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集結臺灣藝術治療各場域實務的重要指南
從幼兒、青少年到成人,從小學、大學校園到普羅學習團體,
從個人到家族,從家庭到社群,
從社區、校園到病房,從視障、特殊青少年、安寧療護到家暴創傷,
12位資深藝術治療師精闢說明藝術治療工作重點,並佐以重要理論、案例和媒材使用分析,是無私且珍貴的經驗分享!
究竟什麼是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師跟諮商心理師是一樣的嗎?臺灣的藝術治療工作發展到什麼程度?藝術治療工作目前在哪些場域較常見?
以藝術為助人工作的主體,聽起來是個浪漫的工作模式,實際上卻具有嚴謹的工作內涵。人們也許很難理解,不就創作和分享,看著、陪著心情就好了?藝術創作是治療情境中的涵容工具,涵容了創作者意識之下的想法,潛意識裡的感受,以及一些複雜心智運作之後的內容,需要透過探索才能明白的潛意識意識化之內容。
不少人以為畫圖後的分享,心裡有什麼都彷彿可以透過藝術解決了。故事沒有這麼簡單,當創作過程不強調技巧而強調內在感受的表達,又必須要能讓工作對象自在的「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營造安全而能讓工作對象自發創作的情境,藝術治療師這個職業可以說隨時得要靠靈巧的創意,在理論架構之下靈活應變。
本書中的三大工作場域:學校、社區與醫療場域,都是目前臺灣執行藝術治療實務的機構中,最常加入藝術治療為工作方法的場域。12位擁有豐富經驗、理論背景扎實的藝術治療師,在合於倫理撰述的條件之下,將自己多年用藝術為方法的心理工作方式記錄下來,以出版的形式與讀者分享。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本土實務 與觀點,是專業工作者與想要成為藝術治療專業者的必備參考。
學校場域:
廖學加──偏鄉國小輔導室的藝術治療
江芊玥──視障學生的藝術治療
蔡汶芳──大學校園的藝術治療
江學瀅──普羅大眾的藝術治療學習團體
社區場域:
楊舜如──社區幼兒的藝術治療
黃暄文──特殊青少年藝術治療
黃凱嫈──社區導向的家庭暴力創傷復原藝術治療
朱惠瓊──家族/伴侶的藝術治療
醫療場域:
林曉蘋──兒童癌症病房的床邊藝術治療
金傳珩──高週轉率兒童病房的藝術治療
王華雯──安寧病房的藝術治療
范維昕──成人精神科的藝術治療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中山醫藥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副教授 王秀絨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退休教授 陸雅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
作者簡介:
主編 江學瀅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美國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註冊藝術治療師(ATR)、台灣藝術治療學會專業認證藝術治療師、高考及格諮商心理師。
著有:《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玩藝術,酷思考》(商周出版)、藝術治療圖卡《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我的任意門:打開心門.看見自己》、《生命樹》、《貝殼卡》等。
相關著作:《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修訂版)》《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藝術治療圖卡的100種應用》《心文字:字字療心,畫畫理情(中英對照)(拆封不退)》《玩藝術,酷思考:親子一起學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
王華雯等
作者群(依姓氏筆畫序)
王華雯 臺中榮總家庭醫學部安寧緩和醫學科 藝術治療師
江芊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 藝術治療師
