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在家裡追古裝劇,對上古文化感到無比好奇嗎?
想要一窺先民活動足跡,可不是只能透過文獻記載!
今天就讓18位考古隊長帶著你,走訪中國四大流域,
穿越回五千年前的史前遺跡,「挖掘」華夏文明的精髓!
▎陶寺遺址——華夏主脈,最初中國
當我們今天暢遊北京故宮,體會明清兩代皇宮的宏大與莊嚴的時候,誰會想到,早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就已經有了它的雛形。
2012年10月19日,考古隊老技師張官獅在遺址的一個沖溝內,突然發現前方的溝崖斷面上有一層層非常明顯的夯土。這一現象瞬間觸碰到了他的職業敏感神經。他馬上喊來領隊高江濤。兩人沿溝尋查,發現在斷崖上有50多公尺長的夯土層。高江濤立刻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如此長度或寬度的夯土遺跡存在於宮殿區,代表的可不僅僅是大型建築基址,還有可能是城牆一類的遺存。
在隨後的鑽探中,一座封閉的長方形城址展露出來,圍合的面積近13萬平方公尺,恰恰是以前被稱為宮殿區的區域,極有可能就是宮城之所在。經過長達5年的發掘,2018年,考古專家們最終確認這裡就是陶寺古城的宮城。
它的發現意義重大:
◎陶寺宮城保存較為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十分規整,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大的宮城。
◎宮城歷經的時間較長,始建於陶寺文化早期;陶寺文化中期繼續使用,並因陶寺大城的修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宮城;陶寺文化晚期有重建的現象,在其偏晚階段被徹底廢棄。
◎陶寺宮城的發現,使得陶寺遺址既有大城(郭城),又有宮城,形成雙城的「城郭之制」。陶寺很可能是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源頭或最初形態。
◎陶寺宮城南東門遺址形制特殊,結構複雜,具有較強的防禦色彩,十分罕見,對後世宮城城門的修建影響深遠。陶寺宮城開創了中國古代宮室制度的先河。
▎龍虬莊遺址——考古界的「奧斯卡獎」
位於江蘇省高郵市龍虬莊鎮龍虬莊村的龍虬莊遺址,是目前江淮東部地區考古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包括生活區、墓葬區和生產加工區。
◎龍虬莊的人們吃什麼?
考古工作者在龍虬莊遺址T3830的第4、6、7、8文化層中共發現了5,038顆炭化稻米。將炭化稻粒和T1526第4至9地層採集的土壤樣品送往研究機構進行科學分析,發現龍虬莊遺址的炭化稻均為人工種植的粳稻。
根據對各文化層出土炭化稻米以及土壤中所含水稻植矽體的檢測與分析,龍虬莊在遺址形成之初已有水稻的栽培,第 8 層至第 6 層為野生稻向栽培稻的過渡。不同時期的地層出土的炭化稻,反映出人類逐漸有意識地加強人工育種,選擇顆粒較大的稻米進行育秧,達成了對水稻的馴化。
◎龍虬莊的住房有哪些特色?
