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薛西弗斯的未竟之旅
每次與熟識的學生重聚,場景都挺類似的─人人臉上洋溢著既幸福也疲憊的笑容,多半從某個聚餐、活動、庭期、法律諮詢匆匆趕來,坐下來吃一頓飯。我很珍視這種脫離國家考試後仍能延續的關係,那是真實的情感聯繫。從兵荒馬亂的生活中撥一點時間給彼此,互相吐吐苦水後重整鎧甲,再次回去面對工作與人生的滿地荒蕪。這種聚餐機會通常隨著年齡的攀升呈現負向成長,且吃且珍惜。席間不免重溫當年各人國考的情境,哪題寫了什麼、哪科根本裸考;這有點像是法律系的某種退伍同袍聚會,不管過了多久,人人不免重提當兵時(國考時)好笑的事,笑個亂七八糟花枝亂顫。當然席間不免俗地都會提到這本接近馬拉松連載的行政法體系書,詢問我還有沒有改版的意思。答案總是相同:如果可以的話,我會繼續寫下去。這確實與長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跑步的過程中已經逐漸淡忘當初是怎麼開始跑的,但沿途的風景和體力負荷似乎讓人無心多想。不管換了幾台筆電,到了世界上的哪裡,我的資料夾中始終為這本書預留了一塊空間。嗯那就寫下去吧,好似某種自我鼓勵。至少在歐洲台灣的時差中、論文與生活的夾縫裡,找到一個書寫下去的理由。
然而書寫是有意義的嗎?這種自我叩問難免每隔一段時間像是要把人拉下水似地出現在腦海裡,在歐洲既深且長的夜晚困擾著我。國家考試的教學市場是一門顧客取向的生意,在其中堅持原則是自找麻煩。但究竟對於理論的堅持要退讓到哪一條線才不算對不起自己?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時常有這個疑問。過去曾在某個場合遇到某些人,得知我的補教身分後多半用著揶揄的表情詢問我的鐘點坐落在哪個區間。我知道那背後沒有說的話:你這個把教育資本化的推手,把知識包裝成資本市場的商品從中大牟其利。只差沒把Bourdieu的照片黏在我臉上,嗯嗯你回去讀讀書,看看你做的事。相反的我的顧客們卻又指責我不夠市場─可以再簡單一點嗎?可以內容再少一點嗎?雖然我知道我這本書在市場上已經以簡單(陋?)著稱。通常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會回溯的去思考當初寫這本書的原點,就像我在寫這篇序之前,把前幾版的序都挖出來看看。原來當初是這樣想的,那我現在還是這樣想的嗎?
很不幸卻又可幸的,我似乎從開始書寫起,對這本書的基本想像沒什麼改變過。我總希望在極度功利的國考市場中,堅持某種陳述事物的方式。我希望文字是親近讀者的,讓那些在大學期間無緣行政法的讀者,能擁有一個接受行政法的可能性。我希望內容是清楚的,但不能為了方便理解而錯誤詮釋。法律理論之所以有其重要之處,是因為理論是貫穿時間與空間的,學習法律的過程不僅僅是專業性的訓練,也是法律人對生長於這塊土地的法律制度的人文歷史回顧,包括理論如何而來,向哪裡而去。作為教學者,這或許是妥協的最後防線,我相信這也是任何一個教學者應遵守的道德界線(ethische Grenzen)。法律人以法律為冠詞,或用Luhmann的話─以法律為元素,藉此區隔自我與他群;那作為冠詞的法律對法律人而言,其意義不僅是(也不應僅是)優越感的象徵,而是一種責任(Verantwortung)。而責任與自由相互關聯,唯有能為自己的行為(Handlung)承擔責任,人才能是自由的,而我們也才能是自由的。
卡繆在其知名且通俗的薛西弗斯譬喻中,把荒謬與存在緊緊結合在一起。有沒有超越荒謬的存在呢?抑或是生命本質的荒謬是不可超越的呢?卡繆顯然選擇了後者。即便生命的荒謬是不可超越的,但並不阻止我們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選擇賦予意義。於是賦予意義可以是一種對於荒謬的反抗,而荒謬的反抗也可以是幸福的。這本書最終會通往哪裡呢?作為作者很難決定書的命運。但始終希冀能在這個快速變動消逝的國家考試市場中,建立某種恆定的價值。如果是這樣,那身為作者,我應該也是幸福的。
二、改版內容簡介
本次改版再次朝著體系書的方向前進,將原本臃腫的單冊拆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從「行政機關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到「行政程序」,完整的處理整個行政程序法與各種行政行為,其中新增「行政程序」單章,單獨把行政程序法第92條行政處分章節之前的純程序規定拉出來介紹。下冊由行政罰與行政執行開始,涵括整個行政救濟體系(訴願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損失補償法),最終收尾於行政組織法,且擴增行政組織法章節,包括組織法總論、公務員法與地方自治法各論。除了補足新章節之外,前幾版說明較簡略的章節全面重新整理、校正筆誤與錯字、並增補新節,例如行政訴訟的程序規範(第一審、上訴與抗告、再審與重新審理、簡易訴訟程序到都市計畫審查程序等,並補足新文章)、行政執行法補足公法上金錢給付義務、債務人異議之訴、執行法草案介紹、行政罰法補足裁罰程序與管轄問題、組織法總論補足公物與公營造物法、行政法人法、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等一試選擇題熱門區域、公務員法補足公務員懲處、懲戒與救濟,讓體系更趨完備。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本具有查閱功能的行政法字典,盡可能收納所有行政法體系,並用簡潔的方式介紹給讀者們。完整的體系是安全感的同義詞,而排除掉艱澀的文字後,建構完整的體系則只需要決心。而誠如費倫所說,需要的就只有決心,因為拼命累積的東西絕對不會背叛自己。
