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機械般套用一般歷史學的分期,
以園林美學自身的發展過程為基準!
王侯囿臺×仙居樓閣×宗教聖地×皇家宮苑×公共遊豫
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及其背後美學理念的學術巨著
由淺入深,綜合分析自古至今中國園林美學的起源、發展與變革
▎囿臺──中國園林之根
美感是人類高階社會性情感之一,審美是人類高階的精神需求,園林是高階文明的象徵,因此,擺脫物質功利需求的園林審美活動不可能出現在茹毛飲血的上古時代。基於此,園林史家都將園林溯源於有史可徵的殷商為敬鬼娛神而築的囿臺,只有囿臺異化為人的生活娛樂的境域,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活動。
▎三代──園林美學精神主軸奠基期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和公侯們的囿臺美學思想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從園林本身來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王及諸侯園囿中,臺榭、池沼、山林、花木和飛禽走獸組成物質建構要素。在世界文明史上,人類原始宗教中祭拜的神靈,雛形往往都是怪禽異獸,是自然力量的象徵。周文王「與民同樂」的靈臺,春秋時已被盛遊獵、喜園囿的各級諸侯改變成獨自享樂的場域;迨及戰國,諸侯均已「高臺榭,美宮室」。蘇秦說齊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殿基高巨、「臺榭甚高,園囿甚廣」(《荀子.王霸》)成為炫耀國力、威懾敵國的方式。
▎秦漢──園林美學經典形態誕生期
秦漢時代在中國園林美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誕生了中國園林美學的經典形態:首次出現了「園林」之名和包括宮館、山水、動物、植物等物質要素,實用與審美兼具的宮苑;「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六合」宮苑營構理念;一池三山的仙境和崇樓偉閣的仙居模式;模山範水的造園法式;城宅路堤植樹的制度;一系列保護自然生態的法規;乃至「內聖外王」的士大夫人格理想和隱於金馬門、漁樵歸田的士人生活理想,開始將丘園、山林、田園、漁釣作為精神審美主體。漢代木結構建築奠定了中國至今梁架結構的法式,屋頂樣式齊全。以上,都可以用「秦漢典範」來概括。典範,就是學習、仿效的標準,在中國園林美學史上都具有經典性和權威性,因而經久不衰。
▎魏晉南北朝──園林美的自覺
園林色彩斑駁,高雅與低俗者兼有。這一時期,人們「不專流蕩,又不偏華上;卜居動靜之間,不以山水為忘」,山水庭園滿足了人們時時享受山林野趣的願望。在這種藝術氛圍裡,中國園林從「單純的模仿自然山水進而至於適當的加以概括、提煉,但始終保持著『有若自然』的基調」,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園林的藝術格局,對山水的欣賞提高到審美的高度。園林主體的精神主軸開始走向高雅和審美。園林在藝術建構上已經趨於成熟,山水、花木、建築等園林要素已經齊備。這些文明的輝煌之果,如「楩柟鬱蹙以成縟錦之瘤,蚌蛤結痾而銜明月之珠」,成為六朝病態社會鬱結而成的文明之珍。
▎隋唐──園林美的發展
隋唐時期,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繁榮,特別是唐代最高統治者視「華夷如一」的文化心態,形成了開放的文化環境,人們空前昂揚的胸襟,普遍追求優雅高尚的審美趣味,園林成為文人名士風雅的展現和地位的象徵。詩人畫家直接參與營構園林,講究意境創造,力求達到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從美學宗旨到藝術手法都開始走向成熟;藉助真山實景的自然環境,以風光天然,加上人工的巧妙點綴,詩畫意境的薰染,雖然依然屬於自然風景庭園的範疇,但已經呈現出園林藝術從自然山水園向寫意山水園過渡的趨勢,為中唐至兩宋園林文化奠定了基礎。「大唐已發展到了一個『詩』的時代,因之大唐的庭園,亦發展到了一個『詩』的庭園」。抒情寫意式的「主題園」濫觴,為中國傳統園林藝術體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本書特色:本書首先廓清了「園林」、「中國園林」及「園林美學」的概念,再審視中國園林美學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深入討論中國園林美學的幾個發展階段,全書力求史論結合,既有各歷史時期園林美學發展的規律探索,又有對典型園林的個案剖析,並穿插許多相關園林內容的圖片。
