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E 杯測表來看咖啡品質的辨識
在咖啡市場持續發展的當下,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不只接觸到越來越多產地以及各種處理法的咖啡。在滿足獵奇的慾望之外,一杯咖啡的品質辨識,甚至是咖啡生豆的品質好壞不只與所付出的金錢有關,更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關。
一杯咖啡的呈現,經歷了種植處理與烘焙,最後再到萃取。這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最終會直接影響到飲用的感官呈現。在精品咖啡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品嚐上,我們越來越追求細膩與美感。不只追求鳥語花香且層次多變的香氣,也希望酸甜如果汁般明亮跳躍。而這一切不只要精湛的沖煮技藝,以及純熟的操爐技巧,更取決於精耕細作的生豆品質。
那麼問題來了,一杯好咖啡既要烘焙與萃取得當,又取決於生豆品質。而作為烘焙師的我們更面臨著挑選食材以及把關的重擔,那麼如何從杯測的細節中確認手上這杯咖啡的生豆品質呢?
從生豆品質的檢驗上來看,ACE 卓越咖啡聯盟旗下的COE 競賽杯測制度以及美國的咖啡品質學會CQI 在生豆品質的判斷,當數目前最主流的判別系統。其中咖啡品質學會CQI 的判斷方式則是從咖啡生豆的外觀、瑕疵數量、氣味再到實際杯測等的一連串過程,這過程裡包含對生豆外觀的物理分析,也包含杯測品鑑的感官分析。
而卓越咖啡聯盟ACE 的COE 制度則是直接由杯測咖啡樣本來進行判斷。筆者過去曾向前日本精品咖啡協會主席Hidetaka Hayashi老師請教過這個問題,由於Hayashi 老師也是ACE 的創始元老之一,對於COE 杯測表的設計與運用有很深入的了解。Hayashi 老師直接指出在杯測以乾淨度(Clean Cup)、酸質(Acidity)與甜感(Sweetness)三個項目來進行篩選,是挑選高品質咖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生豆品質的判斷除了判別生豆的外觀以及氣味之外,實際上我們從飲用的感官感受上分析,咖啡入口後的感受不外乎味覺、鼻後嗅覺與觸覺這三者。而這些感官上的呈現與種植、後處理以及烘焙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就COE 的杯測系統角度來看,品質的好壞則直接反應在咖啡的酸質、甜度與乾淨度上。
咖啡內的有機酸是植物生長過程的重要產物,在經驗上來說,高海拔地區所種植的咖啡也意味著具有優異的酸質。而我們再進一步的細究可以發現,咖啡生豆內有機酸種類豐富,包含了蘋果酸、檸檬酸、綠原酸、奎寧酸以及少量的醋酸、蟻酸、琥珀酸等。
其中綠原酸雖然是很好的抗氧化物,但是在味覺感受上帶有較強的苦味,以及低沉的酸感。也是咖啡生豆本身苦味與澀感的主要來源。而綠原酸的含量恰巧與種植的海拔成反比關係(海拔越高綠原酸比例會降低)。我們也可以藉此留意咖啡中是否有低沉的酸以及觸覺上的澀感,並以此作為咖啡品質的判斷條件之一。以COE 的杯測評分角度來看,低沉的酸澀不只影響到酸質這個項目,由於飲用起來會使得風味感受的清晰度、辨識度下降,讓人「有種不夠乾
淨」的感受,這也將直接影響到咖啡乾淨度的項目評分。
我們接著往高海拔的種植條件上來看,醣分在咖啡豆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蔗糖除了是咖啡甜味的重要來源之一外,也是烘焙過程創造香氣的重要原料。而蔗糖的含量不只與海拔有關,根據資料顯示,海拔每升高300 公尺,蔗糖含量即增加10%。原因在於海拔越高,種植環境的白天與夜間的溫差越大,正好可減緩咖啡的生長速度,恰恰讓咖啡累積更多的次級代謝物,這些次級代謝物中不只包含了蔗糖、蘋果酸、檸檬酸等,也包含花香、香料、莓果
類、柑橘、檸檬等迷人的香氣。
植物內所含的酵素種類甚多,不同的酵素在經歷氧化還原、異構化與水解等過程後,最終產生出各種香氣。而咖啡迷人的花香、果香、香料以及草本香氣大多是大自然孕育下所產生的天然香氣,而這樣的迷人香氣自然離不開酵素的功勞。植物內的萜類、脂肪酸以及胺基酸等物質在酵素的作用下所生成的酯類、醛類、酮類、萜烯類等物質,也帶出迷人的花香、水果香氣、草本類香氣(柑橘、莓果等),以及為咖啡增添靈氣細節的香料香氣。也因為這些香氣均是植物酵素作用下所產生的香氣,故在習慣上統稱為酵素類香氣。
