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種語言翻譯版本,長銷20年撫慰全球百萬人心,
一本讓你免於詞窮,有效療癒心靈傷痛的實用指南。
還在用「你還好嗎?」問候親友,結果總是換來已讀不回?
問候與安慰不能只是「我覺得可以」就好,
運用本書的「療傷對話」和對策,
幫你有效協助或求助,說出打動人心的安慰話語。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蕙瑛
身心靈整合專家 葉服明
——暖心推薦
不論在職場、愛情、家庭、友誼,
面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戰、轉變和失去,
本書引導你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成功敲開善意的大門,得以給予、要求或接受慰藉。
---------------------------------------------------------------------------------
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健檢報告出爐,竟是罹癌噩耗;
大學同學遭遇婚變,準備離婚;好友的老母失智,全家陷入愁雲慘澹;
岳父驟逝,你的妻子因為見不上最後一面而抱憾自責;
長輩在聚會上泣訴子孫不孝……
眼看親友痛苦不安,我們恨不得幫忙解決,但有時說了一堆話,卻只讓彼此感覺更糟;
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
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又能如何適當求援?
運用以下10個「療傷對話」指導方針,架起有效雙向溝通的橋樑:
聆聽:不只聽,還要「真正」聽到對方的心
停頓:別急著給建議
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恐懼之河,讓當事人自己走過
安慰別人:容許對方盡情哭笑
面對自己的感受:助人或受助者其實都會不安
長久陪伴:人們需要時間去適應
真情流露,不管是否手足無措:不想說也沒關係
提供有用的資源:幫不上忙,介紹其他資源也很好
主動:打開關懷的第一步
發揮慈悲心:只是同情、同理心還不夠
將你的善意與需求,完美送進對方心裡。
-------------------------------------------------------
【各界讚譽】
透過真實的生命故事,格爾馬丁帶我們瞭解如何成為對他人有幫助且具安慰效果的資源,如何傾聽與對話,以及如何在難熬的時刻尋求慰藉。——紐約時報
‧不論你是專業助人者或業餘助人者,都會發現這是本終生受用的好書,協助他人度過難關,幫助自己成長。——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可以誘發心靈中那些美麗、良善、貼心的話語,讓受傷的心得到釋放、轉化與解脫。——葉服明/身心靈整合工作坊訓練師
‧這本小書太好用了。假如每當我有需要時都能在口袋裡找到這本書,書頁現在一定已經翻到爛掉了。——湯瑪士.葛傑(Thomas L. Goodgame)/CBS電視集團名譽總裁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如果早點出版,我可能已經把它用上百次了。凡是身邊有朋友正在痛苦的人都該閱讀本書,它直指問題的核心。——理查.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別為小事抓狂》作者
‧本書是份極為特殊且內容豐富的藍圖,指引讀者面對每日的弓箭與弩石,以及充滿壓力、有時還很受傷的人生。舉凡離婚、憂鬱、悲傷、分離、憤怒和失落等情形,各有不同的「療傷的對話」。——傑佛瑞.福克斯(Jeffrey Fox)/《立志當老總》作者
‧本書針對如何幫助有困難的人,提供了正面且慈悲的方法。這個方法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到安心,也讓我們能做好準備,對於疾病採取人性的面對方式。醫生、護士、病人和家屬都需要這本書,而且現在就需要。——魯迪.安斯巴赫(Rudi Ansbacher)/國際人道醫療研究促進學會前會長
作者簡介:
南絲.格爾馬丁 Nance Guilmartin
南絲.格爾馬丁是位曾獲愛美獎肯定的廣播記者,擅長於體會報導故事中的精髓和感情。她曾任美國西屋廣播(Westinghouse Broadcasting)的資深主管,並協助推動全國性的社區自覺方案,包括「指定駕駛方案」、「為了孩子之故」以及「關懷時刻來臨」。