江學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助理教授
朱惠瓊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
金傳珩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 兼任講師
林曉蘋 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 花蓮區約聘藝術治療師
范維昕 賽斯身心靈診所 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黃暄文 李政洋身心診所 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
黃凱嫈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組 助理教授
楊舜如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兼任講師
廖學加 靜宜大學 兼任諮商心理師
蔡汶芳 個人工作室 藝術治療師、督導
章節試閱
〈前言〉12 位藝術治療師的實務故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江學瀅
好多年前,這裡有 12 位對藝術治療的學習帶著憧憬的學習者,分別帶著自己的夢想飛往異地,學習藝術治療這個相對年輕的領域。返回臺灣服務之後,各自在不同的工作領域耕耘,將所學的專業應用並累積經驗。數年之後,這 12 位藝術治療師,有的翻譯了重要理論書籍,有的持續在個人工作領域耕耘成為該領域資深藝術治療師,有的在專業培訓上成為優秀督導,有的繼續進修拿到博士學位在大專院校任教。
藝術治療這個領域在台灣發展有一段時間了,這 12 位藝術治療師時常主持各種演講與課程教學,時常被問起以文字書寫重要的理論與工作經驗。然而,獨立撰寫書籍耗時耗力,可能也難於忙碌的實務工作之餘抽出時間完成,使得書寫與出版時常是大家心中美妙的理想。
以藝術為助人工作的主體,聽起來是個浪漫的工作模式,實際上卻具有嚴謹的工作內涵。人們也許很難理解,不就創作和分享,看著、陪著心情就好了?藝術創作是治療情境中的涵容工具,涵容了創作者意識之下的想法,潛意識裡的感受,以及一些複雜心智運作之後的內容,需要透過探索才能明白的潛意識意識化之內容。
不少人以為畫圖後的分享,心裡有什麼都彷彿可以透過藝術解決了。故事沒有這麼簡單,當創作過程不強調技巧而強調內在感受的表達,又必須要能讓工作對象自在的「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營造安全而能讓工作對象自發創作的情境,藝術治療師這個職業可以說隨時得要靠靈巧的創意,在理論架構之下靈活應變。
三大場域的經驗分享
為了分享理論與經驗,12 位藝術治療師聚在一起討論,在合於倫理撰述的條件之下,將自己多年用藝術為方法的心理工作方式記錄下來,以出版的形式與讀者分享。本書將大家的工作場域分為三大部分, 皆為目前臺灣執行藝術治療實務的機構中,最常加入藝術治療為工作方法的場域。
首先,學校場域的工作在服務對象的年齡上,以學習年齡為主,包括學齡前到大學階段。由於學校場域有別於其他醫療領域,為成長中個體學習之主要地點,因此學校工作處理的多半是一般認知、情緒、行為之表現的學習者以外的工作對象。
這個段落的內容由偏鄉工作的廖學加撰述學校系統工作的重要性,以一個縣市學生諮商中心外派的藝術治療師/諮商心理師的角色, 進入學校工作時,除了跟小朋友建立治療聯盟的關係,同時得要能與整個學校完整的系統合作。江芊玥在動物醫學的領域學有專精,跨領域從事藝術治療專業時,聚焦於透過心理動力取向之客體關係與個案互動,文中她分享啟明學校與盲童工作的經驗,探討視覺受限的情境之下之各種合適的創作媒材應用。蔡汶芳與江學瀅為臺灣少數曾直接受教於「藝術即治療」倡導者 Edith Kramer 的藝術治療師,兩位皆為美術學習背景進修藝術治療專業者,基於受訓學校為東岸之重要的心理分析取向藝術治療學校,長於潛意識意識化之治療性的創作引導。因此,蔡汶芳在大學諮商中心的接案工作很得學生喜愛,江學瀅則在高等教育與一般進修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
