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在台灣教育現場,最真實且令人感動的文學課
未來有一天,當學生面對人生的難關
想起文學課堂上的體悟
他能轉折出不一樣的生命抉擇,這就是文學的大用
愛上閱讀,愛上文學,以文學安頓身心
廖玉蕙(作家):是的,就是它!它完全達到我長期以來對教學方法改進的期待。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主任):這是一部令人驚喜的國文教學「祕笈」,充滿了創意、行動力和對學生的愛。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我認為須老師規畫這本書的內容,並以文學課作為書名,懷著一份深遠的提醒與期待。
須文蔚在大學教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深知文學教育有多重面向:文學,語文,文化與當代倫理,能帶給學生來自生命與生活的啟發。為了更認識文學教育變遷,聚合難得的機緣,訪談與記錄了全台灣各地三十多位老師的創新,溫馨與動人的教學故事。
在每一堂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中,都思索讓文學教育回到桃花源中,把古典的話語,映照今生今世,讀中外的經典,體察經典深意,安頓生命情意,社會實踐書寫,前瞻世界變遷,陪伴青年航向青春的苦澀與希望。
這是一本在台灣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感動,更有各種教學點子的妙意,能讓家長更掌握教育改革衝擊下,提升學子閱讀寫作乃至大考解題的基礎能力,放手讓老師帶領學生在文學課上探索與跨界。
怦然推薦序
廖玉蕙(作家)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主任)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
(姓名排列按來稿順序)
心動推薦人
石曉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宋 裕(宋裕文創公司創辦人)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郝譽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唐 捐(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
徐國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主任)
高詩佳(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
陳昭珍(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通識中心講座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陳文玲(政大廣告系兼X實驗學院籌備處教授)
馮翊綱(相聲瓦舍創辦人)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姓名按照筆畫順序)
作者簡介:
須文蔚
詩人,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團隊主持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學科中心輔導教授。
東吳大學法律系比較法學組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博士。
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
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研發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文文學系主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等。
曾獲得國科會89年度甲種研究獎勵,國立東華大學101學年度延攬及留任國內外各類頂尖人才學術獎勵、102、104學年度研究優良教授,以及兩屆全校教學優良教師。
出版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二魚)、《台灣文學傳播論》(二魚);報導文學《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合著《臺灣的臉孔》(遠流)、《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主編文集《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時報文化)等。
