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因中國文化的燦爛而愈發深邃,
中國文化亦因色彩的絢麗而愈發多姿!
▶說起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就一定要談到五行思想!
「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五色相配屬,金木水火土對應白青黑赤黃,色彩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時五色與五行、五方、四時、五帝都取得了相對應的關係。色彩就這樣參與到人類歷史的進程當中了。
▶孔子以禮觀色,又以色明禮,看重的色彩不是空間方位色,也不是視覺印象色,而是人倫社會合於「禮」的象徵色!
孔子的色彩觀對中華民族色彩結構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積極意思和負面效應同時存在。和諧、純正的色彩觀是維護社會秩序的象徵,也是孔子要求君子正顏色、正衣冠的倫理要求的展現。然而過強的倫理象徵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個性色彩的發展和色彩的審美創新。
▶白銀盤裡一青螺——飲食文化中的色彩
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色」、「香」、「味」俱全。「色」被排在首位,足以看出色彩搭配在菜餚烹飪中是何等重要。只有色彩令人悅目了,才會刺激人們的味覺,引起食慾。所以,無論從烹飪的角度,還是從食用的角度,人們在菜餚的色彩搭配上都花了不少心思。對菜餚進行美化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達到食用與審美的和諧統一,就要從原材料、調料、烹調方法等諸多方面下功夫,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山石榴花染舞裙——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縱觀中國服飾史,色彩的內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中國傳統服飾色彩的最初形態是自然色彩,在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的時候,原始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靈感和啟示。考古發現也給予有力證明,紅色是人類最早製造和使用的色彩。北京山頂洞人遺址中那些被染成紅色的礫石、獸牙、貝殼等飾品,還有撒在山頂洞人遺骨周圍的紅色粉末都說明了原始人類對紅色的關注。
本書特色:本書從中國的傳統色彩觀念談起,從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去探尋神秘的色彩文化。儒道佛的本色、文學藝術的創造,甚至傳承至今的民風民俗,無不投射出色彩文化的影子。
作者簡介:
過常寶,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以生動而內涵豐富的教學,曾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學院、臺灣東吳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院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文學和文化,著有《酒文化探源,從神話傳說到酒器藝術:歷史上酒與人、酒與武俠、酒與愛情的糾葛》、《遺珍重現,歷史收藏的藝術與價值:從帝王至文人,收藏如何塑造歷史與文化》、《生肖繹史,十二生肖文化探索與神話解析:十二靈獸的傳奇,從古代符號到現代寓意的傳承與再現》等多部著作。
張明玲,專職作家。
章節試閱
第一節 五色源於五行說
說起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就一定要談到五行思想。「五行說」是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遠的學說之一,中國人的「五色」觀可以說就是五行學說的一部分。所以了解一下五色與五行的關係是很必要的。
由於時間的久遠和文獻的缺失,「五行說」的起源變成了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後人也只能依靠保存下來的殘章斷句來進行推測和猜想,以求能夠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影響至深的「五行說」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它是古人在探索自然和宇宙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認識體系。那麼為什麼是「五行」呢?這裡的「五」是一種觀念性數位,早在殷商時期,已經有了「五方」、「五帝」觀念,當他們有了方位感,分辨出由中心而來的東西南北之後,也就從神祕的大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獲得了安全感。後來,各種紛紜現象的歸納基本上都與「五」相關聯了。如:五禮、五刑、五典、五章、五服等。「五行說」是人們有了定位感之後,真切實在的認識所生活的物質世界的開始。《尚書·洪範》中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通常被認為是原始「五行說」的正式文本。「洪範」的意思就是大法之意,代表天地之大法。此時,五行還沒有與味、色、聲相連繫。之後,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發現和總結,就把對聲、色、味的感受同物質要素連繫起來,形成了一個與五行相對應的系列: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鹹苦酸辛甘;五色——黑赤青白黃;五聲——羽徵角商宮。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生五行」的觀念流行起來,「氣」即「六氣」,以三陰三陽為主,再結合地支,用來說明和推算每年氣候的變化。在《易經》中,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六個月屬陰,六個月屬陽。五天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節,所以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這些不同的氣候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進而產生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那時候的思想家也熱衷於用陰陽觀念去解釋自然現象。西周末年,周幽王當政時期,發生了地震,涇水、渭水和洛水三條河枯竭,岐山崩塌,大臣伯陽甫就認為這是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被打亂了秩序,陽氣下沉、陰氣上浮所引起的災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陰陽與五行的闡述日益豐滿,形成了系統的「陰陽五行說」。
