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乘載著無數情感與思想
從深邃蕭瑟的冬季長河到寒梅傲雪
在逆境中的堅持與等待
每日一首詩詞,鑑賞詩詞之美
在詩意濃厚的文字中尋找到生活的寓意
【寒霜下的詩韻】
在冰封的土地上,詩詞以其獨特的韻律與精湛的意境,橫跨時間和空間,觸動人心。本書精選與冬季有關的古詩詞,從唐詩到宋詞,從輕描淡寫的雪景到深刻描繪的寒冷生活畫面,每一首詩詞都如同一幅精緻的畫卷,將冬天的美麗與嚴酷一一呈現於讀者眼前。這些詩詞不僅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中國古代文化與哲學思想的載體,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社會的深刻感悟。
【溫暖寒冬的心靈之旅】
翻開本書,就好似踏上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讀者將會隨著古代文人的腳步,感受那曾經的冬日時光——或許是在皚皚白雪中一覽眾山的壯闊,或是在瑟瑟寒風中體會孤獨與堅韌的意涵。透過對這些詩詞的解讀和賞析,不僅可以加深對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理解,還能激發對當下生活的深刻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冰冷的冬季不再只是季節的轉換,它成為了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靈魂的觸動,讓人在寒霜凝結的季節中找到溫暖。
【詩詞織築的思想長廊】
本書不僅僅滿足於表面的風景描寫與季節變幻,它更深層地挖掘了冬季所象徵的意義。在詩詞之中,冬天不只是一個背景或季節的象徵,它更是成為了表達人生諸多面相的一個途徑——從凜冬易逝的時光反思到對生命可貴的珍惜,從季節變換中悟出的自然規律到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文人們巧妙地利用冬季特有的景象作為引子,展開一場關於人生、自然、社會的深刻對話。透過這些精選詩詞的閱讀與領悟,讀者有機會進一步洞察到古人對於生命的感悟,與之共鳴,從而開闢出一條自我探索與靈魂昇華的思想長廊。
【文化脈絡探索】
本書更是一次對於中國古典文化與傳統審美的深度探索。作者巧妙地對這些詩詞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故事進行了解說,讓讀者不僅能夠賞析到各個時代對於冬季景象與情感的不同表達,還能深入了解詩詞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這種跨時代、跨地域的深入閱讀不僅豐富了讀者的文學素養,同時也提供了窺探中國古代社會、哲學以及藝術共融的機會。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寄託,將古典文化的智慧與美學延展到個人的生活實踐中。
本書特色:本書不僅是對冬季詩詞之美的一次回顧,更是希望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讓更多人感受那份來自心靈深處的寧靜與溫暖。本書匯聚了古代文人所創作關於冬日的詩文佳作,每天一首,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冬天給予我們反思過去、展望未來的機會,而這些詩詞,如同時光的注腳,記錄了人類對這個季節的情感和想像。
作者簡介:
陳光遠,一位企業集團的副總裁兼商學院院長,擁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和金融專業背景,並擁有金融學研究生學位。憑藉超過21年的工作經驗,陳光遠在戰略制定、建立團隊、拓展業務、風險管理、投資決策和營運管理等方面展現出卓越的能力。他專注於研究宏觀經濟與金融政策,並在等多個行業獲得豐富經驗。
陳秉志,是一位對文學與詩詞情有獨鍾的作家。他以深厚的文學造詣和敏銳的審美眼光,撰寫了許多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專題作品。畢生熱愛詩詞,深信詩詞中蘊含著無數情感與思想,並期望讀者能夠一同感受詩詞之美。
章節試閱
冬日斜陽歲月感懷
十月.孟冬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冬月.仲冬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臘月.季冬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十月
初一
早寒江上有懷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遙隔楚雲端②。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③欲有問,平海④夕漫漫⑤。
注釋
①襄水曲:漢水流經襄陽的轉彎處。②楚雲端:長江中游一帶雲的盡頭。③迷津:找不到渡口,指使人迷惘。④平海:寬廣平靜的江水。⑤漫漫:廣遠無際的樣子。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南飛,江上北風蕭瑟分外寒冷。
我家就在襄水之邊,遠遠望去只隔楚雲之端。
淚水已在客鄉流盡,家人遙看天邊歸來的船。
心中迷惘欲問渡口,夕陽西下江水浩渺廣遠。
賞析
詩人在長安求仕未成,沮喪地離開了長安,孤身一人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遊歷。秋風乍起,樹葉飄落,詩人站在江岸或江面小船上,遙望雲端,情感複雜,思緒迷茫,看到雁群南歸,孤帆駛過,觸發了詩人客中思歸的感情。
首聯葉落歸根,雁群南飛,江上北風,都是秋末冬初的典型景象,點出題目中「早寒江上」的時間、地點。這種事物的轉換、季節的更替,最容易勾發遊子的思鄉之情。
頷聯點明家鄉的具體位置。「襄水曲」和「楚雲端」就地成對,都是指襄陽的地理位置,也十分自然。「襄水曲」即襄陽,古屬楚國,故也稱「楚雲端」。 「遙隔」則指詩人與故鄉遙遙相隔,表現出空間的遙遠,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