作者簡介:
曹林娣,筆名林棣。文學院教授、設計藝術系博士生指導教授、蘇州市園林局顧問、蘇州園林學會和蘇州古建學會理事,同時也是日本帝塚山學院大學、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園林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沈嵐,文學博士,出版社教材研發中心副主任、編審。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原初審美意識與中國園林美胚芽
美感是人類高階社會性情感之一,審美是人類高階的精神需求,園林是高階文明的象徵,因此,擺脫物質功利需求的園林審美活動不可能出現在茹毛飲血的上古時代。基於此,園林史家都將園林溯源於有史可徵的殷商為敬鬼娛神而築的囿臺,只有囿臺異化為人的生活娛樂的境域,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活動,囿臺被稱為中國園林之根。
然而,我們在審視後世的園林客體時發現,那些頻繁出現的園林「美」符號,早在人類童年時代已經出現,儘管這些符號的運用,都出於功利目的,但它們正是「美」的細胞,雖然這些細胞體形極微,在歷史顯微鏡下始能窺見。然低階的實用物質需求向高階的審美需求發展,而這正是人類認知的普遍趨勢和規律。因此,考察園林美學史,不能拋開這些園林美的細胞。斯托洛維奇(Stolovic)在《審美價值的本質》(Nature of Aesthetic Value)一書中指出:
我們把對象的功利價值理解為該對象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意義。功利價值是人類社會中產生的第一種價值形式……審美價值在功利價值的基礎上產生,然後成為它的辯證對立面……審美價值以擺脫直接物質需求的某種自由為前提。
格羅塞(Grosse)在《藝術的起源》(The Beginnings of Art)中說:「藝術史是在藝術和藝術家發展中考察歷史事實的。它把傳說中的一切可疑的錯誤的部分清除乾淨,而把那可靠的要素取來,盡可能的編成一幅正確而且清楚的圖畫。」
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Morgan)說:
人類起源只有一個,所以經歷基本相同,他們在各個大陸上的發展,情況雖有所不同,但途徑是一樣的,凡是達到同等進步狀態的部落和民族,其發展均極為相似。……由於所有人類種族的腦髓的機能是相同的,所以人類精神的活動原則也都是相同的。
所以,人類的審美存在共同性。
從人類心智發育的歷史看,人類原初審美意識的萌芽很早。美國人類學家萊斯利.A.懷特(Leslie Alvin White)說:「全部人類行為由符號的使用所組成,或依賴於符號的使用。」符號表現活動是人類智力活動的開端。從人類學、考古學的觀點來看,距今40萬年到5萬年之間的漫長過程中形成了象徵思維能力,是比喻和模擬思考,懂得運用符號,成為現代心靈的最大特徵,比喻和模擬思考是發展成語言的條件。
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認為:舊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人類還沒有達到智人(Homosapiens)階段;到了智人階段,舊石器文化達到高峰,然後很快農業就產生了。智人,即「智慧的人」,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時期通常認為是在大約20萬年前,相當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中期。
「智人」已經具備了符號運用的能力。2004年4月《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告:歐洲、美國和南非科學家發現距今約7.5萬年,生活在南非一處洞穴中的早期人類已開始佩戴由貝殼製成的珠鏈飾物,這些珠鏈由穿孔的海洋蝸牛貝殼製成,孔是人鑽出來的,不是天然生成的。這些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珠寶,證明人類擁有了抽象思維和製作裝飾品的能力。
建築史家發現,先民穴居野處之時,已經創作「雕塑」,故「藝術之始,雕塑為先……雕塑之術,實始於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
