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治時代到戰後的七○年代,
臺灣有哪些物產、人們如何過生活,國家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飽覽一個盈滿歷史滋味,
由琳瑯滿目的物質文化打造的臺灣近代世界!
《黃旺成的林投帽》聚焦在近代臺灣的物、物質文化與常民生活,透過「日常」再現城市脈動、以「觀看」來理解博覽會時代、從「製作」探討臺灣的物╱物產與世界的關聯、就「感官」來分析物對生活的影響,以及藉由「移動」來談戰時體制與戰後日常。
蔣竹山爬梳黃旺成、吳新榮、林獻堂等著名文化人的日記史料,與《臺灣日日新報》、《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聯合報》等報刊資料,穿越時空、抽絲剝繭,探索臺灣都市化與消費社會誕生的歷程,並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帶領讀者從微觀的方式看到宏觀的全球史發展脈絡,理解結合了物、感官與全球視野的當代史學研究新趨勢。
名家推薦
從黃旺成的林投帽簷下開展,一步步地把臺灣生活,從日治到戰後社會的點點滴滴,化成連結彼時世界的層巒疊嶂。如同魔術師手中變化無窮的高禮帽般,作者在書中為讀者參透的不僅是臺灣的生活史,還有著身為大眾史學工作者對於物質文化史及感官史的體認和應用。——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暨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歷史教授)|專文推薦
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宋彥陞(《古地名裡的台灣史》作者)
李純瑀(魚小姐日記版主、文史工作者)
金老ㄕ(歷史作家)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仕淵(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蔣竹山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觀看:博覽會時代
巴黎博覽會的臺灣物產
一九二五年二月四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刊出一篇新聞,上頭標題寫著〈在巴黎博覽會展出臺灣出品的珊瑚等特產〉。新聞描述法國首都巴黎當年四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日,為期半年舉行「萬國裝飾美術工藝博覽會」。日本則為代表參加,在塞納河畔會建有一棟日本館,裡面展出各種美術工藝品,並設有日本休憩所,提供一般遊客休息。這裡頭的五十坪則由臺灣總督府的日本產業協會所經營,設有一間「臺灣喫茶店」。除了展示二月六日由基隆出港輪船所順道載運而來的頂級烏龍茶外,另外會陳設幾樣臺灣特產,例如珊瑚、大甲帽、林投帽、紙帽、苧麻絲,這些都是歐美國家特別喜歡的臺灣物產。
同年二月十八日《臺灣日日新報》又刊出一篇新聞,更明確地指出要去「萬國裝飾美術工藝博覽會」展出的項目有哪些商品。博覽會期間,所展示的會有珊瑚、蓪草、蛇皮製品、大甲製品,這些須先經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的商品陳列館的池邊負責上呈至中央,再由總督府長官及農商務當局人員看過之後才能最後定奪。
