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禪讓」,其實一點也不民主?
為了鞏固政權合法性,動刀動槍也要裝出和平的局面?
司馬昭之心×杯酒釋兵權×新莽篡漢室×陳霸先開國……
他們的os是「雖然我搶了皇位,但也要體面的口碑」!
自古以來,中國的歷史由不同的朝代所組成,而每一個朝代的興起與衰落都有其背後複雜的原因。本書特別聚焦於一個特定的政治現象,就是皇權更迭的「禪讓」現象,透過不同朝代的歷史背景比較,探討中國歷史中皇位交接的多種面貌,與其背後的政治意義。
【漢家與王莽的天下】
書中首先以王莽篡漢為起點,揭示了禪讓背後的家族情仇和政治糾葛。到後來的曹魏和司馬昭,每一次的禪讓都是歷史的轉折點,背後隱含的是皇室權力的紛爭和抗爭。
【北朝】
北朝的多次禪讓,尤其在高洋和爾朱榮時期,顯示了當時政局的不穩定和王室的弱勢。而元朝的禪讓,尤其是元修和元寶炬之間的矛盾,則是一次王室內部的政變。
【南北朝】
再進入南北朝時期,劉裕、楊堅等人的禪讓,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鬥爭,更是一場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碰撞。每一次的禪讓都伴隨著流血和犧牲,背後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權力和地位。
【唐朝到宋朝】
唐朝到宋朝的禪讓,尤其是唐僖宗到朱全忠的時期,展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政治劇變。從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禪讓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手段,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和傳統。
【何謂中國式禪讓?】
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又提供了一個更加完整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歷史中的每一次政變和禪讓,深入探討了「中國式禪讓」的真實面目,從古代到現代,禪讓背後的五大步驟和規律,提供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政治制度下的權力變動。
【本書特色】:
本書以中國史上皇權傳承的「禪讓」制度為切入點,探討權力交接的體制,比起金戈鐵馬的歷史,水到渠成的禪位方式更能保證政權交替的平穩性,尤其是亂世開國時期,方能看出這個權力結構遞變的過渡型態發揮了何種歷史作用。普通老百姓看禪讓與史家的犀利眼光不同,期許讀者可以透過本書來一窺中國這把龍椅上禪來讓去間的歷史。
作者簡介:
張程,職業編輯、業餘作家。張程是創作活躍的歷史寫作者,閱讀與寫作興趣聚焦制度變遷與傳統社會運行。發表有《紫禁城家風與明清國運》、《「中國之治」的制度史遺產》、《官銜的表與裡》等文章;出版有《一把龍椅上,禪來禪去的歷史》、《讀完這本制度史,等於當官幾輩子!》、《當官老爺帶頭貪汙,皇帝也被騙得迷迷糊糊!》、《故宮傳》、《藏在故宮裡的中國史》和「亂世三部曲」等圖書。
章節試閱
從一代完人到禪讓導演
燈下讀王莽,最令人頭痛。因為我們後來人常常搞不清楚王莽到底是個失敗的、品行高潔的理想主義者,還是個沽名釣譽、結黨營私的陰謀家。中國通常有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習慣,王莽被多數現代人認為是奸詐的竊國大盜。這位沒有牢固權力基礎的外戚只能在道德上為自己爭取分數,結果導演了一場有驚人的情節、感動的淚水、洶湧的掌聲,並夾雜著絲絲血光的大戲。
親生兒子的代價
西元前三年,一個驚人的消息在長安官場上傳播:新都侯王莽的兒子王獲自殺了!