在中國,古史所稱的炎黃時代,相當於約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國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晚期。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屬於炎黃時代文化。這時期的人們,已經懂得了「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了。
從炎黃時代出土的水具、茶具、炊具、食器、酒器、盛貯器上,有樸稚而極其絢爛的象形紋飾、幾何畫以及幾何紋飾,往往在生產之前就進行了「美」的設計。
原初審美意識發端於「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存在於對膜拜對象的祭祀之中,英國學者泰勒(Tylor)說:「事實上,萬物有靈論是宗教哲學的基礎,從野蠻人到文明人來說都是如此。雖然最初看來它提供的僅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赤裸裸的、貧乏的宗教的定義,但隨即我們就能發現它那種非凡的充實性。因為後來發展起來的枝葉無不植根於它。」
「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構成的人類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基礎和對象,是美的真正泉源。」
基於延續和發展種族生命的人類本能,凡能保佑人生存、繁衍者都為初民崇拜和「美」的對象,於是自然崇拜、生命禮讚、英雄神靈等一一躍上了初民祭壇。其間,初民已經嫻熟的運用各類形式和符號來承載這些熾熱的情感,於是,這些形式和符號也即成為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
「中國人史前時代的『象思維』特點首先在漢字中得以保留」,所謂「象思維」之「象」指的是「物象」、「象」與「意象」。漢字雖然在夏商之際方形成體系,但於原始社會晚期出現的象形符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與中國岩畫構圖形式和彩陶刻劃符號構形相近的字形已經有很多。
本章將追溯後世園林美的基本元素諸如天地、生命、動植物、建築及與此相關的圖騰等「美」的符號之源。
第一節 自然宗教與園林美符號
遠古時代的人類,面對大自然中雷電的轟鳴、野獸的肆虐、滄海的橫流等,產生了恐懼、敬畏心理,人類最早的宗教──自然宗教由此而生。自然宗教是人類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即將自然力人格化,同時神化,進入宗教思想的最初階段,即「萬物有靈論」的階段。《禮記.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人們祈禱這些自然神靈的佑助,崇功尚用為其特色,最早躍上祭壇的是與人們生存休戚相關的神靈:
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
社稷山川諸神、天之三辰,成了理所當然的報祭對象。考古發現,祭祀禮器和祭臺的形式正是先民對報祭對象的象形。
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璜和玉琥是先民禮天地的六種禮器,古謂之六瑞:《周禮》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記載。圓的玉璧,方圓結合、天地合一的玉琮,三角玉圭,都是先民用來祭祀天、地、山的禮器,禮器樣式正是先民對祭祀對象的象形,即天圓、地方及山峰。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遺址都有出土的「六瑞」,對《周禮》提供了實物佐證。
一個刻有良渚神徽的三角形玉圭形器,或是山的象徵。
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祭壇遺址,都有圓形和方形祭壇的設定。1981年,在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高臺封土積石塚。有方壇石樁築成的三層同心圓圓壇。專家認為「三環石壇以象天,方形石壇以象地」,「是最早的天壇」和「最早的地壇」。《山海經.海內北經》稱:「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崑崙東北。」
