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調出騷壇的曹雪芹當初原發願要創作一部傳奇,而非小說《紅樓夢》。究竟戲曲為何較小說難寫?
《紅樓夢》中耀人心目的戲曲書寫,遠勝於《金瓶梅》、《儒林外史》
「一自紅樓傳艷曲,不教四夢擅臨川」,紅樓戲的重構有何難度?
本書以文學與戲曲搬演視角,帶您尋繹箇中奧窔。
《紅樓夢》為小說第一異書,曹雪芹當初「立意作傳奇」,只因家族戲曲素養淵厚,其後雖夙志未酬,然作者蓄藏豐贍之戲曲底蘊仍不時體現於《紅樓夢》中。本書探究曹氏烜赫家世如何藉戲曲襯顯豪門風尚與藝術品味,由《紅樓夢》中的演劇文化,一窺明清傳奇搬演之程序與格範,如點戲的作用與特殊禁忌;梨香院的「十二官」,是明清家樂戲班的如實體現;脂硯齋的批語,亦可發現《紅樓夢》中蘊含楔子、副末開場、腳色出場、科諢等諸多「戲場章法」。
一部經典小說,衍成數百部《紅樓》戲曲。紅樓戲的改編蠭出,說明《紅樓夢》至今二百餘載熱潮未減,透顯出從小說到戲曲重構之難度頗高,如從敘事體轉成代言體,韻協、宮調曲牌格律與排場調度皆須講究,「腳色制」更是歷來《紅樓》改編時公認的難題。至於襲人、尤三姐形象為何產生爭議?本書均就曹雪芹原著多方探討,再就清代紅樓戲之鋪排與侷限、近現代劇中人物形象之遷變,考辨其脈絡源委,可為日後紅樓戲之編創與研究提供借鑒。
* * * * * * * * * * *
~專家推薦~
北京著名學者周育德教授:
「蔡孟珍先生是有著“升氍毹”的舞臺表演經驗的藝術家,諳熟戲場三昧,研究《紅樓夢》有其獨特的發現與發明。」她對徐扶明先生《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商榷有25處之多,「可惜徐先生已仙逝多年,否則必定會和蔡先生把盞品茗於滬上。條分縷析,娓娓商談,那將是多麼動人的學人論道求是的場景!」「《紅樓夢》之學問大矣哉!它是一座文化的高山,吸引著無數的人探險和遊賞。《紅樓夢與戲曲》是蔡孟珍先生攀登和觀賞過程中記錄下的寶貴心得。讀讀此書,治“紅學”者可以別開一種思路,寫紅樓劇者也可獲得有益的借鑒。」
作者簡介:
蔡孟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專擅中國古典戲曲曲論、唱唸,舞臺爨演資歷豐富,在學界中以理論與實踐兼備而獨樹一幟。現任臺灣師大國文系教授、崑曲社指導老師、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常務理事。唱唸做表典雅清麗,兼擅蘇州彈詞,曾獲文建會文藝獎。從事舞臺演出四十餘載,嘗主演崑劇折子戲二十餘齣,并錄製多種影音媒體典藏資料,享譽學林曲界。曾與大陸梅花獎得主張繼青、汪世瑜、蔡正仁、李公律、李鴻良合作演出,締造兩岸崑曲交流新頁。著有《重讀經典牡丹亭》、《近代曲學二家研究—吳梅、王季烈》、《琵琶記的表演藝術》、《曲韻與舞臺唱唸》、《沈寵綏曲學探微》、《曲學探賾》、《曲選》、《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等專著,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章節試閱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清代康、乾盛世孕育出戲曲藝術的繁昌榮景,文壇雙璧南洪北孔熠耀詞林,流風所及,竟使曹雪芹當日發願不寫小說,「卻立意要作傳奇」。