Togo M. Traore 在其所撰寫的論文裡提到,針對2004 年至2015年期間,十一個COE 國家競賽結果裡進行描述詞彙統計。統計中顯示最常見的風味與香氣是水果味,在95.7% 的咖啡描述中出現過。而甜味則在84.76% 的咖啡描述中出現過,花香類的描述則在53.8%的咖啡中出現過。清新的花果香氣不只帶給人感官上的愉悅感,這些酵素類的香氣大多具有高揮發性以及閾值較低的特性,所以在感官體會上有著較佳的辨識度、清晰度,也會直接反映在乾淨度這個評分項目上。
而近幾年COE 競標價格屢創新高,即使各個咖啡產國處理過程的習慣與偏好有所不同,但是仔細觀察風味描述的部分也依舊以複雜的花果香氣為主,由此可見精品咖啡對風味、香氣的追求仍然是酵素類的花果香氣以及甜感為主,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講究咖啡種植海拔的原因。
而從咖啡熟成的過程來看,蔗糖的含量隨著咖啡櫻桃越來越成熟而增加。而未熟的果實裡仍含有大量的有機酸,且尚未轉化成糖分。只有當果實成熟時,咖啡果內的有機酸轉換成豐富的糖,咖啡的甜度才會增加。
反觀綠原酸與其他有機酸則各有不同的變化。首先綠原酸在果實成熟前,就已經逐漸降低含量,而蘋果酸與檸檬酸則隨著咖啡櫻桃的熟成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因此,除了咖啡的種植海拔之外,咖啡豆的採摘又是影響品質的一大關鍵。摘取未成熟的果實,最直接明顯的體現就是酸澀且甜度不足。過於成熟的咖啡則會產生發酵味,甚至會產生霉味等瑕疵風味,進而影響咖啡風味的乾淨度。所以摘採熟成恰當的咖啡櫻桃,以及避免與未熟、過熟的果實混合,才能保證有著明亮且酸甜活潑的高品質生豆。
而後處理過程也會對咖啡的酸質以及甜度產生影響,例如過度的水洗發酵會讓酸感過於尖銳以及增加醋酸與乳酸的含量,讓咖啡飲用起來過於尖酸刺激。
了解了種植與後處理的部分,我們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咖啡明亮活潑的酸與輕快討喜的甜是如此得之不易,不只取決於種植海拔以及微型氣候,摘採與後製過程的嚴謹與專業更是影響廣泛。好的酸感如水果般複雜明亮,不好的酸貧乏且無趣,這點是咖啡品質辨識中重點中的重點,在此我們更講究酸的品質。
怎麼說呢?酸的強度是與甜味搭配的重點,從我們日常生活的水果來看,西瓜就是甜度高但是酸度低的水果,而鳳梨與百香果則是甜度與酸度搭配精彩的水果,這就是我們所講究的酸甜搭配,也因此酸與甜的搭配更是食物料理的一項重點。
而同樣的酸甜搭配強度,我們可以在一些蜜餞類找到,例如酸梅、烏梅乾等。當我們拿新鮮水果與上述的這些酸梅、烏梅乾對比就會發現,兩者雖然有著相似的酸甜感,但是仔細分析下來,這些果乾明顯缺乏了明亮與活潑的感受。
我們不妨做個小實驗,在捏著鼻子吃下蜜餞類以及新鮮的百香果、鳳梨後進行對比。新鮮水果不只在味覺上有著酸甜的跳躍感,更帶著明亮感以及複雜性,而這個複雜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酸質。所以在品質的鑑定上,我們不只喝酸的強度,更是喝酸的品質與複雜性。
而甜的複雜性就更容易理解,如果咖啡的甜味感受不只有如甘蔗的甜感,還具有如水果糖般甜感,則感受將會更加豐富強烈。
也難怪在COE 的評分表中將甜感與酸質兩個項目依照品質狀況給予評分。品質不佳的酸與甜不只在各自的項目難以獲得分數,更進一步的影響到乾淨度以及風味的呈現,最終影響咖啡的整體評測結果。
生豆的酸與甜造就了咖啡的複雜性與豐富性,而高品質的生豆就烘焙的角度來看不只有較為迷人的花果香氣,咖啡生豆的糖分以及有機酸含量也直接影響烘焙後的表現。以糖分為例,在烘焙過程中的焦糖化即是以糖為原材料所進行的化學反應,並且能產生各種芳香物質,以及具有酸味的物質與帶有甘苦味的焦糖化生成物。隨著烘焙度的增加,蔗糖的焦糖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咖啡豆的結構狀態就越鬆散且有利於研磨萃取。就味覺上來看,咖啡的甜味與苦味會隨著烘焙度而成此消彼長的狀況。而在香氣上則逐漸出現奶油、蜂蜜、焦糖等甜香氣,由此看來高甜(糖)度的高品質生豆不只在味覺上能給予愉悅的甜味,在烘焙上更給烘焙師寬廣的揮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