珊瑚、蓪草、蛇皮製品及大甲製品為什麼會當作是博覽會的臺灣商品代表?我們從一九一九年的《臺灣製帽業ノ現況及改善策》可以找到蛛絲馬跡。這本書為臺灣製帽業現況與改善對策報告書。書中特別提到本島生產之帽子主要為大甲帽、林投帽及紙帽三種類。帽子年產額占臺灣工業產品中的第六位(大正六年),但臺灣的製帽業已有衰退之趨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各國採取戰時臨時措施,暫時停止帽子輸入,加上對德、義、奧、匈等國禁止林投帽輸出,對島內製帽業影響變大,但業者的惡性競爭才是導致衰退的最主要原因。隨一次大戰結束,帽子需求增加,改善製帽產業實為迫切之需,因此該書提到需要針對製帽業現況進行調查並提出改善對策。
此外,透過一九一五年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編的《林投帽製造業調查》,一樣可以看出林投帽製造業的概況。這書為黑谷了太郎所編纂之臺灣林投帽製造業調查書,從林投葉的採收業、葉裂業、煮沸業、肉剝業、漂白業、製帽業到運送及買賣業之製帽業生產產業進行考察,並記錄日本本地製帽業狀況及臺灣製帽在日本內地交易概況。最後針對考察結果提出結論。而帝國海外領事館所蒐集之林投帽買賣狀況調查報告則收錄在附錄之中。書末更有附錄說明帝國駐外領事關於仿製巴拿馬草帽的報告。
從一九一九年大甲帽的產值來看,已經是當年臺灣工業產品的第六位,占外銷商品的極大宗。珊瑚、蓪草及蛇皮製品的情況亦是如此。這些臺灣物產是如何成為當時世界性的商品?又如何與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關聯?又如何影響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這部分我們在第三章會有仔細的探討。
日本政府早在一九二四年就已經決定參加隔年在巴黎所舉行的博覽會,當時報刊公布的名稱並不一致。有稱為萬國裝飾美術工藝博覽會、巴黎工藝博覽會,或工藝傳藝會、法蘭西工藝博覽會、巴黎博覽會。一九二四年七月的資料顯示,總督府當年七月時就已經照會農商務省討論參加巴黎工藝傳藝會,簡稱巴黎博覽會的活動。根據殖產局甲瀨商工課長的說法,日本政府負責此事的單位為農商務省。預算為三十五萬圓,其中五萬圓為對工藝美術品的補助,並輔導烏龍茶出國展覽。當時英國對於烏龍茶的市場接受度較為理想,但法國的市場並不明朗。所以如果要參加的話,總督府就建議,必須派專人至當地宣傳,所需經費約四、五萬圓,這部分則需要農商務省的認可。
有關巴黎博覽會中的臺灣物產,目前所見記載最清楚的是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該條新聞在隔日有篇簡略版,記載如下:
本年四月十五日,巴里開催萬國裝飾美術工藝博覽會。臺灣喫茶館之外,出品點數決定三十點。即帽子、大甲藺製品、苧麻製品、蓪草、蛇皮製品、珊瑚等,以上皆擬選精良者。而價格最高,則惟基隆福井菊太郎氏出品之桃色珊瑚。重四百九十五匁,價格三千圓。該珊瑚在基隆東北三、四十里海洋,以客年五月網獲者。若蓪草紙則為臺灣特有產物,可以造花,並為色紙其他,銷售民國、日本、美國、英國、義大利等。最近柏林來臺註文紙帽,係由臺中、新竹兩州海岸地方之婦女編成。大甲帽年產亦甚多,係消售日本及民國。氓尼拉麻帽,則以氓尼拉麻為製造,消售于英美。若婦人戴之「拉椰」帽,係以亞弗利加東海岸之海產,採取纖維為原料而製者,現移出于日本內地。本島為初製之物,消售旋未廣。苧麻綿及絲,移出日本為上布原料,又苧麻原料,亦大半輸出民國,將來臺灣可以全部利用之也。要之,以上諸物,將來皆可化為歐美人消用之商品,于臺灣產業上之發展,最可忭喜也。