後來雖夙志未酬,作者蓄藏豐贍之戲曲底蘊仍不時體現於《紅樓夢》中,而這番立意,自然與其家族戲曲素養淵厚有關。至於作者之烜赫家世,從龍勛佐如何需要戲曲?且曹氏家族擔任的織造、鹽政品級不高,為何能顯貴尊榮?這類職務與戲曲有何關連?皆頗值得探討。而耽迷戲曲的親族藉撰劇、蓄樂、爨演以為樂,戲曲元素的豐沛灌注,也從而成就《紅樓夢》為小說第一異書之經典價值。
一、呼吸會能通帝座──從龍勛佐的烜赫家世
曹雪芹誕生在一個自清代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赫赫揚揚,已將百載」的家庭。祖籍遼陽,北宋名將曹彬之後,祖先原是明代世襲官吏,直至努爾哈赤攻下瀋陽,高祖父曹振彥被俘而降後金,後撥入滿洲正白旗任包衣漢人佐領,因機敏善戰,受多爾袞提拔,從龍勛佐,立下汗馬功勞。曾祖父曹璽「少好學,沉深有大志」,「讀書洞徹古今,負經濟才,兼藝能,射必貫札」。隨多爾袞出征,平亂有功,「撥入內廷二等侍衛,管鑾儀事,升內工部。」康熙二年,「特簡督理江寧織造」,「織局繁劇,璽至,積弊一清。」此時江寧織造之職係專差久任,曹家自此開始定居江南。
由此可見曹家資歷之老,歸旗之早,滿化程度之深。而曹家之所以有六、七十年之久的烜赫家史,曹振彥以軍功起家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在於曹璽之妻孫氏當了康熙的保母,所以康熙一上臺,從曹璽到曹寅備受寵遇,且澤及曹顒、曹頫。康熙派遣其心腹家奴曹璽以特殊身分坐鎮江南,不僅令其為皇室織造綢帛綾緞供奉山珍海味和文物古董,更有令其監視江南官場、考察南方民情、溝通滿漢民族情感、籠絡南方漢族士大夫等多方面的作用。曹璽赴南京履任後,於織造府西園書房外特意手栽楝樹,作為課子讀書、以文會友之所。江南人文薈萃,曹璽夤緣時會,藉淵厚的文化底蘊廣交社會名流,就連恥事異族、操霜履潔的明末遺老顧炎武,其外甥徐乾學、徐元文也都成了與曹璽互通聲氣的座上賓。江南連年災荒,曹璽「捐俸以賑,倡導協濟,全活無數,郡人立生祠碑頌焉。」(康熙二十三年未刊《江寧府志》卷十七〈曹璽傳〉)種種政績自然博得康熙「賜蟒服,加正一品,御書『敬慎』匾額」的殊榮。而孫氏嫻熟文史,按清初規章,其年齡(二十三歲)已超過當玄燁乳母之規定,按其文化程度則以任保母為宜,凡飲食言語、行步禮節皆教之。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清代康、乾盛世孕育出戲曲藝術的繁昌榮景,文壇雙璧南洪北孔熠耀詞林,流風所及,竟使曹雪芹當日發願不寫小說,「卻立意要作傳奇」。後來雖夙志未酬,作者蓄藏豐贍之戲曲底蘊仍不時體現於《紅樓夢》中,而這番立意,自然與其家族戲曲素養淵厚有關。至於作者之烜赫家世,從龍勛佐如何需要戲曲?且曹氏家族擔任的織造、鹽政品級不高,為何能顯貴尊榮?這類職務與戲曲有何關連?皆頗值得探討。而耽迷戲曲的親族藉撰劇、蓄樂、爨演以為樂,戲曲元素的豐沛灌注,也從而成就《紅樓夢》為小說第一異書之經典價值。
...