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末年的陰陽學家鄒衍,他在總結吸收原始陰陽和五行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五行生勝」的觀念。這個觀念有兩個部分,一是「五行相生」,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二是「五行相勝」,即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他又用「五行生勝」的觀點來帶動季節、方位和顏色的變化,說明世間萬物在發展變化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和階段性。「土」具有生長萬物的性能,在五種物質元素中居於主導地位,當「盛德在土」的時候,就形成了季夏、中央和黃的顏色;「木」象徵植物,具有生長的性能,當「盛德在木」的時候,就形成了春天、東方和青的顏色;「火」具有熱的性能,當「盛德在火」的時候,就形成了夏天、南方和紅的顏色;「金」可以製造兵器,具有砍伐的作用,當「盛德在金」的時候,就形成了秋天、西方和白的顏色;「水」具有寒冷的性能,當「盛德在水」的時候,就形成了冬天、北方和黑的顏色。透過這樣的闡釋,在觀念上就建立起了一個紛紜絢爛、榮枯有序的世界。
鄒衍把解釋宇宙自然的「陰陽五行說」與人類歷史相貫通,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五德」即「五行」之德用,就是說人類歷史也是依照「五行相勝」的關係,此消彼長,終而復始。依據這一說法,鄒衍認為歷史上的黃帝是土德,其色黃;夏禹以木代土,其色青;商湯以金剋夏木,其色白;周以火剋商金,其色赤。這樣,人類歷史便被納入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的動態變化之中。到這裡,鄒衍的學說就算得上是集大成了,基本上涵蓋了天地、人文的世間萬象,深刻而久遠地影響了中國千百年的文化發展。
在「五行說」的影響下,春秋戰國之際,五色體系基本建立。「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五色相配屬,金木水火土對應白青黑赤黃,色彩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這時五色與五行、五方、四時、五帝都取得了相對應的關係。色彩就這樣參與到人類歷史的進程當中了。最能表現這一點的就是古人的祭祀活動。透過祭祀活動不僅能了解古人對天地自然的崇拜,還能清楚地看到古人對色彩的認識。春秋時期,色彩在祭祀活動中的作用已經非常重要了。據史書記載,無論是方祭還是祭拜五帝都對顏色十分講究。在方祭中,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央黃已經是固定的五方色了。而五帝祭拜中的五帝就是五方色帝,即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除此之外,玉器在祭祀中也很重要,不同顏色的玉器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敬禮天地四方時,要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赤璧禮南、白琥禮西、玄黃禮北。這些祭祀的禮節被後來的歷朝歷代所繼承,變得愈發豐富和完善。據明清兩朝的史料記載,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繼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禮儀極其隆重和繁複。不僅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而且規矩嚴明,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就要予以嚴懲。乾隆四十七年,乾隆皇帝到圜丘壇求雨,發現祭壇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按規定應該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掛了一盞。這三件小事令乾隆皇帝大發雷霆,下令查辦。負責的官員均被革職,更有甚者,革職後被發配新疆贖罪。
總之,五色體系成為中華民族色彩觀的奠基石,色彩與時空取得連繫以後,原本感性、單純的色彩雜糅了人們的思想後,就變得意義非凡了。它們不止具有了觀念性、概念性,更重要的是象徵性。例如,色彩與方位相連後,方位的吉凶就是色彩的吉凶,方位的尊卑就是色彩的尊卑。中央高於四方,那麼中央相對應的黃色就高於四方之色了,黃色的至尊地位就是這樣確立的。這大概就是歷代皇帝所穿龍袍均為黃色的緣由了。當這種象徵一旦被人們接受後,它就會造成維繫社會秩序、保持心理平衡的作用。對色彩的種種說法,都是印證更高的概念的,色彩圍繞著五行,五行由陰陽孳乳,陰陽又自道而來。先民將一切感知對象都納入陰陽、五行的系統之中了。
從此,色彩融入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受到各個政權、各家流派、各種宗教的青睞,從帝王到平民百姓,都對色彩誠惶誠恐,充滿敬畏。
第一節 五色源於五行說
說起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就一定要談到五行思想。「五行說」是影響中國文化最為深遠的學說之一,中國人的「五色」觀可以說就是五行學說的一部分。所以了解一下五色與五行的關係是很必要的。
由於時間的久遠和文獻的缺失,「五行說」的起源變成了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後人也只能依靠保存下來的殘章斷句來進行推測和猜想,以求能夠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影響至深的「五行說」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它是古人在探索自然和宇宙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認識體系。那麼為什麼...
目錄
第一章 色彩與歷史
第一節 五色源於五行說
第二節 皇室御用之黃色權威
第三節 中華民族之紅色情結
第二章 色彩與宗教
第一節 神祕寓於色彩中—儒道佛的本色
第二節 重彩濃墨異風情—唯美唐卡
第三章 色彩與民俗
第一節 兒女情親又結婚—婚娶禮俗用色尚忌
第二節 一片傷心畫不成—喪葬禮俗用色尚忌
第三節 爆竹聲聲辭舊歲—節慶禮俗用色尚忌
第四章 色彩與飲食
第一節 白銀盤裡一青螺—飲食文化中的色彩
第二節 身健體康好放懷—食物色彩與健康
第三節 醉翁之意不在酒—色彩之中看文化
第五章 色彩與服飾
第一節 山石榴花染舞裙—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第二節 最炫依然民族風—少數民族服飾色彩
第六章 色彩與文學
第一節 古色古香韻味長—詩詞歌賦裡的色彩
第二節 紅樓夢裡說顏色—小說裡的那些色彩
第七章 色彩與藝術
第一節 濃妝淡抹總相宜—國畫選彩
第二節 白玉金邊素瓷胎—陶瓷用彩
第三節 歌盡桃花扇底風—戲劇臉譜
第四節 雕梁畫棟美絕倫—建築之美
參考書目
第一章 色彩與歷史
第一節 五色源於五行說
第二節 皇室御用之黃色權威
第三節 中華民族之紅色情結
第二章 色彩與宗教
第一節 神祕寓於色彩中—儒道佛的本色
第二節 重彩濃墨異風情—唯美唐卡
第三章 色彩與民俗
第一節 兒女情親又結婚—婚娶禮俗用色尚忌
第二節 一片傷心畫不成—喪葬禮俗用色尚忌
第三節 爆竹聲聲辭舊歲—節慶禮俗用色尚忌
第四章 色彩與飲食
第一節 白銀盤裡一青螺—飲食文化中的色彩
第二節 身健體康好放懷—食物色彩與健康
第三節 醉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