曾任美國麻州參議員保羅.充格斯(Paul Tsongas)的媒體祕書,並幫助他贏得參議員的席位。今日的南絲是各大企業的顧問,幫助領導者與經營者突破創造的瓶頸,並看出不可能中的可能性;她的方法是讓他們學習說話和聆聽的技巧,加強他們最弱的環節:溝通。
南絲經常受邀發表演說、帶領大家進行研習會,或是安排各式活動。她以自己對聆聽的藝術與溝通對話等方面的專長,協助組織進行改造。
個人網站:http://www.nanceguilmartin.com/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林雨蒨,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國際通訊社編譯。譯有《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靈魂想的和你不一樣:來自靈魂的訊息》、《改變人心、贏得支持的奇蹟說服力》、《天使遺留的筆記》、《為了與你相遇》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1〕療傷的對話,助人的高招/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青年學子進心理系的目的是為了「要幫助別人」,等他們受完四年專業訓練並開始接受實習時,才發現課本上學的理論與技術都用不上。面對因傷心而嚎啕大哭的案主卻啞口無言,眼見一個企圖自殺的男孩將自己的手腕割得如亂麻似地卻束手無策,再加上現實考量,原來諮商心理師的待遇是如此微薄,當年想要幫助人的熱忱雖仍在,卻有很重的挫折與無力感。
對於這些準專業助人者,我通常會給予三點意見:一,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或不會做的事情,但是不要害怕去學想做的事。二,要好好地愛自己,先將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去照顧他人。三,想助人,隨時就可以幫助身邊的人,並不是一定要走入助人專業,但是要成為專業助人者,則務必要先學習幫助自己及生活周遭的人,亦即從身邊的人做起。
「助人」的需求是人性之一,而助人的行為則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知易行難的人生哲學與教育。固然每個人的一生均有美好與痛苦的經歷,並且不斷地在累積經驗,但是很多人只能去忍受卻無法將這些經驗整理得具體清晰,然後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言語與需要幫助的人分享,就連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諮商師也不見得能處理各類案主的不同人生危機,化危機為轉機。因此行為學派中的社會學習理論所主張的「假想學習」或「二手學習」(Vicarious Learning),就是學習助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去吸取或閱讀他人的經驗,做為參考或借鏡。
當我一眼瞥見《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一書目錄時,心中一驚,作者南絲.格爾馬丁居然把人生中所有主要苦難全部網羅,從小狗過世、孤獨、憂鬱、搬家、分手、離婚、失業、破產、罹患重疾、親人死亡或朋友自殺等,這些不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關卡嗎? 格爾馬丁很神奇地搜集了包括自己及身邊許多人面對人生危機時的真實案例,詳細生動地描述了恐懼、哀傷、痛苦、憤怒、責備、無奈等各種負面情緒及當事人渴望求助的心情。單單讀目錄中每一章各小節的標題,就足以令我心顫抖,每一句標題都帶有震撼力與引導性,畫龍點睛地將每節內文帶出來,吸引我迫不及待地逐頁閱讀,吸吮其精華。
作者在文中強調這不是一本專業的心理治療書籍,但事實上,本書的精神卻是不折不扣的心理治療,根基於情緒困擾之認知模式。認知心理學家貝克(Beck)主張,若要瞭解情緒困擾的本質,必須將焦點放在個人對於引發困擾的事件之反應或想法。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或困難,我們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當自己想不通時,就會繼續被情緒所困擾而跳不出來。此時,身邊若有人能夠與我們展開療效對話,亦即在正確的時間使用正確的能量來陪伴著我們,專注傾聽,鼓勵我們對於自己的不幸能有新的想法或反應出現,往後才能以新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之中。