這則新聞將挑選至巴黎博覽會的臺灣特產的品名、原料、產地及外銷國家寫得相當詳盡。除了臺灣喫茶店之外,品項有三十點,可能指的就是三十種的意思。類別有帽子、大甲藺製品、苧麻製品、蓪草、蛇皮製品、珊瑚。這寫法和前面的史料相較,除了將大甲藺製品特別標注之外,大致相近。這些特產中最貴的是紅珊瑚,來自基隆的福井菊太郎,重量為四百九十五匁,價格三千圓。匁是日本時代的重量單位,一匁(讀音兩)等於三.七五克。換算下來,這棵桃色珊瑚,有一.八五六公斤重,價格值三千圓。發現的地點在基隆東北方的三、四十海里的地方,乃去年五月由漁船的漁網撈獲的。蓪草也是臺灣特產,可做成紙花,也可以變成色紙,主要銷售至中國及日本、英國、美國及義大利。德國柏林則特別對紙帽感興趣,主要為臺中州、新竹州兩地婦女編織而成。大甲由藺草編製的帽子則產量多,主要銷售至中國及日本。有的原物料是外國來的,臺灣再加工抽取纖維進行編織,像是來自馬尼拉的麻及非洲東岸的海產纖維,前者銷至英美,後者則原料移出至日本。由於都是剛傳到臺灣,所以尚未普遍。苧麻及絲也是外銷至日本作為上等布料的原料;而苧麻原料為中國的重要輸入原料。新聞最後提到這些臺灣特產都是歐美人士相當喜愛的商品,有助於臺灣產業的發展。由於馬尼拉帽相當搶手,《臺灣日日新報》中有篇新聞〈龍舌草可製帽〉,還特別提到臺中大甲郡清水同業組合的蔡金,以海邊的龍舌草為原料,抽取出纖維後,漂白製成帽子,可以和馬尼拉帽相互競爭。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的文章〈歐米人向のものを 巴里博へ出品 最高は珊瑚の三千圓〉,還提到上述新聞所沒有的一些細節。在珊瑚這項,該文提到去年一九二四年的捕撈量為一千七百貫。若以當時度量衡來算,一貫為一百兩,相當於三.七五公斤。所以一千七百貫為六千三百七十五公斤。總價達八十萬圓。這些都是原料的價格,等送到日本加工後將成為世界性的商品。
至於蓪草紙的來源,據《經典》雜誌的說法:「而蓪草在臺灣,至少也有三百年的歷史。清朝時期,竹塹城的漢人向山地原住民購買蓪草裡的白色髓心,並製成一張張輕薄的蓪草紙,再運至中國廣州販售。當時竹塹城有八分之一的人口投入蓪草紙產業,成為生產蓪草紙的重鎮。而蓪草的地位也近乎茶、糖、樟腦,被視為重要的出口商品。……日治時期,在總督府的扶植獎勵下,新竹的蓪草產業邁向高度商品化,從原本小量的家庭生產,轉變成資本運作的模式,如當時知名的『臺灣蓪草拓殖株式會社』。另外,日本皇室也特別指定使用臺灣的蓪草紙,甚至曾於一九二五年遠赴法國巴黎參加國際手工業博覽會,並獲得優等獎的肯定。」這樣的說法,在上述新聞中也找得到。所謂的蓪草紙是臺灣特有的產物,主要是透過削開樹幹皮取得髓心,再利用工具削成一張張的蓪草紙。這樣的產業主要是在新竹街,高峰的時候,年產數量五萬斤,價格十二萬五千圓。其用途可製成人造花、活動紙、明信片、短冊及色紙等。主要的市場是中國、日本、美國、英國及義大利。
而德國柏林特別下訂的是紙帽子。製作的地方以臺中州、新竹州的沿海地區為主,共有七萬名婦女投入這項編織產業,已成為當時這地區家庭手工業的最大宗產品。紙帽的產量每年可達一百五十萬個,產值五十萬圓,有時可以高達二百三十萬個帽體。這些商品會經由神戶商館,出口至英美兩國;又或是經由倫敦轉運至其他地方。這則新聞也提到這次巴黎博覽會所展示的是賽璐珞版本的。
另外的大甲帽,一般臺灣也通稱「巴拿馬帽」,是利用大甲的藺草手編而成,年產二十五萬頂。外銷至日本及中國。馬尼拉麻帽則有五十萬頂,共有八十萬圓產值。至於苧麻及絲,每年有三百萬斤,產值則有四十萬圓。