推薦序
蔡孟珍先生新作《紅樓夢與戲曲》即將出版問世,我獲先睹之快,忍不住要先說幾句感想。
《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第一異書。內容蘊藏豐厚,作者才情爛漫。它像一座文化古鎮,巷陌縱橫,河流蜿蜒。觀光者從不同的街巷走進去,會有不同的觀感。一旦敲開住家的門戶,會驚歎別有洞天。近百年來,研究《紅樓夢》的學者成群結隊,在“紅學”的田地裡精耕細作,收穫已成洋洋大觀。蔡孟珍先生是貫通文學與戲曲兩界的學者,研究《紅樓夢》有其獨特的發現與發明。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闡釋《紅樓夢》所蘊含的演劇文化,一是研究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曲創作。基於蔡先生獨具的學養,這兩部分的論說顯示出獨屬於蔡先生的特色。
蔡先生眼界開闊,閱讀廣泛,於戲曲學的學術積累尤其豐富。她把眼光蕩開去,先從曹氏的烜赫家世著眼,由探究豪門演劇的一般風尚而導入《紅樓夢》的演劇描寫。再論說《紅樓夢》的演劇,也不限於《紅樓夢》。蔡先生把《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有關戲曲活動的描述和《紅樓夢》做比較,以論證《紅樓夢》之戲曲描寫非同尋常。蔡先生對賈府的戲曲活動做了全面的研究,從戲臺之設計,到演劇的全部規程——從演員的參場與參堂、點戲的規矩與禁忌、開場之吉慶戲文、正場之主軸戲,到戲畢之封賞,一一與明清戲曲搬演的格範相對照,旁徵博引,頭頭是道,竟似一段戲曲史的生動篇章。蔡先生對紅樓人物點戲重要作用之發掘與推論,尤其深刻而透徹。比如,單是對鳳姐所點的小戲《劉二扣當》的考證,涉及的文獻就不下十種。莫論全書,即以點戲一事之論述,已堪稱大學問、大手筆、大塊文章。
蔡孟珍先生是有著“升氍毹”的舞臺表演經驗的藝術家,諳熟戲場三昧,所以能從脂硯齋的批語揣摩出《紅樓夢》筆法的諸多奧秘,發現其“戲場章法”。諸如元雜劇的“楔子”、南戲傳奇“副末開場”、腳色出場之程式、特殊的舞臺時空觀念、冷熱排場的調節等等,無不在《紅樓夢》裡找到對應的表現。對賈府梨香院“十二官”感情生活、行當釐定、女優命運結局的論說,亦堪稱解析明清家樂的一件優良的標本。
論說《紅樓夢》與戲曲的關係,蔡孟珍先生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的一家,已發表的諸家見解也並非一致。蔡先生心平氣和地討論,明確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使讀者大開眼界。上海的徐扶明先生在一九八四年出版了《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一書,對這個問題頗多發明,在學界有重大的影響。蔡孟珍先生在本書中,和徐扶明先生的商榷有二十五處之多。徐先生是一位好客而健談的前輩,我曾有登門就教的機緣。很可惜,徐先生已仙逝多年,否則必定會和蔡先生把盞品茗於滬上。條分縷析,娓娓商談,那將是多麼動人的學人論道求是的場景!