如今始建於明、重修改建於清的北京天壇和地壇,遵循的依然是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的古制。丘圜而高,以象徵蒼天的圓形為母題不斷重複;丘方而下,以象徵大地的方形為母題不斷重複。
說明早在炎黃時代,先民對天地的基本認識是:天圓、地方、山高聳。由圓、方、三角形符號相互組合,成為園林布局、建築、裝飾圖案等基本造型。這些也證明了早在炎黃時代,先民已經有了「將人的觀念和幻想外化和凝練」的圜丘本領,初露「包括宗教、藝術、哲學等胚胎在內的上層建築」的端倪。
一、天象識別符號
《周易.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掌握著整個神靈世界的「天」,是保護人類的至上神,是人們膜拜和認為「最美」的對象。
《周禮.神士》:「凡以神士者,掌三辰之法,以猶鬼神示之居。」鄭玄注:「天者,群神之精,日、月、星、辰其著位也。」賈公彥疏:「天體無形,人所不睹,唯睹三辰。」《周禮.畫繢》:「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鄭玄注:「古人之象無天地也。為此記者,見時有之耳。」賈公彥疏:「天逐四時而化育,四時有四色。今畫天之時,天無形體,當畫四時之色以象天也。」
可以證明,古人畫像以象天,畫的是日月星辰和四季變化,未有畫一圓丘的。日月、星辰及由雷神派生的雨神、雲神等組成最常見的天象符號。
《易經.繫辭》中有「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距離遠的現象能顯現光明,沒有什麼能超過日月的;《管子.白心》中有「化物多者,莫多於日月」,孕育物品之眾多,沒有多過日月的;《禮記.祭義》中有「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執行才是宇宙和諧的保證。
第一章 原初審美意識與中國園林美胚芽
美感是人類高階社會性情感之一,審美是人類高階的精神需求,園林是高階文明的象徵,因此,擺脫物質功利需求的園林審美活動不可能出現在茹毛飲血的上古時代。基於此,園林史家都將園林溯源於有史可徵的殷商為敬鬼娛神而築的囿臺,只有囿臺異化為人的生活娛樂的境域,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活動,囿臺被稱為中國園林之根。
然而,我們在審視後世的園林客體時發現,那些頻繁出現的園林「美」符號,早在人類童年時代已經出現,儘管這些符號的運用,都出於功利目的,但它們正是「美」的細胞...
推薦序
緒論(節錄)
中國園林美學史,是將「中國園林」物質建構諸如建築、山水和動植物作為審美客體,將承載著各時代審美情感的帝王、貴族和文人作為園林審美主體予以美學審視和價值評判的歷史,作為審美客體的「園林」,也可稱之為古典園林。「古典」,指代表過去文化特色的一種正統和典範。
本書首先要廓清「園林」、「中國園林」及「園林美學」的概念,再去審視中國園林美學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縱向考察中國園林美學歷史發展程序的幾個階段。
一、「園林」和「中國園林」詮釋
「園林」是一種環境藝術,最初都源於人類對生活環境的美麗憧憬,如古猶太人的「伊甸園」、古印度人的「西方極樂世界」、伊斯蘭教信徒的「天國」、中華先人心中的「樂土」以及瑤池和蓬萊仙境等,都是「替精神創造的一種環境,一種第二自然」,屬於「各民族的精神產品」、上層建築,蘊含著世界各民族基於不同的自然、政治、文化生態形成的美的思維、美的形象、美的情操。
審視1954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造園聯合會上,英國造園學家傑利科(Jellicoe)所說的古希臘、西亞和中國這世界三大造園體系,由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母體文化土壤不同,「園林」概念也屬於泰納(Taine)所說的「自然界的結構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記」,界定也就很難劃一。
英、美等國將園林稱為garden(小花園,綠色植物多的園子)、park(城市公園,可泛指各種公園)和landscape(自然景觀、自然保護區)等。
周維權先生從字源上分析說:「西方的拼音文字如拉丁語系的Garden、Jardon等,源於古希伯來文中Gen和Eden的結合,前者意為界牆、藩籬,後者即樂園,也就是《舊約.創世紀》中所提到的充滿花草樹木的理想環境的『伊甸園』。」
