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引人向上的終極力量。
本書真正的題眼不在「宋畫」而在於「走進」,
是一種心靈對於更大真理尺度的打開與開展,
走進「文化中國」而非「王朝中國」的又一次「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挫折──南宋
被後世反覆詬病的輸幣、納貢、主和、停戰等一系列政策,為南、北都贏得了安定的環境,南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地發展,王朝的財政收入和人民的幸福指數皆不低於北宋。航海帶來豐富的訊息,開啟了南宋人的視野,商品經濟發達,降解了人們對政治的熱情,轉而青睞日常生活的趣味,找回屬於自己的世俗日子。
▶南宋的畫院夢
南宋雖無畫院,卻因北宋畫院遺續的「院體」或「院畫」風格,形成了一個主流畫派,或者叫宮廷畫派更為恰當,以宋高宗為首,引天下畫家馬首是瞻。按照儒家理想國的設計,聖人治理天下,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做天下人的老師,去行教化,天下就會大治。
▶「殘山剩水」的畫格
作為時代最敏感的反射區,藝術的表現往往領先。南宋初年,在宋高宗親自領導下,李唐、蕭照、馬和之等人蔘與的歷史題材創作,無不被時代主題所激勵,君臣勵志收復失地,同仇敵愾要把殘山剩水補全。而山水畫作為主流畫壇的主流,雖然比起人物、花鳥等其他題材更偏向於藝術,但它仍無法超越它所處的時代命運,「殘山剩水」也是它的時代印記。
▶在歷史裡寥寥「留白」
至宋,中國士人畫的「寫意」訴求,使「留白」成為審美的樣式,為「寫意」留守了藝術底線;而禪宗「不立文字」的教義,也為「留白」提供了形而上的源泉。
梁楷在歷史中寥寥「留白」,卻在禪林中高蹈,在繪畫藝術裡永恆。
★專家特別推薦★
「作者李冬君有充足的文史訓練和審美歷練,她洞悉王朝史觀,傾心文化江山,對古國美物懷有天然的摯愛。她的筆下,始終有文明的剪影和思想的追光,讓我們看到了五代十國及兩宋畫家的翰墨底色,觀念與審美彼此映發,個體與王朝相互勾連,命運與天才相激共振。你一定會讀得很興奮。」——作家、文學評論家,周澤雄
「全書通篇讓人沈浸在一種鮮活生命如何力克艱辛而創造精神碩果的藝術家『個人史詩』的性靈之流中,我們會把這樣一種對於受眾而言消弭主客二元對峙的心智交互模式及其知識傳遞方式稱作『美育』。於是,《走進宋畫》的跨學科首先跨越的便是從藝術史學到美育,進而勉力在其中隱秘地揭示歷史與心靈更深的稟賦。」——清華大學社會美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李春光
本書特色:本書為《走進宋畫》下卷南宋篇。作者以思想史的研究慣性,展開了獨具特色的宋畫研究,精美的畫作和優美的文字,無形中帶出思想者的高度,施施然展開於思想的天地,藝術品也成為思想的另一種形式。
作者簡介:
李冬君,博士、歷史系教授,人稱文化江山一女史。著有:《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落花一瞬》、《鄉愁的天際線》、《中國私學百年祭——嚴修新私學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合著有:《文化的江山》、《回到古典世界》、《自由的款式》、《通往立憲之路》、《中國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譯著有:《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葉隱聞書》。
章節試閱
文藝復興的挫折──南宋
北宋以來,繪畫藝術的前途,建立在皇家畫院以外,由士人畫以至於文人畫擔待起來。趙宋南渡以後,皇家畫院解體,但院體畫派猶存,畫家們大多以待詔身分圍繞在宮廷上下。「寫意」隨著帶有特定含義的、具有鮮明藝術立場的那一代人逝去而逐漸消沉,同時作為高超而純熟的技術流,寫意普及為院體畫家信手拈來的創作手段,士人寫意畫與院體畫合流,在南宋,寫意既是藝術立場,也是技法流派。
南宋初年,宋高宗麾下,米友仁是特立獨行的,南宋「御前」氾濫之際,唯獨米友仁畫作上不見「御前」字樣,也不見為高宗特別「訂單」作畫。當然,他是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是朝廷大臣,不是「待詔」畫家,是獨立的藝術家,他的書畫藝術觀念秉承其父米芾,家學薪火相傳,有時他會為高宗鑑定書畫。
