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所由「美國研究中心」(1972年3月成立)、「美國文化研究所」(1974年7月設所)到更名成為「歐美研究所」(1991年8月),反映學術與政策結合的時代背景。1972年3月,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王世杰博士(1962-1970年擔任院長)主持「美國研究中心」第一次審議會議時,正值尼克森(Richard M. Nixon)總統訪問中國大陸並簽署《上海公報》,開啟美國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美國對臺灣承諾轉向的時代。王前院長長期關注中華民國對外關係,尤其是中美關係的發展。隨著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在荷蘭的協商與簽署。本所在立法委員要求關注歐洲聯盟研究之下,擴大研究範圍及於歐洲,並更名為「歐美研究所」。
美臺中關係一直是歐美研究所推動的重點研究計畫。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以來,本所從學術與政策的角度,探討美國政府與臺灣、中國大陸在政治、軍事、經濟、法律等關係的演進及其影響。本所在1979年至1985年以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名義,先後主編四冊《中美關係報告》,之後改為本所研究人員擔任主編工作。第一本專書《中美關係報告:1979-1980》於1980年7月出版,當時的召集人為歷史學者張忠棟研究員,各篇文章並未署名。本所所長許嘉猷在其任內,基於學術與政策結合考量,決定將《中美關係報告》更名為《中美關係專題研究》,並在1996年12月出版《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
歐美研究所為推動美臺中關係的長期研究與擴大研究陣容,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集聚一堂,發表論文與評論,會後經審查後集結成書。1979年迄2023年《中美關係專題研究》(含《中美關係報告》)已出版十五冊。此外,歐美研究所自1979年起每隔十年在南港召開國際研討會,選錄論文匯集為專書。第一本英文專書由本所在1990年出版《1979-198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ROC-USA Relations, 1979-1989);第二本英文專書由本所與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法學院在2000 年聯合出版《美國與臺灣關係:二十年後的臺灣關係法》(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Twenty Years aft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第三本專書在2011年由美國麥克米倫(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美國、中國與臺灣關係的未來》(The Future of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Relations)。2019年歐美所在《臺灣關係法》四十週年雖主辦國際研討會,但之後沒有集結出版英文專書。
川普(Donald Trump)總統任期自2017年1月開始到2021年1月結束,在他任內宣稱「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讓美國重新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與部分聯合國專門機構,使美國成為少有追隨者的國際強權。隨著他的卸任,拜登(Joe Biden)政府持續面對美國與中國關係的重大挑戰。
2022 年是歐美研究所成立五十週年,3月舉辦「2017-2021年川普政府美中臺關係及其影響」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吳玉山院士以「川普主義」進行主題演講,隨後發表十二篇論文,議題涵蓋:川普政府對中國定位的認知;川普的「一個中國」政策調整;川普對臺灣軍售及其意涵;川普簽署與臺灣安全有關的法律及其影響;川普在南海自由航行行動計畫的發展;中國大陸對川普任內中美關係的總評估;川普處理新冠肺炎與中國的衝突;川普總統對中國的貿易戰及其影響;川普政府勞動政策對海峽兩岸的影響;川普「乾淨網路計畫」(Clean Network)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川普政府對中國在美國施展「銳實力」(sharp power)的防範;川普對香港反送中運動與人權發展的批評。
本專書《川普政府中美關係專題研究》收錄的六篇論文,在研討會後修改並送審,其中兩篇論文已在《歐美研究》期刊刊登。在專書論文之後,附錄中、英文的文獻,蒐集至2021年1月為止,以呈現川普政府美臺中關係的部分面向。川普總統人格特質特殊,領導方式、不可預測性也備受爭議。隨著中國崛起挑戰美國,美中貿易及科技戰,國際政經與美中關係結構也出現變動。2020年美國大選所產生的選舉爭議,國會山莊暴動及美國民主政治兩極化,也使得川普現象沒有隨著拜登上臺而終止。
最後,除感謝吳玉山院士及專書其他作者,同意將個人論文收納在專書之外,本所美臺中關係小組成員費心籌備研討會,研究助理王宥朋蒐集文獻資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專業編輯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一併致謝。
鄧育仁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中華民國1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