人托詞據黃帝時的明堂,擬定一個方案說:「堂方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圓楣徑二百一十六尺,法乾之策也,圓象天。[太]室九宮,法九州。太室方六丈,法陰之變數。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極陰之變數。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數。八達象八風,法八卦。通天臺徑九尺,法乾以九覆六。高八十一尺,法黃鐘九九之數。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堂高三尺,土階三等,法三統。堂四向五色,法四時五行。殿門去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門堂長四丈,取太室三之二。垣高無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殿垣方,在水內,法地陰也。水四周於外,象四海,法陽也。水闊二十四丈,象二十四氣也。」我們看了這個方案,漢制的明堂,其建築之複雜,是很值得驚異的事。其實漢時的明堂,也無可詳考;這個方案,只可當作漢人理想中的建築物。將一座殿堂象徵宇宙的萬象,我們應該驚服那時候的藝術思想。
古代帝皇的宮殿,在堯的時候,《墨子》所謂:「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那時還很簡陋。到了周的時候,稍稍發達了,於是有五門、三朝、六寢、六宮、九室的制度。到了秦始皇的時候,更產出了宏壯偉麗的建築物。
秦始皇命令七十萬刑犯建造阿房宮。《史記》:「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凡五百間),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始皇生前沒有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不幸在秦亡的時候,項羽屠咸陽,燒秦宮,烽火連天,三月而絕。當時所謂關中三百,關外四百的宮殿,其宏麗盛大的建築,可以推想而知。
漢代的宮殿建築,愈趨精麗。《三輔黃圖》云:「漢未央宮,周回二十八里,前殿東西五十丈……至孝武以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璧璫,雕楹玉磶,重軒鏤檻,青瑣丹墀,左磩右平,黃金為壁,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後代詩人常常歌詠這座壯麗的未央宮。武帝時造柏梁臺,其上立一捧承露金盤的仙人銅像,大有七圍,高有二十丈。此外又建了許多崇樓傑閣,如首山宮、建章宮、明光宮等,都是極盡奢華。明帝時,建有許昌宮、洛陽宮。
古代人的建築材料,都用木為骨幹,當初磚瓦的使用,尚未完成,大抵都取土築和石砌的方法,其外飾以紋彩。據《考工記》:夏時,用蜃殼搗成粉末,用以飾牆。周的時候,也沿用此法。漢時,不僅使用此種蜃灰,磚瓦的使用也興起了。瓦比磚先發明,《漢書》所謂光武戰於昆陽,屋瓦皆飛。所謂磚,後代發掘的漢磚,或可印證。
宮殿的門前,建有照牆,周時已有,其後相沿此例。這種用意,大約因為大門進出常開,立了照牆,以防止風雨的侵蝕。自周至漢,建築物上的裝飾可以稽考的有:屋頂上的屋翼、飛簷,屋脊兩端的瓦獸;門上,漢時的門環用銅製的,刻為獸頭銜狀。屋內的天花板上,也施以鳥獸的圖形。在這裡,可以推想古代人的藝術思想是很複雜的。鳥獸是最活潑而生動的東西,也是最自由而靈快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古代人的生活信仰自由靈快,在建築上表現出來。
中國有史以來,都認為雕刻與文字是一同興盛起來的。秦、漢以前的文書,都用刀刻在竹上取信。要垂諸久遠,於是有刻石。古代君長稱雄之後,封禪勒功,大家誇耀。所以泰山上的刻石,到春秋末葉已有萬餘人了。其中字體不一,《韓詩外傳》稱,孔子也不能盡識。然而,這些遺跡也沒留傳下來。此外,後代人所傳的禹碑,也無真跡可考,翻刻的未可深信。
周代石鼓文一刻,歷經後代學者研究。其石高有三尺許,形狀像鼓,因為是以生就的一塊大圓石,加以刻鑿而成。在宣王時的作品,所刻詩十章,文句長短不一,而皆協律;其體裁和《詩經》上的作品類似,大旨歌頌王在岐山佃獵的事情。當在水清道平之後,王選了車徒,備了器械,會諸侯於此,因佃獵而講武事,也是一種紀念碑。秦始皇有嶧山、泰山、琅琊、之罘諸刻,只可徵文考獻,在藝術的技巧變遷無從索究,這是一件遺憾的事。
