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喜好藝術的您,一篇篇藝術家的創作故事與畫作,帶您遊覽西洋藝術的時光長河。
西洋藝術被劃分為許多風格時期,本書以年代為序,以派別為章節,向讀者介紹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了解他們的經歷以及繪畫創作。
看古希臘的優美典雅、改變了整個西歐世界的文藝復興、華麗氣派的巴洛克、精緻奢華的洛可可、與民族主義思潮一同興起的浪漫主義、復古的新古典主義、反映庶民生活與情感的寫實主義;到近代藝術的革新──探索光與影變化的印象派、透過抽象與扭曲現實的手法抒發強烈情感的表現主義、跳脫直接描繪客觀現實的抽象主義、用色鮮豔大膽的野獸派、解析重組物體的立體派、探索潛意識的超現實主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雋永作品。
(本書為五南出版《西洋藝術家事典》的圖解精華版,讀者可擇一選讀。)
作者簡介:
王仲章
王覽第四十九代子孫,也是王羲之後代,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先後於新竹師範學校、苗栗中學、高雄女中、美和中學與國際商專等校任教。西元1970年至1986年,應聘到屏東高中,擔任美術老師。兼任臺中商專講師。擔任過教育部美育委員會委員。擅長水彩、墨竹和粉蠟筆畫。熱心致力於美術教育外,經常在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並集結成冊。
其著作有:
(一)藝術類:
1.《中國藝術家叢談錄》(木鐸出版社,1984年)。
2.《西洋藝術名家略傳》(臺灣商務印書館,共3集,分別於1968年、1982年和1990年初版)。
3.《中國名畫家個史之研究》(太陽城出版社,1975年1月初版)。
4.《藝術教育評論集》(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5.《西洋藝術家事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6月初版一刷、2021年8月初版十刷)。
6.《中國畫家略傳》(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
(二)散文類:
1.《天涯萍蹤》(青山出版社,1977年)。
2.《青山綠水心縈繞》(現代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從事教育近40年,學養深厚,貢獻不少。尤其著書立說,風評頗佳。
王奕偉
同濟大學建築博士,王奕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設計業務涵蓋領域多元化,從建築規劃設計、室內設計,到工程管理及整合機構設計等。致力於為客戶量身打造獨特的空間和建築結構,並以獨特創意和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夢想。
章節試閱
3-5弗美爾的《倒牛奶的女僕》(1632~1675)
1842 年,法國一位青年藝術評論家托里(Thore),在荷蘭國立海牙美術館參觀後,發現一幅描寫代爾夫特(Delft) 城市街道的風景畫,使他驚訝萬分,好像從未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畫。經他仔細研究,那原是十七世紀與霍赫(Hooch, 1629~1684) 同時代,僅小他兩歲的弗美爾(Jan Vermeer, 1632~1675) 描寫自己故鄉的一幅風景畫。他熱愛自己的故鄉,也特愛表現自己的故鄉:天光雲影、建築物、街道、河流、船隻、渡客、沙洲及水色,美麗得使人忘卻一切。
據說代爾夫特是全歐洲最乾淨的城市,家家戶戶都如水洗過一般清潔可愛。那房屋式樣不一,大小不同,尖尖的樓閣有羅馬式與哥德式,有六座特別突出。其中最大的一座羅馬式樓閣,像是要伸向天空,把天空的祕密探個究竟一般。其餘還有二十多座小樓閣,彷彿在偷偷地嶄露頭角。這雖是一幅靜謐的風景畫,卻有動感的靜態,怪不得使托里迷戀起來。
被埋沒的珍珠—弗美爾
從1842 年至1866 年間,不但托里個人努力在找尋弗美爾的作品,也有其他少數畫家在四處搜尋,到各國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家中去發掘,但也不過發現了三十多件。托里花了二十四年的工夫,把他所得的材料,整理、編排、研究,最後出版了一冊弗美爾的專書,弗美爾才廣為被認識。從他1675 年逝世起,至1866 年托里出版專書為止,他的名字足足被埋沒了一百九十一年,將近兩個世紀不為人所知。
