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夠描述一種平和且溫柔的秩序,
一種沒有散發出過分活力與生活樂趣的秉性,
又具有一種責任感,一種樂於助人的想法,
同時勇敢地面對與承擔,不去逃避任何責任。」
★☆★☆劍橋大學本森教授半自傳日記★☆★☆
從個體出發,慢慢延伸至群體範圍,
透過簡樸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觀點,
將人生注定面臨的那些煩惱逐一擊潰!
【從積極上進到消極頹廢,學生為何產生麻木心理?】
小孩子往往樂於學習新事物,對世間一切富有冒險精神,
然而一連串強加的「教育」令人窒息,逐漸喪失探索的興趣,
曾幾何時,我們看什麼都不順眼,「憤世嫉俗」的心態油然而生……
►亞瑟.本森:「小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完成這件事所帶來的那種快感。無論從學習中得到什麼,倘若他們無法享受到其中的樂趣,那麼得到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難道我們真正的用意,不應該是讓學生打好某一方面的基礎,然後盡可能地培養他們在某個方面的特長,讓他們能夠嫻熟地掌握某方面的能力,憑藉興趣去克服前進路上的各種困難嗎?」
【透過自身經歷得出結論,而非透過原則進行感悟】
將上帝作為心靈的全部依靠是否正確?
在一些眼中,上帝是無所不能的,祂創造了萬物又制定了教條,
但從另一個角度反思,祂是否也將人類局限在既有的框架之中?
或許……保守頑固、斤斤計較、享受操控才是上帝的真面目?
►亞瑟.本森:「我們不應該有那麼多關於『上帝意志』的沉悶哲學,也不應該在喪親或是遭受痛苦的時候,將上帝的意志融入進去。如果我們只能感受到約伯的存在,那麼賜給我們所有一切美好東西的上帝,也必然能夠賜給我們所有邪惡或是不好的東西。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意識到一點,當我們生命中絕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由有趣且美好的事物組成的時候,當我們緊緊地抓住生命這根繩索,將感受幸福的希望當成一種正確的本能,那麼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痛苦與苦難,最後都必然能夠轉化成為一種人生的樂趣。」
〔本書特色〕
本書除了本森一貫的日記風格外,還增添了一些原創元素,以第一人稱出發,帶領讀者進入「我」的視角,共同參與其家庭、教育、信仰乃至出社會後的生活,文字平鋪直敘,沒有過分華麗的詞藻,卻又令旁觀者目不轉睛,被這些「平凡」情節深深吸引,作者談論的對於人生的煩惱與探索,或許每個人都曾經歷其中,且至今仍在找尋答案。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胡彧,資深撰稿人。編譯有:《逃離集》、《理財從概念開始》、《家庭財務管理入門》、《奧里森‧馬登論「沉默之罪」》、《非暴力教育》、《人人都能活到100歲》、《英國伊頓公學校長愛德華‧利特爾頓論「教師」》、《神經與理智》、《當恐懼占據心靈,日常逐漸失序》、《自勵,人自為王》等多部外國圖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1897年12月7日