頸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思鄉情緒,而且把這種感情加以渲染。詩人將心中的苦楚化作思鄉淚,料想家人也一定在家鄉遙望天邊的歸帆,期盼他回來。此處「孤帆天際看」是巧妙地假託家人的相望,使詩意更為強烈。
尾聯「迷津欲有問」是用孔子問津的典故。當時孔子想從政,問隱士渡口之所在。而詩人本是隱士,卻想入仕,奔走於各地求官不得,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把思歸濃濃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拓展
孔子六十三歲時,在陳蔡絕糧被困七日之後前往楚國。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於是孔子派 前去向兩位隱士──長沮(ㄐㄩ)和桀(ㄐㄧㄝˊ)溺(ㄋㄧˋ)請教渡口的位置。長沮、桀溺不說渡口所在,反而嘲諷孔子,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A.子貢 B.子路 C.顏回 D.子夏
初二
聽彈琴
[唐] 劉長卿
泠泠①七弦②上,靜聽松風③寒。
古調④雖自愛⑤,今人多不彈。
注釋
①泠(ㄌㄧㄥˊ)泠:本指流水聲,此處指清幽的聲音。②七弦:古琴有七條弦,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③松風:一指古琴曲《風入松》;一指琴聲優雅淒清,好像清風吹入松林。④古調:古時的曲調。⑤自愛:我很喜愛。
譯文
七弦琴清幽的曲調悠揚揮伏,靜聽琴聲淒清好似風入松林。
我雖然喜愛這種古時的曲調,但如今人們大多已不彈奏了。
賞析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從對琴聲的讚美,轉而慨嘆古調受冷遇,流露出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的情操以及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
前兩句寫聽琴,突出一個「聽」字。「泠泠」形容琴聲的清幽悅耳,好像「松風寒」一般。「靜聽」二字描繪出聽琴者聽琴入神的情態,從側面描寫琴聲的美妙,聽到「松風寒」之音,詩人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淒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靜謐境界,這樣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發聽者幽清肅穆之感。
後兩句轉入議論性抒情,涉及當時音樂變革的大背景。戰亂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此時「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然而,到了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古琴音樂發展受到一定制約,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
「古調雖自愛」的「雖」字做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反襯出知音稀少,點出主旨。七弦琴的古調雖然高雅肅穆,畢竟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彈了。
拓展
琴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琴弦組成,古琴一般長約 ,面圓底扁,象徵天地,琴身與鳳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一般人聽琴樂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這裡的「靜」還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求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A.二尺八寸五 B.三尺六寸五 C.三尺四寸五 D.三尺三寸三
初三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白居易
離離①原上草,一歲一枯榮②。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③侵④古道,晴翠⑤接荒城。
又送王孫⑥去,萋萋⑦滿別情。
注釋
①離離:茂盛的樣子。②枯榮:枯萎和茂盛。③芳:花草的香氣。④侵:侵犯,侵蝕。⑤晴翠:草木在陽光照耀下對映出的一片碧綠色。⑥王孫:本指貴族子弟,此處指遠方友人。⑦萋萋: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枯萎之後又會新生。
野火無法燒盡滿地野草,春風吹拂下又遍地重生。
遠處的芳草蔓延到古道,陽光下綠色連線至荒城。
又要在這裡送友人遠去,芳草繁茂滿含離別之情。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準備應試的試帖習作。全詩透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前四句都是破「古原草」之題,首句即抓住「古原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狀態,「離離」還是《詩經》常用的起興手法,詩人精準地化用古文,為後文開啟很好的思路。第二句寫野草歲歲循環,生生不息的規律。兩個「一」字重複使用,展現一種年年歲歲循環不已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枯榮」順序是先「枯」後「榮」,指從衰敗到復甦的過程和生機勃勃的氣象,在應試命題中更能拔得頭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單純的概念演變為具體的形象。