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則興,背海則衰」
不能征服海洋,人類就只能生活在孤島般的陸地上
◎科學家如何讓平均厚度將近4000公尺的海洋變得透明?
◎地球其實是水球,那麼,人類是否也會成為「海人」?
◎人在趨海移動,海產品卻沿著反方向「入侵」人類餐桌?
【向海而生】
打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雖然古老文明都發源於內陸,但今天大部分世界級都市都在海邊,或者透過河流與海洋相連。城市越靠海越富裕,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人類花了幾千年時間使文明緩慢的向海岸線延伸,我們正處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之中。這個趨海而居的過程從何而來,又會發展到何方?
【能源寶庫】
對於貧窮,人們都有直覺感受,能源專家卻有著更深刻的抽象的理解。他們認為,文明程度取決於平均每人能源占有量。19世紀末,歐洲平均每人能源消耗量是亞洲的11倍,北美更是亞洲的30倍!中國當時積貧積弱,從能源程度上便可見一斑。如今,傳統能源正在走向枯竭,從哪裡尋找新能源,進一步提升文明水準?人們把目光投向了海洋!
【無機寶藏】
走到海邊,用手指沾著海水嚐一嚐,苦鹹的滋味會提醒你,海水就是無機溶液,是一座流動的富礦。人類從陸地上找到的很多資源,如果與海水中的蘊藏量相比,都會變得不值一提。然而,資源永遠是技術的函數。沒有金剛鑽,人類就做不了海水提煉這個瓷器工作。直到幾十年前,不斷更新的技術才讓海水顯示出它的資源本質。
【海洋工業】
提到工業,人們就會想到寬大的廠房和高聳的設備。由於工業規模都很大,人們不敢設想把它們搬到海洋上去,更難想像這些海洋工廠可能成為工業的主流。這一變革已經開始,即將在本世紀內完成!
【海之災難】
人類不是海洋動物,沒有技術保護,海洋對人類就是凶險之地。雖然海洋也是資源寶庫,但由於缺乏應付海難的能力,人類遲遲不敢大規模深入海洋。
由於趨海移動,人類越來越多的與海洋打交道。摸透海洋的「脾氣」,找到應付海難的辦法,是人類開發海洋的重要任務。
【海上人家】
奇幻電影《神鬼奇航》以風格獨特而著稱。故事中講的海盜,首先是一群在海上生活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社會,有自己的視野;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同於陸地居民。甚至,他們還有一部《海盜法典》來解決海上的糾紛。
藝術源於現實,海洋經濟蓬勃發展後,那些以海為生的人建立起自己的社會,創立了獨特的文明。現在,這些都還不是人類的主流。然而,未來呢?
【海之文明】
在古猿和南方古猿之間,有段長達280萬年的化石空白期。1960年,英國人類學家哈代提出假說,認為這段時間人類祖先下海生活,才為我們留下光滑皮膚、真皮層脂肪與含鹽的眼淚這些海洋生物痕跡。
「海猿」到現在還是一種假說,人類進化為「海人」,卻很可能會在幾個世紀內發生。當然,未來的「海人」與我們並沒有身體上的區別,他們將使用完全不同的科技,建立完全不同的文明。
本書特色:本書縝密地分析了人類如何從海洋中獲取資源,並開發海洋經濟,以及如何應對海洋災害等多方面的議題。從能源、食物、工業到遊憩……每一章節都突顯出海洋的無窮潛力。另外,也指出了海洋災害的潛在威脅,呼籲人類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的海洋開發。本書不僅是對海洋的深度解讀,更是對人類與海洋共生關係的反思與展望。