王獲是王莽的第二個兒子,平常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因此並不受朝野的矚目。王莽對這個兒子並不怎麼重視。直到有一天王莽外出,得知自己的次子在幾天前殺死了一個家奴。
西漢末年,貴族官僚家中豢養著許多奴婢僕人。這些家奴地位低下,待遇惡劣,還經常受到虐待甚至殺戮。奴婢問題成為困擾朝廷的一大難題。但是官府對越來越多的家奴被殺事件卻視若無睹,並不追究。王莽完全可以和其他貴族官僚一樣,將兒子殺家奴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憑藉王家的勢力,也不會有人抓住這樣的小事大做文章的。
但是王莽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召集了所有的家人和奴婢下人,公開責罵王獲。王莽怒斥兒子說:「我們王家一向寬厚友善,家風嚴謹。父親我在朝廷的時候就力主解決奴婢問題,強烈反對虐殺家奴。朝廷體恤王家,如今讓我歸隱封地安度餘生,我更應該身體力行,在封地內寬待家奴,做天下表率。現在你竟然做出這樣殘忍不法的行為,我們王家還怎麼容得下你!」
王獲剛要申辯,王莽便用更加嚴厲的話語截住他:「今天有天地在此,在場人人為證。獲兒,你自盡吧!用你的生命償還冤魂的委屈,洗刷王家蒙受的羞。」
王獲嚇得說不出話來。貴族殺害家奴即使嚴格按照朝廷律法來辦,通常只是判罰錢出役,最多也就是削官去爵,萬萬是不會要了他的性命的。王獲簡直不敢相信父親的決定。直到看到家人遞過來的利劍,他才知道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在父親嚴酷的眼神逼視下,王獲不得不在當天自殺謝罪。
王家發生的這一幕震驚了朝野。它彷彿是射向弊端的一道閃電,照亮了黑暗已久的朝政。百姓們口耳相傳,讚揚王莽是如何地體恤下人、嚴以律己,與其他作威作福的貴族官僚是如何的不同。官員們在自省的同時,也對王家的家風和王莽的品行表示佩服。對王莽的好感從新都開始擴散,一直傳播到全國各地。
兩年前,王莽被排擠出京都長安的時候,就有人替他打抱不平。在封國的三年時間裡,王莽結交儒生,克己節儉,以身作則,處處閃現著耀眼的道德光芒。而在長安得勢的傅氏和丁氏外戚家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兩家的人充斥朝廷上下,將朝政弄得烏煙瘴氣。人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王莽是被小人排擠出政治舞臺的,而要改變黑暗現狀的辦法就是重新由王莽主政。大義滅親後,要求替王莽平反,招回朝堂的呼聲和上書開始此起彼伏,並日漸形成高潮。一些人不僅為王莽鳴冤叫屈,甚至辭官不做以示抗議。
為了堵住眾人之口,在位的小皇帝劉欣謀劃著以王莽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義把王莽重新召回京師,讓他在京師賦閒了事。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長安發生日食。皇帝按例召賢良詢問日食原因和對策。周護、宋崇等人在廷議的時候大力稱頌王莽的功德,認為日食是上天對朝廷外貶王莽的警示。朝廷於是正式徵王莽返回京師。不久,王莽重新回到了西漢的政治中心,重登權力舞臺。
回顧大義滅親的整個過程,後人常常為王獲感到可惜。他就必須要以死來為殺奴事件負責任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王莽之前替自己樹立的道德標準太高了——圍繞在他身上的道德光芒和人們對他的政治期待使他不得不殺死兒子,來延續自己的道德和政治生命。要理解這一難題,我們的故事還得倒退到王莽的身世說起。
王莽出身於漢朝末期赫赫有名、權勢熏天的外戚王家。
王家的興起是由於女兒王政君。王政君曾許配過兩次人家,每次都是還沒過門丈夫就亡故了。家長找算命先生幫她算命,算命先生胡謅了一句「此女貴不可言」王家卻篤信不疑,就不再將王政君許配別人,而是教她習文識字,坐等富貴。巧了,十八歲時王政君被選入宮,沒幾天又被選中去陪伴因為喪妻而悲傷欲絕的太子劉奭。王政君只和太子相伴一晚,就懷了孕,並且生下了皇長孫劉驁。劉奭即位後就是漢元帝,立劉驁為太子,冊封王政君為皇后。漢元帝雖然不喜歡王政君,但對王家還是盡到了禮數,封侯拜相,使王家出現了「五將十侯」的赫赫權勢局面。王家的權勢使王莽獲得極高的政治起點。
