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主時代,政治力如何滲透並掌控大學?
首先我們要問Why──政黨為何想將大學納入囊中?
1.爭取選票支持、培養從政人才與廣結校園人脈
對政治人物來說,人脈是選舉、公投的選票甚至是政治獻金的來源,也是可培養的從政人才,畢竟政黨的本質是由志同道合的人們所組成。
2.藉學術殿堂資源充實相關之智庫、調研等知識能量
大學的學術地位及資源能為政黨的知識加植有大幅進展,尤其在政策規劃、民意分析上。
3.發生學倫事件等特定情形有學校當靠山或內線以護航己方或打擊對手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政治的殘酷本質在於其充滿著各種鬥爭,不論是在黨內或黨外,在當今絕大多數人都有大學學歷之際,假如能掌握政敵在校期間的「黑料」,並在選舉時操作以發揮最大效果,那將有助於自身的仕途。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去年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臺大、中華大學論文案,其一再延燒最終拖垮先前被看好的民進黨地方選情,外溢效應導致黨內立委高嘉瑜「一屍五命」的悲慘預言一語成讖,普遍被視為藍綠選情消長的轉捩點。
其實,這類論文抄襲事件對當事人(也就是被檢舉人)最大的傷害,不是讓他少了一個學位,而是使其被貼上違反誠信的道德醜陋標籤,重傷中間選民對其之觀感而不利個人乃至全黨選情,未來從政之路也永留難堪的話柄與汙點。
那接下來我們要問How──這裡僅討論不更動現有校園中立法規之情況下,政黨要如何做到呢?
1.以國家機器職權、公立大學預算、高教深耕計畫補助乃至於各類經費獎勵與資源分配等為籌碼,使得大學校方與學者不得不為五斗米或上級單位而折腰人總是為了生存的錢財而傷腦筋,大學亦是如此──從大學校長之遴選往往側重候選人的募款能力即可知。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政治勢力用權力、財力與資源去影響大學,從大專校院的學術發展到個別教授的研究主題,「誘導」他們選擇政府或特定政黨喜歡的主題而迴避其討厭的主題,以免影響學校的資源經費與個人的升等權益。
舉例來說,先「劇透」下一章內容將提到,那時正值臺大校長管中閔聘任案爆發初期,立法院民進黨、時代力量黨團總召藉協商107年度教育部預算案之際以黨團名義提出主決議12,要求教育部對臺大校長遴委會「釐清疑義,否則不得進行後續聘任作業」,就是一個以預算案影響大學的著名案例;而教育部作為各大專校院的法定主管機關,在為期一年左右的「卡管」上頻頻出招,往往令臺大校方與校長遴選委員會莫可奈何,「國家機器」有時還真的很好用。
2.透過扶植之「御用學者」、「職業學生」等,充當其側翼與眼線將大學納入自身勢力範圍
從學者到學生培養「自己人」,讓政治勢力能在大學校內有個照應甚至監控全校教職員生,當校外有事時也能看到這群「御用學者」、「職業學生」前來支援。或者另一方面,像近期政治人物在職專班碩論頻傳的抄襲醜聞,不乏有學者為了自身仕途「主動投靠」以讓政治人物「洗學歷」,形成「你給我學位,我給你官位」的骯髒交易。
3.營造特定大環境政治氛圍或鼓吹特定意識型態,使得大學教職員生產生自我審查或群起響應以達成另類控制
這點我在交大倒是有感,交大創立於1896年的中國上海,交大過往與對岸的北京交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因系出同源而彼此互稱「五校一家」,像交大、清大這類「創於中國、在臺復校」的大學,當遇到兩岸情勢不利時,有時就會處在尷尬地位,背後不乏隱約浮現大學之間的「省籍情結7」──交大會被某些激進人士敵視為「外省大學」並貼上「外來者」的標籤,他們甚至把交大於2021年與在「本土」成立的陽明大學(創立於1975年)之合校,看成是交大「去中國化」的過程。2023年3月初,連日本人都在操弄臺灣省籍對立──日本主流媒體《日本經濟新聞》的不實汙衊報導謬稱「國軍軍官外省人太多且九成退役後淪共諜」。
可難道「中國原鄉」是交大的「原罪」?交大的前半生有五十三年在中國,但在臺復校至今也已有六十多年,這所學府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貢獻還不夠嗎?今天臺灣的各項建設與發展成果,是不分省籍的人們努力而成,現在臺灣家喻戶曉、不分黨派都一致嘉許其創辦臺積電打下「護國神山」半導體霸業的企業家,正是1931年生於中國浙江的張忠謀。
