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善惡對立的二元思維
——在職場上老遇到壞人,是我倒楣嗎?
常有遭遇挫折的朋友找我訴苦,說被老闆壓榨、被夥伴背叛,覺得自己「遇人不淑」,總是遇到壞人。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電影或動畫,總是清楚區分好人與壞人。例如,小智與皮卡丘是正派、火箭隊則是反派;哈利波特與他的朋友們是正派、佛地魔與他的同夥則是反派。自小我們就被灌輸正邪不兩立的觀念,直到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樣的二元思維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前陣子我還在電影院,聽到前排小朋友不斷地問:「現在出現的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呀?」
這讓我們不知不覺養成一種思維模式:只要遇到人際關係的衝突,不如我願的另一方就是反派,而我們自己就是那個被欺負的好人。可是隨著年紀增長,人際關係的歷練越多,我漸漸發現光用好人、壞人這樣的二分法來看待人際關係,其實會導致諸多問題。因為我體悟到這兩件事:
•人很容易基於片面資訊而誤判
曾有張新聞照片在網路上爆紅,畫面中英國的威廉王子對著人群比了個中指,看起來就像在對群眾嗆聲。很多不明就裡的網友看到照片,就大肆批評威廉的態度,甚至連整個王室都罵上了。但後來有記者公布了另一角度的照片,大家才驚訝地發現,實際上威廉比的是數字三的手勢(因為凱特王妃剛生下他們的第三個孩子),而這個原本是慶祝的手勢,從側面看跟比中指是一樣的!
有句話說:「眼見為憑。」但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就算是你我親眼所見的畫面,也未必能百分百說明事件的全貌。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更別提在事件發生之前的故事,我們未必知曉。
比方說,今天有條流浪狗在菜市場裡閒逛,某甲蹲下來摸摸狗、餵牠吃東西、甚至打算帶牠回家;而某乙看到這條狗,卻拿了棍子作勢要打牠,把狗給嚇跑。在旁邊目睹這一切的你,覺得甲和乙誰有愛心?誰是壞蛋呢?我想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甲是好人,而乙是壞人。但請你思考一下,有沒有別種可能,反倒能證明甲是壞人,乙是好人呢?
舉例來說,這看似好心的甲,其實是好吃狗肉的饕客,對狗狗好其實是想抓牠回去加菜?有無可能乙其實才是愛狗人?為了保護狗狗所以才把牠趕走,並且故意喝斥牠,好讓牠再也不敢回到這危險的菜市場!
人生也是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事物的片段,對全貌毫無所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唯一的好處,就是簡單方便,但往往錯誤百出!成年後若還是只有二元世界觀的話,就很容易被片面資訊影響,甚至容易遭人利用!
•真實的人性總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
人世間的萬物就像太極的圖像,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不斷旋轉形成我們所處的世界。在基督教裡,上帝即使全知全能,也沒有徹底毀滅撒旦,而讓天堂與地獄同時存在。或許是因為這個世界沒有了惡,善也會失去意義。
比方說,我們常看到知名富豪,拿出大筆金錢慷慨捐贈給學校或醫院。小時候單純的我們,覺得這些富豪都是大善人,長大後也要跟他們一樣。等我們真正長大後又聽人說,這些富豪的捐贈其實是為了「節稅」,他們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清高,於是我們又覺得這些富豪果然還是自私自利,為富不仁。
其實上述兩種看法,都不全面。富豪確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無私偉大,但要批判他們為富不仁也有失公允。畢竟他們終究是為社會做出實打實的貢獻,許多網路鍵盤俠終其一生,或許都沒能像這些富豪一樣幫助過那麼多人。所以說,真實世界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絕不是黑白善惡一句話可以講清楚的!
再舉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我們都知道金恩博士是美國六○年代著名的民權運動領袖。當時有張民運照片非常有名:一位白人警察牽著大狼狗,狗露出牙齒凶狠地撲向一名參加遊行的黑人民眾。這張照片在美國主流媒體上公開後,引發美國全體民眾甚至全球輿論的關注,大家都覺得白人警察仗勢欺人,還對黑人行使暴力,紛紛撻伐美國政府,同情並且支持黑人民權運動。這張經典照片無疑對民權運動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沒想到多年後有記者去訪查,才知道事實根本不是那樣。原來是那隻警犬被人群驚嚇一時失控,這位好心的警察極力去拉住狗,不讓牠傷人,但最後反倒因為這張照片背了個大黑鍋!