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曲舞臺劇的研究,則是一個具有戲曲創作實踐意義的話題。從清朝嘉慶年間到現代,由《紅樓夢》故事改編的戲曲劇作,數以百種計。但是,清人的劇作在舞臺上一本也沒留下來,現代中國各戲曲劇種上演的紅樓戲也多屬短命。能在舞臺上保留下來而差強人意者,實在是屈指可數。一部輝煌的《紅樓夢》從小說到戲曲為何如此困難?蔡孟珍先生從小說與戲曲文體之差異,《紅樓夢》本身事繁人眾枝節多,寶、黛、釵愛情主線缺乏戲劇性,戲曲的腳色制與紅樓戲之扞格等諸多方面給以分析解釋,有相當的說服力。就像一位有經驗的醫者,望聞問診,略施針灸,精準地點定穴位,有效地貫通了經絡,打通了任督二脈。
至於對襲人和尤氏姐妹的論說,是《紅樓夢與戲曲》論題的餘韻,也有關當代舞臺紅樓戲的得失評價,不乏精到的見解。
讀罷此書,不禁掩卷感歎:噫吁嚱!《紅樓夢》之學問大矣哉!它是一座文化的高山,吸引著無數的人探險和遊賞。《紅樓夢與戲曲》是蔡孟珍先生攀登和觀賞過程中記錄下的寶貴心得。讀讀此書,治“紅學”者可以別開一種思路,寫紅樓劇者也可獲得有益的借鑒。我為此書鼓掌。
周育德
甲辰清明於北京陶然亭西半步橋
蔡孟珍先生新作《紅樓夢與戲曲》即將出版問世,我獲先睹之快,忍不住要先說幾句感想。
《紅樓夢》是古典小說第一異書。內容蘊藏豐厚,作者才情爛漫。它像一座文化古鎮,巷陌縱橫,河流蜿蜒。觀光者從不同的街巷走進去,會有不同的觀感。一旦敲開住家的門戶,會驚歎別有洞天。近百年來,研究《紅樓夢》的學者成群結隊,在“紅學”的田地裡精耕細作,收穫已成洋洋大觀。蔡孟珍先生是貫通文學與戲曲兩界的學者,研究《紅樓夢》有其獨特的發現與發明。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闡釋《紅樓夢》所蘊含的演劇文化,一...
作者序
備記風月繁華之盛的奇書《紅樓夢》,工於敘事,善寫性骨,在清代竹枝詞中即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盛景,其地位被譽為稗官野史中的盲左、腐遷,而今愛《紅》熱潮未減,中外研究纘述日盛,「紅學」已蔚為世界顯學,令人油然一發不勝觀止之歎!
滴淚為墨、研血成字的一本《紅樓》,其內容閎博奧衍,清代點評家王希廉云其「翰墨則詩詞歌賦、制藝尺牘,爰書戲曲以及對聯匾額,酒令燈謎、說書笑話,無不精善」,論技藝鉅細無遺,寫人物色色俱有,述事迹事事皆全,「可謂包羅萬象,囊括無遺,豈別部小說所能望見項背?」其筆法變幻多姿,戚蓼生〈石頭記序〉說像絳樹兩歌、黃華二牘在歌唱、書法方面那般的神乎其技他雖未見,卻在《紅樓夢》中看到「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這等恢詭奇譎的筆致,再加上小說作者、主題、回數、人數、批注者、人物結局、遺稿……種種疑雲至今纏訟未休,越發增加了這部小說的神秘性與論辯性,因而每個讀者心中各有一部《紅樓》,魯迅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為了追求真相,於是紅學各派專家開始就作者家世、創作旨趣、版本、脂評、續書諸問題,開展文學批評、考證、索隱、探佚等不同面向的深耕細耘。分鑣並驅的結果,各執己見,遞相是非的現象雖依舊存在,但由於新證迭出,使得自一九一七年蔡元培揭櫫的「反清復明派」迄今殆已聲銷氣沉。
在紛然衍派的紅學取徑中,戲曲領域的探討相對較少受到關注。雖是學人專業有別,然因《紅樓夢》作者負不世之才,義理詞章靡不淹貫,而在逐回翻檢脂批時,驀然驚見與作者最為知契的脂硯齋竟披露「作者當日發願不作此書,卻立意要作傳奇」,此一發現為我帶來莫大振奮(此則脂批,治紅學者縱然發現或限於專業而未遑重視),恍知創作戲曲方是作者初衷而非小說,《紅樓夢》雖是小說,然其中隨處可見作者借戲巧喻的藝術匠心,小至書中人物日常言談笑語,大則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每與戲曲密然相關。作者何以對戲曲情有獨鍾又獨具此異稟?為知人論世,本書開首特振葉尋根就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談起,「呼吸會能通帝座」的烜赫家世每藉戲曲妝點排場,平日結納名流乃至接駕大典,端賴聽曲觀戲以鋪排風雅;而織造、鹽政兼管戲曲以及親族迷戲家風,皆為小說中之戲曲書寫奠下豐實基礎。
也正因為作者有此特殊戲曲根柢,《紅樓夢》中的演劇文化寫來較《儒林外史》更具曲致且氣韻天成,而《金瓶梅》雖是較早將戲曲寫入小說中,但它原是民間藝人說唱的「詞話」,就小說摹寫技巧與思想品地而言,皆不如《紅樓》遠甚。而《紅樓夢》鋪展出說部中別具一格的「戲場章法」,允為全書諸多秘法之最,它緊扣的正是宋元明以來南戲、雜劇、傳奇相沿近千載的創作格範與搬演程式,曹雪芹薰沐既久,不論寫豪門演劇風尚、點戲多重作用與家樂戲班風華,皆能深入肯綮并新人眼目。而才調出騷壇、時演劇以為樂的他,原想寫一部傳奇,為何半折心始地改作小說?與小說相比,戲曲的創作究竟有何難度?本書〈《紅樓夢》重構之難〉中嘗試探討了箇中緣由,也梳理了從清代迄今為何紅樓戲總不易出彩的原因,除文體差異,小說本身的亮色一搬上氍毹驟然減色──原來著色繁麗、斐亹動人的文本經典,竟未必能重構成舞臺經典藝術!