章節試閱
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
蔡永強是一個敏感於社會、人事、風土的國文教師,游目騁懷時,發憤抒情,是他一直執著的工作。
我和永強的文學教育生涯曾交錯在花蓮,我在東華大學,他在花蓮女中教書,也為了寫碩士論文《山海的女兒:五位原住民女性教育菁英的生命史研究》,曾到我輔導的卓溪鄉布農族田野調查,當時沒有機會結識。後來永強因為工作關係,先後到政大附中、瑞工、桃農、壢中、北一女等學校教書,因緣際會,我們成為改革國文教學的夥伴。
記得是一○二年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研習活動,我以「讀寫故事」當主題,因為我知道說故事確實是一個陌生教學課題,長年以來,中學國文教科書選文受到詩、散文典律影響很深,在教學現場,小說的閱讀詮釋,乃至於創作,都不是課堂的常客。在分享活動中,我聽永強講述在瑞芳教學經驗,十分感動。
瑞芳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過去以礦業為主的社區,生死攸關的事件天天發生,使得礦坑間流傳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傳奇。因為工作風險高,礦工的收入高,不少人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九份一度繁華的戲院、酒家和建築群等人文地景,和文字一樣,都能證明礦工及家人難以抒發的憂思與情懷。
永強在瑞芳總共任教了九年,因為一直保持關懷地方文史,常帶著學生訪問耆老,知道一些有趣的故事:老人家說,早些年颱風淹水,最高可以淹到二樓,住房地勢低的地方,連四樓都進水;老人家也說,基隆河本來清澈見底,清代開始挖礦,各種汙染,一度混濁不已,現在礦業沒落,又還給住民一條清溪。蔡永強說:「帶著學生跟年長者深度晤談,是難以忘懷的教學經驗。」
國文老師經常忙著講述與詮釋,其實傾聽才是一門功課,而真實的採訪與寫作的任務,會讓孩子更懂得聆聽。對老師來說,要懂得聽見同學在搞笑的發言、看似枯燥的週記或命題寫作的作文中,流露出青春的徬徨、恐懼甚至求救訊號,而永強總是願意耐心當偵探,發現問題,解決疑難,畢竟當一個國文老師既是經師也是人師,更要經歷生命故事相互交換的歷程。
蔡永強說,上歸有光〈項脊軒志〉時,他會跟學生說一個故事:從小永強跟爸爸的相處就困難重重,爸爸非常兇,經常體罰孩子,用衣架抽孩子小腿,如果逃跑,跨過三條街,一樣會抓回家,真是無所遁逃。隔天他穿長襪上學,同學笑說:「你又不是合唱團的,幹嘛穿長襪來?」其實是怕一條一條的瘀青成為笑話。爸爸年老後,一次要動心臟手術,子女素來不敢跟爸爸講話,相對無言,就在要進手術房的那一刻,爸爸哭了,他握著爸爸的手,也哭了。因為分享動情至深的故事,學生也回饋了許多生命片斷給蔡永強。
一個男孩說,他的父母離異了,母親後來改嫁,等他年紀比較大了,他來進修部讀書,又有了工作,就想回去找生母,幾經打聽出生母住在南投,於是輾轉坐了巴士與公車循地址找到了母親。在母子相逢的一刻,生母正蹲在地上洗菜,只抬起頭來無奈的說:「你來做什麼?又能怎麼樣呢?我已經有新的家庭。」那男孩講完後,前排的幾個女同學都落下眼淚。
那麼多的眼淚提醒一個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不少是單親的孩子,他們渴慕親情,但情感總是殘缺。永強知道,〈項脊軒志〉有動人的力量,正如我們生命中存在值得我們體會的親情,因為平常,所以常忘了值得探索,更值得我們寫下來感動的片刻,蔡永強強調:「其實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蔡永強從在瑞工開始,就帶著孩子回看自己的人生,寫生命的故事。
有個文采很好的女孩,永強一直陪伴她,鍛鍊文筆,構思篇章。
蔡永強問過她:「在你生命中,最震撼你的事情是什麼?」
「母親打我,到現在還會。」
「那就寫下來。」
「可是,我不想寫……」
永強知道,家暴受虐的感覺太傷痛了,還是先擱下來。但女孩說,她之前有一條心愛的小狗死掉了,也讓她震動與傷心。
於是在老師鼓勵下,她提筆記錄下交織甜蜜與傷痛的往事。女孩有一天撿到一條流浪狗,家裡窮,拿不出獸醫的費用,所幸母親用應急的方式把膿擠出來,竟然不藥而癒,但後遺症是小狗不會走直線,只曲折前進。小狗很忠實,都會接她放學,直到有天過街時遭遇車禍,離開了她。女孩落筆時,先寫小狗被撞死的那一刻,再倒敘,並用蘇軾〈江城子〉中的名句「不思量自難忘」中「自難忘」三個字當題目。
女孩的故事中寫下,不會走直線的小狗,其實就是一輪彎月,而在車禍現場:「我望見在雨傘外的你,漸漸散開的紅,在冷風中化作細細的霧氣,在車燈前,霧濛濛的燈光只是一抹朦朧,反照在馬路中央的,不是光,不是雨,是那一灘暗紅的月蝕,躺臥在紅月上面的竟是你。」
如此哀傷的經驗,因為有文學,女孩知道宋代有位哀愁的詩人蘇軾,和她一樣善於思念,懂得用月亮聯繫情誼,而到了現代,她心愛小狗流下的血,像新月變成了一輪滿月,這是她以文學舒緩疼痛的方法。