大大阪博覽會
除了巴黎博覽會之外,一九二五年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博覽會在宣傳臺灣特產,日本的大阪博覽會是一個,辦在滿洲的大連日華博覽會是另外一個,而熊本市也有三大事業紀念國產共進會的舉行,以下舉前面兩個博覽會說明。
大阪博覽會的重點也是臺灣喫茶店。一九二五年的大阪紀念博覽會自三月開幕以來,付費進場者每天有兩、三萬人,碰到星期天及紀念日這兩天,人數還會高達十六萬三千多人。其中第一會場人氣最旺的就是臺灣喫茶店,有了臺灣美人的接待,人潮遠超過特設館的朝鮮館及滿蒙出品館。喫茶店中最暢銷的商品就是一杯十錢的烏龍茶、芭蕉煎餅與芭蕉牛奶糖。這幾款商品的買氣還高於朝鮮館的朝鮮餅、人參茶。所以每日從早上十點至下午五點,都是人潮不斷。此外,臺灣物產廉賣館裡的藤製品、竹木製器、臺灣林投帽、角細工品、烏龍茶菓子等商品,也是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對於大阪博覽會中臺灣喫茶店的熱門情況,當時臺北茶商公會也有派出差人員現地考察參觀大阪的人數。以一九二五年的三月十七日為例,當日因為工程的關係,三點開館到五點閉館,兩個小時的時間,一共擠進了四百二十五人。十八日起人數飆升,有一千一百五十六人,十九日則有一千一百九十四人。到了二十日,又增加至一千兩百五十三人。在招待人員方面,臺灣館安排了臺灣本島人的臺灣美人二位,日本內地的四名。也因為有這些人員,才大增臺灣館的人氣。這條新聞中也提到了另外一個展覽熊本共進會,原來同個時間左右,在九州也辦了一場博覽會,也設有臺灣館。同樣也是因為喫茶店設有臺灣美人而人潮滿滿,所不同的是女招待人數更多,共有八名。由於回響熱烈,大阪博覽會結束時,新聞還特別寫博覽會與捧茶女所達成的佳績,並指稱兩人將於五月八日搭便船返臺。
〈博物館及各館陳列品〉一文是《臺灣日日新報》記者針對從大阪看完展回臺的民眾所作的訪談,相當詳盡地介紹博覽會的參觀體驗。大阪紀念博覽會是一個全市型的博覽會,主要場地是大王寺公園及大阪城,另外有五大百貨店為協贊館,計有三越、大丸、高島屋、松坂屋及十合這五家百貨店。主會場除了本館、機械館外,另有巴拿馬館、慶賣館、娛樂館、參考館、臺灣館、朝鮮館、大陸館、豐公館等。本館分為二十七部門,有水路、常設館、空中、交通、教育、保健、信仰、運動、社會事業、兒童、女子、農林、名物名所、工業、趣味及娛樂、劇界及音樂、建築、食料、文藝、電化、光、燃料、工藝、服飾、貿易、商業、家庭及文化。其中,臺灣館在娛樂館前之廣場,分喫茶店、廉賣館、建設特展館。喫茶店就是宣傳臺灣特有的烏龍茶,當中安排有臺灣美人當捧茶女,因此入館的人數較朝鮮館為多,頗受各界好評。參考館則是蒐集各方的參考資料,有大阪及世界各地都市的城市面積、各種圖表。豐公館則在大阪城舊天守閣,其設計樣式,壯麗雄偉,令人聯想起豐臣秀吉的偉大事蹟,建築面積達兩百坪,登上頂樓可以遠眺大阪市區,方圓六十五里可盡收眼簾。
大連日華博覽會
大連市議員、市參議會員的小田斌,寫信給臺北州,提到大連市將以二十萬經費主辦日華博覽會。時間預計於一九二五年的八月十日至九月十五日。主要目的在為了南滿的貿易發展,而不是考量內地日本,希望樺太(庫頁島)、臺灣、朝鮮三地參加,特別是臺灣。尤其以往臺灣與滿洲之間的關係來往密切,希望能夠專門設置臺灣館,以展示臺灣物產。這樣的發展是早於日俄的互動。為了要宣傳烏龍茶,希望設置臺灣喫茶店,並特別要求安排歷來博覽會喫茶店大都有的「臺灣美人」擔任接待。臺灣美人與博覽會之間的關係,早在一九○七年的東京博覽會上就可見到,當時報紙的標題是寫著「臺灣館と臺灣美人」。事實上,臺灣的媒體在一九○○年時就已經在新聞的標題中用到「臺灣美人的風裝」的用語來描述臺灣美人的風姿樣貌。對一個在滿洲大連擔任市議員的人而言,「臺灣館」能夠幫一個地方型的博覽會或共進會帶來怎樣的人潮與商機,從歷來的新聞媒體訊息中應該知道,因此他才會特地寫信給臺北州的相關人員,希望增添大連市的博覽會人氣,也為臺灣貿易的海外拓展找到出路。