漢元帝死後,年幼的劉驁登基,成為漢成帝。皇太后王政君輔政。王政君為了牢固掌握政權,將信任和希望都寄託到兄弟身上。王政君有八個兄弟,除了弟弟王曼早死外,其他七個都被封為侯。其中最大的兄弟王鳳被封為大司馬、大將軍,執掌朝政。王家權勢熏天。
王家所屬的外戚群體是帝國政界中特殊的一群人。他們的政治根基就是家族與皇室聯姻的那個女人。當皇帝年幼,需要母系親屬輔政的時候,外戚就能升入朝堂。短時間的地位差距劇變產生的心理落差和權力誘惑,常常讓外戚們無所適從。一般而言,外戚們在主政前往往缺乏政治歷練,缺乏執政能力,主政後便會顯露出政治暴發戶的消極面孔來。王家七兄弟及其子弟頃刻間獲得崇高地位,便立即飛揚跋扈起來。
成都侯王商繼王鳳之後主政。一次,王商生病需要降溫去熱,竟然向漢成帝借用涼爽的明光宮養病。王商雖然是漢成帝的舅舅,但公然占據宮殿,大有與皇帝享受同等待遇的不臣之心。後來,王商想在自己的府邸裡泛舟行船,娛樂身心,竟然擅自鑿穿長安城牆將澄水引入王家。王商為了一己之私,公然置朝廷律法於不顧,破壞成規制的長安城的風水,破壞首都城防。朝野上下迫於王家的權威,沒有人敢出來揭發這件事。最後還是漢成帝去王家走親,才發現王商為了引水娛樂鑿穿了長安城,大為震驚。年輕的漢成帝雖然非常憤怒,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後人的這句詩說的就是王家的炙手可熱。
漢成帝是個不稱職的皇帝,在母后和舅舅們的干政下,在位期間不理朝政,加劇了外戚的專權。而民間自然是對外戚王家印象不佳,甚至多有微詞。
王莽卻是王家的另類。他的父親就是王家八兄弟中早死的王曼。因為父親早死,王莽沒能受封官爵。不久哥哥王水也去世了,王莽一人擔起了全家生活的責任。他孝順母親,尊敬嫂子,撫養侄兒,各方面都照顧得井井有條,受人稱讚。王莽平日裡一副標準儒生的形象。他是著名學者陳參的學生,跟從陳參學習《周禮》,平日博學多覽,手不釋卷,學業還不錯。雖然背景特殊,家境富裕,但王莽始終保持樸素的儒生打扮,生活儉樸,為人謙恭有禮,喜歡結交社會賢達俊士。與王家的叔叔伯伯和堂兄弟們相比,王莽可以稱得上是出類拔萃、德才兼備的人才了。
可能總是顯得與家族其他成員格格不入的原因,二十四歲的王莽一直是布衣之身,王家的叔伯兄弟都沒有提攜他。
儘管沒有得到家族的幫助,王莽對待長輩和親戚還是非常恭敬禮貌。官居大司馬的大伯王鳳生病時,王莽親自煎藥嘗湯,守在病榻前數月。王鳳的那些公子遠遠做不到王莽這種地步。王鳳深受感動,認定這個侄子的確是品行高卓。臨死前王鳳囑託妹妹王政君,要求多照顧王莽。王政君也覺得王莽既可憐又出色,就在陽朔三年(西元前二二年),拜王莽為黃門郎,稍後提拔為射聲校尉。黃門郎是皇宮中的中層辦事人員,而射聲校尉則是掌管首都弩兵的高階軍官。王莽開始進入西漢王朝的政治中樞。
王莽在更大的舞臺上向更多的人展現了自己的傑出品行。擔任高官後王莽依然生活樸素,勤政守法,謙恭下士。他似乎還是那個聽到別人誇獎就會臉紅的年輕人。與親戚們的窮奢極欲不同,王莽經常把自己的俸祿和皇帝的賞賜分給賓客,甚至賣掉車馬,救濟窮人。哥哥王永早死,留下一個姪子王光給王莽。王莽督促王光求學於朝廷博士門下。王莽經常沐浴更衣後,駕著車騎帶上羊酒,去看望侄子的老師,對侄子的所有同學都非常有禮,頻繁餽贈。王莽每次去學館看望侄子,總是引來所有學生的圍觀,博士老師們感慨嘆息不止。王光的年紀比王莽的大兒子王宇要小很多。但王莽堅持要先讓侄子娶親,再操辦親生兒子的婚事。結果堂兄弟倆同日結婚,王莽親自操辦了侄子和長子的婚禮,賓客滿堂。在婚禮進行時,有下人稟告說老夫人生病不舒服了,要吃某種藥,王莽好幾次中斷婚禮進行,拋下賓客,去服侍母親。這樣一來,賓客們更加稱讚王莽的品德了。
沒幾年功夫,整個長安城都在稱讚王莽。王莽聲望之高,遠遠超越了叔叔伯伯們。
當中也有一個小插曲。王莽這段時期內曾經偷偷摸摸地買了個侍婢。這件事在親戚圈子裡先傳播開了。大家的意思是想不到王莽這小子也私自納妾啊。王莽聽到傳聞後,嚴肅地說:「後將軍朱子元沒有子嗣,我聽說此女子十分有望生兒子,所以就替朱將軍買了她。」當天,王莽就將那位侍婢送給了朱子元。對這件事,後來人有不同的評價。有好有壞,這裡暫且不論。
從一代完人到禪讓導演
燈下讀王莽,最令人頭痛。因為我們後來人常常搞不清楚王莽到底是個失敗的、品行高潔的理想主義者,還是個沽名釣譽、結黨營私的陰謀家。中國通常有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習慣,王莽被多數現代人認為是奸詐的竊國大盜。這位沒有牢固權力基礎的外戚只能在道德上為自己爭取分數,結果導演了一場有驚人的情節、感動的淚水、洶湧的掌聲,並夾雜著絲絲血光的大戲。
親生兒子的代價
西元前三年,一個驚人的消息在長安官場上傳播:新都侯王莽的兒子王獲自殺了!