三、銘謝
本書能順利改版,需再次感謝于歆老師在忙碌工作之餘的書寫與校稿協助,尤其第三校的紙本校稿是最為艱辛的工作,因身不在台灣,僅能由于歆老師協助處理,在此致上萬分的感謝。另外在本次改版過程中提供閱讀意見的陳同學與黃同學,以及第二校過程中提供閱讀想法與細膩校正的董同學,為本書提供了不同面向的觀察以及細心的修正,在此亦致上謝意。亦感謝新保成出版社的責任編輯睿群,其細心的工作讓本書在本版改頭換面;以及美編毓庭,為本書的美術設計耗費心思並產出了高品質的成果,當然更包括所有參與工作的行銷、編輯與美術人員,感謝大家在我百般刁難下仍然完成了本書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
另外當然要感謝拿起本書的你─不管你是出於何種理由,我都希望你在現在的生活裡幸福平安。若還在國考的路上,我希望本書給你足夠的勇氣繼續支撐下去,你的努力終究會被人看到,因為漫長的黑夜後面,總能迎來陽光。每一段曲折迂迴的路過,都不會是徒勞的經過。與各位共勉之。
本書第一、二版的封面臘腸狗狗小寶已於2023年5月1日前往旅途的下一站,去當狗狗小天使了。最終癌症依舊在牠的身體中肆無忌憚的生長,牠的睡眠逐漸橫跨白天與黑夜。我與太太最終決定讓牠在睡眠中離開我們,而很恰巧的,那是個陽光絢爛、風和日麗的一天。相信小寶現在已經不再疼痛了,謝謝你陪伴爸爸媽媽這麼久,爸爸媽媽會一直記得你的。另一隻小飛臘腸狗狗則迎來了狗狗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一個牠從未經歷過的、黏膩但幸福的獨生子晚年生活。祝福牠能繼續這樣幸福、健康、快樂的生活下去,畢竟每天起床眼睛張開的時候都有牠在身邊的生活,是豐富而美好的。
最終則須感謝妻子義無反顧地長期陪伴與照料,我們即將一起度過了三十歲的十年,邁向下一個十年。謝謝你的陪伴,有你在的日子,人生是平靜而幸福的。今年因為分隔兩地而錯過了你的生日,待我回國我們再一起過。反正在一起的日子,也可以天天都是生日。
程樂
寫於台北─法蘭克福 das Leben hin und her
2024年8月
序
「日常的瑣碎,也是生命一部分的美好。」──〈靈魂急轉彎〉,2020年。
一、給考生的話—你們不是孤單的
如果現在我殘酷地告訴大家,即便考上司法官或是律師,不代表日子從此意氣風發,依舊會有想破腦袋想不懂的法律問題、還是會對未來迷惘,甚至會遇到諸多成長痛,跟另一半分開、家人過世、工作所帶來碩大壓力等等。我想說到這裡,大概同學就沒有買書準備國考的動力了(笑)。然而,如果問我對於學生時代印象最深的回憶是什麼?我想就是那些為了準備研究所與國考而待在北大閱覽室的日子,這些日子裡,你會花很多時間跟別人比較、擔心考不上,同時還要修大三大四的課程,看似沉寂,但你日後回過頭來會發現,這段期間就是在好好地跟自己相處,找尋自己面對壓力、思考問題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會發現這段時間也有很多美好的瞬間(朋友間的打鬧、發生的糗事、發展的興趣等),這些時光奠基現在的我在面對日後更大挑戰時,有更成熟跟開放的心態,所以,老師也跟你們一樣,你們不是孤單的。而無論你是第一次準備考試的同學,還是重考的同學,我想告訴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沒有人領先也沒有人落後,因為,人生沒有任何路是白走的,每件事情都會為你的人生帶來助益,只要記住生命的本質就是來體驗人生,就會了解其實考試只占人生的一小部分罷了,生命的美好並非必然建立在遠大志向或目標的追求,反而是各種小雀幸的累積,共勉之。
至這次改版特色,我跟程樂老師一直都很重視讀者的意見,且致力於增強書籍的閱讀流暢度,因此,本次改版在外觀上將一冊磚塊書拆分上、下冊,供同學方便攜帶,此外,排版上也下了好一番功夫,並勘誤前版的錯漏字(本次改版依舊會保留勘誤的QR code,如有錯漏字也會更新,供讀者比對),請讀者細細品味,不吝提出閱讀體驗心得。
二、謝誌
首先,第四版之所以能順利出版,尤須感謝程樂老師在德國攻讀博士過程中,仍克服時差主責了這次的改版,也感謝二校過程中董道心同學提供具體且寶貴意見(本書均有考量);此外,感謝新保成出版社美編毓庭好好地接住我跟程樂老師的想法後創作出超越想像的不同封面設計,也感謝責任編輯睿群的耐心與仔細,讓本書順利在預期時程出版並積極解決所有我提出天馬行空之問題,而對所有曾經幫忙本書出版的工作同仁,本人致上最深謝意!
最後,感謝最佳隊友彥佐的相伴,我們從十幾歲走到二十歲末,走出學生時代並走進社會,今年恰好是我們交往第十年(即將洽談續約事宜),即便工作持續無情摧殘著,包括但不限於律師職業對身材的職傷,所幸我們在彼此面前仍然保有最初的真誠,謝謝你經營感情如同經營公司般用心,下一個十年也請陳先生多多指教。最後的最後,本書要獻給最愛的阿公,我的阿公是一個體貼的男子漢,罹癌後也不願把這份痛苦轉嫁給孫女,希望阿公在沒有病痛的世界裡能繼續翹著二郎腿看豬哥亮的歌廳秀,此生相聚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下輩子再成為家人吧!
于歆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