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應試教育下,青少年的心理挑戰與應對策略
►深度分析發展心理學理論,並提供具體操作建議
►介紹正向心理學技術,協助提升青少年心理韌性
►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透過案例分享實踐方法
全面剖析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有效轉型當今青少年諮商工作!
精神需求×自我中心×行為動機×積極環境
引導父母找出子女優勢,以「旁觀者」的態度突破心防
▎當今應試教育下的心理挑戰
在應試教育體系下,青少年面臨著諸多心理壓力,包括學業壓力、同伴競爭和自我期望。這些壓力源導致了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的高發。本書揭示了這些問題的根源,並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透過對現代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深入剖析,幫助讀者了解青少年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和挑戰,從而為教育者和家長提供更好的指導。
▎從發展角度審視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成功依賴於對其發展階段的深刻理解。作者運用了艾瑞克森等心理學家的理論,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書中探討了如何透過正確的心理干預,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成長中的各個關鍵期。這部分內容對諮商心理師、教師和家長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提供了具體的實踐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心理諮商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問題和專業性問題。書中詳細討論了這些問題的根源,並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此外,還介紹了國外先進的校園心理諮商模式,為國內的心理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借鑑。透過這些對比和反思,讀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並從中獲得啟發。
▎正向心理學在青少年中的應用
正向心理學強調個人優勢的發掘和發展,這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工作尤為重要。書中介紹了正向心理學的基本理念和技術,並展示了如何應用這些技術來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心理韌性。透過案例分析和實踐經驗分享,作者展示了正向心理學在青少年心理諮商中的具體應用方法,為心理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未來方向
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未來充滿挑戰與機遇。書中探討了當前青少年心理工作的趨勢和未來方向,強調了持續學習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透過對正向心理學理念和技術的深入探討,為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鼓勵心理工作者不斷提升專業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從而更好地服務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青少年在應試教育環境下的心理問題及其需求,從發展角度審視青少年心理工作的謬誤。分析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機制,揭示外部因素對其內心的影響。提供專業諮商方法,透過案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闡述正向心理學的實際應用,為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有效轉型給出具體的策略和方向。
作者簡介:
韋志中,心理學者,諮商心理師。畢業於心理研究所,主攻心理諮商與治療。從事心理諮商與心理教育工作20餘年,已出版心理學研究與實踐圖書《因為人生太悲慘,所以需要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的深度解析,6堂正面情緒培育課》、《團體心理學》、《學校心理學》、《幸福干預: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課》等40餘部書籍,發表論文90餘篇。
周治瓊,心理學專家。曾任社工,現為心理治療師。
章節試閱
五、青少年心理需求新舊對比
我們要了解從我們到我們的孩子,對美好生活日益成長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
(一)孩子的精神需求高於過去
一個「五年級」家長跟我說,她小時候最怕被人欺負,怕被孤立,渴望融入群體,並在群體中尋求認可,比如:在合唱團獲得獎項成為她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物質層面,她喜歡的玩具是一把手槍,還喜歡照相,喜歡吃馬鈴薯、番茄,有了這些就很高興,很容易滿足,也很好哄。而到了自己的孩子這一代,他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只要他想,他每天都能吃自己最喜歡吃的菜,玩他最喜歡的玩具,物質的滿足無法讓孩子獲得最大的幸福感。他的需求變得更為豐富,喜歡上網,學習新的資訊技術特別快,會選擇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他的需求更注重精神滿足,這對現在的教育也是一種挑戰。
