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淺顯易懂的中文臨床微生物學入門必備書。其特色為:
•所採用臨床微生物圖片,均自行拍攝或由國內專家提供。
•書內相關章節的病例討論及參考文獻,大多引用國內學者的學術論文期刊,以期讓讀者能明瞭台灣現狀。
新版的臨床微生物學與時俱進,加入不少新資訊,不僅適合醫技系初學者,也適合醫學系學生、醫院醫檢師、感染科醫師、感控人員及相關醫護人員學習使用,相信在閱讀本書後,將能對臨床微生物學有概括的了解。
作者簡介:
〔總校閱簡介〕
吳俊忠
現職: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院長
亞洲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講座教授
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
〔作者簡介〕(依姓氏筆劃排序)
吳雪霞
經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
周以正
現職: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事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助理教授
周如文
現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結核病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研究所兼任教授
林美惠
現職: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副教授
胡文熙
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兼主任
洪貴香
經歷:成功大學醫技系博士後研究員
孫培倫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
長庚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ISHAM Asia Fungal Working Group委員
張長泉
經歷: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張益銍
現職:亞洲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
彭健芳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技術學系系主任
湯雅芬
現職: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感染管制課
曾嵩斌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楊宗穎
現職:馬偕醫學院醫學檢驗暨再生醫學學系助理教授
楊翠青
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特聘教授
廖淑貞
現職: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褚佩瑜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蔡佩珍
現職: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兼任醫檢師
蘇伯琦
現職:慈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蘇玲慧
經歷: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醫檢教研部感控研究組長
章節試閱
1-1 總論
一、細菌的構造(Bacterial structure)
細菌的構造是原核細胞,除了細胞壁以外,原核細胞的內部構造都比真核細胞簡單。
1. 細胞外膜(Cell envelope)
大部分的細菌都有細胞外膜,它是由細胞壁以及細胞膜所組成。
(1) 細胞壁(Cell wall)
菌體之表層有堅韌的細胞壁圍住細胞膜。細胞壁可保護菌體,抵抗外界物理性損害,例如:低滲透壓或低溫等。有些細菌之細胞壁外層有莢膜(capsule)或黏液層(slime)。細胞壁下層的細胞膜和其內容物統稱為原質體(protoplast),由此伸出菌體外之特殊構造有鞭毛(flagella)和線毛(pili)。鞭毛與細菌的運動有關,線毛則與細菌之附著以及行接合生殖有關。細胞質內尚有:類核體(nuclear body)、核糖體(ribosome)與包涵體(inclusion Body)等。有些細菌在細胞質內有內芽孢(endospore)。細菌之細胞壁位於細胞膜外。正常細菌除了黴漿菌(Mycoplasma)皆有細胞壁。
