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從口腔感染、牙周醫學、再生醫學到健康促進
從分子生物學到社會醫學的探討
牙周病不僅是口腔的疾病,而且是影響全身的重大疾病
在植牙盛行成災的時代,缺少正規的牙周病治療,很可能造成未知的預後
良好的口腔衛生是全身健康的基礎
本書《牙周病照護》的讀者對象設定為老少咸宜之一般大眾,希望以輕鬆的筆調、容易了解、客觀且科學地以最少限之文字或圖片敘述必須知道的牙周病學之常識,避免艱深難懂的文章。本書只敘述到牙周外科手術以前的診斷、處置及預防為止,幾乎可以包含九成以上的病例。屬於艱難的牙周外科不僅所占比重不多,而且需要牙周病專科醫師執行的手術,不屬於本書敘述的重點。
2008年,翻譯了日文《牙周疾病預防醫學(Preventive Periodontology)》一書(出版前後歷經4年,2011年9月10日發行),也開始專注於牙周疾病這個領域,這也是口腔病理學的一大分支。牙周病主要是源自牙周病原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症,也因此有唾液就可能有牙周病,大致上35歲以上的成年人逐漸成為罹患牙周病的高危險群,甚至於突然迅速進行,爾後終身持續有程度不一的牙周病。因此口腔微生物學與感染症亦為重點學科之一。除此之外,牙周病的病因也包括環境、宿主及咬合等諸多因素。然而牙周病是不痛不癢的沉默疾病,更容易引起大眾的疏忽,而且國人尚無家庭牙醫師的觀念,等到延醫求診通常已經是相當嚴重的程度。牙周病已經是名列第六位生活習慣病(成人病),與其他重大的內科疾病並列,確實值得國人重視。牙周病名列難治的疾病之一,最重要的是要切身認知‧體會牙菌斑是治療困難的標的,治療牙周病有待正確且仔細地使用牙間刷並勵行使用牙間刷,牙線與刷牙(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適當地求診(良好的就醫行為),兩者缺一不可。有感於國內有關於牙周病的相關知識及說帖並不是非常眾多。深知預防的必要性,預防首重於認知,乃不揣鄙陋著手寫成單行本,試圖提高一般大眾對牙周疾病的了解。
牙周病的治療從檢查,診斷,治療以至於衛生教育,「牙周病診斷與治療方針」均已建立各種制式方法。牙周病治療包括基本治療、手術治療、維護治療及復建治療等,從日常最基本的牙菌斑控制、牙結石刮除術、根面整平術以至於鑽研日深、越來越察覺牙周病之特殊性與深奧,甚至於在諸先進國家,牙周病科均已經獨立為一臨床專科。因此完整的牙周病療程應該是非常細膩而精緻地,且其重點不僅止於治療的品質而且更重視治療後的維護與教育指導。手術治療的基準在於患者是否能夠按時接受維護治療而定的。理想的牙周病治療應該是病患與醫師共同合作,分別負80%與20%的責任,病患本人還是要負相當大的責任,醫師只不過是扮演幫忙者的角色而已。經過牙周病治療之後,「病狀安定」並非治療的結束而是必須持續加以注意,牙周病復發的機率幾乎是100%。這也是一般大眾經常忽略的重點。如糖尿病一樣,需要確實做好疾病管理,但牙周病的疾病管理猶待努力認知與實行。牙周病治療強調良好刷牙習慣與有效地利用牙醫診所,兩者同等重要。現況,屬於復建治療的牙科補綴似乎還是醫療的重心,因此也約略提及以供參考。治療牙周病就是最好的預防,這是必須再三強調的,養成為了維持健康,每年接受牙醫師診療的好習慣。
近年來,「牙周醫學」出現,諸全身重大疾病如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梗塞、腦梗塞、支氣管炎‧肺炎、糖尿病、骨質疏鬆症、早產‧低體重新生兒等與牙周病的關係皆已經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是全身健康的基礎得到證實,適當的口腔衛生足以防止日後嚴重疾病的重大醫療支出。另一方面,口腔同時也是執行咀嚼、會話、美觀等各式各樣的社會功能,贏得自信的最重要部位之一。大眾的健康意識應該適時改變與改善,以達成更健康更愉快的高品質生活。最重要的是了解維持口腔衛生及良好的咀嚼對全身的健康具有重大的意義。努力保持明眸皓齒,未來的「健康管理」有可能取代現在牙科主流的「鑽洞、充填、收帳」(Drill, Fill, Bill)。預防牙周病需要確實作到「認知與實行」,按時治療牙周病就是最好的預防。醫學雖然有醫牙之分(牙醫學可以說是彌補醫學的不足),但是總體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醫療不只是治癒疾病,最重要的還是強調身心靈之全人的照顧,提高生活品質。最近醫療倫理一直強調了這一點,而且佔了頗大的比例。此外,分子醫學時代的來臨,牙周病學科首當其衝,基因治療正應運而生。
最後,謹謝謝五南出版社楊發行人熱情邀稿;日本齒科大學名譽教授鴨井久一先生(2013年秋季以牙周病學教育功勞獲日本天皇頒贈瑞寶中綬章),不斷地提供新知與激勵,當彼端傳來Congratulations!也鼓舞著我在既有基礎之上持續地努力以赴;國立臺灣大學牙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醫師建議強調牙周病的分類;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創院院長、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1995~1997)蔡吉政講座教授;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等審稿並賜序。畏友臺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創會會長賴弘明醫師(本土具有美國牙周病專科醫師 Diplomate, ABP 資格者)熱心提供貴重照片;國立臺灣大學牙醫專業學院教授兼院長江俊斌醫師、牙周病科王敏瑩副教授更是大力支援大部分的臨床照片及放射線照片等,一併致謝。
筆者才疏學淺,果敢撰寫此書,不善之處在所難免,還盼諸賢達先進不吝指正,期盼能更精進一層對國人口腔健康略盡棉薄之力,是所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