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就懂的行改技術入門知識
●文字敘述淺顯易懂、觀念完整
●圖表形式快速理解、加深記憶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BM)含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PBIS)在各行各業運用的相當普遍且有效。坊間有關行為改變技術的書籍,多以「文字描述」其理論與實用技巧作為主要的呈現方式。本書則以有別於傳統習慣的方式,兼而採取「圖文並呈」的表現方式,主要目標在於讓抽象的、概念性之所有行為改變技術範圍,包含理論基礎、實用行為原理、問題行為的功能性評量、PBIS及評估個案行為的科學方法等,以「簡潔、易懂、專門」的方式,使得各領域的應用者更易於閱讀和接受。
如果想要瞭解人類行為改變之堂奧,本書的內容與呈現方式將會是您難得的選擇。
作者簡介:
張世彗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主修特殊教育)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經歷
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組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校區)研究進修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暨語言治療學程主任
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任
臺北市暨桃園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學前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方案指導教授
臺北市立高中職、國民中小學校務/資優教育評鑑委員
教育部國民暨學前教育署高中職鑑定委員及統合視導委員
臺北市、宜蘭縣暨國立學校附設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評鑑委員
大專院校北二區特殊教育學生初審鑑定委員
臺北市、宜蘭縣資優教育鑑定委員;高雄市學習障礙鑑定委員
主要著作
《行為改變技術》(2024年,第九版)
《特殊教育導論:探究特殊需求學習者》(2023年3月,第三版)
《特教教甄.捨我其誰:突破重圍.一戰成名》(2023年2月,初版)
《資優教育與課程設計模式》(2022年8月,初版)
《特殊教育學生評量》(2022年3月,第九版)
《學習障礙》(2019年10月,第三版)
《創造力:理論、教育與技法》(2018年2月,第三版)
《課程本位評量理論與實務》(2012年12月,初版)
章節試閱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
UNIT 11 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一、行為
行為是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名詞,但也是最難以界說的名詞。按照不同的觀點,「行為」一詞大致有四個不同的涵義(張春興,2007):
1. 「傳統行為論者」將行為界定為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內隱的心理結構、意識歷程及記憶、心像等,均不被視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2. 「新行為論者」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外,也包括內隱的意識歷程;因而中間變項、中介歷程、假設構念等概念均在考慮之內。
3. 「認知論者」將行為視為心理表徵的歷程,如注意、概念、訊息處理、記憶、問題索解、語言獲得等;對外顯而可觀察測量的行為,反而不太重視。
4. 行為一詞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包括內在的、外顯的、意識的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
雖然行為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涵蓋內在和外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惟就行為改變技術目前的實務來看,「行為」一詞主要是涉及內在意識活動和外顯的活動,較不觸及內隱的潛意識活動。
二、行為改變
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言之不外以下四大因素:遺傳、環境、成熟、學習(張春興和林清山,1986)。
遺傳和環境因素自始至終對個體都會發生交互作用的影響。在個體發展歷程中,成熟與學習因素一直發生交互作用。不過,這種交互作用會隨個體生長的改變而改變。一般而言,個體愈幼稚,成熟因素對其行為的支配力就愈大。隨生長漸進,成熟的影響漸減,而學習因素的支配力量則相對增加。就行為性質言,凡屬基本行為,多數會受到成熟的支配,如站立、走路等。至於特殊、複雜的行為,則多數會受到學習因素的支配,如語言、文字等。
「學習」是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此一定義,可涵蓋下列意義:(1)行為產生改變是因經驗或練習的結果;(2)透過學習改變的行為具持久性;(3)學習並非全是指導或訓練的結果。由上可知,雖然遺傳、環境、成熟及學習均會支配或影響到行為改變,不過環境及學習因素似較具教育意義。
三、行為改變技術
凡應用行為學習論與認知論,來改變個體已有行為或矯治不良行為之各種技術的統稱。
UNIT 14 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
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可在許多生活中的範圍,有效用來改變行為。從親子關係至政府行政機構,都可看到其成功應用的例子,前景是相當樂觀的。
一、親子關係
教導父母行為和認知能力可協助他們改變行為,進而改變其孩子的行為。
二、學校教育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原理已被廣泛且有效應用,來改進教學方法和學校內所發生的行為。電腦輔助教學就是基於行為學習論代表人物Skinner(1954)的編序教學法的概念,運用電腦來教導學生學習一系列的教材。
三、青少年和成人行為治療
目前這些技術已能有效處理青少年和成人的異常,包括沮喪、性異常、焦慮、精神疾病及物質濫用等。沮喪的行為治療,通常包括認知論和行為學習論的方法。認知論的方法是藉由質問個人用以支持其信念的事實,來改正這些思考信念;行為學習論的方法,則是透過展示他們表現行為的方法,讓其練習並給予回饋。至於完整的處理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尤其是嚴重沮喪時。
四、身心障礙兒童的訓練
就智能障礙和多重障礙兒童而言,訓練他們往往須密集努力。老師須將學習任務分成小步驟,介紹前提事件,詳細監督學生的表現,並對正確反應提供酬賞。運用這些行為學習論的方法,每位智能障礙兒童可學習適合其年齡和能力水準的任務。
五、運動心理學
Rushall(1993)曾採用認知論的方法,來協助一位喪失自信的女性金牌選手克服其問題。這種方法要求她集中注意每部分的動作,忽視痛苦和努力,終而提升其體適能分數,恢復她的信心。
六、職業(工商業)情境
國內工商業為了提高消費行為增進利潤,亦常運用到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
七、身體健康和醫藥
行為改變技術已有效地用來提高健康和預防疾病與受傷。例如:Burling及其同事(1991)就曾運用健康警語作為前提事件,來降低懷孕婦女的抽菸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不僅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健康,也能提升醫學處理病人的成效。
八、老人醫學
行為改變技術用於看護家庭、其他養護機構,即可助其管理老人的行為。而且,行為改變技術的程序還可幫助老人處理衰退的身體能力、助其調整看護家庭的環境、促進健康相關的行為、進行適合的社交互動。
九、自我管理
學習自我管理的技術,將可獲得所需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來增進行為改變。
十、更生重建
行為改變技術用於更生重建,主要藉此激勵病人順從一些例行的復健(如物理治療),並教導新技能,以替代因傷害、精神創傷所失去的技能,還有減少問題行為出現、處理長期疼痛、改善記憶的工作情況。
十一、政府行政機構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原理亦已廣泛用來改進機構內外所發生的行為。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
UNIT 11 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一、行為
行為是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名詞,但也是最難以界說的名詞。按照不同的觀點,「行為」一詞大致有四個不同的涵義(張春興,2007):
1. 「傳統行為論者」將行為界定為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內隱的心理結構、意識歷程及記憶、心像等,均不被視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2. 「新行為論者」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外,也包括內隱的意識歷程;因而中間變項、中介歷程、假設構念等概念均在考慮之內。
3. 「認知論者」將行為視為心理表...
目錄
理論基礎篇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
基本行為原理篇
第3章 增進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4章 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5章 教導新行為的技巧
第6章 維持行為的技巧
第7章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行為功能評量及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篇
第8章 功能性評量與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計畫
個案行為研究篇
第9章 評估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
理論基礎篇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
基本行為原理篇
第3章 增進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4章 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5章 教導新行為的技巧
第6章 維持行為的技巧
第7章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行為功能評量及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篇
第8章 功能性評量與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計畫
個案行為研究篇
第9章 評估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