細胞壁主要功能是保持菌體形狀與其堅韌性,使菌體免於破裂。細菌由於細胞膜有主動運送(active transport)系統,例如:胺基酸糖及無機離子等,可從低濃度之環境透過細胞膜進入高濃度之細胞質。
細胞壁構造的主要成分是Peptidoglycan(murein, mucopeptide),由於Peptidoglycan的交互錯綜連接,造成細胞壁之堅韌。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比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厚。因此革蘭氏陽性細菌要較革蘭氏陰性細菌能抵抗較高的內部滲透壓。細菌的Peptidoglycan是由N-Acetylglucosamine與N-Acetylmuramic Acid兩分子交替連接所組成的骨架。兩個鄰近的Peptidoglycan再經由D-alanine形成多胜鏈而成連接梁(crosslinking)。
(2)細胞質膜(Cytoplasmic membrane)
細胞質膜位在細胞壁下,作為菌體細胞內部與外部的屏障,由雙層磷脂質(phospholipidbilayer)以及其間的蛋白質所構成。細胞膜是半透膜,能將菌體所需之成分及巨分子物質留在菌體內,同時能自外界吸取營養物,以供體內之需。因此細胞膜具選擇性。同時細菌的主動運送系統(active transport)之進行,係在細胞膜之脂層自由流動。
2. 革蘭氏陽性細菌與革蘭氏陰性細菌之差異
(1) 革蘭氏陽性細菌
革蘭氏陽性細菌之細胞壁幾乎全由厚且緊密的Peptidoglycan及Teichoic Acid所形成的聚合體組成。
(2) 革蘭氏陰性細菌
革蘭氏陰性細菌之細胞壁雖較革蘭氏陽性細菌為薄,但其化學組成則較為複雜。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只有兩層的Peptidoglycan,沒有Teichoic Acid。革蘭氏陰性細菌另外有外膜(outer membrane)位於Peptidoglycan層之外,外膜比單層的Peptidoglycan厚。外膜有三種成分:脂質層(lipid bilayer),蛋白(protein)和脂多醣體(lipopolysaccharide)。
3. 菌體外部構造(External structure)
菌體外部構造重要的有莢膜(capsule)、鞭毛(flagella)和線毛(pili)。
(1) 莢膜(Capsule)
為一種無固定形狀的黏滑狀的膠狀膜,通常其化學組成為多醣(polysaccharide),但在Bacillus anthracis為多個D-Glutamate形成的多胜壖(polypeptide)。
(2) 鞭毛(Flagella)
鞭毛為完全由蛋白質構成的細線型構造。構成鞭毛的組成單位是由一鞭毛蛋白(flagellin)蛋白質。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小器官。鞭毛的基體埋於細胞膜上與細胞膜或細胞壁連接,環?(hook)與鐵絲(filament)〔例如:L環(L-ring)〕連接細胞壁的脂多醣體層。
(3) 線毛(Pili, Fimbriae)
革蘭氏陰性的細菌在其表面有很堅韌的附屬物稱為線毛,由Pili蛋白所構成。線毛較鞭毛更為纖細而短。線毛有兩種,其中一般線毛(ordinary pili),有助細菌附著宿主細胞;另有一種線毛叫性線毛(sex pili),當細胞行接合生殖時,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4. 細菌的染色1
觀察細菌,染色步驟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微生物學家對於所分離的菌種進行分類與鑑定。細菌的染色方法有很多種類,最常用的是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細菌可依據革蘭氏染色反應結果分為革蘭氏陽性或革蘭氏陰性,這是細菌在鑑定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特徵。抗酸性染色(acid-fast staining)步驟則是應用於辨識分枝桿菌(Mycobacteria)是否存在痰液、支氣管沖洗液等。有許多特殊染色步驟使用於芽胞、鞭毛、細胞壁與核酸等染色,這些染色技術對於菌種分類上的應用較少,較常用於觀察菌體的特殊構造。