臺灣這塊被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稱作「福爾摩沙」(Formosa)的美麗之島,自荷西時期有歷史文字紀錄以來,社會組成長期以移民來臺之漢人為最大宗至今,這也造成原住民在處境上遭受排擠。某些本省人在一些偏激政客的操控與煽動下敵視外省人是「外來者」,但諷刺的是,本省人絕大部分也是漢人,當年他們的祖先從唐山(泛指中國)渡海來臺時,在原住民眼中不也是所謂的「外來者」嗎?臺灣的省籍對立其實在清領時期就有,閩(原鄉福建省的移民)、粵(原鄉廣東省的移民)械鬥頻繁即是一例。每當翻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歐洲歷史與納粹暴行,都讓我深覺恣意操弄族群議題是危險的,因為希特勒(Adolf Hitler)正是極力將猶太人貼上「外來者」的異類標籤,煽動德國境內的排外、偏激民族主義,導致了一系列泯滅人性的種族滅絕屠殺——某些激進人士用「外省豬」仇恨言論形容外省人,這真讓我聯想到納粹曾逼迫猶太人掛著「猶太人是豬」字牌的劣行(後記:2023年4、5月間,臺大、中一中接連發生多起學生種族歧視原民事件,臺大學生會更為自身疏失公開致歉,https://reurl.cc/QXpO5b)。
我已經聽過校內幾位校方人員無論高層還是基層私下說過,幾年前臺灣的交大與對岸的上述四間交大常有往來,彼此也都只是單純校史與學術上的交流而無涉政治、統戰,但近期校方在「國內對於兩岸議題的政治氣氛」之大環境下都已幾乎斷絕跟對岸交大往來,這其實不啻於已經構成一種自我審查。而在本土意識強烈的年輕世代中,也發生奇特又弔詭的現象──有些交大學生一方面強烈主張陽明交大的合校新校徽要有原交大校徽「1896」的創校年分並自豪交大是百年老校,但是一方面對於交大在大陸時期(1896年至1949年)的歷史一無所知,或者因其「中國成分」而刻意選擇忽略、遺忘或避談。
連交大學生議會每會期定期出版之《法規彙編》8的《附錄——國立交通大學學生自治組織歷史》,也只記錄1986年以後「班代諮詢會」開始的歷史,使人誤以為交大的學生自治發展只有三十多年,完全忽略明明交大在大陸時期之1919年五四運動後,早有蓬勃的學生自治發展蹤跡9,是中華民國史上最早期的學生自治組織之一。我發表的《學生自治的法制改革:談交大學聯會於合校初期之修法沿革》之學生自治研討會文章,文中「一、交大學生自治歷史簡述──從上海到新竹」之「(一)大陸時期(1896-1949)」有略談過。我擔任交大學生議員時有跟議會高層談過此事,但隨即被以「此事涉及中國很敏感」為由迴避。唉,歷史不過就是歷史嘛,何必有如此多的意識形態束縛彷彿連談都不能談?不願面對過去的人,又怎能真正面對未來呢?
此外,陽明交大國際事務會議,四席學生代表有明訂須保障外籍生與僑生的席次表意權,卻刻意獨漏陸生。
4.藉政策法令宣導名義對校內教職員生搞「置入性行銷」,創造校內師生對其之好感度
《教育基本法》第6條是規定學校不能為政黨宣傳,但可沒說學校不能為政府宣傳啊!《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第3條提到大學裡的公務人員應忠實推行政府政策,這裡就提供了個「巧門」給政治勢力利用掌握國家公器,將「政黨宣傳」包裝在「政府政策」裡頭(形同「木馬屠城」伎倆,中國用語叫「夾帶私貨」),再透過校方可以合法地對校內教職員生宣揚其「政績」以達到「隱形助選」的效果,而且他人又無法指控校方違反行政中立。
我們不妨以2023年2月14日一份陽明交大全校信之校園全面禁菸公告為例,來看看什麼是「置入性行銷」──這份公告的起因是1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案而即將生效施行,當中修正的條文明定大學校園將全面禁菸,致使現行部分大學存在之吸菸區在未來成為絕響,此時意謂陽明交大之新竹光復、新竹博愛與臺南歸仁校區的吸菸區將移除,故有了此份公告。
注意看框框處之劃線處,各位發現了嗎?其實學校要發布禁菸公告,只要跟大家說是依法行政以配合《菸害防制法》修正案即可,卻特地大力強調政府防制菸害的政績,儼然在灌輸教職員生「執政者好棒棒」之意向呢!
以上內容節錄自《黨校化危機:大學校方與學生自治面對政治力滲透與介入的挑戰》賴彥丞◎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43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