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療心推薦
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趙胤丞|知名企業講師
劉俊佑|生鮮時書創辦人
歐陽立中|Podcast「Life不下課」主持人
讀育聖老師的文字,清楚、明瞭,甚至會突然驚覺,他怎麼把你心裡的話都說出來了。──林怡辰/國小教師、教育部閱讀推手
就是這樣的溫暖和同理,讓我在看這本書時感到被理解,以及被接受。當你發現這個世界都嘗試讓你更焦慮的時候,也讓這本書帶給你療癒吧!──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那些努力的事,就該成為故事》就是訴說著職場工作者內心的圍城。每人心中的圍城不能與他人攪和,我們需學習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安頓自我、自在生活……誠摯推薦閱讀,排解生活中的不舒服。──趙胤丞/知名企業講師
整本書的內容堪稱「文章奇行種」。不僅將文字寫進你心裡,又將特別的想法灌進你大腦……育聖對文字的掌控能力,就有這種魔力。──劉俊佑/生鮮時書創辦人
育聖的文字沒把我們當理當堅強的石頭,而是把我們當人……不是催眠你,而是讓你在絕望低谷的失落之際,還能保有一線希望。──歐陽立中/Podcast「Life不下課」主持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想寫一封讓你期待收到的信
嗨嗨,你收過信嗎?
我指的不是帳單、廣告DM、業務往來,或錄取通知之類的制式信件。而是一封為你而寫、真正專屬於你的信。
可能是情書,可能是家書,更可能只是一個遠方朋友寄給你的問候。
很少了,因為發訊息變得容易,寫訊息也簡單多了。寫一封信,就顯得麻煩而費工。
因此,信很珍貴。
會讓人感到珍貴的事,就值得好好做下去。
二○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我發出第一封電子信。
每個禮拜一封,固定在禮拜一早上九點左右發出,除了幾次的人生意外與長假,不曾無故間斷。
與遠方的人成為信友,是一種老派的浪漫,而每週寫信給一萬個人,則是一種寫作上的挑戰。
一開始,信件是以我的工作領域為主,談些廣告、文案、行銷等,但我不想寫「乾貨文」,想要多一點生活與故事,所以口吻像是對朋友說話──只對你說,只寫給你看。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寫下每一封信。
信寫久了,我的生活有些持續的變化,歷經生日、父親過世、公司變革等,信的主題、風格有了改變,更多的日常體悟,更少的知識說教。
收信者也有了變化,過往常常是一些知識內容才有比較多人回信,後來連生活故事也有人回信,還有許多信友與我分享他們的餐點、風景、貓貓狗狗與旅行的意義。
寫到第二年、第三年,開始有「老信友」與我分享他們的生活變化,從單身到談戀愛、從戀愛到分手、從工作到創業……信陪伴他們走過許多高潮低谷,給了他們很多力量,甚至會在夜深時想翻翻過去的某封信,再給自己一次感動。
這些信不再只是數位載體發出的廣告,而是一封封由生活中某個遠方朋友捎來的訊息。
會讓人期待,也會讓人記在心裡的信,那是信件曾經的意義,也是寫信的目的。
我想找回一點收信的樂趣。那是我們過往曾有的等待,也是看見內容後,能感受到的愛。
在這本書中,總共有五十二封信,包含了鼓勵的信、提醒的信、出點子的信與陪伴的信,是我與你分享的日常。
你可以在一天的早晨讀其中一封信,感受信中的力量,為你開啟一天的活力。也可以在夜晚入睡前讀完一封,讓信中的溫暖,伴你好夢。
我想做個老派的人,在一個訊息每天飛的時代,收藏一些信友,讓每天多點期待。
感謝你還願意收信。
也感謝你,願意繼續當一個老派的人。
林育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