(1) 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
1883年,革蘭氏(Christian Gram)發展了革蘭氏染色(Gram stain)。直到今日,真正的生理化學反應在整個染色過程中仍有些不清楚。細胞壁的通透性是主要決定一個菌體細胞的革蘭氏染色反應結果。因為革蘭氏陽性菌的菌體細胞壁的生理化學差異性比革蘭氏陰性菌對於結晶紫—碘複合物(crystal violet-iodine complex)的滯留性較強而呈現紫黑色的菌體,不受95% 酒精的脫色作用。反之,革蘭氏陰性菌體因為結晶紫—碘複合物沒有滯留性,在95% 酒精作用下會將結晶紫流失,於對比染色時,因沙黃液(safranin O)的顏色而呈現紅色。同時,菌體細胞壁的化學組成的存在與否,會改變菌體的染色性,例如:Nucleoprotein、Ribonucleic acid、Polysaccharide從菌體萃取出來時,或者細胞壁受抗生素作用而抑制其合成等。革蘭氏染色除了觀察純培養的菌體外,更能應用於臨床檢體的直接鏡檢。可作為病原菌快速的初步檢定。例如:體液、不受汙染的膿瘍、軟組織的感染物、男性尿道分泌物等。病患尿液的直接鏡檢,可作為是否是感染症的依據。
臨床檢體的鏡檢,包括菌體的型態、數目及細胞的完整性。膿細胞的核會因為革蘭氏染色呈粉紅色。革蘭氏染色反應常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而改變。菌體培養的時間在18�^24小時,其染色反應正常。但若培養的時間過久而使菌體老化,會改變菌體的染色性,尤其是革蘭氏陽性菌,會因而變成革蘭氏陰性的反應。抑制菌體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會造成革蘭氏陽性菌對脫色液的敏感性增加而脫色。
臨床檢體的顯微鏡檢查有下列三個目的:
1 中性球(neutrophils)的數目和比例可以顯示發炎反應的形式和輕重度。痰液的革蘭氏染色,可以判定痰液的品質。若麟狀上皮細胞的數目在低倍顯微鏡(100x)下觀察,小於10個,而中性球大於25個時,表示痰液的品質是細菌性感染,屬於有臨床意義的檢體。
2 立刻知道檢體的品質,檢體中所出現的細菌,菌絲、酵母菌等,可提供訊息,作為初步的實驗診斷,給予特殊治療。
3 直接鏡檢配合需氧菌培養可以觀察是否有厭氧菌的存在。
(2) 抗酸性染色(Acid-fast stain)
菌體的細胞壁含豐富的長鏈脂肪酸,使細菌對於Carbolfuchsin的染色不會被酸性酒精(3% HCl alcohol)脫色。這些細菌(主要為Mycobacteria species)被稱為抗酸菌(acid-fast)。抗酸性染色的直接鏡檢,可以快速偵測結核病的病患,也可以作為藥物療效的評估。
傳統式抗酸性染色法為Ziehl-Neelsen法,需要加熱幫助染色劑滲透入菌體的蠟質之細胞壁。Kinyoun氏法又稱為冷染色法(cold-stain-method),因染色劑的濃度提高,或加入表面活性清潔劑(如Tergitol),而不必加熱,染色效果同Ziehl-Neelsen法。分枝桿菌的螢光染色(fluorochome stain for Mycobacteria),使用螢光劑(例如:Auramine和Rhodoamine)可顯示抗酸菌的存在。在螢光顯微鏡下觀察,菌體是呈現黃色菌體,背景則是Potassium Permanganate的對比染色。螢光染色下,在25倍的生物鏡下,可觀察到抗酸菌的存在。
因為抗酸菌有高度感染性,染色過程的操作最好在生物安全櫃內進行,包括抹片的製備是來自臨床檢體、混合菌株的標本和純種培養的菌體。抹片的製備可以直接來自臨床檢體,或者檢體經過消化去汙濃縮而來。抹片的製備,在玻片上讓其自然乾燥,在65℃的電器上放置2小時,可使菌體不活化,固定之。
(3) 美藍染色(Methylene blue stain)
美藍染色適用於觀察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存在,因為這兩種菌屬使用革蘭氏染色所呈現革蘭氏陰性的紅色並不明顯。使用美藍染色,則多核白血球細胞染色成藍色,H. influenzae菌體則呈現深藍,背景則為灰色。
(4) 直接鏡檢方法(Direct smear examina-tion)
鰡 Potassium hydroxide直接鏡檢方法
Potassium hydroxide(KOH)載置法(KOH mounting)使用10% KOH等量與皮屑、指甲或毛髮混合蓋上玻片,於火焰上稍微加熱,放置室溫30分鐘後,鏡檢。用以觀察是否有黴菌菌絲體的存在。
鶷 India Ink鏡檢(india ink preparation)