從「園林」字源中看出,古希臘固然是「西方文化搖籃」,但古希臘文明卻來自古埃及和西亞的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流域,園林共同的幾何形貌、草坪、以水為中心、噴泉、人體雕塑等,鐫刻著無法磨滅的遺傳痕跡。
中國園林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如是說:
國外沒有中國的園林藝術,僅僅是建築物附加上一些花、草、噴泉就稱為「園林」了。外國的Landscape、Gardening、Horticulture三個單字,都不是「園林」的相對字眼,我們不能把外國的東西與中國的「園林」混在一起。
誠然,錢學森先生雖不是園林專家,但他學貫東西,以科學家的嚴謹嚴格區分了三個名詞:
景觀(Landscape):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是複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
園藝(Horticulture),包括「園」和「藝」二字,《辭源》中稱「植蔬果花木之地,而有藩者」為「園」,《論語》中稱「學問技術皆謂之藝」,因此栽植蔬果花木之技藝,謂之園藝。錢學森先生這樣說:
當然種花種草也得有知識,英文的Gardening也即種花,頂多稱「園技」,Horticulture可稱「園藝」,這兩門課要上,但不能稱「園林藝術」。正如書法家要懂研墨,但不能把研墨的技術當作書法藝術。
16世紀英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西元1561年~西元1626年)說:「如果沒有園林,即使有高牆深院,雕梁畫棟,也只見人工的雕琢,而不見天然的情趣。」法蘭西斯.培根所說的「園林」就是「園藝」。
為此,錢先生要求,明確界定中國所說的「園林」和「園林藝術」概念,因為「Landscape、Gardening都不等於中國的園林,中國的『園林』是這三個方面的綜合,而且是經過揚棄,達到更高一等的藝術產物」。
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園林,大多以建築物為主,樹木為輔;或是限於平面布置,沒有立體的安排。而中國的園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因而突破平面;並且中國的園林是以建築物、山岩、樹木等綜合起來達到它的效果的。如果說,別國的園林是建築物的延伸,他們的園林設計是建築設計的附屬品,他們的園林學是建築學的一個分支;那麼,中國的園林設計比建築設計要更帶有綜合性,中國的園林學也就不是建築學的一個分支,而是與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門美術學科。
基於此,錢先生主張:園林專業「應學習園林史、園林美學、園林藝術設計……要把『園林』看成是一種藝術,而不應看成是工程技術,所以這個專業不能放在建築系,學生應在美術學院培養」,「園林學也有和建築學十分類似的一點:這就是兩門學問都是介乎美的藝術和工程技術之間的,是以工程技術為基礎的美術學科……總之,園林設計需要關於自然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的知識。我們也許可以稱園林專家為美術工程師吧」。
錢先生堪稱中國園林藝術的「知音」!
中國園林從所屬關係看,主要有私家園林、皇家園林和寺觀園林。還有一些「稱呼上雖有祠園、墓園、寺園、私園之別,或屬於會館,或傍於衙署,或附於書院,但其布局構造,並不因之而異。僅有大小之差,初無體式之殊」。
中國古代園林是由詩畫藝術家因地制宜、先行構思,並和匠師合作,將山水、植物、建築等物質元素進行藝術組合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區別於公園和城市綠化,除了具有培根所說的「天然的情趣」之外,還是文人寫在地上的文章,是畫家以山水植物建築為皴擦,畫在地上的立體的畫,稱之為「文人園」、「山水畫意式園林」。
二、「美學」,「園林美學」,「中國園林美學」
「美學」一詞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思是「對感觀的感受」。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西元1714年~西元1762年)第一次賦予審美這一概念以範疇的地位,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象徵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他認為美學即研究感覺與情感規律的學科。
中國國內經王國維到李澤厚等幾代學者努力,已漸漸建立起中國美學自己的體系。