王獲是王莽的第二個兒子,平常也沒有特別...
推薦序
前言
禪讓對現代讀者來說可能是個陌生的名詞。
古代帝王之間一方和平、自願地將最高權力轉讓給另外一方,這就叫做禪讓。與金戈鐵馬般的武力搏殺不同,禪讓能夠在傳國玉璽交接的一剎那間讓一個帝國結束,同時誕生另一個帝國。那一瞬間,一個帝王黯然神傷地交出了璽綬,一個臣子頃刻之間成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天子。身分瞬間置換,山河隨即變色。
讓出最高權力的一方的舉動叫做禪位,接受最高權力的那一方的舉動叫做受禪。雙方在一個叫做受禪臺的平壇上舉行隆重的禪讓典禮。古代中國從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末代帝王宣統宣布退位,除了秦、兩漢及元、明、清等少數幾個王朝外,其餘的大王朝都是以禪讓的方式獲得政權的。本書就是從禪位與受禪的角度看中國的王朝史,尤其是亂世開國史。在書中,讀者能夠看到高風亮節,也能看到道貌岸然;能夠看到神情怡然,又能看到咬牙切齒。我們既關注輝煌燦爛的禪讓大典,也關注禪讓背後的故事與傳說。
張鳴先生在〈騙術與禪讓〉一文中說道:「禪讓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只有聖賢之君才能操練的一種繼承之法。傳說畢竟是傳說,按顧頡剛的說法,古史是累層堆積起來的,傳說中實行禪讓的堯舜,這兩個人事實上有沒有還是個問題,更何況禪讓?即便是有,按另一些人的說法,也不過是因為這些賢君其實不過是部落酋長,或者部落聯盟的領袖,工作操勞有餘,實惠不足,所以樂於讓出來。」
張鳴先生指出了原始禪讓的深層含義。第一,禪讓是少數人的遊戲。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參與禪讓過程,具有受禪的資格的。作為古代權力結構演變的過渡形態,禪位和受禪是少數權力既得者的遊戲。在整個過程中,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是四嶽等部落首領的意見。而其中的「大佬」,比如堯舜的決定、部落聯盟首領的個人意見則是至關重要的。可見禪讓過程中的民主程度非常有限。普通百姓始終是禪讓過程的看客。這可能會使那些將禪讓與民主緊密連繫在一起的讀者失望了。
第二層意思是在禪讓盛行之時,被禪讓的權力附帶的利益是負的。也就是說,遠古的權力擁有者是真正的公僕。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是因為他的確操行出眾,真的為百姓做了實事好事。與後世不同,堯舜不能從手中的最高權力裡獲得絲毫個人利益。當權力意味著付出,當在位意味著服務的時候,相信之後熱衷禪讓的政治人物都會望而卻步。
禪讓的劇本一再上演卻是因為政治人物需要利用人們對禪讓顧名思義的好感和莫名的擁護,來為權力轉移遮掩裝飾。權力轉移的方式很多。現在呼聲最高的形式是民主選舉。遺憾的是選舉在實踐中也常常選舉出庸才上臺。體制外的人們習慣於以暴力革命成功改朝換代。但是這樣的形式以無數人的鮮血洗滌神州大地,代價也太慘重了。體制內的權力既得者推崇平和的世襲方式。這是中國歷史上所採取的最普遍的方式:以血緣關係作為唯一的標準。遺憾的是,世襲方式雖然震盪小,但是產生的絕大多數新權力者,其修養才幹實在不敢恭維。除了這三種方式,政治陰謀是剩餘的選擇。不同種類、不同階層的人們都在內心青睞它。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權力交接都是透過禪讓完成的。禪讓能以少流血、不流血的方式完成政權的交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國家政治經濟的穩定,最大限度地維持政治經濟的連續性和平穩性。要達成這樣的效果,最關鍵的是往受讓者臉上貼金,增加繼位者在血緣、操行、能力和功績等方面的光彩。一來老百姓相信這些、推崇這些;二來它們畢竟是既有體制在臺面上的遊戲規則。
金戈鐵馬的歷史的確令人熱血沸騰,但歷史上的政治變更多數還是以水到渠成的和平方式完成的。
歐洲的王位繼承和改朝換代遠比中國要頻繁和複雜。其中的陰謀不勝列舉。與東方不同,歐洲王朝是承認女性繼承權的。因此野心家、篡位者特別喜歡迎娶權力擁有者的女兒、姐妹,甚至遺孀。如果在位的掌權者實在沒有這些女性血緣關係,野心家和篡位者們就會搖身變換成前者的堂兄弟、表兄弟、侄子、外孫、外甥等。只要能在血緣上向現存王朝上靠攏,他們不惜背棄自己真正的祖先。實在不行,那就只能請教皇出來給自己加冕了。這樣也能在宗教上為自己加上神聖的光環。當然,如果你能在血緣和宗教兩方面給自己貼金就最好了。