第二章 觀看:博覽會時代
巴黎博覽會的臺灣物產
一九二五年二月四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刊出一篇新聞,上頭標題寫著〈在巴黎博覽會展出臺灣出品的珊瑚等特產〉。新聞描述法國首都巴黎當年四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日,為期半年舉行「萬國裝飾美術工藝博覽會」。日本則為代表參加,在塞納河畔會建有一棟日本館,裡面展出各種美術工藝品,並設有日本休憩所,提供一般遊客休息。這裡頭的五十坪則由臺灣總督府的日本產業協會所經營,設有一間「臺灣喫茶店」。除了展示二月六日由基隆出港輪船所順道載運而來的頂級烏龍茶外,另外會陳設幾樣臺灣特...
目錄
推薦序╱劉士永
導論 近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與全球視野
一、楔子:黃旺成的林投帽
二、文化轉向與新文化史
三、借鏡《維梅爾的帽子》
四、物、感官、全球視野與日常生活史
第一章 日常:都市生活╱一九二○—一九四○
一、文青的日常╱黃旺成
二、休閒活動
三、臺北市的傳書鳩熱
四、戰時體制下的生活
第二章 觀看:博覽會時代
一、臺灣物產宣傳:一九二五╱巴黎世界工藝美術博覽會
二、體驗地方:中部臺灣共進會與行啟
三、博覽會參觀者的視角
第三章 製作:臺灣物╱物產與世界
一、天皇銀婚禮物紅珊瑚
二、蓪草與蓪草紙:新竹婦女的熱門副業
三、塑造地景:秩父宮雍仁親王的角板山視察
四、打造記憶:百年學校裡的奉安庫
第四章 感官:物的日常影響
一、讓黃旺成全身搔癢的南京蟲
二、自轉車的普及與竊案
三、味素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四、三井物產會社進口的朝鮮人參
五、地震:新竹、臺中州的創傷記憶
六、一張文協演講傳單中的停電史
第五章 移動:戰時體制與戰後日常
一、戰爭的全球微觀史:臺南╱北平╱遵義╱列寧格勒
二、村裡村外:眷村的日常
三、吳新榮之子的東海大學考試:大學的在臺復校熱
四、幫美國人養鳥:一九六〇年代的金絲雀熱潮
結語 國家、制度與日常生活:近代世界中的臺灣
一、一九六五年的吳新榮
二、物質打造的近代臺灣史
三、全球網絡中的臺灣
四、國家與日常生活
五、歷史變動中的能動者
參考書目
推薦序╱劉士永
導論 近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轉向」與全球視野
一、楔子:黃旺成的林投帽
二、文化轉向與新文化史
三、借鏡《維梅爾的帽子》
四、物、感官、全球視野與日常生活史
第一章 日常:都市生活╱一九二○—一九四○
一、文青的日常╱黃旺成
二、休閒活動
三、臺北市的傳書鳩熱
四、戰時體制下的生活
第二章 觀看:博覽會時代
一、臺灣物產宣傳:一九二五╱巴黎世界工藝美術博覽會
二、體驗地方:中部臺灣共進會與行啟
三、博覽會參觀者的視角
第三章 製作:臺灣物╱物產與世界
一、天皇銀婚禮物紅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