今晚,我呆呆地坐在一把扶手椅上,這是一個低矮的飾板房間,既是我的臥室,又是我的書房。我就這樣慢慢地等待著這一年悄然的逝去:房子的窗戶上懸掛著褪色的織錦窗簾,我的面前還有一個開放的瓷磚壁爐,壁爐旁邊擺放著一些木柴,其中一些木材都燒了一半。木材發出的火光忽暗忽明,似乎馬上就要熄滅了一樣。牆壁與洞穴狀的壁爐地面鑲貼著荷蘭式瓷磚——像一艘加利恩大帆船正在起伏的大海上航行。一隻健壯光滑的小鳥正在天空怡然自得地飛翔著。在壁爐地面的後方,瞧進去還能看到隱約閃爍的黯淡火光,這是一塊大鐵板,鐵板上描繪著一個乘坐戰車的國王。這位國王穿著一件龐大的外套,正在穿過拱形門,結果經過一條下面是洶湧河水的小橋,此時他用手牽住了兩匹駿馬。在較高的壁爐調節板上,是一排代爾夫金屬板。整個房間的裝飾沒有什麼美感或是對稱性可言,房間裡的家具擺放隨意:這一張織錦沙發,那一個橡木書櫃,書櫃上雜七雜八地堆著些書。這又一個印表機,那則掛著一兩張照片——其中一張照片上的一位主教帶著花椰菜似的假髮,另一幅畫則是別人用蠟筆畫的一個學者模樣的人。總之,整個房間在裝飾上可謂凌亂不堪——用「大雜燴」來形容也不為過。房子盡頭的拱形橡木櫃下面,擺放著一張床,還有一張黑色的皮革屏風將床與書房隔離開來了。房子外面則是一片極為安靜的地方。在整個城鎮上的人們都入睡之後,這樣的安靜彷彿彌漫著整個大地。此時的安靜會突然被一些難以察覺到的聲音所打破,但是,鄉村地區深沉的安靜還是很快就能恢復如常的。這裡的林子顯得異常的安靜。若是認真聆聽的話,我可以聽到露天人工水渠發出來的潺潺流水聲,但是這樣的流水聲更加容易讓人陷入深沉的夢境裡。整個鄉村似乎都進入了朦朧的夢鄉,這與死神帶來的那種讓人心痛且刺骨的寂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章
我先稍微簡短地談談我的父母以及我的身世吧。我是父親唯一的兒子,父親在政府行政部門裡擔任高級管理職務。他從來沒有將人生的順利歸功於自己的家庭背景,因為我們家族一直以來都算不上是顯赫的。毫無疑問,幾乎所有的家族都有著一樣古老的歷史,但我的意思是,我們家在過去幾代人裡,一直過著貧苦與簡樸的生活,保持著隱居生活的狀態。我的祖先大多數都是牧師、醫生或是律師——在這些祖先裡,從來沒有一個人成為地主或是累積過很多財富,但是我們也還是有一些肖像畫、縮圖或是盤子之類的東西——雖然數量不多,但足以讓我了解到在過去一兩個世紀裡,我們的家族成員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有去接觸那些高等藝術,培養對藝術生活追求的條件的。這從來都不是一種單純骯髒的抗爭,也無法讓我們免於日常生活所帶來的焦慮感,但是我們的家族卻始終保存著追求某些優雅、自律與仁慈的特點。
我的父親改變了這樣的局面。他的工作讓他能夠接觸到那些有身分有地位的人,他的天性就很適合與那些高層次人物打交道。他有著讓人難以抵抗的親和力,同時保留著宮廷貴族的氣息。父親很晚才結婚,妻子是英國一個沒落貴族貧窮後代的女兒。我則是他們婚姻之後唯一的孩子。
對我來說,倫敦的生活是非常黯淡模糊的。我只能模糊地記得,有人將我帶到一個天鵝絨裝飾的房間裡,讓我向一些重要的客人鞠躬致意。我還記得聽到保母們談論著關於晚宴話題的嘈雜聲與喧嘩聲。在我模糊的記憶裡,我還記得當大門被打開與關閉的時候,總會有一陣陣美妙的音樂聲飄進我的房間,讓我從熟睡中醒來。對我來說,那個時候應該是睡得最香的時候了。但是,我的父親不希望我變成一個早熟的頑童,不希望我成為那些前來拜訪客人眼中的玩物。大部分時間裡我都是與母親在一起的——當時,我的母親似乎也是一個孩子。而我那位忠實的保母,則是一位來自約克郡地區頭腦簡單的女人,她之前也是我母親的保母。