專注傾聽、同理心及沉默均是心理諮商最基本的技術,有時候不必多說什麼,只要幫助對方多開一扇門,他就可以多述說內心感受,對他而言也就足夠了。但面對想離婚者或自殺者來求助時,就得開口對話了。同理心當然是必須的,卻不能跟著她大罵她的配偶,還是得讓她替自己的婚姻做抉擇,而藉著對話來讓萬念俱灰的人找出自己生命的意義,願意存活下去,才是助人的高招。《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這本書對於每一個案例均列出高招,教導我們在真誠的人際關係中,將這些高招不著痕跡地應用在當事人身上,使其真正獲益,而助人者自己也能學習良多,跟著成長。
「讀書治療」原是行為學派及認知治療常用的認知改變技術,作者在本書中亦提到此法。不論是有關離婚調適或癌症預後的書籍,若我們建議親朋好友閱讀,自己一定要先讀一遍,才知道哪裡派得上用場,才能振振有詞地與需要幫助的人討論及互給回饋。這本書我看了兩次,愛不釋手,留在身邊作為自助助人的小聖經書,可以隨時翻閱。謹在此鄭重推薦給讀者,不論你是專業助人者或業餘助人者,你都會發現這是本終生受用的好書,協助他人度過難關,幫助自己成長。
----------------------------------------------------------------------
〔推薦序2〕讓傷痛轉化成為生命美好的禮物/葉服明(身心靈整合專家)
「傷害底下藏著美好的禮物」。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會經歷傷痛,在這些過程當中,如果有人支持、陪伴與鼓勵,會比單靠自己努力來得容易穿越痛苦、迎向新的生命旅程。因此,整個社會應該建立一個「支持系統」,一個除了醫生、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士之外的心靈支持系統,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守護、相互支持,讓受傷的心能夠有一個歇息、療養的空間。
十多年的群眾帶領、諮商輔導以及課程演講等經驗,讓我接觸了數十萬人次以上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從八歲的孩童到七十多歲的老人,從家庭主婦、勞工階級、上班族、各行各業的老闆到政治人物。
我發現,不管是誰,知道並且感覺到有人支持我、愛我是非常重要的,這會讓一個人在傷害中成長、在毀滅中新生、在逆境中贏得成功。
因此,學習如何去支持他人及愛人是很有價值的,同時,學習如何去接受別人對我們的愛,將讓我們更容易走出痛苦、困惑,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在《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這本書中,透過真實的故事,以人生會遇到的多種重大事件為主軸,不帶教條式地引導我們進入傷痛者的心靈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並且提供「陪伴療傷」的方針、原則以及給出或接受支持的「對話藝術」,讓我們可以幫助家人朋友走出傷痛,也可以在自
己受傷時懂得呼求幫助。我認為,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可以誘發心靈中那些美麗、良善、貼心的話語,讓受傷的心得到釋放、轉化與解脫。
在我們的周遭一定有很多的人需要我們支持;在生命的歷程中我們也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如果有這樣的一本書,它可以深入瞭解「如何支持」,那麼,就可以省去我們很多摸索的時間,並且,增加支持的意願,進而提昇彼此的生命品質。你我不需要是專家,只要有一份美好、慈悲的意願,願意去幫助別人也提昇自己,整個社會將因這份心意而更美好。邀請您,共同進入本書的心靈世界,讓傷痛轉化成為生命美好的禮物!
名人推薦:〔推薦序1〕療傷的對話,助人的高招/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青年學子進心理系的目的是為了「要幫助別人」,等他們受完四年專業訓練並開始接受實習時,才發現課本上學的理論與技術都用不上。面對因傷心而嚎啕大哭的案主卻啞口無言,眼見一個企圖自殺的男孩將自己的手腕割得如亂麻似地卻束手無策,再加上現實考量,原來諮商心理師的待遇是如此微薄,當年想要幫助人的熱忱雖仍在,卻有很重的挫折與無力感。
對於這些準專業助人者,我通常會給予三點意見:一,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或不會做的事情,但...
