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文字變化中,窺見時代的洪流,以及在其中努力生存的人們
◎本書講述了一位跨越清末、民初、新中國,歷經革命、抗戰、內戰等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受辭啟蒙,與辭結緣,在風兩飄搖中不忘並堅守自己的初衷,用辭這項志業,奮力守護與發揚中華文明。
◎雖然那個時代已與我們遙遠,但那精神是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所欠缺的。
陳維生,光緒三十二年,民國前六年,
誕生於一個祖上世代務農的家庭,
父母都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
家中唯一有字的東西,
除了牆上從光緒翻到了宣統又翻到了民國的黃曆,
就是一本沒有封面的舊辭典……
舊書攤老闆對陳父使了個挑釁的眼色:
「來啦,咱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啥?」
「欸?我雖然不識字,但我還真聽我姥爺講過。
分別是,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不?」
「嘿!小伙子還真不賴?得得得,算我倒霉。
那我再問你啊,為啥是這四樣被稱為四大發明呢?」
陳父愣了會兒,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來個緣由。
老闆見狀便說:「這個問題啊,就當作是留給你的回家作業。
來,說好的,送你這本辭典。」……
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
造紙術與印刷術催生了資訊和知識的傳遞;
指南針是指引方向、探索世界的工具;
火藥則催生出槍炮,是征服和戰爭的工具。
這意味著,人類社會有一半的時間在紀錄和學習知識,
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探索新的領域和世界,
而最後的四分之一時間,用在戰爭!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280.pdf
作者簡介:
楊思華
出生在加拿大,成長於中國大陸,求學於美國,現在定居台灣。
以跨足太平洋兩岸與海峽兩岸的獨特經歷與視角關心世界與中國歷史、社會、文化、文學、藝術與時事。
希望透過文學保留並宣揚漢字的美麗與中華文化的精髓。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瞎
光緒三十二年,民國前六年,陳維生出生在直隸保定府容城縣陳楊莊。這個村子的名字源自於村民最普遍的姓氏:陳、楊。村子裡不是陳家人,就是楊家人。同年,兩百五十里外的紫禁城,大清與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也降臨人世。
年僅六歲的時候,自打陳維生記事以來,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父母和街坊鄰里在議論那個和他同歲的溥儀皇帝退位了,大清也跟著滅亡了,中華民國成立了。然而,這些概念對於一個六歲的孩童來說還太高深。大清是什麼?皇帝是什麼?民國是什麼?總統又是什麼?陳維生毫無概念。他只依稀記得,當父親頭上又細又長的辮子被剪下來的時候,父親臉上的喜悅是難以言表的。那必定代表著,窮苦封建的日子要走到盡頭了,接下來要有好日子過了。
陳維生來自一個祖上世代務農的家庭,父母都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家中唯一有字的東西,除了牆上從光緒翻到了宣統又翻到了民國的黃曆,就是一本沒有封面的舊辭典。這本辭典的來歷也是一個傳說,因為陳維生聽他父親講過不止一個版本。
一說它是陳父在保定軍校門口的舊書街淘來的。陳父除了務農,也靠養驢賣驢維生。每個月要從從容城縣陳楊莊走十幾里地到保定府,天矇矇亮的時候出發,牽著養大養肥的驢出發,他可以趕在下山前抵達保定府,和驢在驢籠子大街上睡上一宿。翌日上午在市集銷售完畢,他再捎上些城裡的貨物,午夜前回到陳楊莊。買驢的人有各種用途,有用來拉貨的,也有殺了吃肉的。保定府的市中央是直隸總督府,光是府前的大街,就有十來家驢肉館,有賣驢肉火燒的,也有做驢肉湯的。驢肉是什麼滋味,陳父自己是從未捨得吃上一口的,只能用食客們臉上豐富的表情去揣測,也難怪民間素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這麼一說。每次聽陳父說到這裡,陳維生總是不停吞嚥著口水。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的戰車橫掃京城,國恥歷歷在目,全國許多有志青年決定投筆從戎,救國圖強。光緒二十七年,李鴻章與世長辭,袁世凱到保定府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僅一年後就在保定府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之後又過了一年,他成立了陸軍學堂,分設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簡稱“保定軍校”。這年,全國各地的軍事人才紛紛響應號召,來到保定府就學。這除了給保定府大街上驢肉館子帶來了更多生意之外,就是在軍校門口多了許多舊書攤,畢竟軍事人才不能只有武略,還要有文才。
有一回,陳父照例在保定府賣完他的驢,然而這次與以往不同,他心生一念,決定去軍校外的舊書攤走走看看。雖說他不識字,但對於文字的好奇心從未熄滅過。到了一個舊書攤旁,老闆見他兩眼放光,便上前詢問:“小夥子,來保定唸軍校的嗎?想找什麼書啊?是想找四書五經,還是孫子兵法?”