今天的弗美爾,在當時確實少為人知。因為他在代爾夫特這個地方,很少到其他城市參觀旅行。弗美爾雖曾在代爾夫特擔任過畫家協會會長,但因他所作的風俗畫用色深奧,不為一般人所喜,有如當年林布蘭創作《夜巡圖》的遭遇一般。從1830 年代起,歐洲一般研究美術史的評論家,已公認弗美爾是當時製作風俗畫第一流的人物畫家。他曾結過婚,生有八個兒女,可是死時卻是家徒四壁,傳世作品數量不多,據推測有下列幾個因素:
1. 關於他的生平記載很少,內容不詳。
2. 與他同時代的霍赫,也在製作風俗畫,兩人畫風相似,因而常被誤認、混淆。
3. 弗美爾製作態度非常嚴肅,絕不粗製濫造。
4. 弗美爾對自己的作品不甚看重,因而散失。
5. 弗美爾生年不長,只活了四十三歲。
基於此,所以知悉他的人也就不多了。
態度嚴謹,用色獨具一格—無限神祕與溫柔
「風俗畫」就是描寫日常一般平民在家庭中、小院落或城鎮街坊上, 生活的實際情況。弗美爾製作繪畫時,態度非常嚴肅,絕不隨意製作迎合別人心理的東西。按他的作品本質來分析,他的表現形式雖是寫實的,其實卻含有至深的理想意味在內,很少有人能認識他作品中這種真正的本質。
他在使用色彩上,的確與眾不同。弗美爾的人物畫中,所穿著的衣服、所外露的皮膚、所置身的室內牆壁,金屬物體上的光線效果,乍看之下,像是實際物像的完全寫生,若再審慎地欣賞品味起來,卻又與實際物像截然有異。實際物像的色彩,固然存在,但他筆下的繪畫色彩,確實自成一個獨立的色彩系統,自創一格,具有一種無比的魔力,表現了無限的神妙和溫柔之感,這是獨獨屬於弗美爾的。
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畫家在色彩上幾度追求改變、創新。而不管從直接或間接關係上看來,弗美爾的繪畫色彩之美麗,並不是受了哪家或哪派的影響,也不是因著十七世紀的荷蘭,擁有廣大的殖民地,而從那些殖民地中,所帶來的東西上得到啟示,或有所刺激,成就了他的這種色彩世界。他這種真正用色之價值,是從他繪畫的實際過程中,達到一種理想的境界。弗美爾曾跟隨費必列斯(Fabritius) 學過畫,費氏又在林布蘭畫室工作,看來似乎與林布蘭有淵源。但林布蘭的畫,描寫陰暗與明亮之光,與弗美爾所造成的情景,大不相同。
題材來自日常生活,無史詩與宗教內容
弗美爾的繪畫題材,都是取自日常一般人家的普通瑣碎之事,看不到偉大的史詩或宗教事蹟。大都是些婦女與自己家人在室內工作的情形,如音樂演奏、倒牛奶的婦人、女孩的刺繡,或捲毛線……等。而室內的場景有華麗的地毯襯底、桌子上的鮮豔桌布、每張座椅上的絨布墊子、牆壁、金屬物體、門窗線條的設計、精美的家具,再加上人物的動作、服飾、髮飾等等。整個室內如水晶般光滑和明亮。從現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畫室的藝術家》,和現藏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音樂課程的練習》,及現藏於紐約弗里克美術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 的《軍官和含笑的少女》等畫幅,就可了然。
霍赫(1629~1684),是荷蘭風俗畫家,客觀地描寫室內的光線,因而呈現溫暖可喜的畫面。弗美爾則主觀地表現室內光線,善用藍色與檸檬黃,互相照映。看似寫實,卻與實物色彩不同,尤其物體反射光的關係,乍看似有一點微冷的感覺,而他的真正溫暖,是埋藏在作品的內蘊之中,但這並非人人所能體會。這一點也正是他與霍赫迥然不同之處。綜觀歐洲十七世紀的繪畫,可說是荷蘭的繪畫世紀。林布蘭、霍赫、弗美爾等大畫家,依照現代色彩學的原理及其繪畫所表現的本質,實在沒有幾人能與之相比。
3-5弗美爾的《倒牛奶的女僕》(1632~1675)
1842 年,法國一位青年藝術評論家托里(Thore),在荷蘭國立海牙美術館參觀後,發現一幅描寫代爾夫特(Delft) 城市街道的風景畫,使他驚訝萬分,好像從未見過這樣美麗的風景畫。經他仔細研究,那原是十七世紀與霍赫(Hooch, 1629~1684) 同時代,僅小他兩歲的弗美爾(Jan Vermeer, 1632~1675) 描寫自己故鄉的一幅風景畫。他熱愛自己的故鄉,也特愛表現自己的故鄉:天光雲影、建築物、街道、河流、船隻、渡客、沙洲及水色,美麗得使人忘卻一切。
據說代爾夫特是全歐洲最乾淨的城市,家家戶戶都如水...