使用等量的India ink與CSF混合,然後蓋上玻片鏡檢。觀察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存在與否。
二、臨床微生物檢驗用培養基(Culture media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1
培養基製備的目的是提供微生物的生長、存活,或繁殖之用。其他的目的,包括:選擇性的生長、生化特性的鑑定、色素的產生等。使用於臨床微生物培養與鑑定的培養基常有多種形式的製備,例如:液體、半固體、固體培養基。為了方便運送檢體或菌種、常製備成管狀、錐瓶狀、平板或圓瓶狀。微生物的生長需要複雜的養分,包括:氮化物、碳化物、維生素等。臨床微生物的生長大部分屬於異營菌(heterotrophic)需要氮源、碳源,不同於自營菌(autotrophic)的微生物能利用氮元素或氨、硝酸鹽當作氮源。
1. 培養基的組成分(Composition of culture media)
天然物質如肉類、牛奶、蛋和馬鈴薯,直接加入製備成培養基或萃取成分來製備培養基。蛋白瞗]peptone)是培養基最重要的營養來源。它是蛋白質(肉類、植物、牛奶)以酸、鹼或消化酵素經由水解得到水溶性物質。蛋白磟O提供培養基中氮源。但是蛋白磢漕虓膜ㄕP,成分亦不同。來自於明膠(gelatin)的蛋白磥ㄖtTryptophan或碳水化合物,適合非挑剔性細菌的生長;來自於牛奶、肉類、酵母菌的蛋白磭h含有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洋菜(agar)萃取自紅海藻(Rhodophyceae)常用於製備固體培養基。微生物的生長對酸鹼度有嚴格的要求,否則其生長可能部分或完全受到抑制。pH值的測定應以培養基最終使用之型態(final-use state),例如:液體、半固體或固體培養基所測定的pH值為準。一些培養基中含有不同的呈色的指示劑,例如:Phenol red、Bromthymol blue、Bromcresol purple和Neutral red。Methylene blue和resazurin是常用的氧化—還原指示劑,氧化態分別呈藍色和紅色,還原態則均呈白色。培養基中常加入抑制劑使培養基具有選擇性,可以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長,且較容易發現某些微生物的存在。抑制劑可分為四大類,包括:染料、重金屬、化學藥物和抗生素等。
(1) 染料
例如:Crystal violet加入培養基可抑制G(+)菌,有利於G(-)菌的分離,例如:MacConkey agar培養基。
(2) 化學藥物
有Sodium Azide、高濃度NaCl、Potassium tellurite、Sodium selenite、Sodium dodecyl sulfate、Phenylethanol。
(3) 重金屬
有Bismuth等。
(4) 抗生素
可有效抑制某些型態的微生物,因此加入培養基可當作選擇性藥物。常用的抗生素,包括:Kanamycin、Vancomycin、Chloramphenicol、Gentamicin、Colistin、Nalidixic acid、Sulfadiazine、Cycloheximide。
2. 培養基功能的種類(Functional types of culture media)
某一特定培養基的組成不同,會決定培養基的用途。一般性用途的培養基(general purpose medium)是提供微生物生長,例如:Nutrient agar和Tryptic soy agar。Blood agar plate(BAP)培養基是一般性培養基,例如:Tryptic Soy Agar加入5�^10% 綿羊血製備而成,主要使用於高挑剔性微生物的培養(表1-1)。
表1-1 Tryptic Soy Agar
Trypticase l5 g
Peptone 5 g
Sodium Chloride 5 g
Agar l5 g
蒸餾水 1,000 ml
Final pH 7.3 ± 0.2
說明:
(1) 配方如上。
(2) 依商品標示,稱適當克數,溶於適量之蒸餾水中。
(3) 加熱攪拌,沸騰1分鐘使成溶液。
(4) 在121℃滅菌15分鐘。
(5) 滅菌後,冷至45�^50 ℃,加入5% 無菌去纖維之綿羊血混合均勻。
(6) 倒平板,製成血液瓊脂平板。