章節試閱
〈進入療傷的對話〉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形:想要對一個正在難過的人伸出援手,卻不曉得該說些什麼才好。我最要好的工作夥伴雪莉第三度流產時,我就是如此。醫生曾經警告雪莉,要是再度懷孕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我沒有小孩,對於這個一直冒著生命危險想孕育子女的好友,我不知道該說什麼,甚至不知道和她在一起時該表現出什麼樣的態度。
我覺得自己很差勁,但也決心要找出幫助她的方法。我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大學老友的妻子羅絲,她曾因流產而失去小孩。雖然我和羅絲並不熟,我還是請教她,要對一個失去胎兒的人說些什麼才有幫助。「別說太多,」羅絲說,「只要聽就好。不要試著提出一些好像很簡單的答案來解決事情。不要以為告訴一個想當媽媽卻失去小孩的人,這是上帝的旨意,或是她可以領養小孩,這樣就能夠安慰她。雖然這對你來說可能很困難,但不要試著為這件事找出什麼道理。就讓她說⋯⋯不管她說什麼都好。」
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面臨一種情形:想要安慰我們關心的人,卻不知道該說什麼、做什麼,或如何和他們相處。或者,我們自己也可能處於低潮,不曉得如何要求或接受所需要的幫助。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自立自強」的指導書籍。它帶給讀者的是,當面臨不確定、過渡期、改變、失去等這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令人手足無措、散亂或沉痛的時刻,你要如何對別人伸出援手,以及如何接受別人的安慰。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本書的內容變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突然的死亡、差點錯過、因外力之故而失去工作,或是在工作環境中有同事死亡——更直接相關。本書談的不是九一一事件,事件發生時,書才正要付梓。不過,九一一事件卻可能令我們更加意識到安慰與療傷對話的重要。
我們究竟要如何學習以一種真的能安慰別人的方式,去陪伴需要安慰的人,不管事情是多麼令他們或我們手足無措?若有天在工作時,你聽說某位同事的父親或母親突然過世,或是有幾個員工被裁員了,抑或是你的客戶得了癌症,你幫得上忙嗎?你應該伸出援手嗎? 什麼會派得上用場?我們要遵守什麼樣的人際界限?又要如何在話語靜默之間停下來聆聽,以撫慰一個處於恐懼或痛苦中的人?當我們覺得不好受的時候,我們能開口要求那些令自己安心的事物嗎?我們能有尊嚴地去接受嗎?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眼看著一個人痛苦或不安是件很難受的事。我們常想解決這個人的問題,或自己出面處理,不管怎樣都要讓他們立刻就好過一點。然而為了避免說錯話,有些人則會選擇什麼都不說。本書提供一些指導方針,幫你架起溝通的橋樑,並讓你比較容易就表達出你的關切。這些動作(或是不動作)的指導方針幫你在面臨書中故事以外的情形,或是當你還沒有做好準備或突然遭受打擊時,也能做出反應。舉例來說,即使書中並沒有「逃學」這個篇幅,但當一個做爸爸的人發現兒子逃學,而且惹上很大的麻煩,他應該能利用本書所列出的指導方針,和兒子進行一場能夠療傷的對話。1
書裡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在此與你們分享,希望你們讀過以後,碰到需要伸出援手或聆聽的情形時,能夠提供別人真正所需。你可以跳著閱讀(你可能覺得有先看某個特別篇章的需要),又或你想從頭看到尾,幫助自己做好準備,以在事情突然發生時,能做出情感上的第一道療傷。
這本書並不是要教人做正確的事。它是個邀請,邀請你站在別人的立場,如此,當你看到別人的故事時,你可能更懂得給予、要求或獲得慰藉。有時候,故事並不會提供你多少建議或指導,但我相信,單是看到別人的經驗,你就會對人在那種情境中的感受更加敏感,這樣你就會瞭解,在類似的情形下,該對他人說些什麼或如何陪他度過難關。