龍虬莊遺址共發現4處居住遺跡,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干欄式木構建築,一種是地面建築。遺址中的房址均遭到了嚴重破壞,但還保存著柱洞、牆基、居住面、紅燒土塊等遺跡。
紅燒土塊是坍塌的燒土牆塊。土塊一面抹平,一面留有縱向成排的植物莖稈痕跡。很顯然,龍虬莊先民有在房屋外牆焚燒莖稈的習慣。居住面鋪墊著一層黃色粉砂土,上面有碎蚌殼鋪成的蚌殼面。可以看出,不論是烘烤牆壁,還是在居住面鋪設蚌殼,這些都是人們用來防潮的方法,是人類在適應自然環境方面的智慧發明。
◎陶器與思想間的關聯
豬形壺也是龍虬莊陶器的亮點。壺身整體為豬形,身體渾圓,中空。豬背向上為壺口,直口或者直口微侈。臉部塑有口、眼、鼻,表情生動,有雙目細瞇憨笑狀,有雙眉緊蹙愁苦狀,還有雙目圓瞪發怒狀。多為四足,個別為三足和圈足。龍虬莊遺址出土的豬形器進一步佐證了先秦文獻記載中的「天極」觀念在史前淮河流域已廣泛流行。
◎關於墓葬的驚人發現
考古學者對 402 座墓葬出土的497 具人骨進行了性別鑑定,發現男女比例為 1.48:1。由於人類自然的生理機制,正常的社會組織中,男女比例應該是平衡的。龍虬莊遺址出現男性人口約是女性人口 1.5 倍的局面,有可能和當時有意控制女性人口有關。換句話說,當時可能存在溺死女嬰現象。
〔本書特色〕
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本書編選十八處與中華文明密切相關的典型大遺址和都邑遺址,由負責挖掘它們的考古隊長親自撰寫,範圍涵蓋黃河、淮河、長江及遼河流域。內文詳細介紹了遺址的挖掘歷程和重大發現,並探討許多待解謎團,透過大量的圖片與嚴謹的數據,從多方面還原古代人民生活,盼能傳遞讀者更多客觀的歷史知識。
作者簡介:
高江濤,考古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先秦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規劃。長期工作於田野考古發掘第一線,參加發掘的遺址先後有河南新鄉周宜丘、鄭州小雙橋、偃師二里頭、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崗等等。出版《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考古學研究》、《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等專著,曾獲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
李平,《老家山西》自媒體聯合創始人,太原學院文旅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合作著有《晉蒙糧油故道》、《尋找晉商家園》,編輯出版《一條路,一座城》等書。
章節試閱
陶寺遺址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本用來形容對愛情的極力追尋,被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改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對中國考古學注重實踐,講究物證,著力以田野調查對中國歷史與文明進行探導的具體概述。者古學從來就不是「書齋裡」的學問,它離不開野外的調查與研究。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在田野中被發現而聞名於世的。
太岳山脈餘脈,崇山(俗稱塔兒山)北麓山前向汾河谷地過渡的緩坡狀黃土塬上,有一個不起眼的村莊——陶寺村,隸屬於山西省襄汾縣,是著名的陶寺遺址的所在地。
陶寺遺址東依崇山主峰塔兒山,南、北分別被崇山的小支脈所夾,西面向廣闊的汾河谷地和臨汾盆地敞開,形成三面環山(「懷抱狀」)、一面臨水(「南北通」)的山川形勢。這種地形、地貌在風水學中被稱為「太師椅」與「龍興地」。
莫非在4,000多年前,陶寺人已經懂得了風水學?抑或是陶寺人不自覺的選擇,給後世的「風水地勘」做了一次完整的佐證?
不知道,古人留給我們的神奇,太多了。
一、是外星訪客嗎?
2003年春。
山西,襄汾,陶寺。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晉南村莊,依偎在塔兒山下的黃土塬上。此時,穀雨剛過,乾旱的黃土塬正渴望著一場春雨。然而,連日來「窯窩」(當地方言,發音「堯王」,意為太陽)明晃晃的,讓這個小村莊的農民們焦躁不已。穀雨前後,種瓜點豆。靠天吃飯的農民們,多麼希望有一場春雨,能夠讓他們順利地播種希望。
和農民們一樣焦躁的,還有一群考古人。他們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共同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隊長何努博士的帶領下,準備對這片土地再一次進行深入的考古研究。