作者簡介:
鄭軍,暢銷科幻小說家、評論家,同時也是未來研究者、科普作家。著有《災難群島》、《生命之網》、《決戰同溫層》、《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未來職場,AI時代下的「高危」職業!模擬2050的上班族》。
章節試閱
海邊的文明
有研究顯示,現代人的祖先誕生於東非草原,那裡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地帶。7.5萬年前,乾旱驅使他們走出非洲。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海洋食物來源相對豐富,古人類很早就學著到海邊覓食。
古人類要走出非洲,紅海是咽喉要道,考古學家在這裡找到了大量古人類食用過的貝類的化石。相對於移動迅速的陸地野獸,貝類更容易被捕捉。位於北京的山頂洞人遺址中有魚骨化石,那裡距海邊有上百千公尺遠。
海邊地勢平坦,移動方便,也是吸引古人類的重要原因。1.5 萬年前,海平面比現在約低120公尺。古人類沿著當時的各處地峽遷移到日本、澳洲、南太平洋諸島以及臺灣。後來由於海水上漲,這些地方才與大陸分隔開。
在古人類進入美洲的過程中,海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最近考古成果顯示,他們沿著海岸線越過白令海峽,當時那裡還連成一片。
古時候,海運規模還無法與內河運輸相比。文明古國都誕生於內陸的河邊,內河運輸是人們進行陸上擴張的重要保障。
地中海以其特殊條件孕育出最早的海洋文明。論面積,地中海還沒有南海大,但由於是陸間海,氣候條件類似於中國的渤海,多數時間風平浪靜,適於航行。
以當時的船舶技術,人類還只能沿著海岸線行駛。不過,地中海沿岸農業區星羅棋布,便有人在它們之間穿針引線,靠海洋貿易起家。4, 000年前,相當於今天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地方出現了腓尼基文明,成為人類最早的海洋文明。
腓尼基人主要透過海洋向外擴張,為此,他們就要發展造船技術,還要掌握簡單的天文導航知識。這些促進了整個地中海地區航海技術的提升。橫穿愛琴海,連接幾個經濟中心,當時只需要兩三天時間,而從陸上繞道則要久得多。
於是,在地中海這個局部區域,海運獲得了對陸運的絕對優勢,大家也願意為此發展船舶技術。最終,愛琴海周邊出現了希臘文明,成為現代歐洲文明的基石。
希臘土地普遍不宜農耕,只出產橄欖、無花果等經濟作物。相對於內陸農業區,希臘人更需要海運貿易。船員在海上每天移動的路程,遠遠大於陸地上的農夫。經常與他鄉異土打交道,讓希臘人養成了放眼天下的胸懷。同時,進行海運需要有系統的了解天文地理、各方物產等,還需要強大的數學計算能力,這些實際需求促使希臘人發展出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必須指出的是,希臘文明在今天之所以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很大程度在於整個歐洲人都是他們在文化上的後裔,而歐洲人又於近代控制了全球,順便將其文化祖先的事蹟廣泛傳播出去。
其實,無論人口還是經濟總量,兩千年前這些沿海國家都無法與同時代的陸上帝國相比,只不過除了希波戰爭(西元前5世紀上半葉希臘諸城邦反抗被波斯侵略和壓迫的戰爭),雙方很少發生直接碰撞。
「通舟楫、興漁鹽」
戰國七雄誰最富?
