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買房作為一個人生重要的夢想,或許每個人的理由都不太一樣,有人僅僅為了不再受房東的氣、有人為了老後生活的安全感鋪路、有人為了享受裝潢的成就感、有人為了成家的安定感。除了感性的理由,也有人兼顧理性,視買房為資產配置的手段、用以對抗通膨的工具。
但無論買房的原因出於感性還是理性,我想內心深層都脫不開對於「自由」的渴望。透過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實現人際界線的自由、實現獨立自主的自由、實現生活場域選擇的自由、實現財務上的經濟自由。
但與此同時,不買房的理由,也是出於「自由」,害怕被房貸綁架三十年而失去財務上的自由、害怕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的自由。
這裡出現了矛盾的地方:想買房因為渴望財務自由,不想買房也因為渴望財務自由。所以本書想帶大家探討的,是買房究竟會使人失去自由、還是實現自由?又或者,其實有不相衝突的兩全辦法?
或許因為我的本業從事租房生活服務,我對於房產的思考,一直是「租」、「買」並進,這並非是只能二擇一的單選題。如果我想解決的是居住問題,我會先比較這個地區的租金和房貸負擔,來探討「性價比」,去決定此時應該租還是買比較划算。而當我想擁有一間房產,我並不全然以「自住」為思考出發,而是以理性的投資報酬率分析,來決定是否應該作為資產配置的選項。
四十不惑之年,我身邊年齡相近的朋友逐步進入在租房和買房之間抉擇的年紀,然而在高房價地區,每每看了幾回就打退堂鼓,我問道:「為什麼不去買其他地區的房子?價格便宜很多,選擇多了很多,為何非得執著於買不下手的地區?」回答都是:「我就住這邊啊!幹嘛去買其他地方的房子,又不能住!」
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此:「為什麼買房非得自住?」「為什麼不能自住的房子就不能買?」
目前我名下擁有幾間房子,但是依然住在租來的房子裡。理由很單純,買房是為了替自己二十年後打造堅實的經濟基礎,是基於實現資產增長的目的,而不是為了解決居住問題。因為若只是要滿足自住需求,租房就可以解決,在我工作的台北市,一樣的月負擔比之下,租房還比買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買房其實是一個理財行為,當我們討論頭期款、房貸是否可負擔,都是回到財務問題。所以如果想要買房,絕不能迴避討論自身的財務狀況,甚至需要探索更深一層的「金錢價值觀」,去釐清我們對於買房的渴望或是害怕,究竟從何而來?
從小到大,我父母的理財觀就是「省錢」,所以我對於花錢一直存在著罪惡感,也帶著這樣的焦慮,一直到工作很多年以後。35歲那年,我決心要改變,終於開始學習理財,金錢價值觀自此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開始掌控金錢,而不再是被金錢掌控。也隨著創業的過程,學會用公司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管理自己個人的財務。兩年後,我買下人生第一間房,並逐漸擺脫了對金錢的焦慮,慢慢實現著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樣貌。
如果可以,我希望天下父母不要再灌輸孩子「省錢」的觀念,而是教他們怎麼正確的「花錢」。天底下你不會聽到哪一個有錢人是靠「省」,省成有錢人的,而是靠「賺」錢的技能,再加上理財的自律,才成就了財富。
今天當一個孩子說想要買什麼東西,不應該告訴他:「太貴了,我們買不起。」而是要告訴他:「這很貴,你知道要怎麼樣才買得起嗎?」然後教導他最基礎的理財知識,讓他知道怎麼樣才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我沒有孩子,或許說教育經沒什麼說服力,不過我有一個朋友,他10歲的孩子想要買一台電腦,於是他讓他寫一份企劃書來提案,分析利弊得失,說服父母為什麼要讓他買這台電腦,以及買了以後,他將如何善用,來讓這個禮物值得。