與米友仁同一時期的李唐,是南宋院體畫派首宗,從他開始,北宋山水畫向南宋山水畫轉型。李唐是郭熙的同鄉,也是晚輩,宣和畫院待詔,山水既學荊、范,又創大斧劈皴,也受江南董源的披麻皴的影響,從宋高宗為他的〈長夏江寺圖〉題寫的「李唐可比唐李思訓」可知,他也有金碧山水遺範,可見他融院體金碧、士人寫意、南北風格於一身,其榮耀與地位可比郭熙在宋神宗時期的煊赫。
南宋模仿北宋的一切,模仿的格調已定,從汴梁到臨安(今杭州),甚至連畫舫酒肆的名稱牌匾都照搬汴梁時代。繪畫也模仿,從李唐開始,南宋院體畫派「蕭規曹隨」,基本仿效宣和畫院,而南宋院體則以李唐為正規化,確立臨摹李唐的規矩。李唐畫法,成為南宋院體教科書,而非米友仁寫意,米家「墨戲」的自由氣質始終不入院體格範。
面對北宋「全景式」山水,李唐也只能是模仿技法,也許來自半壁山水的集體無意識或「殘山剩水」的集體潛意識,南宋院體畫已經無法面對當年北宋宏大敘事的山水畫了。如李唐畫「江山小景」,他在「臨水看雲」時,還不忘為小山小景泥金點苔,雖然失了北宋江山,但不可失去皇家格範,也許這是他對大宋江山的執念,從〈採薇圖〉中也可以看出他這份心情。花鳥畫也轉向以孤鳥折枝的片段表達小體小性,重在抓住眼前的真實感。
南宋沒有畫院,就沒有統一考試,畫家進入宮廷基本都是透過推薦、庇廕或進畫等途徑。被譽為南宋院體正規化的李唐,幸虧偶遇太尉邵宏淵才被推薦入宮。宋末元初,蘇州藏家莊肅在《畫繼補遺》中供出李唐初入臨安時的困窘,正如李唐打趣自己陷入困境的打油詩:「雲裡煙村雨裡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劉松年則是透過進畫途徑受賞進宮的。因此,南宋院體畫派,基本是師徒庇廕、子孫蔭補的體系,且不說水平參差不一,維繫院體的保守格局,才是榮捧「金飯碗」的頭等大事。
從汴梁到臨安,在尋找失落的士人畫家群體時,雖然再也看不到像北宋那樣群星麗天般燦爛,但在南宋仍可以觸控到為藝術燃燒靈魂的若干火炬。
當小山小景平靜地走向院體時,有一個人以在野的否定姿態掀起波瀾了,他就是梁楷。藝術和歷史一樣需要激情,生命的本體是激情而不是意義。梁楷似乎以一人之力儲蓄了一個時代的激情,並將它們全部注入「寫意」的士林精神中,如火山噴發,燃燒沉鬱的南宋畫壇。
據說減筆描創自梁楷,這是一種粗筆寫意線條,在一氣呵成的變幻莫測中,助他完成簡筆人物畫的新意象。與院體傳統的遊絲描、蘭葉描不同,減筆描被賦予一種新寫意精神。
除了梁楷,馬和之的人物畫,也具有鮮明的個性。柳葉描在風中起舞,清風掠過,滿面晉人風雅的香氣,他的〈毛詩圖〉,掀起一股詩經時代、古典的閒雅清朗之風。
梁楷、馬和之的山水畫皆在小景中自化,儘管從馬遠開始南宋小景山水被譏刺為「殘山剩水」,家國不全的時代情緒,卻不管畫家們的意圖如何,總能在江南煙雨微茫中若隱若現,提供給後來者沉思。
這正是南宋畫家們的藝術貢獻,他們紛紛以內在的自我起誓,宣諭藝術是個體性的自覺想像,為人們提供了對藝術本身恢復記憶的路徑。
歷盡千帆仍是少年,家國離亂如山抹一微雲,在歷史的現實激情中漸行漸遠漸模糊,南宋人還得以南宋人的激情將歷史演繹下去。
無論現實給予南宋畫家怎樣的重創,從藝術的角度看「殘山剩水」,邊角構圖帶來鑑賞的新體驗,即豁然疏朗的審美體驗,用董其昌的話說,謂之「簡率」。用水墨表現「留白」,用「留白」表現老莊哲學中的始基,給「無」建立了一個藝術的形式,無中生有,「有」在若明若滅中閃爍,暈染閒逸、率真、散淡的氛圍。總之,南宋山水畫的當下意識,無常不確定的悲劇感,在隨意擷取的小景中氤氳,表達了與北宋山水畫完全不同的意境。
現實中,飽滿與虛無交織,豐盈與無常博弈,南宋的畫家們在內在的充盈激情下,解構了北宋山水畫的造山等級。但思想家憂鬱了,朱熹喊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陸九淵「發明本心」,畫家則僅畫一個山水的邊角,便過濾了無常的焦慮。這個世界有趣的現象很多,比如畫家與理學家,風馬牛不相及的各自表達,就像一條河的兩岸。
文藝復興的挫折──南宋
北宋以來,繪畫藝術的前途,建立在皇家畫院以外,由士人畫以至於文人畫擔待起來。趙宋南渡以後,皇家畫院解體,但院體畫派猶存,畫家們大多以待詔身分圍繞在宮廷上下。「寫意」隨著帶有特定含義的、具有鮮明藝術立場的那一代人逝去而逐漸消沉,同時作為高超而純熟的技術流,寫意普及為院體畫家信手拈來的創作手段,士人寫意畫與院體畫合流,在南宋,寫意既是藝術立場,也是技法流派。
南宋初年,宋高宗麾下,米友仁是特立獨行的,南宋「御前」氾濫之際,唯獨米友仁畫作上不見「御前」字樣,也不見為...