特定細菌增菌用培養基(enrichment medium),例如:Selenite Broth、Tetrathionate Broth、GN Broth主要是Salmonella和Shigella的增菌培養基;Chocolate agar是致病性Neisseriae增菌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selective medium),例如:EMB(表1-2)、MAC、HEK、XLD(表1-3)、SS、Sodium azide agar、CNA等,其功能是某特定型態或種屬的微生物分離培養基,抑制某一菌叢中的其他微生物的生長。培養基可以因為選擇性的程度不同而有區別,例如:高度選擇性培養基(brilliant greena-gar)可抑制其他微生物而只讓所選擇的菌種生長。例如:Group A selective strep agar(內含5% Sheep Blood)是使用於咽喉培養(throat culture)時,Group A streptococci的分離。
表1-2 Eosin-Methylene Blue Agar(EMB)
Peptone l0 g
Lactose 5 g
Sucrose 5 g
Dipotassium Phosphate 2 g
Agar l3.5 g
Eosin Y 0.4 g
Methylene Blue 0.065 g
蒸餾水 1,000 ml
說明:
(1) 配方如上。
(2) 按商品標示,稱好精確克數,加入適當蒸餾水中,pH調至7.2 ± 0.2。
(3) 加熱經常攪拌至完全溶解。
(4) 在121℃滅菌15分鐘。
(5) 冷卻至50℃,倒平板。
若要抑制Proteus的擴散,可在1,000 ml培養基中加3.65 g Agar(濃度為5%)。
目的:該培養基用於選擇性分離革蘭氏陰性桿菌,並區分Lactose醱酵及非醱酵性菌。
表1-3 XLD Agar
Xylose 3.5 g
L-Lysine 5.0 g
Lactose 7.5 g
Sucrose 7.5 g
Sodium Chloride 5.0 g
Yeast Extract 3.0 g
Phenol Red 0.08 g
Sodium Desoxycholate 2.5 g
Sodium Thiosulfate 6.8 g
Ferric Ammonium Citrate 0.8 g
Agar l3.5 g
蒸餾水 1,000 ml,pH值為7.5 ± 0.2
說明:
(1) 配方如上。
(2) 稱XLD Agar溶於適當量蒸餾水中。
(3) 加熱攪拌至完全溶解(不能於121℃滅菌15分鐘)。
(4) 冷卻至50℃。
(5) 倒平板。
目的:該培養基用於選擇性分離Salmonella和Shigella。
區別性培養基(differential medium),例如:TSI Agar、SIM、Urea Medium、VP Semisolid、Citrate Agar等培養基,含有某些成分可以使某一純培養菌種表現出特異的生化反應而被鑑定,或者是在一混合的菌叢中表現特異菌落型態而被鑑定。例如:TSI agar是一區別性培養基應用於(-)腸內細菌來判定醱酵Lactose、Glucose、Sucrose的能力,以及硫化物的產生(表1-4)。
表1-4 Triple Sugar Iron Agar(TSIA)
Peptone 20 g
Sodium Chloride 5 g
Lactose l0 g
Sucrose l0 g
Glucose l g
Ferrous Ammonium Sulfate 0.2 g
Sodium Thiosulfate 0.2 g
Phenol Red 0.025 g
Agar l3.0 g
蒸餾水 1,000 ml,調pH至7.3
說明:
(1) 成分如上。
(2) 依商品標示,稱好TSIA,加入適當量蒸餾水中。
(3) 分裝5 ml於15×103 mm試管中,在121℃滅菌15分鐘。
(4) 排成斜面,使斜面長3.8 cm,基底2.5 cm。
(5) TSI Agar用於鑑定革蘭氏陰性桿菌,可測定醣類醱酵及HS產生,TSI Agar之判讀需在18�^24小時為之。
Mannitol Salt Agar內含7.5% NaCl可抑制大部分的細菌,而使Staphylococcus分離。同時,因為Staphylococcus species中對Mannitol醱酵的能力不同,若能利用Mannitol而產酸,可使Phenol Red變黃色,當作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分離鑑定之用。臨床微生物分離用培養基(isolation media)是以一般性營養培養基搭配選擇性培養基合併使用。
3. 培養基的選擇(Selection of culture media)
瓊脂平板固體培養基比較常用。但液體培養基應用在初次的分離培養較容易,例如:體液、活體組織、深部組織抽取液中所含菌量很少,可以放在液體培養基中先行增菌,再次培養於固體平板培養基上。於液體培養中放置4�^5天來增菌,適合於Brucella菌屬的血液培養或者是Cardiobacterium hominis的培養來確定是否為心內膜炎病患。