第二類的工作經驗分享以社區中心的工作為主,部分為使用者付費的制度,部分則接受公部門補助。社區場域的工作目前為臺灣的藝術治療專業服務之主要地點之一,在諮商心理師法的規範之下,社區工作的藝術治療師多半同時擁有諮商心理師證照。
楊舜如的溫暖特質,在投入幼兒工作時,能很快應用媒材與幼兒建立關係,和小小朋友們邊玩邊創作,同時協助情緒成長。黃暄文的阿德勒學派之訓練,幫助青少年透過藝術創作發展自我認同。黃凱嫈畢業之後在美國與大陸與創傷個案工作,返臺之後長期服務創傷女性,並進行多元文化之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朱惠瓊雖為臺灣教育體制培訓之諮商心理博士,但她多年間利用假期前往英國進修藝術治療,近年對於整合視覺媒材與諮商之應用很有心得,本文分享的是家庭治療實務的整合性應用。
醫療領域在歐美的藝術治療發展之初期,以精神科的日間留院病房為主要工作場域,因著這個原因,每一位國外訓練返臺服務的藝術治療師都曾經在這個領域學習。因著醫療進步與疾病治癒的生命延伸,病期間的情緒抒發便成為重要的事。因此歐美醫療體系當中,外科病房、腦外傷病房、癌症病房等,都為了協助處理患者生病期間的複雜心情,會應用藝術這個一點也不像治療的表達方式,協助患者處理病中心情。
林曉蘋受英國客體關係學派影響,以此為主要工作理論依據,返臺後於醫院癌症、早療領域工作多年,為臺灣開始執行這些領域的藝術治療師當中的資深專業者。金傳珩善於跨領域整合,除了投入專業書籍翻譯,因從小就醫經驗,致力於醫療場域工作,於文中分享高週轉率病房、在治療結構與連續性被打破的限制下,短期治療如何工作以及其重要性。王華雯在安寧領域工作,體會健康有時,生命有時,進行末期病人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工作是自然發生的事情,讓藝術引領著生命盡頭的創作充滿各種人生感受。范維昕近年投入賽斯取向的治療方法,整合過去所學:心理分析取向的藝術治療、阿德勒學派等,在精神醫療領域有良好的成效。
藝術治療,目前在台灣雖然已經有專業學會以及專業認證的法規, 大家平時在自己的領域忙碌著,要聚在一起也不容易。這次成書來自於幾個人的聚會,輕鬆的聊著,興起聯合著作的想法。然而,成書也不容易,因為大家都知道藝術治療理論在實務應用上的重要性,並非快樂創作加上分享等同治療這麼簡單。轉換平常實務工作的思維,我們努力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與工作時的理論根基用讀者能明白的語言撰寫清楚,最後加上倫理概念以及自己的學習心得,期望能讓讀者真實的理解這個領域的工作。
最後,試著提筆畫畫,用藝術豐富您的人生吧!
【藝術治療學習團體】
普羅大眾的藝術治療學習團體
藝術治療,治療什麼?學些什麼?
一般在臺灣談到藝術治療,大家都很好奇哪些地方有這樣的心理治療方式?什麼樣的人需要?成效如何?多半忽略了最常見的普羅大眾藝術治療學習團體。這類團體並沒有任何治療性質的內容,以初步理解這個領域為學習目標,參與成員不需要經過任何篩選程序,有興趣想要了解的皆歡迎參加。
若由時間長短與頻率為這類團體分類,有短至一個半小時到三小時的單次演講形式團體。一般而言,這類基礎概念演講形式的課程,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的專業認證會員幾乎都能上場。畢竟,至少兩年的藝術治療師專業培訓和足以專業認證的實習與督導時數,短時間的演講算是一種專業技能的濃縮講座。另也有長至每週一次每次三小時,可能連續上課六到十二週不等的主題課程學習形式。有時候也可能是一個週末連續兩天總共十二小時的密集課程,幫助學習者能在短時間內密集學習一個非常初淺的藝術治療概念。
推廣性質或初階課程的開課場域通常依需求而定。有時候是機構個別邀請課程講師,為機構的學習需求設定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一般而言, 這類機構特定開設的課程時常受限於經費,會是短時間的演講或是一整天的六小時課程,以整合跨領域專業的培訓為目標。例如,社會服務類的機構邀請藝術治療師為機構助人工作者上課,內容聚焦於藝術治療媒材應用,讓機構助人工作者能理解媒材應用的原則;又例如,各級學校邀請藝術治療師為學校教師上課,內容聚焦於整合藝術治療概念於各科面對情緒表達有需求孩子的特定內容等。再例如機構為該機構的助人工作者邀請藝術治療師設計藝術舒壓課程等。