古代宮殿石砌的牆壁,也有施以雕刻的;漢時陵廟的壁上,刻君臣侍從的畫像,或是禽獸神怪的畫像。《語石》:「漢時公卿,墓前皆起石室,而圖其平生宦跡於四壁,以告後來,蓋當時風氣如此。」可是這些大作品沒有傳下。現有的孝堂山與武梁祠二刻,在漢代美術史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我們應該大書特書。
孝堂山在山東肥城縣,石刻共有十壁,其畫都是陰刻的,所刻人物景象鳥獸,都很靈活生動。其取材都是歷史的事情,如胡人被氈戴毳、彎弓赴戰的狀態;又取材於當時的傳說,如神仙怪獸的故事。這是前漢末年的作品,藝術的成果在這時已有這樣的收穫,值得我們注意。
第十石上所刻的大王車,可以看出古代行軍時的情狀。大王車駕四馬,貫有韁繩;車上有蓋,輿內坐四人吹排簫,前立一人執韁,上二端立二人擊鼓,擊者一手把持了鼓,使它不墮;大約是古代行軍鳴鼓而進的情形。大王車的後面,跟隨著幾輛車子,各駕二騎。車前負戈而騎的導者,和負戈而步的導者,每排二人。騎兵的馬上置有鞍蹬,馬尾有總結,讓人也可推見那時候武器的使用。路上又點綴著許多鳥獸。
第八石所刻的,是龍鳳日月的形象。有一座二層樓,樓的頂上有猴,左有鵷雛,右有鷹,各有一種動作的姿態。樓中坐西王母,數位侍者圍在她的左右。日月星斗中可以分辨出的是:日的右面是北斗星,左面是織女星,全然是取當時道家的神仙傳說。漢代雖崇尚儒術,而異端的思想乘機以起,這正是文化燦爛的徵候;那麼這件藝術品的價值,也可默許它的取義深長了。
武梁祠在山東嘉祥縣南紫雲山下,是武氏的祠廟,當是建和初年的作品。近祠有三墓分立,墓前立有二石柱,高有二丈五尺左右,方徑二尺有餘;一面刻字,三面刻有畫像。石柱後有石室四處,藏石刻畫像數十件,都是陽刻的。刻歷代帝王的畫像,自伏羲以下而歷周、秦。此外聖賢、忠臣、孝子、烈士的事蹟或畫像,各有文辭歌頌他們的功德偉業。其圖像上人物的動作,又各個不同。
第一章 生長時代
中國古代人崇尚自然神教,他們以為「天」這樣東西,是有知覺、有情緒、有意志,而直接支配人事的。其實這「天」,就是他們心目中的大自然。而部分的自然,如日月、星辰、山川、河嶽、風雨、雷霆等,他們也以為各有神靈主管。不僅如此,他們對於太古的帝王,也當他們含有神性,視若大智大能。所以一切生活日用的製作品,也以為是古代帝王如伏羲、黃帝等所創造的。
原始時代,中國人所使用的,是石器、土器、木器,由後代所發掘的石鏃、石斧、石錘、石鑽、石杵、石臼等可以證實。石器時代值得注意的,是有種「祏...
推薦序
弁言
曩年得梁任公先生之教示,欲稍事中國美術史之研究。梁先生曰:治茲業最艱窘者,在資料之缺乏;以現有資料最多能推論沿革立為假說極矣。予四五年來所搜集之資料,一失於前年東京地震,再失於去年江浙戰役。嗚呼!欲推論沿革,立為假說,亦且不可得矣。一年來承乏上海美專教席,同學中殷殷以中國美術史相質難,輒摭拾劄記以示之。自知亂雜失序,無當述作,今刪刈其半,以成是篇,幸當世博學君子進而教之!
民國十四年六月滕固記
弁言
曩年得梁任公先生之教示,欲稍事中國美術史之研究。梁先生曰:治茲業最艱窘者,在資料之缺乏;以現有資料最多能推論沿革立為假說極矣。予四五年來所搜集之資料,一失於前年東京地震,再失於去年江浙戰役。嗚呼!欲推論沿革,立為假說,亦且不可得矣。一年來承乏上海美專教席,同學中殷殷以中國美術史相質難,輒摭拾劄記以示之。自知亂雜失序,無當述作,今刪刈其半,以成是篇,幸當世博學君子進而教之!
民國十四年六月滕固記
目錄
第一篇 中國美術小史
弁言
第一章 生長時代
第二章 混交時代
第三章 昌盛時代
第四章 沉滯時代
第二篇 《唐宋繪畫史》
弁言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前史及初唐
第三章 盛唐之歷史的意義及作家
第四章 盛唐以後
第五章 五代及宋代前期
第六章 士大夫畫之錯綜的發展
第七章 宋代翰林圖畫院述略
第八章 後期館閣畫家及其他
[附]滕固著《唐宋繪畫史》校後語
第一篇 中國美術小史
弁言
第一章 生長時代
第二章 混交時代
第三章 昌盛時代
第四章 沉滯時代
第二篇 《唐宋繪畫史》
弁言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前史及初唐
第三章 盛唐之歷史的意義及作家
第四章 盛唐以後
第五章 五代及宋代前期
第六章 士大夫畫之錯綜的發展
第七章 宋代翰林圖畫院述略
第八章 後期館閣畫家及其他
[附]滕固著《唐宋繪畫史》校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