在我大約6歲的時候,我的父親突然去世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最為沉重的打擊,就是看到父親那張英俊柔軟的臉龐躺在棺材裡,我還看到了很多人用呆滯的目光看著父親。父親那雙蒼白的手交叉放在胸口處。這一天,我還看到了父親穿著褶飾邊的壽衣覆蓋著他的脖子與手腕。這一切給我的童年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我們的活動軌跡其實非常簡單。那個夏天,因為父親累積了一些財富,他與母親決定在鄉村地區買棟房子,好讓他們在休閒的時候前去那裡休養。我的母親也從來不喜歡倫敦的生活。於是,他們在鄉村的中心位置購買了棟他們都感到滿意的房子。在我父親去世前的一兩個星期,他們一直是長租房子。之後,我們的家具就立即搬到這裡了。從那之後,這裡就成為了我的家。
第三章
我住的地方,是一片山脊連著山谷的地方,就像一塊被一個巨大犁耙犁過的土地。一般來說,大陸都是沿著高地的後方延伸下去的,這裡的村莊則聳立在常年多風的高地上。鐵路線沿著山谷邊穿行。因為鐵路線的貫通,在山谷裡漸漸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村落,但過去的那些舊木屋以及一些玄武石砌成的教堂——教堂有著用木瓦做成的小型尖頂——孤獨地聳立在純淨的天空下。古代的莊園與農場一般都是建立在更加隱蔽的山谷裡,可以透過一片具有美感的曲折巷子前往那裡。這裡的土壤是多沙的,路邊到處堆放著鬆軟的石頭,這讓許多低矮的懸崖與斷壁在歲月的侵蝕下變成了黃色,有時甚至出現了分層的情況,看上去就像一座岩石做成的宮殿或是坍塌的扶壁形成的廢墟。在這些深坑下面,生長出一些榛子樹等樹木。夏天的時候,整個地方就會生長著茂密的匍匐與攀爬的植物。在這些植被的外面,是一片倒塌的岩石表面。通向山谷的道路非常陡峭,一路上雜樹叢生。山谷的底部,是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之上垂掛著小瀑布,瀑布上面還有一些卵石花紋的牆面板。這些水流都是沿著砂岩的空隙流下來的,或是隱藏在茂密的榛子樹林裡。順流而下的溪水泛著純淨的灰綠色。一些白堊石點綴在附近的山脊裡,因此在下雨天的時候,道路上低窪的蹄印就會像牛奶那樣滲出來。站在高地上,我們能看到極為美麗的景象,連綿不絕的山脊一個連著一個,沿著柔和的輪廓線不斷地延伸,山脊上零星點綴著稀少的灌木。極目遠望,石楠叢生的山路兩旁長滿了黑松,襯托著孤零零的一叢叢花朵獨自要也開放。而山谷下的景象則要美麗得多。陡峭的山林沿著小溪,亦或是沿著傾斜的休耕地形成的粗線條上盤桓而行。夏天來的時候,小溪旁長滿了茂盛的水草植物,高高的柳草,繡線菊與聚合草千絲萬縷的纏繞在一起。這裡每家每戶的房子都有著獨特的美感,每棟房子上有著磚砌的高高的煙囪,頂層鑲嵌著各色美麗的瓷磚,屋頂則是用平瓦的砂岩做成的。整個地方因為橙色與灰色的青苔覆蓋著,而顯得格外的美麗。整片的房屋宛如從這片土壤裡生長出來的一樣,和諧自然。
第一章
1897年12月7日
今晚,我呆呆地坐在一把扶手椅上,這是一個低矮的飾板房間,既是我的臥室,又是我的書房。我就這樣慢慢地等待著這一年悄然的逝去:房子的窗戶上懸掛著褪色的織錦窗簾,我的面前還有一個開放的瓷磚壁爐,壁爐旁邊擺放著一些木柴,其中一些木材都燒了一半。木材發出的火光忽暗忽明,似乎馬上就要熄滅了一樣。牆壁與洞穴狀的壁爐地面鑲貼著荷蘭式瓷磚——像一艘加利恩大帆船正在起伏的大海上航行。一隻健壯光滑的小鳥正在天空怡然自得地飛翔著。在壁爐地面的後方,瞧進去還能看到隱約閃爍的黯淡火光,這是一塊大鐵板...