推薦序
從宋畫看「中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原來有其特定的含義,一般指發生在14到16世紀的歐洲人文主義運動,首先出現在義大利,所以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得有個前提──「復興」什麼?
義大利文藝復興已經給出答案,那就是復興「軸心時代」的文明。
而「軸心時代」,不是每個民族都會有的,也不是每一種文化都能到達的,能被軸心時代的歷史光芒照耀的民族是幸運的。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到了一個「軸心時代」的概念,這對於我們認識人類精神發展史和認識我們自己,都具有非常的啟迪意義。他發現,「世界歷史的軸心位於西元前500年左右,它存在於西元前800年到西元前200年間發生的精神程序之中。」在此之間,人類歷史經歷了一次理性的覺醒,覺醒的文明都曾有過一次質的飛躍,且影響至今,故稱之為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是個文明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人類文明進入「軸心時代」,不是只有一條歷史道路,古希臘有古希臘的道路,中國有中國的道路,古印度有古印度的道路,由不同的歷史道路進入「軸心時代」,沿途會形成不同的文明景觀,哲學的、詩化的、宗教的……但奔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人文主義。
我們是這樣認為的,人類歷史不是所有的文明都有文藝復興,只有經歷了「軸心時代」的文明,才具備了文藝復興的前提;人類歷史上,文藝復興也並非只有一次,一個連續性的文明,文藝復興會表現出階段性,反覆或多次出現,比如中國文明。
以歐洲文藝復興為鏡,我們發現中國歷史上不僅有過類似義大利並早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而且作為一個連續性的文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曾多次出現過文藝復興,借用孟子一句話,「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道出了文藝復興的週期性。
歐洲文藝復興是回到古希臘,而中國從漢末至宋代,每一次文藝復興,皆以「中國的軸心時代」為迴歸點和出發點。
依據「軸心時代」這一基本概念來看中國歷史,中國的「軸心時代」大約始於西元前11世紀的周公時代,止於西元前200前後的秦國統一。以「周孔之教」為代表,孔子「吾從周」,開始了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因此,在這80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還可以分出兩個階段,一個是周公時期的理性覺醒,一個是先秦諸子時期的百家爭鳴。
古希臘有哲人,中國有先秦諸子,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先秦諸子,是中國軸心時代一道理性的思想風景線。從先秦諸子開始,理性方顯示了勃勃生機,具有了改造世界的能力。誠如雅斯貝斯所言,那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理性的太陽,同時照亮東西方,希臘哲人、印度佛陀和先秦諸子並世而立,人類還有哪個時期比它更為壯麗?