據說金恩博士其實是知道真相的,但他選擇緘默,因為這張照片對民權運動是絕佳的宣傳,所以只好讓這倒楣的白人警察背了一輩子的罵名。你說金恩博士是好人還是壞人?我不會說他好,也不會說他壞,我只會說他做出了他的抉擇。
日本山口組是知名的黑道組織,可是在三一一大地震發生時,他們卻受到很多民眾的感謝。因為山口組積極動員人力進行救災,比政府的效率要高很多。你說山口組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只能說,人很複雜,是好人是壞人只是個粗暴的標籤,畢竟好人會做出壞事,而壞人也會行俠仗義,這就是這個複雜世界的真相!
基於以上兩個體悟:一是人很容易基於片面資訊而誤判,二是真實人性總是善惡交織、難以分辨,所以我訓練自己在面對人際衝突時,盡量不要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來看事情。
你可能會問,如果不用這個方法,那該用什麼觀點來看待這些衝突呢?
我的答案是:了解對方的「匱乏點」,嘗試與之合作!
我並不否認,這世界上的確存在一些壞心眼、沒道德的壞蛋。但我相信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會天天遇上惡人。我們之所以遇上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很多時候是對方遭遇了某種匱乏,而想從我們身上掠取。如果我們能先一步辨識出他們的匱乏,嘗試主動給予對方要的東西(也就是合作),就有一定的機會能避免衝突。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體悟,跟我兒時的一段記憶有關。
小學時,有位住在附近的同學,幾乎每天都會等我一起上學。有天出門後老爸突然叫住我,把音樂課要帶的笛子交到我的手上。我很吃驚,因為我明明有把笛子收進書包,為什麼笛子會在爸爸手上呢?爸爸要我趕快去上學,我也就沒問。直到放學回家,爸爸才說早上那位同學在等我的時候,偷偷把我書包裡的笛子拿出來,藏在花盆後面,剛好被我爸看到。
爸爸問同學為何要藏我的笛子。同學說,因為他到我家後才想起自己忘記帶笛子了,想到上音樂課一定會被音樂老師罰站,便把我的笛子藏起來,這樣至少有我可以陪他一起罰站。我知道後非常生氣,覺得這位同學壞透了,以後要跟他絕交,但爸爸卻要我原諒他,畢竟他的目的並不是害我,他只是想要有人陪他一起面對處罰。這個不當的行為,反映出他的「匱乏」。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的行為其實就是做出當下讓自己最舒服的決定。把我的笛子藏起來,也只是同學一個當下舒服的決定而已。同樣的概念在電影《神隱少女》中也可以看到。電影裡的「無臉男」因為渴望被認同,卻又不知如何表達,於是大肆搞破壞。後來主角千尋包容了他的任性,帶著無臉男在錢婆婆的小屋裡找到了歸屬。原本的大反派在內心匱乏被平復後,轉變為平和又柔順的人。
「理解對方的匱乏,並以合作代替對抗」這個體悟,在人生中多次幫我化解衝突。
記得念大學的時候有次我騎機車去辦事,遍尋不著車位,終於看到有家小吃店前停了一大排機車,剛好有個空位可以停。而這家店過了中午仍舊大門緊閉,看起來沒有要開門的意思,於是我就把車停進那個空位裡。沒想到等我辦完事去牽車時,店鋪的鐵門剛好升起來,裡面走出一位阿姨看到我就破口大罵,指控我亂停車害她無法做生意!
我覺得莫名其妙,首先,那麼多車怎麼能只怪我?況且她剛開門而我正要離開,理論上並沒有影響到她的生意,要罵也該罵其他的車主吧!