“我……我就瞎看看”,陳父含蓄地回答道。
“唉呦喂,瞎看看可了不得。我這兒的書呢,多到你三天三宿都看不完。你要是想找什麼類別的書,告訴老闆,我幫你找,要不然多費事兒啊。不過小夥子,我看你的裝扮,應該不是軍校的學生吧?”舊書攤老闆逼問。
陳父嚇壞了,膽怯湧上心頭,但又不想錯過這麼難得的機會,畢竟他一年也只來保定府賣驢一兩次。“老闆,我就一賣驢的,啥字兒也不識。”陳父邊說邊轉頭準備離去。
“唉別走啊!小夥子,我看好你的實誠,不識字也來看書。這麼著吧,我考你道題。如果你答上來,我就送你本書。試試不?”舊書攤老闆對陳父使了個挑釁的眼色。
陳父打著心裡的小算盤,心想,”答對了有獎,答錯了也無妨,不試白不試,有這等好事兒?”隨即答道“行啊,你考吧!”
“來啦,咱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啥?”老闆露出了得意的表情。
“欸?我雖然不識字,但我還真聽我姥爺講過。分別是,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不?”陳父的回答難掩欣喜。
“嘿!小伙子還真不賴?得得得,算我倒霉。那我再問你啊,為啥是這四樣被稱為四大發明呢?”
“欸,別耍賴啊,說好了就考一題。”
“行!我等會兒就送你一本書,但你先思考我的問題。”老闆追問道。
陳父愣了會兒,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來個緣由。老闆見狀便說“這個問題啊,就當作是留給你的回家作業。來,說好的,送你這本辭典。”
“辭典是啥?”,陳父一臉疑惑。
“辭典呢,就是用來查漢字和辭彙的。你不是不識字兒嗎?那第一本該看的書,就是辭典。一碰上看不懂的字兒,到辭典裡查查就知道了。”
“真的?可是要怎麼查呢?”陳父眼中充滿了好奇與困惑。
“問得好!小夥子你看啊,咱老祖宗留下來的漢字賊多。多到必須得用一個科學的方法分門別類。一種方法是用部首偏旁歸類,也就是用很多漢字共有的組成部分,比如說‘提手旁’的字有‘打’,有‘撞’,有‘控’,豎心旁的字,有‘愉’,有‘快’等等。另一種方法是用讀音,比如‘快樂’的‘快’, ‘一塊肉’的‘塊’,‘會計’的‘會’。
陳父雖頻頻點頭,然而其似懂非懂,一頭霧水。難道同一個讀音還有不同的字?這厚厚的一本宛如經文。即使把大清從皇太極到光緒爺的黃曆加起來都沒那麼厚,怎麼看得完啊?
“我就點到為止。吶,這本辭典送你,你自己回家琢磨吧。還有啊,別忘了我給你的回家作業。”舊書攤說罷便去招呼其他來看書的客人了。
陳父接過這本厚重的辭典,雖然內心充滿疑惑,卻欲言又止。當天下午,他踏上歸途,午夜回到了夜深人靜的陳楊莊。那晚他思索著這天的收穫,久久難以入眠。
陳維生在父親剪辮子的那年第一次聽他父親講起這個故事,當即便問:“爹,那後來怎麼著了?你搞明白這辭典怎麼用了嗎?舊書攤老闆給你的問題你找著答案了嗎,你有回過保定嗎?”
陳父邊嘆氣邊回答:“沒有,後來我便忙著幹農活兒,壓根兒沒功夫看那本辭典,就這麼放著積灰。我隔年回到保定賣驢的時候,那個舊書攤和老闆也不在了,不知去了哪兒,也打聽不到消息。”
陳維生聽到這裡,看著眼前的這本辭典如獲至寶,仿佛看到了一支打開未知文字世界的鑰匙。
以上內容節錄自《辭》楊思華◎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1280.pdf
第一章 瞎
光緒三十二年,民國前六年,陳維生出生在直隸保定府容城縣陳楊莊。這個村子的名字源自於村民最普遍的姓氏:陳、楊。村子裡不是陳家人,就是楊家人。同年,兩百五十里外的紫禁城,大清與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也降臨人世。
年僅六歲的時候,自打陳維生記事以來,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父母和街坊鄰里在議論那個和他同歲的溥儀皇帝退位了,大清也跟著滅亡了,中華民國成立了。然而,這些概念對於一個六歲的孩童來說還太高深。大清是什麼?皇帝是什麼?民國是什麼?總統又是什麼?陳維生毫無概念。他只依稀記得,當父親頭上又細...
目錄
第一章 瞎
第二章 海
第三章 館
第四章 印
第五章 辛
第六章 抗
第七章 津
第八章 新
第九章 或
後記
第一章 瞎
第二章 海
第三章 館
第四章 印
第五章 辛
第六章 抗
第七章 津
第八章 新
第九章 或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