當然,這樣的不平衡和差異也容易造成更多的誤會。比如:很多家長會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用擔心,只要讀好書就行了,我就想不明白他們怎麼還不開心」、「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就是吃苦吃得太少了,所以太脆弱、玻璃心」,諸如此的推測,讓人哭笑不得。
正視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想當然地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推測和衡量孩子的現狀,這是所有問題解決的前提。當前的青少年是對精神需求要求非常高的一代,這也對我們的心理諮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過去的需求現在依然還在需要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最需要的是自由和父母的認可,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勵。對於「自由」,以前父母不會管束孩子去哪裡做什麼,現在管束和控制得嚴格些,所以,孩子對自由的渴望也是高於我們的。像是其他的尊重、依戀需求,也都是存在的。以前依戀父母的需求可能得不到實現,但是現在的父母會更能關注孩子的依戀需求。以前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及交流方式與現在的父母不一樣,以前的父母可能會說「你這個笨蛋」之類的,當今的父母會注意不給孩子貼標籤,以鼓勵為主。
物質方面,以前渴望更好的,比如:十塊錢的枝仔冰和三十元的雪糕相比,孩子肯定覺得三十元的雪糕更好;但現在的小朋友就不會,他們不會重視特別貴的東西,貴的東西和便宜的東西在他們的印象裡不會有那麼大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喜歡不喜歡,「只要擁有了就開心」。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過去的需求現在依然還在需要,比如:過去精神層面的需求,現在我們還是需要的。有人說智慧時代機器人要代替我們了,也有人認為是代替不了的。人類情感和人格精神層面是千百萬年慢慢演化來的,機器人不可能快速到達這個層面,遙遠的未來或許是可以的,但至少眼前不會。比如:在學校,化學老師可以由機器人擔任,但輔導老師就不能由機器人擔任。老師可以把所有的化學知識及題目都安裝在機器人程式裡,所以複製一個化學老師的課程就可以把所有學生的化學課都教完。但是,學校裡的心理課程,陪伴青少年學生解決煩惱的輔導老師就不一定能比照辦理,因為機器人是刻板的,與人的交流並不是真實的,滿足不了「依戀」、「愛」等情感需求。
原來有些需求現在依然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滿足需求。原來我們的父母經濟層面的部分投入得少一點,情感部分就會投入更多一點。現在的父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經濟層面,對孩子的陪伴就少了,一些孩子明顯因為情感不能滿足而出現問題。有些父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麼這個家庭就跟上時代了。還有很多父母是沒有跟上時代的,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沒有跟上時代。
我在婚姻家庭的輔導中,常提到「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很多離婚、分手或者無法進入婚姻的人群,其實有一個心理不平衡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想要更好的生活,而這個需求沒能滿足。比如:一個人原來回家只需要有飯吃就行了,現在回家還得有人聽他說話,飯還得有味道,做飯的人還得有情感。這就是高要求了,而這個人不具備滿足這個要求的能力,這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個人並不具備滿足這樣生活的能力,這就和一個想發財的人並不具備賺錢的能力是一樣的,但同時又馬上把這個問題歸因到他人身上。因此,我們的婚姻家庭跟親子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在對婚姻的輔導上,我們要更多地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然後跟自己的需求相匹配,使能力與需求相匹配,所以婚姻教育就變得很重要。積極婚姻輔導是「我能做什麼」,而不是「我有什麼問題,對方有什麼問題」。青少年心理工作也是一樣的,我們的反思就在於有沒有圍繞需求,圍繞誰的需求,怎麼樣找到這個需求和不平衡點,找到了這個就好辦了,實事求是進行澄清,孩子的需求滿足了沒有,如果不去滿足,即使找十個諮商師,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這就是青少年工作,把它當成工作,滿足青少年的需求。
(三)澄清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
年輕的家長會有更加不同的看法,一個「九年級」孩子的媽媽跟我說,她認為自己小時候的物質追求比較多一點,想要一些衣服、髮夾、文具、書、書包、娃娃等,冰淇淋十幾塊錢就很貴了,五十元可以買到很多很好吃的零食。精神上需要和同伴在一起玩耍,需要老師的認可。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比較富裕的年代,所以物質追求少,一塊石頭可以玩一天,不太喜歡奢華的東西,如一本書、一些自然材料就可以讓他很開心、很滿足,他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呵護——你是否呵護我、理解我、陪伴我,帶我去旅遊,還能給我自由,是否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信任,是否有家長的陪伴和信任。