其實之前,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在這片土地上,一座大型城址的輪廓已經漸露端倪。但讓考古學者感到蹊蹺的是,這座大型城址的東南部又有一座刀把形的單獨小城。他們認為這應該是一個很特別的區域,所以,從2002年開始,聯合考古隊對這一片區域進行了考古鑽探,發現了大量墓葬。剛開始以為是墓地,但在它南面的一小片區域,洛陽鏟竟然還鑽探出了夯土。在考古勘探中,夯土的發現就意味著建築類遺跡的存在。莫非,地底下還沉睡著一座大型建築?它是什麼樣子呢?「獵物」隱約出現,觸動了考古隊員的興奮神經,然而,興奮的點還沒有完全找到,一瓢涼水就潑了下來。
隨著鑽探的持續進行,考古隊員發現,這一片夯土的範圍、形狀、結構不是十分清楚,而且夾雜著灰坑、路土、生土(沒有人工擾動過的原生自然堆積土層)等各種遺跡現象,簡直可以用一個「亂」字形容。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下世界,這裡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祕密呢?亟待大家做進一步發掘,以解心中的謎團。
然而,讓何努博士糟心的是,春季,晉南正是春雨貴如油的季節,黃土一乾,大體上是一個顏色,這讓依靠溼潤土面的土質、土色的微妙差別來作判斷的考古人簡直寸步難行。
冥冥之中,似乎有上天相助。4月21日,竟然下起了春雨。一天一夜小雨後,地面充分溼潤,考古隊員興奮無比,謎一般的現場在春雨的滋潤下,如同遇到了顯影液,露出了各種「端倪」。對於被戲稱為「福爾摩斯」的考古隊員來說,對這些「端倪」進行科學判斷易如反掌。
就在大家興奮地刮著夯土,想像著地下的奇妙世界時,又一道難題出現了。
當刮完整個地面後,考古隊員眼前出現的遺跡竟然那麼陌生——地面上出現了至少兩道弧形的夯土帶。外側的弧形是什麼?是不是一道擋土牆呢?內側的那道更加神奇。看似規整的弧形夯土帶並沒有連貫在一起,而是被一段段割斷。如果原來是一道弧形牆的話,為何會有12道縫隙?如果不是牆,那又是什麼?最有可能的是立起來的柱子排列成弧形,但這又是什麼遺跡呢?
這是一處從未見過的建築遺跡,完全超出了考古隊員最初的想像,一時間,考古探索陷入僵局。
所有的事恰如上天完美的安排,就像那場及時的春雨一般。就在大家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考古隊裡來了兩位「貴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武家璧博士和石雲里教授。武家璧博士滿腦子的天文學知識,面對這個前所未見的遺跡,他自然地從天文學方面去思考。他注意到,如果是柱間縫隙,它們面對的恰恰是塔兒山,塔兒山位於東方,恰是太陽升起之處,那會不會是透過縫隙來觀測日出呢?
一語點醒夢中人,考古隊馬上開始製作帶縫隙的架子,準備豎在原址上以觀測日出,看看有無規律可尋。
經過無數次鍥而不捨的發掘、觀測和天文學計算,到2004年春季,考古隊員們逐步確認確實存在12道柱縫,並判斷這些縫隙是用來觀日出、定節氣的。
真是這樣嗎?4,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經可以確定節氣了嗎?我們熟知的「春雨驚春清谷天」,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我們的祖先發明出來了嗎?
如果真是這樣,這一驚人的發現必定要轟動全世界!
因為,在此之前,喜歡天文學的人們一提起神祕的天文遺跡,總會說起巨石陣,那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神廟遺址,也是英國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巨石陣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被認為建於西元前2550至前1600年。在一大片草地上,橫著、豎著一些看似毫無規律地擺放著的大石頭。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巨石最高的有8公尺,平均重量近30噸,呈環形排布,直徑超過100公尺,極具震撼力。更讓人們驚奇的是,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豎著的石柱上的。有人認為建造這樣宏偉的巨石陣是為了記錄太陽的軌跡,有人認為是墓碑或是祭神所用。但這些巨石是如何搬運到這裡的,它們這樣擺放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至今是個謎。甚至有人認為這裡不是人類的遺跡,而是天外來客的建築。
如果陶寺這個地方比巨石陣還早幾百年就湧現出謎一樣的天文建築,對世界來說,不啻為一場「考古大地震」。
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探索的道路並不平坦,新的難題又來了。許多考古界的同行參觀、考察之後,對這個史無前例的遺跡提出了許多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柱縫是怎麼形成的?二是用於觀測的圓心點是用現代天文學理論計算出來的,那麼4,000多年前的先民的觀測點在哪裡呢?
