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獨行求真,守仁學而不倚權勢,以筆為炬,為沉默的思想寫下時代的座標與光芒。
◎從民國風骨、馬克思辯證法,到當代反思與語言轉向,一位思想者九十年的學術旅程,是一部思想與時代互為鏡像的紀錄。
◎在全球職場化浪潮與學術功利化趨勢中,選擇走一條孤獨卻堅定的思想之路,捍衛獨立與自由的知識精神。
◎不為體制所用,也不為市場所馴,只願在語言失序、人文沉默的時代,守住思想的尊嚴與哲學的火光。
●近90年來的生活與思想軌跡
作者一生獨立治學,從未涉入社會與政治活動,
也不操弄戲劇性的個人故事情節,
因而保持了一份高貴的獨立學術情操,
在世界陷入唯物與功利主義的當代,
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窺見。
●堅持中西傳統人本主義價值觀,堅持現代科學理性方法論
就今日AI時代到來的人類而言,人本主義的新仁學倫理學強調:
人類文明不僅需要科技工商,而且也需要有關人類、歷史、信仰的理性與科學,
正是人文科學的現代化革新,才可能使我們未來免受機器人操控而失去人之精神文明創造能力。
我們今日稱作「仁學」的學術倫理性態度,是要在職場集體規範與市場規則外,
一方面遵照文典所表達的人本倫理性價值觀,
另一方面則使其與現代科學理性的方法論(人文社會科學)結合,
以形成更有效的人文科學思考系統。
本書展現了作者的思想發展何以不同於任何環境內之學術主流,
以及因此而客觀地反映著傳統學術求真動機與現代學術求利目的之間的本質性矛盾。
作者簡介:
李幼蒸
•美國三藩市灣區獨立學人(1997-)
•新仁學倫理學宣導者
•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前副會長(2004-2014)
•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1983)中國社科院首屆哲學代表團成員
•第九屆國際符號學大會(2012)南京師大籌備會特聘學術策劃與顧問
•德國波鴻大學哲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89-1997)
•法國高等社科院短期客座教授(1990/1)
•以下單位訪問學者: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慕尼克大學哲學所,西柏林工大語言所,巴黎人文之家基金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日本城成大學文學院,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院,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輔仁大學
章節試閱
在企圖將畢生學術生涯經歷做一系統回顧之際,首先需要查檢過往經歷過的事實與心境之記錄。人的一生幾十年,該有無數多的內容須待重新記憶,查考,反思,為此,首先需要將存留的日記,筆記,通信,檔等資料,細細重閱翻檢,再參照個人的全部出版物及其完成的背景資料,以完成有關“個人學行史料”之準備。如此進行的回顧與反省才會更為準確和嚴謹。然而,對我說來,這樣的充分準備是沒有時間進行了。本書所謂的學行述往,只能是憑藉個人記憶以及日記筆記中的基本資料,完成一時間軸框架,再將相關事項和日後反思敘錄其內,以顯示個人經歷與命運展開之大體路徑。準確說,本書是一部個人學行大事記加評述,既非自傳也非回憶錄。自己一生獨立治學,從未涉入社會與政治活動,也無戲劇性的個人故事情節。之所以仍欲撰寫一部個人學行大小事記,乃是出於純粹學術交流目的,為了呈現由於個人特殊經歷與處境,而陸續取得的有關當前人類人文學理的特殊學術經驗與評論。此類學術經歷與經驗的特殊性與獨立性,客觀上顯示了今日有關人類人文科學(包括傳統學術現代化發展)的危機情境,後者在全球化唯物質主義時代正受到人們全面的忽略。一個可以理解的客觀原因是,經濟發展至上的現代化歷史,將各類本與物質財富生產無關的人文科學事業,均納入全球職業化與市場化系統,從而導致各地人文學術生產方式,必然因而趨於制度性固化與國際標準化,其結果是,精神文化產品也被深刻地系統地商品化。在現代化世界裡,學人必須按照固定文教職業化程式受到訓練,並按照國際學界趨於統一的方式和規範進行職場內的學術實踐,其結果是,當代國際人文科學逐漸失去了其在社會與文化層面上的精神引導作用,可以說均已蛻化成人們就業謀生之工具。