但我很快就想到,她的「匱乏」是什麼?試想一位瘦小的阿姨正要開店做生意,卻看到門口停滿數十輛機車的心情,一定是無力感導致氣急攻心,便把情緒全發洩在我身上。想通了之後,我沒有馬上離開,我心想,既然妳需要清空這排機車,那我就滿足妳的匱乏。於是我幫她把機車一台台搬離店門口。
我永遠記得阿姨的表情:從一開始的憤怒,變成驚訝、困惑,又轉為感激。後來我們兩個一起搬完所有機車,結束後她不斷道謝,還邀我進店裡吃東西。當時我因為有事沒接受她的好意,但她的笑容已經是最棒的回報了!
我想職場也好,生活也罷,我們難免遇到不對盤的人事物。要讓自己心平氣和,理性解決問題,首要之務就是重塑心態,把「好人vs.壞人」、「正義vs.邪惡」這樣的二元思維,切換成理性務實的「解題思維」。很多時候,光是搞清楚對方的「匱乏」,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滿足,往往就能達成雙向的合作,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職場沒有好人壞人,
只有自私的人
——別人成天使喚我,是覺得我好欺負嗎?
前面說過一個成熟的大人,不應該用善惡對立的二元觀點看世界,但我也曾經接到讀者來信提問:每當有人對他好時,他總會先懷疑對方只是虛情假意,因為他認為人都是自私的,不會有人以真心相待。所以他問我,像他這樣對人不信任,應該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那些對他好或不好的人?
我想這問題可以分成兩個情境來看:
•當人對我好時,不把人想得完美
以我的經驗來看,將人預設為「都是自私的」這個前提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在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前,也要理解:「別人其實是會因為他自私自利的目的而對你好。」
好比,一個麵包師傅會去尋找好的麵粉、食用油、起司,用最好的原料做出品質最棒的麵包。他的出發點未必是心中有大愛,而是高品質的麵包較能吸引顧客購買、取得顧客信任,所以他會為了賣出更多麵包、為了麵包店的長期利益而對你好。
麵包師傅把品質維持在一定水準上,就能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顧客也因此有高品質的麵包享用。而這個師傅賺到錢之後,也就有更多誘因把麵包以及服務做得更好,所以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出於自利,但最後大家都得到了好處。
一個麵包師傅如此,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也是這樣。假設修車師傅、文具店老闆、洗衣店老闆︙︙每個人都能這麼想,整個社會就會往好的一面發展,就算出發點是私心,但最終大家都是受益者。
同樣的道理,就算從事社會公益有關的工作,也未必是人人心懷大愛。
我不否認世界上有對社會高度關懷的人,卻一定也有只想工作餬口的人。然而,就算他只是為了薪水、獎金才去幫助別人,也終歸是做了一件好事。至於他的內心有沒有大愛?是不是真的心存善念?我倒覺得不用深究,只要別人最終做了好事,他的動機我們沒必要知道,事實上也無從得知。
我自己確實也是會把「人都是自私的」當成思考人際關係的起點,但我不會因此就覺得別人都很壞。大家還是會因為其自私的理由而做好事。也因此,如果你一開始就預設人皆自私、認知世界沒有純粹無私的大愛,反而能用更中性的眼光看待人生。
好比一個新人在進入新職場時,若就預設新同事都是自私的人,再以此為基礎,思索如何跟這些新同事合作。你會知道對方希望達成他的工作目標,你就算不能幫忙,也不要去造成麻煩,對方多半會回饋善意,也會願意與你共同達成工作目標。
換言之,只要你以彼此都能受益為前提合作,讓彼此工作都順利,那未來同事多半會對你很友善。但若總是期待別人會無條件對我們好,人家明明很忙還硬要去表達友善、拉著人家聊天,結果人家回應冷淡還自己生氣。那就會因為對世界預設的期待錯誤,而容易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受傷了!