我非常敬佩擁有這般智慧的朋友,如果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所有你所追求的夢想,都必須拿出相應的行動與方法來達成,凡事有所求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也知道如何用腦和行動來得到一切想望,我們就不會害怕談論金錢,也不會對金錢如此感到罪惡與焦慮。而要能夠擁有這樣的智慧教導下一代,必然是我們自身就具備充足而正確的理財知識,或許已經為人父母的你,也都還在為金錢掙扎。但看看我,35歲後才喚醒的財務智商,想改變永遠不嫌晚。
父母遺留的債務可以拋棄,貧窮思維卻會繼承。或許你和35歲以前的我一樣,沒有意識到自己對於金錢的價值觀承襲自父母,父母看待金錢的方式,將深深影響未來幾十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想改變,只有靠自己的學習,來彌補先天的不足。培養出獨立的財務思考能力,並適當地與家人劃出財務界線,只有如此,才不會複製上一代的用錢習慣,甚至是複製上一代的人生。
如果已經長大成人的你,和我一樣,來自一個無法使你在金錢上感到安全的家庭,這本書我將與你分享我的財務覺醒,這些年來我在理財路上的磕磕絆絆,像是神農嚐百草般的試錯,最後整理出自己的投資理財心法,開竅只是一瞬間,一個觀念的扭轉,人生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我曾經是一間800人企業的營運長,那是我在職場一路奮力往上爬的人生高峰,但自己都感到不解的是,我竟然還是沒有存下什麼錢。我拼了命的聽父母的話努力找到一份好工作,努力爭取加薪,我跳槽來跳槽去,卻始終沒有跳出金錢焦慮的枷鎖,不管賺多少錢,我都無法看到財富的增加,因為總覺得自己上班很辛苦,為了慰勞自己, 我花很多錢出國旅遊、穿新衣吃美食,專注在滿足物質的慾望,來填補過勞的工作對身心的傷害,以至於我不曾思考建立資產,也以為投資基金股票就是理財,但總因為臨時急需用錢,買了又賣、賣了又買,最後都是曇花一現,什麼都沒留下。
直到離職自己創業,我反而看清了金錢的本質,而漸漸淡忘對於物質的追求,我開始學會分辨資產和耗材,學會只把錢花在能夠產生投資回報的地方,學會創造多元收入的重要,學會集中火力放大本金,而不是盲目存錢製造理財的假象。
這本書講的應該是如何買房,我卻花很大的篇幅在說理財,因為原本以為自己一輩子買不起房的我,是在財務覺醒之後短短兩年內就買了房的。我想說的是,買不買得了房,是跟財務智商有關,收入多少不是絕對。我希望正在閱讀這本書的你,可以因為觀念的扭轉,理解買房其實沒有你以為的困難,又或者,現在還買不起的你,該如何制定清晰的目標,來達成買房成就解鎖,這一切,都從看待金錢的心態開始。
如果你想買房,是基於投資目的,那麼這本書將和你分享我如何透過房產的資產配置,來為自己將來的退休生活打造堅固的基石,用我從事包租業的視角,分析如何挑選投資報酬率高的物件,什麼樣的房子才能確保出租不敗,職業包租人士的實戰經驗總結一定能幫助你少走彎路。
這本書寫給想買房但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你、正準備買房但怕踩雷的你、也給正在考慮是否該以房產來對抗通膨的你,希望每一位對金錢感到焦慮、或者單純對房產有興趣的人,都能在我細細分享的每個篇幅裡,獲得一些啟發。
在我的第一本著作《不買房當房東》中,聊的是我如何在高房價的雙北市用輕資產包租的模式來創業,打造出我的第一桶金。而這本書要談的,則是在房產投資領域,如何靈活運用輕資產、重資產的並進思考,來判斷何時應該租房、何時應該買房。不買房當房東賺的是現金流、買房當房東賺的是增值,兩者可以兼容並蓄。
這本書也試圖為高房價尋找解方,提出「移居生活」的可能。一場疫情,讓大家體驗到了遠距工作的好處,而我作為「移動工作」的提倡者,嘗試帶著大家一起思考,離開高房價地區,是否還能找到理想生活的線索。
這本書,我想帶著你,一起探討如何透過買房實現三種自由的可能:
地理上的自由──不被居住地點禁錮,從而對於房產的思考擁有更多彈性。
財務上的自由──如何用縝密的財務計算,一步一步實現財富增長,並了解如何從財務的角度來挑選房子,進而使買房成為資產養成的助力,不讓房貸變成人生夢想的阻力。
心態上的自由──當我們對於買房的思考跳脫地理上、財務上的束縛,不必被居住地點限制生活的選擇、也不必為了房貸感到焦慮,實現理想生活也就不遠了。
現在,就讓我從理財角度出發,和你分享我對房產投資的思考,尋找移居之地的可能,以及如何從思想的蛻變開始,成為「買得起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