我本人由於特殊正反際遇,很早就脫離了此一現代化職業發展系統,成為職場之外的獨立學人。等到我有機會重新進入學術職場後,也由於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特殊職場環境,竟仍可在職場內繼續著不受職場制度約束的治學路線,因此而獲得了相當獨立的人文學理認知。當新世紀伊始自己再次脫離國內外學術組織,成為實在的獨立學人後,個人學術實踐仍可保持著其顯著的獨特性:生活於組織制度外,卻可繼續參與著組織內的學術工作。此一個人特殊學行經歷,固然與偶然遭遇的外在環境相關,又主要與自身的特殊性格相關。
我的思想與行為之歷程
1936-1945 北平,城固,蘭州,重慶
●1936出生後幾年間隨家庭逃難至西北。1936年11月11日我誕生于北平德國醫院。父親李蒸時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母親王佩秋畢業于天津女師,婚前曾任外國人中文家教,婚後持家。父母婚禮舉行于中山公園。我誕生的次年發生盧溝橋事變,父母分頭逃離淪陷前的北平。母親與弟弟王振聲、王振剛帶著我們兄弟姐妹4人輾轉逃至陝西城固,與帶領師生撤離北平的父親會合。
父親初為西北聯大三常委之一,其後北平師大部分與聯大分離,並在城固以西北師範學院名義繼續其教學活動。城固時期是我最初有記憶之始,下一個略有模糊記憶的片段是40年代初我家隨學校由城固遷校蘭州時所乘敞篷卡車在華家嶺翻車,我遂記住了華家嶺這個地名。那時我已四、五歲而記憶仍極模糊,可證自己不是記憶力強者。在蘭州十裡店西北師院附小讀書以來,記憶有了一些連續性,但也極不完整。住宅都是土坯屋,牆上畫有防狼的白粉圈。屋後是棗樹林,印象較深,因與小朋友常去那裡打棗玩耍。屋前較遠處是黃河,河上來往著羊皮筏。黃河邊也是我們常去戲耍之地。幼時生活於抗戰艱困時代,窮鄉僻壤,不記得有任何玩具或童書,更無美食記憶。父親去城裡辦事都是乘馬車,坐在大車沿上。家中用水是工人從河裡挑來後再用白礬漂淨後使用。所以幼年黃河邊的日子是純粹鄉野生活。我對小學兩三年級的課堂生活竟然毫無記憶,所記住的些許片段都是孩童遊玩時留存下的模糊印象。到重慶時為止,我看過的唯一一部電影是《木蘭從軍》,我還記住了主題曲“月亮在哪裡”。
以上內容節錄自《仁學知行錄:我的思想歷程紀略(簡體版)》李幼蒸◎著.白象文出版
在企圖將畢生學術生涯經歷做一系統回顧之際,首先需要查檢過往經歷過的事實與心境之記錄。人的一生幾十年,該有無數多的內容須待重新記憶,查考,反思,為此,首先需要將存留的日記,筆記,通信,檔等資料,細細重閱翻檢,再參照個人的全部出版物及其完成的背景資料,以完成有關“個人學行史料”之準備。如此進行的回顧與反省才會更為準確和嚴謹。然而,對我說來,這樣的充分準備是沒有時間進行了。本書所謂的學行述往,只能是憑藉個人記憶以及日記筆記中的基本資料,完成一時間軸框架,再將相關事項和日後反思敘錄其內,以顯示個人經歷與...
作者序
這是一部本來應該在大陸出版的書,如今卻只能在海外出版。
出版地區和讀者群體可能互不相應,既反映了獨立治學者的現時困境,也反映了出版時機與讀解時機之間的相互“錯位”,並在在顯示著思想與現實之間的歷史性矛盾。如今科技工商主導著世界文明大方向,人文思想,完全受制於職場和市場取向,因而正在失去著其獨立性、創新性與應用性。在人類文明全方位科技化時代,人文學術本應在堅持傳統求真精神的同時也朝向著理性與科學方向上的自我提升,以期通過基於現代人文科學的精神文明,來取得與科技工商主導的物質文明的平衡。然而全球唯物質主義人生觀今日無遠弗屆,迫使人文思想在全球各地趨於萎縮,並漸漸成為科技工商之附庸。本書作者即我本人,源於特定歷史遭際,畢生成為了職場與市場制約之外的獨立學者。本書大略描繪了自己近90年來的生活與思想軌跡,展現了自己的思想發展何以不同於任何環境內之學術主流,以及因此而客觀地反映著傳統學術求真動機與現代學術求利目的之間的本質性矛盾。
這是一部本來應該在大陸出版的書,如今卻只能在海外出版。
出版地區和讀者群體可能互不相應,既反映了獨立治學者的現時困境,也反映了出版時機與讀解時機之間的相互“錯位”,並在在顯示著思想與現實之間的歷史性矛盾。如今科技工商主導著世界文明大方向,人文思想,完全受制於職場和市場取向,因而正在失去著其獨立性、創新性與應用性。在人類文明全方位科技化時代,人文學術本應在堅持傳統求真精神的同時也朝向著理性與科學方向上的自我提升,以期通過基於現代人文科學的精神文明,來取得與科技工商主導的物質文明的平衡。然而全球唯...
目錄
自序
前言‧為什麼要編寫個人一生學行大事記
仁學知行方略圖(學術大事記序稿)
正文:我的思想與行為之歷程
作為平行軌跡疊合的人類歷史:社會政治史與精神文化史
【附錄】李幼蒸主要著譯書目出版表(1980-2025)
自序
前言‧為什麼要編寫個人一生學行大事記
仁學知行方略圖(學術大事記序稿)
正文:我的思想與行為之歷程
作為平行軌跡疊合的人類歷史:社會政治史與精神文化史
【附錄】李幼蒸主要著譯書目出版表(198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