古原的草就是野草,無人照料,無人看管,任憑火燒風吹,但其具有的頑強生命力令人嘆服。只要春天到來,一場春風化雨,野草又恢復了無限生機。前句寫「枯」,後句寫「榮」,「燒不盡」又與「吹又生」相對,妙句天成,對仗工整,也暗暗流露出詩人此次應試的心境。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則將詩意重點回到「古原」上,以引出題目中「送別」之意。「遠芳」、「晴翠」都寫草,但已經更加具體,青草芳香瀰漫,在陽光照耀下對映出一片碧綠。「侵」、「接」二字是草木生命力在蔓延、擴展的動作描述,「古道」、「荒城」則扣題面的「古原」。結尾又化用《楚辭.招隱士》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點明送別的題意,意境渾然天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拓展
「賦得體」是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的一種詩體,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應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最早的「賦得體」詩是出現在 ,唐代比較出名的賦得體詩有王維、李肱、白居易等人的作品。
A.唐朝 B.南北朝的宋代 C.南北朝的齊代 D.南北朝的梁代
初四
登幽州臺歌
[唐] 陳子昂
前①不見古人②,後③不見來者④。
念⑤天地之悠悠⑥,獨愴然⑦而涕下!
注釋
①前:過去。②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③後:未來。④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⑤念:想到。⑥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闊。⑦愴(ㄔㄨㄤˋ)然:悲傷悽惻的樣子。
譯文
我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我向後望不見後世明主。
想到天地廣闊無窮無盡,倍感悲傷悽惻獨自淚流。
賞析
陳子昂在官場接連受挫,當時他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可以說是唐詩中一首非常獨特而富有意境的詩,人們第一次閱讀時就可以讀懂其中的意思,而這也是詩人的睿智,不必苛求精湛的技巧,卻能鞭辟入裡地揭示出主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來者」是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詩人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不禁悲從中來,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後兩句寫詩人心中的感慨,年少躊躇滿志,如今歷經滄桑,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幾十年,真如白駒之過隙。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所以他才「獨愴然而涕下」,這也是詩人報國之心得不到施展的吶喊。
全詩沒有描寫幽州臺的一草一物,而是直抒胸臆,充分說明詩人內心的孤獨、悲傷和憤慨積壓已久,當面對這蒼茫寬廣的景物時,飽滿的感情瞬間迸發。詩人使用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陳子昂直言敢諫,對武後朝堂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詩人另一首《郭隗》詩雲:「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結合來看,陳子昂的孤獨寂寞與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獨不同;與王安石「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的寂寞不同;也與李白「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孤閒不同,而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抒發自己理想破滅後、弔古傷今、孤獨遺世的落寞情懷。
拓展
幽州臺即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據《戰國策》記載,黃金臺為戰國時期燕昭王所築,為燕昭王尊師郭隗(ㄨㄟˇ)之所。故址約在今河北保定市定興縣高里鄉。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陳子昂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 《登幽州臺歌》。
A.五言律詩 B.七言古詩 C.七言絕句 D.樂府詩
冬日斜陽歲月感懷
十月.孟冬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冬月.仲冬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臘月.季冬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十月
初一
早寒江上有懷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遙隔楚雲端②。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③欲有問,平海④夕漫漫⑤。
注釋
①襄水曲:漢水流經襄陽的轉彎處。②楚雲端:長江中游一帶雲的盡頭。③迷津:找不到渡口,指使人迷惘。④平海:寬廣平靜的江水。⑤漫漫:廣遠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