我們是說故事的人,不是提供你專業意見的顧問或心理學家。我們提供自己的經驗,告訴你什麼有用、什麼沒用,以及一些我們但願自己當時就知道需要開口要求的事物。這些故事也請你在試著幫助他人時,暫時停頓,思考你自己的需要。
我是個「突破瓶頸指導者」(breakthrough coach),在幫助公司和個人明白他們的問題時,我必須知道如何做到停頓。我發現,在大多數企業或人際關係的破裂中,溝通不良和誤會是最主要的問題。當面臨這些沒有把握的時刻,我們能用的、最重要的「動力工具」,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從沒有學過的「聆聽」。書中每章結尾處的「省思」,提供你思考的機會——讓你想像一下,下次當你或你認識的某個人發生困難而需要慰藉時,你可能會有什麼不同的舉動。
不要誤會,未來你還是有可能無法做到只聽而不批判也不給予慰藉;而儘管別人出於最好的用意,你還是會有無法獲得別人支持的時候。這時正是我們學習瞭解療傷的對話不只是關於真心和送花慰問,它要做得更多,如此才能讓你自己或其他人度過困難。這是需要努力的,當中還有風險。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約束自己只聽就好——聆聽靜默、苦痛,以及言語之下潛藏的希望。聆聽心之所在。想像在我們試著關心別人或要求別人幫忙時,我們手心裡捧著的,是別人的心。
我和書中故事所提供給你的,是我們一路上所學到的東西,還有我們犯下的錯誤與得到的教訓。我們希望,將來你也能與其他人分享你的故事和深刻見解。
-----------------------------------------------------------------------------------
〈準備開始:給予支持,但不帶解決、解救或批判〉
對話。我們每天都在與人對話。我們可能事先演練好要說的話,也可能脫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我們意識到以前,就開始了對話的一來一往,像乒乓球一樣:我說,你聽,你說,我聽,輪到我,再來是你,乒乓,乒乓。我一直在思考我要說的話,你可能也在想你要說什麼。最後,我或是你,開始懷疑這場對話會有什麼結論。可是,我們正試著對話不是嗎? 我們說,我們聽,但我們真的聽進去對方的意思或聽到話中含義嗎?我們能穿過層層阻礙聽到對方以及自己的感受嗎?
當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忙,或我們需要他們的幫忙,開口講話或完全不說話是最容易不過的。因此,我們要如何進行一場心靈的、而不只是頭腦的對話呢?又要如何在對話中用我們的身體、心理和靈魂展現出我們的真心真意?
當你想要安慰別人或你需要被人安慰,但又不確定要說什麼或如何去做時,本書內有關療傷對話的指導方針或可助你一臂之力。隨著你閱讀了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你將發現如何去:聆聽、停頓、當朋友而不是當英雄、安慰別人、面對自己的感受、長久陪伴、真情流露、成為有用的資源、主動,以及發揮慈悲心。
■療傷的對話指導方針
1.聆聽:
聆聽不只是安靜不說話而已。它是要聽到人們在說些什麼、什麼是沒說出口的,以及他們的意思。它也和說話或問問題無關。很奇怪的是,我們以為自己在聆聽的時候,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說話或問問題——我們訴說自己的故事,或是問一些想知道的事。但聆聽是用我們的眼、我們的耳、我們的心來聽,而且沒有馬上就要知道某些事的必要。我們必須願意中止內在的對話,才做得到這些。所謂內在的對話就是我們腦中正在進行的對話。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我們等會兒要說什麼,還有對別人說的話要做出什麼反應,或者思考接下來會說到哪裡去。
2.停頓:
在說話和聆聽之間有條界線。當我們聽到自己說:「我不明白⋯⋯」,那就是該暫停一下的時候,並自問:「我在這部分聽漏了什麼?」不過,我們得做出特別的約束,才能在面對需要撫慰的人時,將自己常常已經是自動化的反應放慢下來。別人的不安會令我們跟著不安,而我們心想要趕快結束這種情況,所以沒有多想一下,我們常常就直接展開動作——說些或做些什麼我們認為幫得上忙的事。
只要暫停一下,用點時間省思,我們就能停止批判、停止做出反應,並且變得想瞭解。在我們若不停止就可能說出令自己後悔的話之際,停頓讓我們得以發揮慈悲心。安慰是有時機問題的。當時機對了,大門就開;當時機溜掉時,門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開。因為停頓,我們才能思考此時是否是給予支持的好時機。停頓就像是你開手排車時踩離合器的意思一樣:它讓你放慢速度,好在加速前換檔。說話的藝術不僅是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也是在很有可能說錯話時不會說錯話。當我們停頓下來,就算只有一下下,就能看清別人常常沒有說出口的需求。這樣做能讓我們得以遠離可能令我們動作太快的內在對話。
3.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困難的日子與解救他們脫離一個令他們或令你痛苦的情境是兩回事。人有權利也有責任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接受他人的行為,以及隨之而來的困難局面。能夠療傷的對話是去承認人們痛苦的存在,聽任他們去感受,而且不試著快速擺脫痛苦。我們試著提供一道橋樑,讓他們走過自己的恐懼之河。
4.安慰別人:
安慰別人不代表告訴他們該或不該有什麼感受。沒有人知道其他人該有什麼感受。不管別人是什麼感受,他們有權利那麼感覺。安慰別人的意思是不批判他們,不去想他們哪裡不對而需要修正。我們給予他們的是做自己並盡情哭笑的空間。我們向他們表達關切,但不需要同意或不同意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式。
5.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忙著幫助別人時,我們可能會忘了雙方對未說出口的思緒和感受是心靈相通的。雖然無法確知我們在想什麼,對方還是常常能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是否在批判,或替他們感到遺憾。幫助他人在我們的陪伴下獲得慰藉,這與我們自己內在的變化大有關係。不論面臨何種情形,療傷的對話能讓我們的存在成為他人的一項禮物。而要提供別人這樣的支持,我們必須先有能力接受自己心裡的不安,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接受別人的不安。我們能付出慈悲,正是因為我們也能對自己慈悲。
〈進入療傷的對話〉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形:想要對一個正在難過的人伸出援手,卻不曉得該說些什麼才好。我最要好的工作夥伴雪莉第三度流產時,我就是如此。醫生曾經警告雪莉,要是再度懷孕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我沒有小孩,對於這個一直冒著生命危險想孕育子女的好友,我不知道該說什麼,甚至不知道和她在一起時該表現出什麼樣的態度。
我覺得自己很差勁,但也決心要找出幫助她的方法。我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大學老友的妻子羅絲,她曾因流產而失去小孩。雖然我和羅絲並不熟,我還是請教她,要對一個失去胎兒的人說些什麼才有幫...
目錄
〔推薦序〕療傷的對話,助人的高招/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讓傷痛轉化成為生命美好的禮物/葉服明(身心靈整合專家)
♦進入療傷的對話
♦準備開始:給予支持,但不帶解決、解救或批判
Chapter 1 當你需要朋友時
‧拜託,不要問我好不好,除非……⮕展開一場療效對話
‧使用六的法則⮕求助