這個問題不要與「誰的國力最強」相混淆。以綜合實力而論,秦、楚兩國肯定最強。但即使在戰國時代,人們也普遍認為最富的要數齊國,也就是今天的膠東半島──中國最早的海洋文明地區。
早在4, 000年前,山東沿海就有人煮鹽。周朝開國後,當地成為姜子牙的封地,國號為齊,疆域不大,土地開發程度有限。於是,齊國很早就提出「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主張,這和希臘異曲同工。
齊國有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很早就實施了關於「煮鹽」和「捕魚」的制度,以刺激和調節這些行業。
齊國船隻可以遠達朝鮮和日本,從而將當地的絲綢和陶瓷遠銷海外。齊景公有一次出海,六個月才回來,船隻的續航補給能力堪稱驚人。齊桓公時期,齊國就開闢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齊國還訓練水軍,重視海戰,形成了不同於中原的戰爭思想。
由於體量不足,齊國無法與秦國較量,選擇不戰而降。但就國人平均財富而言,齊國卻是戰國七雄中的首富。
三國時期的吳國成為海洋事業的「繼承人」。吳國很難在陸地上與魏國抗衡,便尋求往海上發展。東吳在鼎盛時期有50多艘各類船隻,時人稱東吳「舟楫為輿馬」,與同時期的羅馬艦隊相比,恐怕也不相上下。
東吳將中國的航海中心從山東半島轉移到浙江、福建和廣東。依靠發達的航海技術,他們組織過幾次萬人出海遠征。臺灣就是在這時首次進入中原文明版圖的。西元248年,3萬吳軍進入海南島,他們還試圖遠征呂宋島,可惜未成功。朱應和康泰的船隊則從海路到達如今柬埔寨等處。
據宋朝《太平御覽》記載,東吳時期已經有人駕船到達「大秦」,也就是羅馬。這是首次有中國人從海路抵達羅馬的記載。
不久,東晉成為東吳的海上「繼承人」。他們同樣難以從陸地上向北方擴張,而選擇發展海洋經濟。東晉高僧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從陸地到達天竺,求法後再經印度洋從海路回國。這顯示著在當時的印度洋上,已經有通達東晉的傳統航線。
東晉時期,人們第一次將「水密隔艙」形成定制,發展出安全性能更好的船隻。東晉時期還發明了擁有四張帆的船,可以根據風向調整帆面,稱為「調風」。當時,作為導航技術的「過洋牽星術」也已經成熟。除了航海,東晉還大力發展海鹽,浙江省海鹽縣就是在東晉時期成為鹽業中心的。
單從技術上衡量,齊國、吳國和東晉的航海技術並不亞於地中海那些小國。然而,地中海沿岸都比較富裕,航海貿易有利可圖。而從齊國到東晉,海軍所到之處往往是原始蠻荒之地,不但無利可圖,反而需要國內補給。
以規模來衡量,中國當時的陸地部分無論經濟體量還是軍事體量,都遠超海洋部分。這些越海擴展的事業之所以很少見於經傳,就在於海洋只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附屬品。
最早的海洋大國
小時候讀《水滸傳》,筆者特別好奇混江龍李俊的下落。這位梁山水軍總司令看穿朝廷陰謀,帶著童威、童猛和費保揚帆出海,居然在南洋成為國王。
當時筆者好奇的是,怎麼他們幾個人出海後就能稱王稱霸?那些地方難道沒有軍隊?後來筆者才知道,以宋朝的海上實力,一批人組團下南洋,確實能獲得這種結果。
在中國人眼裡,最早的海洋帝國不是英國就是西班牙。然而西方不少學者認為,宋朝才當得起這個稱號。歷史上東西方文明真正開始有直接溝通,是依靠宋朝的海洋貿易。
雖然在秦朝大一統之前齊國就重視海洋,中原分裂時吳國也有海洋經濟,但是在大一統王朝中,宋朝第一個倚重海洋經濟。「一帶一路」中的「一路」,即「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宋代的文明遺產。
與明清兩代進行「朝貢外交」不同,宋朝真正把海外貿易當成國家支柱。當時,宋朝為海外商人提供了以泉州、廣州為代表的很多貿易港口,甚至向外國商人委以官職,請他們到海外招商。
透過收取市舶稅,政府獲得大量收入。比例最高的南宋時期,市舶稅占國家總收入的五分之一!按海洋經濟的概念換算,今天的中國還遠未達到這個比例。
當時的宋朝就是「世界工廠」,尤其瓷器製造技術,相當於今天的晶片技術,完全具有壟斷性。沿海地區很多瓷器工廠,如福建德化窯、建窯和浙江龍泉窯,當年都大量接受海外訂單,燒製異國圖案的瓷器,再透過海船出境。在「南海一號」等遺物中,發現有大量的海外訂製瓷器,這是典型的海洋經濟模式。