這些問題都是核心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這處遺址就無法圓滿地定性。
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透過對柱縫的解剖,考古隊員驚奇地發現,柱縫僅深幾公分到十幾公分,之下的夯土是一體的。這就告訴大家,古人應該是先夯築一道弧形的牆,再在地面規劃出必要的縫隙,之後築起柱子。第一個問題迎刃而解了。
觀測點是觀象臺的核心,相當於「心臟」或「大腦」。這裡如果真是觀象臺,那麼古代先民的觀測點在哪裡呢?當時,能發掘的地方基本都發掘完了,只留下當時用於觀測的土臺子,臺子上有學者找好的現代觀測點。只有把這個土臺子挖掉才能做完整的發掘,但是一旦挖掉土臺子,現代觀測點也就隨之消失了。怎麼辦?考古隊員想到一個好辦法,在觀測點上用洛陽鏟打一個洞,洞裡灌上白石灰,等於將這個觀測點移到了地下,這樣,即使土臺子被挖掉,還能找到發掘面上的觀測點。
土臺子挖掉後,來陶寺進行考古實習的博士生高江濤開始發掘這一部分。他用手鏟刮平面的時候發現了弧線,之後在何努先生的指導下,刮出四個近圓形的圈組成的圓形夯土臺子,而移下來的觀測點恰恰落在直徑約25公分的最內圈的中心上,與正圓心僅有4公釐的誤差——古今觀測點重疊在一起,在場的人瞬間沸騰了。
就陶寺遺址的出土遺跡是否為古代的觀象臺這一問題,2004年11月13日,在北京召開專家論證會,會中雖然還有些不同意見,但這一結論得到了許多專家,尤其是天文學家的認可。
那麼神奇的觀象臺是怎麼運作的呢?
觀象臺的使用離不開三個部分,即塔兒山、觀測柱(縫)、觀測點。
塔兒山是天然條件。塔兒山非常奇特,它位於觀象臺的東面,是太陽升起的方位。
塔兒山山勢大體呈南北向,最高峰向南北兩側展開,似一個人張開雙臂作懷抱狀,所以又稱「大尖山」、「臥龍山」等。它不僅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這麼簡單,因為,在不同的時間,太陽會從山脊不同的地方升起。古人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太陽從塔兒山不同的地方升起,與物候之間有著一定的連繫。而這一玄機,透過觀象臺這一大型建築「儀器」,是可以有規律地展現出來的。所以,塔兒山成為4,000多年前陶寺遺址建有觀象臺的自然而獨特的原因。
觀測柱形成12道觀測縫,觀測縫匯聚到觀測點。這樣,我們站在觀測點,透過觀測縫就可以看到太陽從塔兒山露出並離開山脊的神奇時刻,之後,太陽便被柱子遮擋看不見了。或者說,太陽升起,一道光柱透過柱縫打在觀測點的神奇時刻,就是一個4,000多年前的節氣。今天我們知道,2號縫的神奇時刻對應的是冬至,12號縫的神奇時刻對應的是夏至,7號縫對應的是春分和秋分,這樣,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一來一回,正好是一年。據多年的實地觀測,我們發現存在20個節氣,這些都應該是4,000多年前的重要節令,用於指導當時的農業生產。這些節氣有些保留到了今天,如二分二至,如3月28日是當時的清明節。有些節氣雖然能感受到物候的變化,但與今天已經不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祖源。
今天,節氣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簡單和普通,但遙想4,000多年前的人類社會,能夠擁有這樣的知識體系,無疑是掌握了最先進的尖端科技與核心技術,堪比今天的航空航太技術。
陶寺遺址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本用來形容對愛情的極力追尋,被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改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是對中國考古學注重實踐,講究物證,著力以田野調查對中國歷史與文明進行探導的具體概述。者古學從來就不是「書齋裡」的學問,它離不開野外的調查與研究。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在田野中被發現而聞名於世的。
太岳山脈餘脈,崇山(俗稱塔兒山)北麓山前向汾河谷地過渡的緩坡狀黃土塬上,有一個不起眼的村莊——陶寺村,隸屬於山西省襄汾縣,是著名的陶寺遺址的所在地。
...