培養基可分為選擇性或非選擇性培養基。非選擇性培養基不含有抑制劑可提供大部分的微生物的生長。含5% 綿羊血平板培養基是常用的非選擇性培養基適用於臨床檢體培養用。馬血或綿羊血,再添加Isovitalex所製備之平板培養基適合於H. influenzae的分離培養。人類血液平板培養基適用於Gardnerella vaginalis的培養與鑑定,因該菌於綿羊血平板上不會溶血,但在人血平板上會出現溶血現象,可提供初步判斷。
血液平板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可當作選擇性培養基之用。例如:Kanamycin和Vancomycin加入血液培養基製備成KV瓊脂平板,使用於Bacteroides菌屬的分離。若加入Bacitracin、Novobiocin、Colistin、Cephalothin、Polymyxin B製備成Campy-BAP,使用於Campylobacter jejuni的分離培養。Colistin和Nalidixic acid或者Phenylethyl alcohol(PEA)agar。加入血液瓊脂不抑制Gram negative細菌,提高Gram Positive細菌分離率。Eosin methylene blue(EMB)培養基因含有Bile Salts 的抑制劑,Eosin Y和Methylene blue則可抑制Gram Positive細菌和作為酸性的沉澱指示劑,所以可以做腸內菌屬的選擇性培養基。Selenite肉汁培養基是一種增菌性培養基,可抑制E. coli或其他共生菌的生長,促進數量較少的Salmonella和Shigella的生長,而提高分離陽性率(表1-5)。
臨床檢體作黴菌的培養,所使用的培養基與細菌培養不同。一般,同時使用兩種的培養基,確保檢體中不同的黴菌都能生長。第一類的培養基為非選擇性培養基,例如Brain-heart infusion agar能充分提供養分讓不同種類的黴菌生長。Sabourauds𠏋 dextrose agar亦可作為黴菌初步的分離培養基,但對一些挑剔性的致病性黴菌,尤其是二形性黴菌(Dimorphic fungi)較不適合。此時,Potato flake agar、Inhibitory mold agar,或者是Sabourauds𠏋 dextrose agar與Brain-heart infusion agar的混合培養基(SABHI)是受推薦的。Sabourauds𠏋 dextrose agar通常被使用於人體的上皮組織皮癬菌(Dermatophyte)的培養分離以及婦女陰道分泌物的酵母菌(Yeast)的培養分離。Mycosel或者Mycobiotic agar為Sabourauds𠏋 dextrose agar再加入Cycloheximide和Chloramphenicol,主要使用於皮癬菌的培養分離。Sabourauds𠏋 dextrose agar(2%)常用於各種黴菌的增菌次培養,能促進孢子的生成,並提供黴菌菌落特性的觀察。Czapek𠏋 agar常使用於Aspergillus species的增菌次培養,有助於不明種類的黴菌,在鑑定上的參考。第二類的培養基,對黴菌的分離較具選擇性。通常於常用培養基中加入一或多種抗生素,包括Penicillin(20 U /ml),Streptomycin(40U/ml),Gentamicin(5g/ml)或Chloramphenicol(16g/ml)可抑制細菌的生長。Cycloheximide(0.5g/ml)可抑制一些環境中腐生性黴菌的過度生長。但,Cycloheximide會抑制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Aspergillus fumigatus;因此,另一種不具選擇性的培養基必須同時平行接種,以免喪失分離的機會。所有的黴菌培養均放置於 30℃ 培養箱。但第二套的培養基應放置於35℃培養箱,方便二形性黴菌的酵母菌型(Yeast form)的分離。所有的黴菌培養,至少要培養14�^30天,才能發黴菌培養陰性的報告。
1-1 總論
一、細菌的構造(Bacterial structure)
細菌的構造是原核細胞,除了細胞壁以外,原核細胞的內部構造都比真核細胞簡單。
1. 細胞外膜(Cell envelope)
大部分的細菌都有細胞外膜,它是由細胞壁以及細胞膜所組成。
(1) 細胞壁(Cell wall)
菌體之表層有堅韌的細胞壁圍住細胞膜。細胞壁可保護菌體,抵抗外界物理性損害,例如:低滲透壓或低溫等。有些細菌之細胞壁外層有莢膜(capsule)或黏液層(slime)。細胞壁下層的細胞膜和其內容物統稱為原質體(protoplast),由此伸出菌體外之特殊構造有鞭毛(flagella)和線毛(p...