推薦序
前言
今天早上,我一直在閱讀一本充滿感傷卻又獨具特色的書。這本書被擱置在一個古老的資料夾裡已經好多年了。它第二版的前言是一位著名作家寫的,他的大名在每一個說英文的地方幾乎都是家喻戶曉。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遭受了很多人野蠻且殘暴的攻擊。本書的作者也受到了很多充滿惡意且仇恨的評論所帶來的傷害。那些評論家都是一些心胸狹隘、充滿嫉妒心之人,他們想要憑藉這樣輕率魯莽的舉動對作者的創作進行肆無忌憚的抨擊。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了一種哀傷的情感,在他極力想要展現出無憂無慮的快樂精神時,我們似乎能夠聽到他內心正在一點一滴地流著血,這是一個具有無所畏懼且純粹精神之人流下來的血液。他寫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會迅速遭到別人的曲解,然後被人們當成惡魔那樣加以扭曲,這似乎代表著那些盲目追求感官刺激與憤世嫉俗之人所持的觀點。
在得到一些睿智且忠誠之人的建議之後,作者最後還是沒有寫任何前言,他似乎對別人給予的建議充滿感激之情。作者在本書裡想要傳遞出這樣一種情感,即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忠誠表達內心最深沉的情感,以坦率與真誠的方式去做,絕不要逃避回答這些問題,不要為此而感到抱歉或是做出任何解釋。如果某人的作品、詩歌集或是畫作流傳下來的話,那便是最好的回答;如果這些東西無法流傳下來,那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說法,都會有各自的想法,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啟迪別人,去做出自己的貢獻,去努力地安慰別人。這就像發出了數百萬種聲音,但聲音最後都隨風消逝了。思想就像彩虹發出的光芒,閃耀沒多久之後,就會消逝在茫茫的雲層裡。
當然,本書同樣存在著屬於它的優點與缺點。要是本書根本無法滿足其自身創作的要求,那麼我會第一個站出來表達不滿的情緒。我沒有任何想要去指責那些批評家的念頭,但我想要說清楚一點,即這本書可能無法說清楚我想要創作的目的。本書是我內心想法的一個集合,而不是人為添加的結果。從一開始,這本書就是為弱者傳遞積極資訊,而非向強者發出挑戰。這是人生的一種理論,就像那些性情隨和且內心高尚之人手上揮舞著棍棒。很多人的人生目標就是要融入人群,吃喝玩樂,去戀愛,去結婚,放聲歡笑,與人爭鬥。這是很好的脾性,這也是奧德修斯(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主角,曾指揮特洛伊戰爭,想出了木馬計,使希臘獲勝)那些水手們內心的想法:
「他們始終面帶微笑,嬉戲玩樂,
敞開懷抱面對雷雨與陽光,
有著自由的心靈,
有著寬闊的前額。」
這樣一種心靈想法,倘若說不是殘酷、專制、野蠻或是傲慢的話,那麼就是一種激動人心的思想。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倘若這樣的心靈想法與簡樸、無私以及隨和性情結合起來,那麼這就是世界上最為高尚的精神了——這是古代那些偉大騎士才具備的騎士精神。但是,當人們在展現出這樣的心靈想法時,卻沒有展現出善意、優雅的騎士品格,那麼這就是一件醜陋邪惡的事情,讓人感到自私、充滿獸性。
我試圖在這本書裡提出的問題是:我希望能夠描述一種平和且溫柔的秩序,一種沒有散發出過分活力與生活樂趣的秉性,又具有一種責任感,一種樂於助人的想法,同時還能勇敢地面對與承擔,不去逃避任何責任。我想要描述這樣的一種品格,但是擁有這樣品格的人,卻又似乎突然走入了陰影,被放置於一邊。他們因為各自的不幸或是錯誤,都被冷落在一邊,遲遲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人生陷入了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當他們失去了人生的活力,進入了一種無能的狀態(這個詞語可以用來掩蓋世界上很多最讓人感到悲傷的悲劇)——我就會想到這樣的人,雖然他們面對著種種的局限與束縛,但是他們依然能夠過上一種圓滿、內心滿足且有價值的生活。當我想到他們始終能夠感受到人生最深層次與最甜蜜的祝福時,感受到高尚愛意所帶來的希望,了解那種專制性的軟弱情感讓他們不得不處於人生的低位,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用死亡去交換生命,只能用黑暗的視角去看到愉悅的生活,這一切更令我對他們感到由衷的敬佩。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誰不知道家的意義呢?無論對任何人來說,每當災難降臨的時候,承受痛苦的人所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收起殘存的碎片。這本《沉寂居所》就是寫給那些因上帝的旨意,不得不要面對人生碎片的人。他們可能會感到煩躁不安、內心沮喪,無法喚起足夠的勇氣去從那些可怕的災難裡收集僅存的東西。