這一時期,文明在轉型,尤其人類精神,開始閃耀理性光芒,穿透神話思維的屏障,東西方文明都開始從巫術、神話故事中走出來,走向人自己,講人自己的故事,開闢了人類精神生活的理性樣式。
有了軸心時代的理性目標,還要有文藝復興運動的標配,那就是要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產生巨人,一方面要產生思想解放的巨人,另一方面要在藝術與科學的領域,產生藝術創作與科學發明的巨人。
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漢代復興先秦儒學、魏晉以玄學復興老莊思想、宋代則越過隋唐直接追溯魏晉了。
魏晉文藝復興,從清議轉向清談,魏晉人崇尚老莊,從政治優先的經學轉入審美優先的玄學,從名教迴歸自然,儒家道德英雄主義式微,亂世自然主義個體人格美學開啟;隋唐以詩賦取士,賦予政治以詩性,是復興《詩經》時代「不學詩,無以言」的政治文化;宋人越過唐人直奔魏晉,在復興魏晉風度的個體人格之美中產生了山水畫,之後從山水畫到人物畫,到花鳥畫,都出現了一種獨立精神的表達。
14世紀開始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是重啟人類理性的一面鏡子。在以後的時代裡,它成了藝術、文化以及社會品味的基準。用這面具有人文性的鏡子,去觀看11世紀的中國宋代,我們發現,「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竟然比佛羅倫斯還早了3個世紀。
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從文化史角度可看作一個歷史分期,這段從10世紀初開始到13世紀後期結束的歷史,算起來有300多年。元代建立之時,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以此來看宋代文藝復興,或可視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先驅」。
放眼歷史,進化之跡隨處可見,然而,一個民族創造歷史之綜合能力,並非順應王朝盛衰而消長,有時甚至相反。
如王朝史觀,即以漢唐為強,以宋為弱,然終宋一朝,直至元時,王朝雖然失敗,但若以文明論之,詳考此時代之典章文物,就會發現,兩宋時代文藝復興和社會進步超乎想像,諸如民生與工藝、藝術與哲學、技術與商業無不粲然,域外史家謂之「近世」,或稱「新社會」似不為過。考量宋代,無論是以功利尺度,還是以非功利尺度,它都是一個文教國家而非戰爭國家,是市場社會而非戰場社會。美第奇家族憑藉其雄厚的財力,在佛羅倫斯城裡推行城市自治,建立市民社會時,早3個世紀的宋代已透過科舉制,亮出了平民主義的政治立場,並向著文治政府推進。
用定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眼光,瞭望中國宋朝,同樣看到了繪畫藝術貫穿於精神生活的景象,從汴京到臨安,從10世紀中期到13世紀後期,藝術帶來的人性解放,始於「士人群體」獨立人格的形成,他們成為文藝復興的主力。
宋代文藝復興帶來的審美自由,適合藝術蓬勃地生長。有宋一代,藝術上最閃耀的便是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尤其水墨山水畫的興起,成為宋代文藝復興的象徵,而市井風情畫,則描繪了宋代文藝復興的民間社會的新樣式。
繪畫藝術是北宋人文指標的一個審美增長點。山水畫鉅子有李、范、郭、米四大家,趙佶善花鳥,併為宋代文藝復興提供了一個國家樣式。宋代在全盤接收五代繪畫的基礎上,形成了院體工筆與士人寫意的兩大藝術流派,成為北宋人文精神的天際線。
總之,無論「近世」精神數據,還是「文藝復興」的人性指標,它們都以審美為標誌,這應該是一個好的歷史時期了。在一個好的歷史時期進入一個好的文明裡,宋人如此幸運。
從宋畫看「中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原來有其特定的含義,一般指發生在14到16世紀的歐洲人文主義運動,首先出現在義大利,所以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得有個前提──「復興」什麼?
義大利文藝復興已經給出答案,那就是復興「軸心時代」的文明。
而「軸心時代」,不是每個民族都會有的,也不是每一種文化都能到達的,能被軸心時代的歷史光芒照耀的民族是幸運的。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到了一個「軸心時代」的概念,這對於我們認識人類精神發展史和認識我們自己...
目錄
導讀 從宋畫看「中國文藝復興」
我是怎樣進入繪畫史的
中國與古希臘相看兩不厭
兩位後主文藝復興的悲劇
從五代到南宋的筆墨焦慮
文藝復興的挫折—南宋
南宋的畫院夢
南宋畫壇失蹤的群彥
「殘山剩水」的畫格
一個至樂的悲劇身影
宋畫關鍵詞裡的「王孫美學」
後記 寫給美的感謝信
參考書目
導讀 從宋畫看「中國文藝復興」
我是怎樣進入繪畫史的
中國與古希臘相看兩不厭
兩位後主文藝復興的悲劇
從五代到南宋的筆墨焦慮
文藝復興的挫折—南宋
南宋的畫院夢
南宋畫壇失蹤的群彥
「殘山剩水」的畫格
一個至樂的悲劇身影
宋畫關鍵詞裡的「王孫美學」
後記 寫給美的感謝信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