推薦序
遺址千年文明 書香萬里中國
我是一名考古人,由於專業的原因,經常與距今數千年的古遺址零距離接觸。我們知道,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古代社會的窗口。簡單來說,它們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近幾年來,考古這個以往的冷門學科逐漸熱了起來,與此同時,社會上一些不當和錯誤的認知伴生而來,如「考古就是盜墓」、「考古就是挖寶」等甚囂塵上。考古需要以寬廣的胸懷面向大眾,讓大眾正確、科學地認識考古,甚至適時地體驗、參與考古工作。於是,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者推動了大眾普及工作,愈來愈多的考古遺址推動了公共考古活動。恰逢契機,政府推廣「文化」與「旅遊」融合,有了「詩」與「遠方」,更有了「研學」。
何為「研學」?我認為,研學是旅行,更是教育;研學對象不僅僅是學生,還應包括我們這些家長。一切有探索需求者,都是學而研者。可見,研學旅行與公共考古在內容與理念上是有相通之處的。
進一步而言,千年、萬年歷史歲月留下的文明遺址是研學旅行的絕佳之地,是中華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我們提出了「遺址研學」的理念。
那麼,所謂的「遺址研學」,與其他的研學有什麼不同或獨特之處呢?大家肯定會有這種靈魂式追問。我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魅力。第一,遺址研學在田野。考古遺址大多在野外,這類室外研學貼近自然,非常接地氣。第二,遺址研學在心間。這類研學可以讓大家體驗考古發掘,透過遺跡、遺物與古人交流,似有穿越時空之感,也可以製作、復原鍾愛的「古器」和「聖物」,體會祖先的高超技藝,感知文明的古老與輝煌,讓每個人心間都有滿滿的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第三,遺址研學在祕境。遺址是一個逝去的存在,可能是一個文明,可能是一個聚落,也可能是一個墓地。
探索這些神祕,正是研學之「研」的主題。有時,消失也是一種存在,只是需要我們去探尋。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年。對於中國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索是百年中國考古最為重要的熱點之一。2002年,中國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期間雖有短暫間歇,卻一直進行到今天。這一工程收穫了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與豐碩的研究成果。我們選取了18處與之密切相關的典型大遺址或都邑遺址,由發掘它們的考古隊長們親自撰寫遺址故事,編寫研學教材,充任研學導師。這18處遺址是山西襄汾陶寺、山西絳縣西吳壁、甘肅臨夏齊家坪、陜西神木石峁、河南陜縣廟底溝、河南偃師二里頭、山東章丘城子崖、安徽蚌埠禹會村、江蘇高郵龍虬莊、四川新津寶墩、湖南洪江高廟、湖南澧縣城頭山、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安徽含山凌家灘、浙江餘杭良渚、上海松江廣富林、遼寧凌源牛河梁。
18處遺址,18種文化或文明;18處遺址,18位考古隊長;18位隊長,18路諸侯,十八般「武藝」,述說18處遺址獨特的文明知識與故事。因此,這一研學書籍或教材,必將帶給您不一樣的感悟、不一樣的體驗。
郭沫若的〈殘春〉言:「我們對於生的執念,卻是日深一日。」
我們對遺址研學的執念,年復一年。我們只有對探索的執著,沒有那佛家所說的怨念。研學在路上,永無止境!
高江濤
遺址千年文明 書香萬里中國
我是一名考古人,由於專業的原因,經常與距今數千年的古遺址零距離接觸。我們知道,考古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古代社會的窗口。簡單來說,它們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近幾年來,考古這個以往的冷門學科逐漸熱了起來,與此同時,社會上一些不當和錯誤的認知伴生而來,如「考古就是盜墓」、「考古就是挖寶」等甚囂塵上。考古需要以寬廣的胸懷面向大眾,讓大眾正確、科學地認識考古,甚至適時地體驗、參與考古工作。於是,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者推動了大眾普及工作,愈來愈多...
目錄
遺址千年文明書香萬里中國
黃河流域
陶寺遺址
一、是外星訪客嗎?
二、薪火相傳40年
三、4,000多年前的古城給紫禁城的啟示
四、神奇的陶寺墓地
五、陶寺出土的寶貝
六、陶寺證實了什麼?