‧只要聽就好⮕有人突然過世了
‧重新發現同理心⮕能安慰你的,別人卻可能不受用
‧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寶貝⮕隧道另一端的光亮
‧媽咪,牠會好起來嗎?⮕幫助孩子面對他們和你自身的恐懼
‧請朋友幫助另一個朋友⮕當你沒有答案時
‧意外的禮物⮕接受陌生人的幫助
‧搬家前後⮕情感的閣樓和新的路線圖
‧不是你以為的那樣⮕破產背後的傷害
‧如果我不是從前的我,那我是誰?⮕在發生改變一生的事件後
‧我們分手吧!⮕當戀情畫下句點
♦省思:放下理性,回歸心靈
Chapter 2 健康問題
‧檢驗結果⮕聽到結果或等待消息
‧和平戰士⮕幫助別人面對診斷結果
‧面對手術⮕手術前、手術中與手術後
‧我們到底要如何求助?⮕列出自己的要求
‧帕西安西亞⮕走出憂鬱
‧醫生真的在嗎?⮕善用與醫生或病人見面的時間
‧痊癒和治療的差異?⮕與慢性疼痛共舞
‧那我呢?⮕對照顧者的支持
‧第二種視力⮕當失能變成一種能力
‧樹枝斷裂時⮕當你看不到他們的痛苦
‧熊⮕千鈞一髮
‧事故發生後⮕無法消除的恐懼
‧求助的吶喊⮕如何面對自殺未逐事件
♦省思:如何陪伴一個痛苦的人
Chapter 3 職場上的療效對話
‧你們一群飯桶!⮕把生氣的客戶變成忠實的擁護者
‧當員工之間相處有問題時⮕聆聽的力量
‧交換立場⮕幫助同事在貿然下結論前喊停
‧你一定是在開玩笑!⮕說出或聽到令人難以接受的評語
‧關閉工廠和遣散通知⮕讓人失業但不失自尊
‧體操吊桿⮕被裁員、解僱或僱用
‧辦公室的壞消息⮕跨越那道隱形的界線
‧讚美生命⮕爲了家裡的疑難向同事求助
‧我只是想表達出我的關心⮕慰問員工
‧向保羅‧充格斯致敬⮕面對同仁之死
‧讓記憶長存的字條⮕給孩子們的一封信
♦省思:也許這是我的工作——刻意仁慈
Chapter 4 過渡時期:心理、精神、身體、與靈魂
‧我們要離婚了⮕察覺那些你可能並不瞭解的事
‧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幫助別人面對語言傷害
‧我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提供喪偶者力量
‧碎片、老鼠和芝麻綠豆⮕學習獨居
‧破碎的心和祭品—⮕一個給予無限關懷的禮物
‧何謂足夠?⮕退休也是一種生活
‧課堂中會發生什麼情形?⮕來自長輩的教訓
‧我知道她的名字⮕和阿茲海默症共存
‧長時間的道別⮕面對死亡是需要時間的
‧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探訪住進安寧療護所的朋友
‧忌日與冥誕⮕值得紀念的特殊日子
♦省思:和他們以及你的靜默共處
Chapter 5 失去所愛
‧一隻名叫里歐的貓⮕讓「四腳天使」永眠
‧當你沒有機會道別⮕未完結的感受
‧這是祝福,真的⮕當死亡帶來慰藉的時候
‧帶一位朋友去用午餐⮕替生者寫訃聞
‧喔!該死!有人帶刀來嗎?⮕灑骨灰
‧最好的計畫⮕當死者的遺願和生者的需求相衝突時
‧當母親離去⮕一首詩所帶來的祝福
‧喪禮之後⮕儀式過後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當年輕的孩子死去時⮕父母親的慌張揮之不去
‧脆弱的情感潛艇⮕當某個人選擇自殺
‧當悲劇激發出行動⮕對突然發生的死亡做出反應
‧無盡的哀傷⮕悲慟有如潮水般湧現
‧或許⮕這裡是天堂還是人間?
♦省思:此時無聲勝有聲
♦結語:療傷需要時間
♦感謝
〔推薦序〕療傷的對話,助人的高招/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讓傷痛轉化成為生命美好的禮物/葉服明(身心靈整合專家)
♦進入療傷的對話
♦準備開始:給予支持,但不帶解決、解救或批判
Chapter 1 當你需要朋友時
‧拜託,不要問我好不好,除非……⮕展開一場療效對話
‧使用六的法則⮕求助
‧只要聽就好⮕有人突然過世了
‧重新發現同理心⮕能安慰你的,別人卻可能不受用
‧一切都不會有問題的,寶貝⮕隧道另一端的光亮
‧媽咪,牠會好起來嗎?⮕幫助孩子面對他們和你自身的恐懼
‧請朋友幫助另一個朋友⮕當你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