當時,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經過印度洋來到宋朝,除了貿易,他們還留下了海圖以及沿途各地水文資料。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所依據的航海資料基本來自宋朝的累積。中國造船技術累積到宋朝,本身已經很發達了,宋人又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了「龍骨」技術,最終才有鄭和船隊的輝煌。
「李俊稱王」當然是藝術虛構,但是在歷史上,華人在南洋確實建立過國家。西元1777年,以華人為主體在西加里曼丹建立的「蘭芳大統制」(華僑羅芳伯所建立的一個生產和自衛組織,西方人稱之為「蘭芳共和國」),最大時管轄範圍達十幾萬平方公里,接近如今遼寧省的面積,並且在歷史上延續了108年。這是傳統社會末期,中國海洋實力的真實寫照。
在《水滸傳》的各種同人小說裡,《水滸後傳》公認成就最高,它描寫了李俊等人海外稱王的經歷。這本書出版於明末清初,不僅記錄著宋代的海洋實力,也和更晚成書的《鏡花緣》一起,抒發了中華民族拓展海洋的夢想。這個夢想長期被陸地文化所掩蓋,但它從來都存在,未來還將蔚然成風。
海邊的文明
有研究顯示,現代人的祖先誕生於東非草原,那裡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地帶。7.5萬年前,乾旱驅使他們走出非洲。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海洋食物來源相對豐富,古人類很早就學著到海邊覓食。
古人類要走出非洲,紅海是咽喉要道,考古學家在這裡找到了大量古人類食用過的貝類的化石。相對於移動迅速的陸地野獸,貝類更容易被捕捉。位於北京的山頂洞人遺址中有魚骨化石,那裡距海邊有上百千公尺遠。
海邊地勢平坦,移動方便,也是吸引古人類的重要原因。1.5 萬年前,海平面比現在約低120公尺。古人類沿著當時的各處地峽遷移...
推薦序
引言 海洋,我們的未來
21世紀是誰的世紀?美國的?中國的?還是印度的?
1990年,當人們還熱衷於在陸地上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時,第45屆聯合國大會已經做出決議,大會敦促各國將海洋開發列入國家發展策略之中。2001年聯合國締約國文件中更是指明──21世紀是海洋世紀!開發海洋資源,在大洋上拓展生存,將是全人類的重要目標。
陸地上的資源主要掌握在主權國家手裡,並且分布極不均衡。一些重要資源位於熱門地區,受戰爭威脅較大。而公海及其底部的資源不受任何國家管轄,且總量遠高於陸地,至少在一個世紀內,無須擔心發生資源衝突。
「向海則興,背海則衰」,海洋開發甚至能改變資源版圖。現在一提到日本,大家都認為是個資源小國。其實,日本只是陸地資源貧乏。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確認的日本領海比領土還大。一旦日本的技術水準能夠開發上述資源,會立刻翻身成為資源大國。
如果你現在還是一名國高中學生,如果海洋經濟以高速度發展下去,你會在40~50歲之間,看到海洋經濟成為高科技與高資本的結合地。
引言 海洋,我們的未來
21世紀是誰的世紀?美國的?中國的?還是印度的?
1990年,當人們還熱衷於在陸地上為這個問題尋找答案時,第45屆聯合國大會已經做出決議,大會敦促各國將海洋開發列入國家發展策略之中。2001年聯合國締約國文件中更是指明──21世紀是海洋世紀!開發海洋資源,在大洋上拓展生存,將是全人類的重要目標。
陸地上的資源主要掌握在主權國家手裡,並且分布極不均衡。一些重要資源位於熱門地區,受戰爭威脅較大。而公海及其底部的資源不受任何國家管轄,且總量遠高於陸地,至少在一個世紀內,無須擔心發...
目錄
引言 海洋,我們的未來
第一章 向海而生
第二章 能源寶庫
第三章 無機寶藏
第四章 藍色糧倉
第五章 海洋工業
第六章 海之災難
第七章 馭海而行
第八章 透明海洋
第九章 海上人家
第十章 海之文明
引言 海洋,我們的未來
第一章 向海而生
第二章 能源寶庫
第三章 無機寶藏
第四章 藍色糧倉
第五章 海洋工業
第六章 海之災難
第七章 馭海而行
第八章 透明海洋
第九章 海上人家
第十章 海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