作者序
這些文章,都曾在台灣各大報副刊發表過。數年前,亦曾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那時該書未有半幅圖片,如今看來,實感美中不足。今已將版權收回,由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書名更改,內容也有增修,重新編排,彙成一冊。每篇添加圖片若干。文字近三十萬言,按各位名家的出生先後次序排列,從西元前第五世紀希臘的雕刻家米隆(Myron) 起,至二十世紀西班牙的達利(Dali) 止,行文流暢,像說故事一般。
每篇文中,多附有畫家的畫像或照片,書中並有代表作品,色彩精美,讓讀賞者加深其印象。文筆清爽,內容充實,既可當西洋藝術導讀史來讀,亦可當傳記文學來看。不論在藝術史、流派、風格、理論等各方面,都有一番清晰的說明,更可供學者、專家參考研究之用,希望海內外讀者,不吝指教!
王仲章
2006年
我的父親是位畫家,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老師,一輩子作為一名藝術繪畫工作者,並且花了五、六十年時間在中國及西洋藝術史方面做研究。在當年極度缺乏資料訊息的時代裡,能夠一篇一篇地藉著說故事,把這些西洋名畫家的生平經歷生動地敘述出來,真的難能可貴。
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社會,今天我將他這一輩子的心血,在時代的演進過程當中,加以稍微地符合現代這個社會上的需求做一些修正調整,把文章加上簡短的畫派圖表、扼要的生平時間軸。以文章再加圖文並茂的說明,來做些許的修正。由畫派的前後年代來分門別類各大名家,先將部分名家分類為第一部,由於人物眾多,未來會有第二部的產出。這本書改版前獲得一些教授當為藝術史導讀的教科書,一遍一遍看著父親一輩子研究的文章,他的努力得到許多讀者的迴響及讚許,倍感欣慰。作為下一代的我,盡可能延續他的遺願,將藝術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美麗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
王奕偉
2024年
這些文章,都曾在台灣各大報副刊發表過。數年前,亦曾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那時該書未有半幅圖片,如今看來,實感美中不足。今已將版權收回,由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書名更改,內容也有增修,重新編排,彙成一冊。每篇添加圖片若干。文字近三十萬言,按各位名家的出生先後次序排列,從西元前第五世紀希臘的雕刻家米隆(Myron) 起,至二十世紀西班牙的達利(Dali) 止,行文流暢,像說故事一般。
每篇文中,多附有畫家的畫像或照片,書中並有代表作品,色彩精美,讓讀賞者加深其印象。文筆清爽,內容充實,既可當西洋藝術導讀史來讀,亦可當...
