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臺灣製茶技術享譽國內外,提起臺灣特色茶素有「北包種、南烏龍」,猶如神仙製茶千年美,深受全世界愛茶人士的喜愛。臺灣茶產業之發展因受地緣關係及沿海移民帶入烏龍茶的製造方法及喝茶習慣,初期產製的粗(初)製茶送往福建精製後外銷全世界;後續臺灣在地製茶前輩依海島型氣候的特殊性,陸續創建清香型包種茶、焙香型烏龍茶及東方美人茶等特色茶類製法,如今臺灣茶產業的發展已獨自創造出具臺灣味的特色茶類,尤其在基本製茶過程中,各個重要步驟的用心與堅持,也展現出臺灣的精神。
臺灣風土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各茶區因應其環境條件發展出風味獨特之特色茶。茶業改良場曾於民國91 年修訂出版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惟經20 年來製茶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遂召集本場專業同仁共同撰寫並更新臺灣製茶技術相關資料及圖片,以圖文對照方式介紹臺灣八大特色茶之原料選擇與適製性、茶葉製造技術與品質特色,期對茶農、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製茶有興趣的人士更易於學習、理解臺灣特色茶之製程及關鍵技術,加以參考運用並持續精進改良製茶技術,讓臺灣茶產業永續發展。時光列車進入民國112 年,欣逢建場120 週年,謹以此書作為邁向下一個百年的開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112 年(2023)8 月1 日改制升格為「農業部」,同年8 月8 日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正式掛牌。
《臺灣茶作學》、《臺灣製茶學》為推廣正確臺灣茶知識及提供教育推廣的優良書籍,其內容圖文並茂且淺顯易懂的文字,於推出後獲得農學相關科系及愛茶人士的喜愛。基於第二版印刷前,特再邀集場內專業同仁針對各章節進行檢視並從專有名詞用語及圖表呈現上力求一致性,以方便讀者前後對照且能在本場出版的相關書籍與技轉委外辦理的感官品評課程講義能夠前後呼應,俾利讀者順利閱讀與融會貫通。
「茶葉、茶業」隨著時間、空間及市場變化會稍有不同的製程調整及名稱,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但其核心本質(技術及觀念)必須是正確的;如此,才能站在傳統臺灣茶的栽培與製茶等技術(藝)上再往前邁進,以因應並連結現今快速變化的AI 消費新世代市場。
再次感謝本場同仁兢兢業業、努力不懈,齊為臺灣茶發展注入新生命力。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場長
蘇宗振 謹識
中華民國 112 年4 月
中華民國 113 年8 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