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懂如何教育孩子,我選擇放過自己,放過孩子,
也始終相信成長是一個美妙又充滿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過程。」
背負著家族與伴侶的期待,女人承受重重壓力生育後代,
眾人圍繞在新生兒旁邊,討論孩子的性別、健康與否,
觀察寶寶每一個情緒反應,卻沒人在意,
那個虛弱躺在手術臺的母親,其實比誰都渴望關心——
也始終相信成長是一個美妙又充滿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過程。」
背負著家族與伴侶的期待,女人承受重重壓力生育後代,
眾人圍繞在新生兒旁邊,討論孩子的性別、健康與否,
觀察寶寶每一個情緒反應,卻沒人在意,
那個虛弱躺在手術臺的母親,其實比誰都渴望關心——
【面對孩子,我有義務活得更美好】
不要透過權威,而要透過美感讓她感到什麼是對的,讓她從心裡生長出來對規則的理解,而不是臣服於大人的命令。比如,當孩子亂丟東西時,我首先要做的不是告訴她亂丟東西是不可以的,我會讓她認真看看被她弄髒的地面,用我的語言和表情讓她明白,地上因為有了髒東西變得不好看了,所以亂丟東西是一個不好的行為。
要讓她感覺到在我背後存在的、比我更高級的精神力量,這個精神力量你可以叫它真理,也可以叫它愛,或者美,或者信念,總之,是高於我而存在的。我需要讓女兒意識到:真理在媽媽和她頭頂的天空上,媽媽只是這個真理的傳遞者,媽媽不是權威。有了這種認同,我和孩子才能在這個最高真理的指引下往同一個方向去。
媽媽不是權威,媽媽也有自己的局限,媽媽也會犯錯,但我們頭頂天空上的真理一直在那裡,愛一直在那裡,美一直在那裡。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不太懂如何教育孩子,我選擇放過自己,放過孩子,也始終相信成長是一個美妙同時又充滿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過程。很多東西,依靠「教育」是不可能獲得的,就像如果孩子摔倒了,你不給他體驗疼痛、戰勝疼痛的機會,他最終如何明白什麼是堅強?
我想,好的教育應該至少有一個標準吧,那就是參與者(施教和受教雙方)沒有感覺到教育的存在,但它卻實實在在地產生了作用。換句話說,我還不太清楚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我知道壞的教育是什麼樣子。
在我不確定哪種教育方式更好的時候,我寧可選擇什麼也不做,我就做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用一個媽媽的天性來面對我的孩子,就像我那沒有上過一天學的媽媽面對我一樣。我的媽媽,她沒看過什麼育兒書,但如今看來,她很多時候無意識地與我的相處,影響了我成為今天的我。她首先是一個好女人,然後才是我的好媽媽。嗯,我的意思是,我對今天我的樣子還比較滿意。
做了母親,我的感悟就是要不斷地自我修練、自我提升。如果我沒有做到,我不知道應該如何讓孩子做到。如果我做到了,我不需要讓孩子去做到,因為她已經看到了該怎麼去做到。
我能給孩子的只有兩樣東西:愛與平常。尋常日子裡,身為父母是怎樣過日子的,每天吃什麼,家裡是怎麼裝潢的,怎麼面對友情關係等。其他東西需要孩子自己去找。
本書特色
一個女人在結婚和生兒育女後,往往被社會強加了無形的負擔,彷彿她不再是個體,而是某個男人的妻子、幾個孩子的媽媽,她得同時扮演好所有角色,才能稍稍得到一點認可,這樣的壓力又逼得多少母親罹患憂鬱症?作者透過分享自身經驗指出,幸福是由自己決定的,旁人沒有指手畫腳的資格,期盼每個媽媽都能從生活中找到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