與歐洲不同,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正統、更加講究父權的國家。名不正則言不順。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政治人物發明了中國式的禪讓制度。
當初,曹丕受禪後,非常客氣地對劉協說:「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意思就是說,天下的珍寶財富,我都和你山陽公(劉協禪讓後的封號)共享。(權力是珍寶財富之源,當然不算在珍寶財富之類。)那麼劉協是不是真的共享到了所謂的「天下之珍」呢?不得而知。文人色彩濃厚的曹丕是相對客氣仁慈的。仁慈永遠是強者的特權。禪讓和受禪是實力對比的客觀結果。事實上,實力的天平早已傾斜向了受禪者,禪讓者往往「非禪不可」了。實力才是這一套遊戲的主導語。
最後,用石勒的一段話來結束前言:
「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前言
禪讓對現代讀者來說可能是個陌生的名詞。
古代帝王之間一方和平、自願地將最高權力轉讓給另外一方,這就叫做禪讓。與金戈鐵馬般的武力搏殺不同,禪讓能夠在傳國玉璽交接的一剎那間讓一個帝國結束,同時誕生另一個帝國。那一瞬間,一個帝王黯然神傷地交出了璽綬,一個臣子頃刻之間成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天子。身分瞬間置換,山河隨即變色。
讓出最高權力的一方的舉動叫做禪位,接受最高權力的那一方的舉動叫做受禪。雙方在一個叫做受禪臺的平壇上舉行隆重的禪讓典禮。古代中國從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到末代帝王宣...
目錄
前言
從一代完人到禪讓導演
親生兒子的代價
謙虛禮讓的東方耶穌
又一個自殺的兒子
「周公」登上了受禪臺
天下若無曹操,可有漢室
天下若無曹操,可有漢獻帝?
曹丕這個人
通向皇位的最後道路
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如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為他人作嫁衣裳
前後相望,司馬炎依樣畫葫蘆
北朝多事,遍地無不禪讓
踩響地雷的爾朱榮
當禪讓成為橡皮圖章
癲狂高洋與傀偶羔羊
主角沒有登場的禪讓
元修:失算的奔逃
配合默契的元寶炬
主角沒有登場的禪讓
大變革時代的寒士當國
亂世和隱藏其中的送葬者
唾手而得的權力寶座?
急不可耐,劉裕開了壞頭
蓄謀已久還是被逼篡位
老將軍與小頑童
七夕夜裡好殺人
並非壓軸的兩場戲
歷史驚人地相似
打天下途中的皇帝招牌
起於宮變,成於禪讓
不爭氣的宇文贇
楊堅與典型的宮延陰謀
接過外孫手中的權杖
最走過場的禪讓
跑龍套的楊侑
幸運的主角李淵
最走過場的禪讓
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唐僖宗:引狼入室
朱全忠:統一中原
唐王朝的最後一次遷都
改名、殺戮與禪讓
黃袍加身後的受禪
從士兵到元帥
小驛站大事件
功夫自在舞臺外
古代中國式禪讓的真實面目
古代中國的「禪讓傳統」
中國式禪讓的五大步驟
中國式禪讓的五大規律
後記:水到渠成的政治鬥爭史
前言
從一代完人到禪讓導演
親生兒子的代價
謙虛禮讓的東方耶穌
又一個自殺的兒子
「周公」登上了受禪臺
天下若無曹操,可有漢室
天下若無曹操,可有漢獻帝?
曹丕這個人
通向皇位的最後道路
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又如何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為他人作嫁衣裳
前後相望,司馬炎依樣畫葫蘆
北朝多事,遍地無不禪讓
踩響地雷的爾朱榮
當禪讓成為橡皮圖章
癲狂高洋與傀偶羔羊
主角沒有登場的禪讓
元修:失算的奔逃
配合默契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