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Chapter 1 古希臘藝術
1-1 米隆(約西元前480~440)
1-2 波利克利塔斯(約西元前450 左右)
1-3 菲迪亞斯的《巴特農神殿少女柱》(約西元前450 左右)
1-4 斯科帕斯(約西元前395~350)
1-5 普拉克西特利斯的阿芙蘿黛蒂(約西元前370~330)
1-6 利西波斯(西元前370~300)
Chapter 2 文藝復興
2-1 喬托的《聖母登極》(1267~1337)
2-2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1444~1510)
2-3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1452~1519)
2-4 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1475~1564)
2-5 拉斐爾的《三美神》(1483~1520)
2-6 杜勒的《四使徒像》(1471~1528)
2-7 吉奧喬尼的《沉睡的維納斯》(1477~1510)
2-8 提香的照鏡子的《維納斯》(1488~1576)
2-9 汀托雷多的《基督的一生》(1518~1594)
Chapter 3 巴洛克藝術
3-1 魯本斯的《戴羽毛帽的婦人》(1577~1640)
3-2 委拉斯奎茲的《侍女》(1599~1660)
3-3 范.戴克的《樞機主教賓提沃利奧》(1599~1641)
3-4 林布蘭的《杜爾普博士的解剖學課》(1606~1669)
3-5 弗美爾的《倒牛奶的女僕》(1632~1675)
Chapter 4 洛可可藝術
4-1 華鐸的《發舟西基拉島》(1684~1721)
4-2 夏爾丹的《瓶花》(1699~1779)
4-3 布歇的《邱彼特化身為戴安娜來引誘凱利絲杜》(1703~1770)
4-4 蓬巴杜夫人(1721~1764)
4-5 雷諾茲的《扮演繆斯女神的莎拉薛當斯》(1723~1792)
Chapter 5 浪漫主義
5-1 透納的《朝日中的漁夫》(1775~1851)
5-2 哥雅的《著衣的瑪哈》/《裸體的瑪哈》(1746~1828)
5-3 德拉克洛瓦的《1830 年的革命》(《自由領導人民》)(1798~1863)
5-4 羅塞蒂、亨特的《命運女神》/《我們的英吉利海岸》(1828~1882)
Chapter 6 新古典主義
6-1 路易.大衛的《拿破崙一世加冕》(1748~1825)
6-2 安格爾的《汲泉女》(1780~1867)
Chapter 7 寫實主義
7-1 杜米埃的《三等車廂》(1808~1879)
7-2 米勒的《拾穗》(1814~1875) 189
7-3 柯爾貝的《採石工人》(1819~1877)
Chapter 8 象徵主義
8-1 克林姆的山毛櫸林(1862~1918)
Chapter 9 印象派
9-1 畢沙羅的《從新橋上的土堤看塞納河上》(1830~1903)
9-2 馬奈的《奧林匹亞》(1832~1883)
9-3 竇加的《舞蹈課》(1834~1917)
9-4 莫內的《睡蓮》(1840~1926)
9-5 雷諾瓦的《鞦韆》(1841~1919)
Chapter 10 後印象派
10-1 塞尚的《靜物》(1839~1906)
10-2 羅丹的《沈思者》(1840~1917)
10-3 高更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1848~1903)
10-4 梵谷的《露天咖啡館》(1853~1890)
Chapter 11 新印象派
11-1 秀拉的《舞蹈演出》(1860~1891)
Chapter 12 表現主義
12-1 孟克的《春情》(1863~1944)
Chapter 13 抽象主義
13-1 康丁斯基的《構圖之六》(1866~1944)
13-2 蒙特里安的《紅樹》(1872~1944)
Chapter 14 野獸派
14-1 馬蒂斯的野獸派風格(1869~1954)
14-2 杜菲的《賽馬場》(1876~1953)
Chapter 15 立體主義
15-1 畢卡索(1881~1973)
Chapter 16 超現實主義
16-1 夏卡爾,童話詩、音樂般的畫家(1887~1985)
16-2 米羅(1893~1983)
16-3 薩爾瓦多.達利的《記憶的永恆》(1904~1989)
序言一
序言二
Chapter 1 古希臘藝術
1-1 米隆(約西元前480~440)
1-2 波利克利塔斯(約西元前450 左右)
1-3 菲迪亞斯的《巴特農神殿少女柱》(約西元前450 左右)
1-4 斯科帕斯(約西元前395~350)
1-5 普拉克西特利斯的阿芙蘿黛蒂(約西元前370~330)
1-6 利西波斯(西元前370~300)
Chapter 2 文藝復興
2-1 喬托的《聖母登極》(1267~1337)
2-2 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1444~1510)
2-3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1452~1519)
2-4 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1475~1564)
2-5 拉斐爾的《三美神》(1483~1520)
2-6 杜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