站在講臺上的蔡永強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不但書寫下來,師生還得到許多文學獎。獎座的光輝是一時的,文字的情深才長久動人,也只有來自生活的體會,才是真摯的抒情。
國文課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孫素貞就讀高雄女中時,成績好,但整日都眉頭深鎖,導師許家琴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從週記裡看到了一個備受家庭暴力壓迫的孩子,所有的隱忍只能化為幽微的文字,在那個家暴還只是家務事的年代,老師並沒有任何介入的管道,只能陪著如驚弓之鳥的女孩,傾聽她的苦痛,透過批改作文與寫下評語,鼓勵孩子更堅強,拒絕死神來叩門。順利畢業後,渴望成為大學生的孫素貞受限家貧,只能到加工出口區工作,每天重複著簡單與一致的動作,忍受著機器轟隆的噪音。
一個假日,孫素貞沒有在家休息,拜訪小學的老師楊景祥,談到工作上的痛苦。楊老師說:「妳願意回到母校,擔任短期的代課老師?」
孫素貞喜出望外,能夠擺脫無聊的工作環境,重回校園,又有收入,最要緊的是有餘暇能讀些書,準備重考。五年代課與自學,存了足夠的學費與生活費,她才重新踏進大專聯考的考場。
順利考上政治大學中文系後,孫素貞比任何同學都珍惜學習的機會,每節課一定坐在講桌前第一排的位置,從來都不蹺課,很快就吸引了羅宗濤老師的注意。羅老師的中國文學史和唐詩都講得精彩,也關心這個「老學生」。在大二那年,半工半讀的孫素貞坐吃山空,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她在下課時,對羅老師說:「我拿當代課老師的收入回來念大學,家裡真的太窮了,臺北生活費太貴,恐怕下學期要休學。」
清瘦但神采奕奕的羅宗濤皺起眉頭:「妳申請了助學貸款?同時工讀?」
「我已經申請了學貸,還在圖書館工讀,但依舊捉襟見肘!」
「妳成績那麼好,又比別人耽誤了那麼多年來政大,實在不要再耽誤了。」羅宗濤陷入沉思:「這樣好了,我推薦妳申請一個清寒獎學金,每個學期有新臺幣一萬元,看看能不能幫上忙?」
羅宗濤的協助如及時雨,讓孫素貞得以完成學業,也得以成為正式的國文老師。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她回報的方式,就是仿效三位老師,細心批閱週記,從設定的題目中去發現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諮商輔導、課外輔導與生活協助,甚至一位學生的家長突然被倒債了,一時繳不出學費,擔任導師的她就協助墊款,墊到學生畢業後才返還。孫素貞關愛學生的故事遠近馳名,因此先後獲得臺中縣愛心模範教師、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星雲教育獎高中組典範教師等殊榮。
孫素貞在國文課上強調的不是升學,而希望能教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因此不僅教書,更要教人,文學課可以帶給學生情意、待人處事以及人際溝通的素養與能力。她不斷開發新的課程模組,把主力放在:以讀書會增進閱讀能力、以專題報告促進表達能力,以及以社會服務強化知識實踐。
從二○一一年開始,孫素貞在明道中學推動讀書會,學生從共讀中獲益匪淺,可以養成:嘗試、知識、見識、膽識跟賞識等五識,也就是透過同學之間的討論、分析與互動,在讀書之外,也同時學習到待人處事、做事方法與折衝妥協等無形的能量。
在帶領讀書會時,老師未必要指定書單,孫素貞會請學生推薦書,分組設計出一份書單,透過全班討論,找出一起共讀的目標。讀書會不僅是摘要內容,重點是找出分享的觀點,學生分工合作,自行選出領導者、查資料、製作簡報以及口頭報告者,然後一起討論、辯證與共享,透過分組報告,全班同學聽完後再回饋,豐富了一本書觀念的深度與廣度。孫素貞希望讓學生理解,一個人獨享固然好,但和別人共讀的時候,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闡發出更多觀點。從小組讀書會中,學生從很粗淺的概讀,到後來品讀,全班一起解讀,分享書中的觀點,再回到個人的感悟上,每個同學都有各自的收穫,讓學生一個學期至少分享五本書籍,老師當然也因此得到許多意料不到的收穫。
孫素貞在閱讀外更重視寫作與表達,她強調:「寫作教育不應當是靜態的,當代口語表達其實更重要。」她在很早就著重口語表述,盡可能讓學生能夠有上臺講話的機會。她將寫作與表達分成兩部分:一是口語表達與報告,另一個則是專題探究與企畫製作。
在口語表達與報告上,孫素貞設計了讀書會的分享報告,也重視「生活列車」的報告,希望同學能關注時事,綜合分析報刊上的新興議題,希望同學像是編輯雜誌一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蒐集與消化資料,每個人以三分鐘表述生活上的發現。