「園林美學」是美學的分支,但由於園林乃綜合藝術,與各歷史時期的美學理論密不可分,當然展現在各歷史時期的園林實體上,也就是將抽象的理論形態與具體的感性形態的園林作為研究對象。
園林作為視覺審美的客體,是人與自然有序的融合,山水、建築、植物,與自然界鳥啼蟲鳴、天光行雲,構成具體形態、肌理、質地、色彩、尺度等特徵的有機整體。審美主體之心境即「精神」,承載著中國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情感,即儒、道、禪學傳統及其融聚生成的新學。園林展現的是古代文士的人生理想、審美訴求、心靈境界,特別是人格追求。其美的形式是形神相兼相融、彼此滲透和相互交錯的,成為中國園林「美學思想」的主要內涵。
基於東西方哲學基礎上的本源性差異,淵源於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民族,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而淵源於北非古埃及和幼發拉底、底格里斯兩河流域的西方文明則以「天人相分」為哲學基礎,從而形成對自然美認識的根本性區別,由此構成東西園林體系中美學特徵的本源性差異。用雨果(Hugo)的話說,即東方藝術原則的「夢幻」和西方藝術原則的「理念」。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波斯等國,由於90%的地區是乾旱的沙漠,造就了人們對綠洲即草坪的天然愛好,尊水為神聖,西亞奉以處在田字中心交叉處的水為「天堂」。
地處東北亞地區的中華民族,是久經磨難、唯一倖存至今的偉大民族。「孔子以來,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包括羅馬帝國,都消亡了,但是中國以持續的進化生存下來了。它受到了外國的影響──最先是佛教,現在是西方的科學,但是佛教沒有把中國人變成印度人,西方科學也不會將中國人變成歐洲人。」中國園林美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質。
緒論(節錄)
中國園林美學史,是將「中國園林」物質建構諸如建築、山水和動植物作為審美客體,將承載著各時代審美情感的帝王、貴族和文人作為園林審美主體予以美學審視和價值評判的歷史,作為審美客體的「園林」,也可稱之為古典園林。「古典」,指代表過去文化特色的一種正統和典範。
本書首先要廓清「園林」、「中國園林」及「園林美學」的概念,再去審視中國園林美學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縱向考察中國園林美學歷史發展程序的幾個階段。
一、「園林」和「中國園林」詮釋
「園林」是一種環境藝術,最初都源於人類對...
目錄
緒論
一、「園林」和「中國園林」詮釋
二、「美學」,「園林美學」,「中國園林美學」
三、中國園林美學史的歷史分期
第一章 原初審美意識與中國園林美胚芽
第一節 自然宗教與園林美符號
第二節 生命崇拜與園林美符號
第三節 巫術禮儀與藝術美之胚芽
第四節 「營窟」、「橧巢」居住基型之美
第二章 園林美學精神主軸奠基期—三代
第一節 夏商周王侯囿臺美的變遷
第二節 仁德為美
第三節 老莊「道法自然」之美
第四節 諸子理想的人格美
第三章 園林美學經典形態誕生期—秦漢
第一節 包括宇宙,總覽人物
第二節 仙境和仙居
第三節 私家園林,異彩紛呈
第四節 梁園風流與士夫理想
第四章 園林美的自覺—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皇家宮苑美學
第二節 三國魏晉南北朝私家園林美學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寺觀園林美學
第四節 公共遊賞園林
第五節 南朝美學理論
第五章 園林美的發展—隋唐
第一節 隋朝園林美學
第二節 唐五代皇家宮苑美學
第三節 私家園林美學
第四節 宗教園林美學
第五節 公共遊豫園林
第六節 園林動植物美學
第七節 唐五代園林美學理論
緒論
一、「園林」和「中國園林」詮釋
二、「美學」,「園林美學」,「中國園林美學」
三、中國園林美學史的歷史分期
第一章 原初審美意識與中國園林美胚芽
第一節 自然宗教與園林美符號
第二節 生命崇拜與園林美符號
第三節 巫術禮儀與藝術美之胚芽
第四節 「營窟」、「橧巢」居住基型之美
第二章 園林美學精神主軸奠基期—三代
第一節 夏商周王侯囿臺美的變遷
第二節 仁德為美
第三節 老莊「道法自然」之美
第四節 諸子理想的人格美
第三章 園林美學經典形態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