若是將小事與大事進行對比,在當代這樣一種缺乏浪漫主義寫作風格的時代,這就要嘗試按照《魯賓遜漂流記》 (Robinson Crusoe)所描述的場景去做。當一個人突然流落到一個荒蕪人煙的島嶼上,沒有任何人的同情及其可帶來的希望。在《魯賓遜漂流記》這本偉大的小說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內心懷著簡單信念的英雄所具有的耐心、勇氣以及創造力。但是,我那位可憐的英雄的心靈的確是遭遇了一番痛苦的掙扎,雖然他所面對的災難,並沒有加勒比海上那些綠色島嶼上的洞穴、洪水、野禽與野人那麼的可怕。
在《威廉.莫里斯的人生》一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威廉.莫里斯所選擇的人生座右銘是「如果我依然」。無論任何人指責威廉.莫里斯缺乏什麼特質,都絕對不會說他缺乏真正的男子氣概。他在51歲時寫了一封充滿感傷而又有趣的信。當時,他違背了自己內心更好的判斷,成為了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物。
「我的天性是安靜且勤奮的。」他在這封信裡這樣寫道,「如果我過分關心『政治』,也就是陰謀的話,那麼我身為作家就可能無法帶來任何好處。你們會說,這一切都展現出我是一個軟弱的人:是的,但我必須要按照自己內心真實的意願去做,而不是昧著自己的良知去做。」
威廉.莫里斯以勇敢且忠誠的信念進行了一番總結。對於很多相信理想信念的人來說,他們所能看清的事情要遠遠勝過他們所能去做的事情,因此他們願意表達出自己誠實的冷漠與坦率的自我認知。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會嘗試去修正自己的人生。但是,真正無法做到的事情是,我們無法看到從事物中看到真善美,卻想要別人對真善美產生強烈的情感。畢竟,上帝是最了解一切的人,因此他讓很多人遲遲無法實現他們的夢想,肯定是有其理由的——雖然很多人都不是最勇敢的人,但他們卻表現出似乎更加了解一切的樣子。但是,不管我們是否可以透過言語或是行為展現出自身的弱點,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提前去追求一些東西,應該向別人指出這些東西。我們或者他人可能無法去實現這樣的目標,但是我們表現出我們絕不會向自身的缺點屈服,我們絕不允許自己在追求純粹希望的路上保持沉默,我們絕不會在錯誤的安全感中保持安逸,我們絕不能透過忽視問題的存在去解決問題。我們將會懷著柔和的情感,始終對上帝抱持著強烈信任,不論前方道路上的陰影是多麼黑暗,無論遠處橫亙的高山是多麼的陰鬱,都無法阻擋我們前往灑滿陽光的平原。
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
1907年4月12日
前言
今天早上,我一直在閱讀一本充滿感傷卻又獨具特色的書。這本書被擱置在一個古老的資料夾裡已經好多年了。它第二版的前言是一位著名作家寫的,他的大名在每一個說英文的地方幾乎都是家喻戶曉。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遭受了很多人野蠻且殘暴的攻擊。本書的作者也受到了很多充滿惡意且仇恨的評論所帶來的傷害。那些評論家都是一些心胸狹隘、充滿嫉妒心之人,他們想要憑藉這樣輕率魯莽的舉動對作者的創作進行肆無忌憚的抨擊。作者在書中表現出了一種哀傷的情感,在他極力想要展現出無憂無慮的快樂精神時,我們似乎能夠聽到他內心正在一點...
目錄
前言
引言
初版前言
楔子
第一章 開端
第二章 家庭
第三章 故鄉
第四章 金端莊園
第五章 母親
第六章 美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劍橋大學
第九章 宗教
第十章 校園生活
第十一章 信仰
第十二章 兩種信念
第十三章 畢業之後
第十四章 生病
第十五章 休養
第十六章 服務
第十七章 無聊
第十八章 朋友
第十九章 伍沃德
第二十章 繼任者
第二十一章 隱士
第二十二章 坎普登
第二十三章 不安
第二十四章 獨行
第二十五章 社交
第二十六章 波瀾
第二十七章 觀察
第二十八章 驚夢
第二十九章 春天
第三十章 冒險
第三十一章 無病呻吟
第三十二章 動機
第三十三章 精神世界
第三十四章 狀態
第三十五章 希望
第三十六章 甦醒
第三十七章 攀登
第三十八章 離別時刻
第三十九章 終點
前言
引言
初版前言
楔子
第一章 開端
第二章 家庭
第三章 故鄉
第四章 金端莊園
第五章 母親
第六章 美感
第七章 教育
第八章 劍橋大學
第九章 宗教
第十章 校園生活
第十一章 信仰
第十二章 兩種信念
第十三章 畢業之後
第十四章 生病
第十五章 休養
第十六章 服務
第十七章 無聊
第十八章 朋友
第十九章 伍沃德
第二十章 繼任者
第二十一章 隱士
第二十二章 坎普登
第二十三章 不安
第二十四章 獨行
第二十五章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