七、為什麼說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西吳壁遺址
一、從找銅說起
二、發現西吳壁
三、認識西吳壁
四、挖到了什麼?
五、說明了什麼?
六、西吳壁遺址為什麼在商代晚期就不煉銅了?
齊家坪遺址
一、西方學者錯誤的「中國彩陶西來說」
二、撥亂反正—中國彩陶本土起源說
三、上下探索—齊家文化的探索
四、發現的重要性和意義
石峁遺址
一、初見石峁
二、重要發現
三、向「十大」出發
廟底溝遺址
一、望三門,三門開
二、黃河明珠花怒放
三、構建聚落見思想
四、花開中國傳四方
二里頭遺址
一、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二里頭遺址的發現
二、鑑往知來,孜孜以求—二里頭遺址的研究歷程
三、千呼萬喚始出來—二里頭遺址的前世
四、第一王都的今生
城子崖遺址
一、發現—偶然中的冥冥注定
二、發掘—路漫漫其修遠兮
三、收穫—「考古聖地」結新花
四、東方先民的遺物
五、發掘城子崖的意義
六、新時代之城子崖
淮河流域
禹會村遺址
一、鏟釋天書—禹會村遺址考古歷程
二、禹會諸侯—大型禮儀性建築遺跡場景復原
三、塗山氏國—淮濱古國的前世今生
龍虬莊遺址
一、偶然中的必然性—遺址的發現
二、數千年前的龍虬莊
三、龍虬莊遺址的特殊地位
長江流域
寶墩遺址
一、故事,沒有停留在七擒孟獲
二、寶墩古城初露真容
三、古城縱覽
四、寶墩古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高廟遺址
一、走進高廟
二、品味高廟
三、走出高廟
城頭山遺址
一、初相見,不相識—城頭山遺址的發現
二、層層揭剝現本原—城頭山遺址的發掘
三、興廢兩千載—城頭山的遠古往事
四、驚豔洞庭波—城頭山遺珍
五、文明的胎動—城頭山遺址的價值與意義
六、城頭山的今天—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城頭山
屈家嶺遺址
一、屈家嶺遺址的發掘
二、屈家嶺遺址珍貴的遺物
三、意義
四、今生
石家河遺址
一、石破天驚的發現—湖北兩個最重要的史前遺址
二、譚家嶺古城—石家河古城的前身
三、從譚家嶺到屈家嶺—憂患意識下的擴張
四、從屈家嶺到石家河—三苗王國政治中心的形成
五、從石家河到後石家河—盛極而衰後的中心遺失
六、石家河古城的歷史定位
凌家灘遺址
一、凌家灘遺址的發掘軌跡
二、凌家灘遺址寶玉庫
三、凌家灘是良渚的「叔父」嗎?
四、凌家灘遺址今天的身分
良渚遺址
一、良渚古城的考古歷程
二、良渚古城的結構與認知
三、良渚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廣富林遺址
一、良渚文化圈裡的「外來者」
二、時間到哪兒去了?
三、廣富林文化的面世
四、廣富林文化的多元性
五、廣富林文化在早期文明研究中的啟示
遼河流域
牛河梁遺址
一、被考古發現重新定義的牛河梁
二、牛河梁遺址的追尋與探索
三、紅山文化廟、壇、塚—牛河梁遺址的考古發現
四、中華文明的曙光—牛河梁遺址與中華文明起源
五、古蹟新生
遺址千年文明書香萬里中國
黃河流域
陶寺遺址
一、是外星訪客嗎?
二、薪火相傳40年
三、4,000多年前的古城給紫禁城的啟示
四、神奇的陶寺墓地
五、陶寺出土的寶貝
六、陶寺證實了什麼?
七、為什麼說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西吳壁遺址
一、從找銅說起
二、發現西吳壁
三、認識西吳壁
四、挖到了什麼?
五、說明了什麼?
六、西吳壁遺址為什麼在商代晚期就不煉銅了?
齊家坪遺址
一、西方學者錯誤的「中國彩陶西來說」
二、撥亂反正—中國彩陶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