除機構為特定學員與特定學習目標邀約之外,繼續教育機構可能因舉辦藝術治療推廣課程而廣為招生。通常這類課程的目標為「推廣」,以一般民眾理解這個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實務為主。課程主題時常是藝術治療概論,或是常見的媒材探索、實務講座、兒童繪畫發展、特定理論的藝術治療應用、外文書導讀等課程內容。這類課程進行時,通常是理論與創作體驗並重,讓學員能理解基礎藝術治療理論以及應用上的樣貌,並透過課堂引導學員創作,用自己的作品分享與探討,體驗一點點創作表達和賦予意義的過程。
1997 年我取得紐約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回國之後,第一個接到的課程邀約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市民美術教室。當時北美館想要引進一些新的課程內容,讓長久開設創作技巧與視覺藝術相關的課程有些不一樣,於是開設藝術治療概論課程,成為熱門搶手排隊拿號碼牌的課程。當時很多單次演講的課程,都只能非常初淺的介紹這個台灣新興的學術領域,參與演講的聽眾對藝術治療這個領域多數很好奇。相較之下,長期有系統的藝術治療概論課程,教學上比單次演講有趣多了。雖然是個學習團體,一樣是團體進程發展的建立關係期、較能深刻學習的工作期,以及面對結束的結束期。學員之間的同窗情誼能增加學習樂趣,創作過程的點滴能在分享時建構作品的意義,獲得與一般創作技巧課程不一樣的收穫。
除了學校體制外各機構開設的課程以外,大專院校相關科系的體制內課程受到大專學生歡迎。這類以藝術治療為名的學分課程,在所有初階課程中具有時間長度以及系統性學習的優勢,比起機構開設的連續性課程更能發揮學習的影響力。以我曾經在文化大學開設的「輔導員的自我覺察與專業成長」這門透過藝術進行分享與初階探索的課程,一個學期之後,學生都能自在表達,能大膽動筆而不受到技巧限制,更有自信,也能透過藝術接納自己的獨特性。這門課並非治療性課程,操作內容僅為自由創作和表達分享,過程中同儕的互相支持帶來內在力量,是為藝術本質引發的效果。
學校體制外開設的課程,從 20 年前學員當中完全沒有聽過藝術治療,甚至以為藝術治療是「治療藝術品」,到現在學員的學習動機非常清楚,參與者甚至已經讀過許多相關書籍。這類學習團體的參與成員, 從過去對這個領域好奇的聽眾,逐漸轉變為不同領域的專業學習者,想要學習藝術治療以整合應用在自己的專業當中,因而增加更多跨領域的交流與探究。
誰來參加這類學習團體
臺灣的藝術治療領域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參與演講的聽眾來自各行各業,各種背景的人都有,想要了解的也只是比較粗淺的基本內容。隨著受過良好訓練的歐美返國藝術治療師越來越多,此類推廣課程和演講多了之後,學習者慢慢想要學習較為進階的課程內容 `,開始有了較長期且有系統的課程。
以學員背景而言,心理背景與美術背景的學習者是參與學習團體的大宗。這個現象很有趣:和臺灣藝術治療學會的專業認證會員過去之學習背景的比例相仿。多元學習背景只是過去的先備經驗,並不影響未來的學習。簡單說,缺什麼補什麼,過去不一樣的學習背景也擁有各自的優勢。
以出身於學術領域的美術背景學習者而言,擁有的是純熟的美術創作技巧和多元媒材應用的能力。個人創作經驗能帶來創作歷程的同理,理解無法提筆開始的窘境,眼高手低的困擾,打稿與不斷擦拭修改的心理,或是無法做出想要的創作效果那種挫折感。這類背景學習者基於過去習得的各種創作方式,以及本身的創作經驗,可能較能理解自發創作對於表達情感的重要性,進而能夠發展各種自發性創作引導的方法。
然而,限制是一體兩面的事,本身擁有的創作能力,也極有可能轉變成為學習藝術治療時,較無法理解何謂「不強調創作技巧」,畢竟自幼的視覺藝術天分以及高於平均的創作能力,或是學習過程的大量技巧練習,皆可能成為藝術治療過程對作品美觀的要求。部分美術背景的學習者在接到不強調創作技巧的訊息時,以為創作技巧等同看得懂的符號,不重技巧則等於抽象畫。然而,創作技巧是因創作者的美感需求不斷練習而來的,與創作的情感表達不強調技巧是不同的事。這裡並非指稱作品的美感不重要,美感應存在於創作者的需求當中,但並非藝術治療創作帶領方法的主要目的。