所以,不要去管同事是不是自私的人,只要去想什麼是他們在工作上最重要、最關心的事?然後透過合作,協助他們達成工作目標,就算對方的個性真的很機車,往後他也不會故意整你。因為他知道跟你合作可以一起達到KPI,又何必整你讓你不悅?而且他不僅不會惡整你,甚至還會很珍惜與你的關係,以確保往後大家的工作都能順利完成。
還有,不把別人想得完美,便永遠不會失望。如果你期待別人都像泰瑞莎修女一樣無私大愛,那你註定只會感到失望。同事對你禮貌、店員對你殷勤、外送員準時送達,都不是因為愛你,而是愛自己。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最終而言,我也很開心。於是你對同事禮貌、對店員與外送員也周到,給他們五星好評。人際關係上還是能皆大歡喜的。所以別人是不是滿懷大愛,我不覺得這很重要。
如果你把大家都當正常人。大家想賺錢、大家有私慾、大家有他各自的人生目標。沒有人是完美,也不會是聖人,但通常大家也沒有很壞。只要你不得罪他、不會造成他困擾,他也不會對你使壞的。
再來,雖然大家多半都是先愛自己的。可是,當對自己的愛夠了,有滿足了,行有餘力,大家還是有可能會愛別人。一段時間,也還是可能會變成真正的大愛聖人。很多人的不快樂,往往來自對世界的期待過高,總覺得別人都應該為他人、為社會著想,卻又在發現人的自私自利後感到失落。然而我們必須理解,即便是父母,也不是全然無私奉獻,很多的父母只會在孩子聽話、有成就時感到與有榮焉,卻會在孩子殺人放火、名聲敗壞時撇清關係,毅然斷絕往來。所以,真的不要期待誰會全然無私與大愛。
當然,我不是要你去質疑身邊所有的人,也不是要強調父母的愛有條件,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往極端靠攏,不要覺得人一定邪惡或一定無私,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是介於中間,都是軟弱的一般人。人有欲望、夢想,有時只顧自己,有時卻也會想做好事。這就是人。只要你對人有正確的認知就不會失望。更重要的是,只要你讓自己成為一個友善、能夠與人合作的人,不管在學校還是職場,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刻意害你。所以不用去揣摩對方是好人或壞人,只要都把他們當成自私的人,然後去思考:「我可以怎麼幫他,讓他達成目的?」
當你有能力促成彼此合作,你幫他,他幫你,最終工作都能夠順利推進,每個人都達成他自私的目標需求,每個人也理解你的價值。往後的相處就會輕鬆很多,他們也必然對你溫和與友善。說來有趣,當你認知人都是自私的之後,再遇到那些相對無私、博愛的人時,反而會讓你感動不已。
•當人對我不好時,壯大自己
那有沒有可能碰到別人就是純粹地對我有惡意呢?無視我?攻擊我?討厭我?欺負我?霸凌我?
當然有可能。但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壞,不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純粹的惡,就是想整人。不過進入大人的世界後,你會發現這種純粹的惡其實很少,這種惡比較會發生在小孩子身上。
小孩子才會純粹地欺負人、看人哭就開心。可是成為大人之後,誰會那麼無聊,尤其同事更不會無端惡整你,畢竟這麼做對他沒好處,況且往後大家還會一起工作,他又何必跟你結怨?
因此,我認為職場上碰到的人際關係危機,大部分都是因為對方覺得你沒有價值、就算欺負你也不會怎樣。往後遇到別人對你使壞時,你應該要先去想,為何他會覺得你毫無價值?是你真的笨手笨腳給別人添亂?還是你白目給別人造成麻煩,於是別人反擊你?或許從這個觀點思考,你就能避開很多職場的麻煩事。
再或者,你每到一個新的職場環境,都讓別人知道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強,知道你其實有能力反擊,那別人也就不會輕易欺負你。畢竟難保哪天他可能需要你的幫忙才能完成工作。比如你很會做簡報,那大家就會想,或許某天團隊會需要很會做簡報的人,屆時一定要拉你進組,所以從現在開始他就不會得罪你,因為得罪你對他絕對沒好處。
把脈絡想通後,你會發現「對方是不是壞心、是不是自私」這件事,根本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得把自己變得更強大,好比很會做簡報、很會寫程式、很懂某個技術等,讓自己持續有被利用的價值。如此一來,就算公司裡有存心使壞的人,也絕對不敢來招惹你。
所以,不要去想人家對你是好是壞,人家對你好,就算出於私心你也得到了好處;人家對你不好,那你就壯大自己,讓他人不敢來犯。只要你展現出足夠的能力與價值,往後的日子就不會再受他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