至於小說中原本就存在爭議性的人物,如曹公用春秋筆法寫襲人,清代紅樓戲更讓她成了丑角;尤三姐因脂、程版本不同而形象丕變,曹公筆下鐵中錚錚、庸中佼佼的「絕無僅有之人」,偏又不符傳統戲曲的審美意趣,而這從案頭到場上,竟是小說、戲曲永不消歇的亙古話題。
紅學考辨偶或繁瑣,而精熟文本洵是研治學術之根本,所幸《紅樓》筆致令人感心嫮目,閒情品讀更覺賞心樂事。沁芳橋一帶柳垂金線,桃吐丹霞;瀟湘館竹影參差,苔痕濃淡;蘆雪庵的琉璃世界,暖香塢外雪下折梅,無一不是詩境畫景。偶爾幾句婉轉流麗、清峭柔遠的崑腔吹入耳內,彷若天籟仙樂。其中齡官畫薔,晴雯撕扇,香菱學詩,平兒理妝,鶯兒編柳條花籃,湘雲醉眠芍葯裀,滴翠亭寶釵撲蝶,荇葉渚撐舡賞秋;黛倚欄垂釣,釵掐桂蕊引游魚唼喋,探、紈、惜於垂柳陰中看鷗鷺,皆是大觀園中花晨月夕的日常韻事和佳趣。而共看《西廂》,靜日玉生香編故典,俏語謔嬌音,春困發幽情,葬花訴情衷,瀟湘夜雨故人來……更是寶黛不盡的旑旎纏綿之情,直教人忻慕不已。
「劇場一世界,世界只一情」,在生死流遷人似驛的生命旅程中,「更有情癡抱恨長」的曹公當如賈寶玉有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執著,而在浩瀚無垠的紅學滄海中,我也僅能以多年習曲爨演的經歷而單就戲曲專業略表芻蕘。回顧所來徑,多年前得益於徐扶明先生的大作《紅樓夢與戲曲比較研究》給予莫大啟導,二〇一二年我赴北京師大匯演崑曲,博古淹雅、丰神機趣的戲曲前輩周育德先生提及皇皇一部《紅樓》至今仍難覓好戲,短短數語讓我縈思久之,蘊蓄多年廼有《紅樓夢與戲曲》本書之闡論就教海內外博雅方家,拙稿付梓前夕,又蒙 先生慨然作序,曷勝感禱,更期待戲曲研究繇此也成為紅學的一塊熱土。
蔡孟珍 二〇二四年初夏
於臺北•度曲樓
備記風月繁華之盛的奇書《紅樓夢》,工於敘事,善寫性骨,在清代竹枝詞中即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的盛景,其地位被譽為稗官野史中的盲左、腐遷,而今愛《紅》熱潮未減,中外研究纘述日盛,「紅學」已蔚為世界顯學,令人油然一發不勝觀止之歎!