至於出身學術領域的心理背景學習者,他們擁有系統習得的基礎心理學知識,對於個體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有概念,能從各種心理學理論背景看問題,更能由變態心理學知識覺知個體出了狀況的身心問題。諮商心理背景的學習者能理解心理治療歷程的探索與覺察需求,較能明白自發性創作與表達情感之間的關係,並了解治療歷程非完全為了解決問題的支持態度,都能幫助工作對象感到治療歷程的溫暖。
許多對於藝術治療有興趣的心理背景學習者,本身從小愛畫畫,只是沒有機會主修美術,或是升學過程中為了學科暫且放下這個興趣。當他們得知原來有一個學科能夠整合自己的心理主修以及自幼的繪畫興趣時,非常開心的投入學習。心理專業的學習需要花長時間讀書,對於視覺藝術創作媒材的熟悉度與理解度不如美術背景的學習者,需要多花一些時間重新經驗與學習這些媒材帶來的心理效能。
然而,心理背景學習者可能一不小心因為對於媒材的不熟悉,又想要應用媒材在專業工作中,很容易將各處上課的媒材操作方式直接應用在工作對象上,將媒材與應用方法當成教案處理,忽略個人創作表達和內在情感抒發的需求。此處須先了解一個重點,個案會談或各種團體當中使用媒材並不等於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具有創作本質的特徵,創作歷程需能引動創作者的自發性創作行為,透過作品表達自己。這裡並不是指活動方案有問題,而是倡導先理解個案背景與需求,以個案利益為考量,協助個案透過創作表達自己,並透過創作探索,達到覺察的目的。團體則需要設定清晰的主題與目標,把握起團體歷程的療效因子之應用,將媒材應用的方式帶入,並能顧及團體中自由應用媒材表達的藝術治療特性,才能真正發揮多元媒材在團體藝術治療歷程中的成效。
以學習者的職業別而言,學校老師想要學習藝術治療幫助自己班上學生認識自己或紓解情緒,資源班老師想要學習藝術治療協助表達感受比較有困難的特殊孩子,手工藝老師想要學習藝術治療應用在工作中, 或學生因為興趣與職涯發展的志向想要朝此方向進修,甚至家長學習藝術治療想要透過藝術更了解孩子等。目前的學習對象多元且目標清晰,上課之前通常已經對藝術治療有一些理解,然而受限於目前缺乏系統性的學習架構,因此學員的專業知識架構通常破碎且不清楚。
〈前言〉12 位藝術治療師的實務故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江學瀅
好多年前,這裡有 12 位對藝術治療的學習帶著憧憬的學習者,分別帶著自己的夢想飛往異地,學習藝術治療這個相對年輕的領域。返回臺灣服務之後,各自在不同的工作領域耕耘,將所學的專業應用並累積經驗。數年之後,這 12 位藝術治療師,有的翻譯了重要理論書籍,有的持續在個人工作領域耕耘成為該領域資深藝術治療師,有的在專業培訓上成為優秀督導,有的繼續進修拿到博士學位在大專院校任教。
藝術治療這個領域在台灣發展有一段時間了,這 12 位藝術治...
目錄
目錄
〈前言〉12位藝術治療師的實務故事 江學瀅
第一部 學校場域的藝術治療工作
〈偏鄉國小輔導室的藝術治療〉走出自信、自在,與自由 廖學加
〈視障學生的藝術治療〉看不見的眼,用心感受的世界 江芊玥
〈大學校園的藝術治療〉在一方天地之間探索與認識自我 蔡汶芳
〈藝術治療學習團體〉普羅大眾的藝術治療學習團體 江學瀅
第二部 社區場域的藝術治療工作
〈社區幼兒的藝術治療〉從創造發展內在自我 楊舜如
〈特殊青少年藝術治療〉阿德勒取向的特殊青少年藝術治療 黃暄文
〈家庭暴力創傷藝術治療〉以社區為導向在家庭暴力創傷復原的藝術治療 黃凱嫈
〈家族/伴侶藝術治療〉家庭關係裡的藝術治療 朱惠瓊
第三部 醫療場域的藝術治療工作
〈兒童癌症藝術治療〉在生命的荊棘處繫上悲歡的色彩──兒童癌症病房的床邊藝術治療 林曉蘋
〈高週轉率兒童病房的藝術治療〉看見限制下的無限可能性 金傳珩
〈安寧病房的藝術治療〉最後藝哩路──在安寧緩和療護遇見藝術治療 王華雯
〈成人精神科的藝術治療〉做自己命運的創作 范維昕
目錄
〈前言〉12位藝術治療師的實務故事 江學瀅
第一部 學校場域的藝術治療工作
〈偏鄉國小輔導室的藝術治療〉走出自信、自在,與自由 廖學加
〈視障學生的藝術治療〉看不見的眼,用心感受的世界 江芊玥
〈大學校園的藝術治療〉在一方天地之間探索與認識自我 蔡汶芳
〈藝術治療學習團體〉普羅大眾的藝術治療學習團體 江學瀅
第二部 社區場域的藝術治療工作
〈社區幼兒的藝術治療〉從創造發展內在自我 楊舜如
〈特殊青少年藝術治療〉阿德勒取向的特殊青少年藝術治療 黃暄文
〈家庭暴力創傷藝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