作者序
第九版序
本書自2006出版以來,歷經18年,承蒙各界的支持,一本簡單易懂的中文書已成為國內學習臨床微生物入門的書籍,同時也是許多醫護相關人員重要的參考指南。這幾年來微生物及感染的變化極大.新冠病毒造成全球性流行、各種新興感染症及再現性感染症與日俱增,國內外對BSL-2以上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規範日趨嚴格,而醫院感染控制的各項指標、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早已成為國內醫院評鑑的重點項目,因此一本最新的臨床微生物書籍又能適合國內的規範更加重要。
第九版一如往常,各章節都有更新,各種新的微生物檢測方法,已逐漸取代傳統臨床微生物的鑑定方式。這些新科技的應用在我國也已改變許多微生物實驗室的作業方式,能快速提供鑑定結果,供臨床醫師做為病人預防、診斷與治療的依據。
本書能獲得改版發行,除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中撥空參與更新章節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王俐文主編及金明芬責任編輯鼎力支持也一併感謝。本書雖經再三校正,仍難免有疏漏之處,有待各位先進不吝指正。
第九版序
本書自2006出版以來,歷經18年,承蒙各界的支持,一本簡單易懂的中文書已成為國內學習臨床微生物入門的書籍,同時也是許多醫護相關人員重要的參考指南。這幾年來微生物及感染的變化極大.新冠病毒造成全球性流行、各種新興感染症及再現性感染症與日俱增,國內外對BSL-2以上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規範日趨嚴格,而醫院感染控制的各項指標、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早已成為國內醫院評鑑的重點項目,因此一本最新的臨床微生物書籍又能適合國內的規範更加重要。
第九版一如往常,各章節都有更新,各種新的微生物檢測方法,已逐漸取代傳統...
目錄
第1章 臨床微生物總論(彭健芳)
第2章 疾 病(楊宗穎、曾嵩斌)
第3章 革蘭氏陽性球菌—葡萄球菌與相關細菌(林美惠)
第4章 革蘭氏陽性球菌—鏈球菌屬(楊翠青)
第5章 革蘭氏陽性球菌—腸球菌及其他觸擫陰性革蘭氏陽性球菌(蔡佩珍)
第6章 革蘭氏陰性球菌—奈瑟氏球菌屬和莫拉克氏球菌屬(張益銍)
第7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棒狀桿菌屬(周以正)
第8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李斯特菌和類丹毒桿菌屬(周以正)
第9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桿菌屬(周以正)
第10章 革蘭氏陽性菌—分枝桿菌屬(周如文)
第11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放線菌目(周以正)
第12章 革蘭氏陰性桿菌—腸桿菌科(蘇伯琦)
第13章 革蘭氏陰性桿菌—非發酵性桿菌(吳雪霞)
第14章 革蘭氏陰性桿菌—弧菌菌屬、產氣單胞菌菌屬、彎曲桿菌菌屬(張益銍)
第15章 革蘭氏陰性桿菌—挑剔菌∕其他少見菌(褚佩瑜)
第16章 厭氧性革蘭氏陽性細菌(廖淑貞)
第17章 厭氧性革蘭氏陰性細菌(廖淑貞)
第18章 密螺旋體、疏螺旋體、鉤端螺旋體(胡文熙)
第19章 黴漿菌屬、尿漿菌屬(胡文熙)
第20章 披衣菌科、立克次體科、貝氏考柯斯菌(胡文熙)
第21章 臨床真菌(孫培倫)
第22章 抗微生物製劑感受性試驗(洪貴香、吳俊忠)
第23章 臨床微生物分子鑑定(張長泉)
第24章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蘇玲慧、湯雅芬)
附錄
索引
附圖
第1章 臨床微生物總論(彭健芳)
第2章 疾 病(楊宗穎、曾嵩斌)
第3章 革蘭氏陽性球菌—葡萄球菌與相關細菌(林美惠)
第4章 革蘭氏陽性球菌—鏈球菌屬(楊翠青)
第5章 革蘭氏陽性球菌—腸球菌及其他觸擫陰性革蘭氏陽性球菌(蔡佩珍)
第6章 革蘭氏陰性球菌—奈瑟氏球菌屬和莫拉克氏球菌屬(張益銍)
第7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棒狀桿菌屬(周以正)
第8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李斯特菌和類丹毒桿菌屬(周以正)
第9章 革蘭氏陽性桿菌—桿菌屬(周以正)
第10章 革蘭氏陽性菌—分枝桿菌屬(周如文)
第11章 革蘭氏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