滴淚為墨、研血成字的一本《紅樓》,其內容閎博奧衍,清代點評家王希廉云其「翰墨則詩詞歌賦、制藝尺牘,爰書戲曲以及對聯匾額,酒令燈謎、說書笑話,無不精善」,論技藝鉅細無遺,寫人物色色俱有,述事迹事事皆全,「可謂包羅萬象,囊括無遺,豈別部小說所能望見項...
目錄
周序
自序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一、呼吸會能通帝座──從龍勛佐的烜赫家世
二、織造、鹽政兼管戲曲
三、親族迷戲──蓄樂、撰劇、爨演以為樂
《紅樓夢》中的演劇文化
一、換新眼目的戲曲書寫
較《儒林外史》尤見曲致/得《金瓶》壼奧而青出於藍
二、藉聆曲演劇妝點風雅與豪門品味
戲臺數量/垂簾看戲/觀劇品味
三、明清戲曲搬演之格範
參場/點戲禁忌/吉祥戲/正場戲/封賞
四、點戲之多重作用──預示結局•襯顯人物•引發情節……
元妃點的戲/清虛觀三劇/《西遊》/〈山門〉/〈劉二扣當〉/〈男祭〉/續書得失
從脂批看《紅樓夢》中的「戲場章法」
一、《紅樓》筆法諸秘紛呈•雪芹立意作傳奇
二、元雜劇楔子之借用
三、南戲傳奇「副末開場」之活用
四、腳色出場程式之參用
五、化用舞臺時空•調劑排場冷熱
六、戲場科諢之妙用
家樂戲班風華──梨香院的「十二官」
一、明清家樂戲班風尚之體現
享樂夤緣/蘇州買伶/家班形制
二、十二官之丰采與情戀
芳官亮彩/齡薔之戀/假鳳虛凰
三、十二官之藝名風尚與腳色爭議
以「官」為尚/旦角家門/文官腳色
四、遣散之後──女優的結局
從小說到戲曲──《紅樓夢》重構之難
一、小說與戲曲文體之差異
敘事代言/當下藝術/腳色制/音律舞臺
二、《紅樓夢》本身重構為戲曲之難
事繁人眾/愛情主線乏戲劇性/腳色制之扞格
三、紅樓戲之繁興與侷限
清代之興衰/遜色原因/近現代得失
襲人為何是丑角?──從清代紅樓戲談起
一、清代紅樓戲之侷限
腳色配置/「丑」之特質
二、襲人性格之爭議──從小說原著、脂批、續書筆法觀之
命名寓意/告密事件/掣花籤/嫁優
三、近現代紅樓戲中襲人形象之遷變
梅派/荀派/越劇
尤三姐形象之爭議──兼談二尤於紅樓戲中的重構問題
一、小說原著尤三姐形象之爭議
由淫奔女到貞烈女──脂程本比較/改塑之原因與破綻/正邪兩賦
二、清代紅樓戲中尤、柳形象之重構問題
補恨成贅筆/宗教色彩/腳色商榷
三、近現代紅樓戲中二尤形象之遷變
淨化簡化二尤/戲曲教化觀/臉譜化爭議
周序
自序
曹氏家族戲曲胎息淵厚
一、呼吸會能通帝座──從龍勛佐的烜赫家世
二、織造、鹽政兼管戲曲
三、親族迷戲──蓄樂、撰劇、爨演以為樂
《紅樓夢》中的演劇文化
一、換新眼目的戲曲書寫
較《儒林外史》尤見曲致/得《金瓶》壼奧而青出於藍
二、藉聆曲演劇妝點風雅與豪門品味
戲臺數量/垂簾看戲/觀劇品味
三、明清戲曲搬演之格範
參場/點戲禁忌/吉祥戲/正場戲/封賞
四、點戲之多重作用──預示結局•襯顯人物•引發情節……
元妃點的戲/清虛觀三劇/《西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