在近年來,一○八課綱中強調探究學習與專題製作,孫素貞顯然「超前部署」了,她早在一○一年時,就讓學生在成年禮中製作三分鐘的感謝影片,感謝家人、朋友或者老師,現場播放給師長與家長看。同學們在製作影片時,必須要發揮內省的工夫,從過往十幾年來成長的歷程,從家庭、校園、學習與社團活動中,篩選出精華的片段,融合感想與感謝,再將先前讀書會與簡報的能力發揮出來,企畫、表述能力以及閱讀思考的能力合而為一了。孫素貞強調:「從一個短片製作,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也就養成了。」
孫素貞的國文課不僅僅重視閱讀與表達,還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不少學校的志願服務學習學分流於表面,不少校外服務就是報名去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或老人安養院當志工,長此以往,師生都覺得過於樣板,接受服務的機構或老人家也不見得樂於接受為學分而來應卯的志工。孫素貞擔任導師時,總會和學生開放討論與辯論志工服務的形式。
「我需要志工學分,才能畢業,才能入大學!」
「我想擔任志工進入社區,協助社區的孩子閱讀,輔導弱勢兒童的課業!」
「我不希望志工工作耽誤了我的學業。」
「我想參與學校的服務社團,長期經營社會服務的工作。」
孫素貞很享受學生不同意見的交鋒,來往辯論後,熱情與有號召力的同學往往能夠喚起同學一起行動,一群高中生化身閱讀大使進入社區小學,帶動孩子閱讀,以說故事的形式,展開課業輔導,也讓文學課更立體,透過實踐進入學生的生命經驗中。
孫素貞雖然是資深老師,經常參與進修,開設書法、臺語文學等各種新型態的選修課,她以自身教學的熱忱呼應了孔子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也讓她的學生把文學的能力與情意帶往人生下個階段,成為滋養生命的養分。
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
蔡永強是一個敏感於社會、人事、風土的國文教師,游目騁懷時,發憤抒情,是他一直執著的工作。
我和永強的文學教育生涯曾交錯在花蓮,我在東華大學,他在花蓮女中教書,也為了寫碩士論文《山海的女兒:五位原住民女性教育菁英的生命史研究》,曾到我輔導的卓溪鄉布農族田野調查,當時沒有機會結識。後來永強因為工作關係,先後到政大附中、瑞工、桃農、壢中、北一女等學校教書,因緣際會,我們成為改革國文教學的夥伴。
記得是一○二年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研習活動,我以「讀寫故事」當主題,因為我知...
目錄
推薦文 多元且一新耳目的教學策略 廖玉蕙
推薦文 也許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宇文正
推薦文 在課堂上散發文學觸動人心的力量 黃國珍
自序 文學教育當與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
輯一 情意與生命
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
作文課為一家人加溫
國文課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在週記裡等你的人
讓愛流動的教育故事
讀〈出師表〉反思親子溝通
輯二 閱讀與詮釋
以文字裡的微光陪伴學子
在經典故事中出入歷史與現實
以生活問答貫穿古典與現代
要不要臉?國文課堂對社群網路使用的思辨
以傾聽讓學生從黑特轉為熱愛國文
為學生化身為說書人
輯三 書寫與表達
微電影中幽默深刻的孔子說
以想像力為國文課安裝雙翼
十元銅板換來鄉土的感動
一場演講會,讓學生更慎思明辨
讓理工控的學生不怕作文
書寫小說以安頓身心
輯四 關懷與實踐
讓學生到老人院傾聽與寫作
文章與遊戲碰撞出社會改革的沉思
從結構性暴力直探原住民文學
現代杜甫的社會關懷
和學生一起蹲在人生的現場
街角遇見王禎和:以編輯課建構文學走讀
跨山越海作公益,人文知識的轉譯
輯五 創新與探索
堅定的國文教育改革家
國文素養與跨領域教學的破與立
以讀劇工具箱作為文學敲門磚
「Young文學──國文起手式」的公益教育思維
推薦文 多元且一新耳目的教學策略 廖玉蕙
推薦文 也許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宇文正
推薦文 在課堂上散發文學觸動人心的力量 黃國珍
自序 文學教育當與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
輯一 情意與生命
以故事交換故事,以生命觸動生命
作文課為一家人加溫
國文課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在週記裡等你的人
讓愛流動的教育故事
讀〈出師表〉反思親子溝通
輯二 閱讀與詮釋
以文字裡的微光陪伴學子
在經典故事中出入歷史與現實
以生活問答貫穿古典與現代
要不要臉?國文課堂對社群網路使用的思辨
以傾聽讓學生從黑特轉為熱愛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