我們以發展性的視角、以工作性的性質去做青少年的工作。我們的策略就是圍繞著需求來開展。所以,對於青少年來訪者,我們可以問他,覺得在家庭裡哪些方面沒有得到滿足,哪些是合理的需求,用一個圖表表達出來,讓他自己去澄清。
現在的青少年來訪者,最害怕的就是認為我們是爸爸媽媽請來的幫手,是來教育他們的,沒有站在他們這邊。我們應該站在他們需求的角度,以此作為切入點,所以策略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改變策略。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發展。
比如:一個青少年出現適應性問題,無法跟別人交流,那是他有什麼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壓抑了什麼欲望而出現障礙。當我們找到他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之後,再探討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否定。當孩子說想要爸爸媽媽陪伴,而爸爸媽媽總不能時時刻刻陪伴。我們也要探討這個需求合理的部分在哪裡,不合理的部分在哪裡。
(四)需求與符號的意義
一個十九歲大學孩子的家長,跟我分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暑假孩子回家的時候,許久未見的母子倆還未來得及噓寒問暖,她第一眼就看到孩子那個「奇怪的頭」——孩子把頭髮留得很長,還紮上了一個小辮子。媽媽心裡很不舒服,看著兒子頂著那個「辮子頭」走來走去,滿口的話到了嘴邊又咽下去,好長時間只能強迫自己不去注意孩子的頭。作為一個「六年級生」,她所接受的教育和人生經驗,讓她從內心認為這樣的髮型是怪異的,她很想拿把剪刀把兒子腦袋後面晃來晃去的「小辮子」一剪刀「哢嚓」下來。但理智告訴她一旦這樣做了,十有八九會導致一場家庭戰爭,會破壞她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為了維護家庭和諧,她每天催眠自己、告誡自己,要尊重,要接納,甚至還當著孩子的面誇獎他:「你這髮型……挺……酷的。」兒子大約也看出來母親對他頭髮的複雜情緒,但是裝作不知道,怡然自得地繼續頂著辮子頭我行我素。
這個媽媽想破腦袋都想不通,孩子怎麼會有這樣的需求,怎麼上大學還要耍酷把頭髮留長。現在的孩子到底有什麼需求?
這位媽媽的想法很有趣:不認可,但為了維護家庭和諧還是接納他。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矛盾時,到底是主動地迎上去,和而不同,還是被動地被裹挾著,半推半就地跟上時代。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等到孩子快崩潰了,父母又直接撤退。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大度一點,主動迎合孩子,與孩子交朋友。
很多人實際上沒有跟上時代,像這樣半推半就的家庭還算是有潛力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從自己的原生家庭這座山峰上越過去,超越自我。留辮子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就是表達:我是我自己,不是誰的自己,不是誰的我。我們要盡可能理解符號背後的意義,了解孩子在訴求什麼、表達什麼、捍衛什麼,這就是文化心理。孩子不是非要留這個頭,本來他就只是借一個符號表達一下自己而已,結果我們堅決地要他剪掉,後面有可能會發生不可解除的衝突,然後導致很多的悲劇。
經過交流,我們不斷反思策略。青少年心理輔導是一項工作,它是發展性的,它不僅是家庭教育、諮商與治療。我們在試圖開創一種新的,適合青少年心理發展、心理教育、心理諮商的思想理論和路徑,我們要緊跟社會環境下青少年的需求,找到一種符合當下社會發展階段的策略。這項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關乎社會的未來。
五、青少年心理需求新舊對比
我們要了解從我們到我們的孩子,對美好生活日益成長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
(一)孩子的精神需求高於過去
一個「五年級」家長跟我說,她小時候最怕被人欺負,怕被孤立,渴望融入群體,並在群體中尋求認可,比如:在合唱團獲得獎項成為她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物質層面,她喜歡的玩具是一把手槍,還喜歡照相,喜歡吃馬鈴薯、番茄,有了這些就很高興,很容易滿足,也很好哄。而到了自己的孩子這一代,他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只要他想,他每天都能吃自己最...
目錄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工作簡介
一、當今應試教育下的心理問題
二、從發展的角度看青少年心理工作
三、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偏差」
四、當今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五、青少年心理需求新舊對比
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心理諮商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問題
二、心理諮商的專業性問題
第三章 當代青少年心理特點
一、艾瑞克森關於青春期的研究
二、教育中的「互聯網革命」
三、遊戲背後的心理現象
四、和諧的家庭關係是一堵防火牆
五、青少年行為「問題」背後的心理機制
六、外部的文化動力因素關聯法
第四章 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
一、「還是別人家的小孩好」
二、找出孩子的五個優勢
三、分享做青少年心理工作的感受
第五章 青少年案例分享
一、案例報告
二、案例點評
三、實操技術分享
第六章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
一、自我中心的來源和定義
二、文化引發的「自我中心」
三、成人走出「自我中心」
四、青少年的「自我中心」
第七章 青少年心理工作的路徑
一、「人為的」發展性問題
二、青少年常見的三類問題
三、發展性心理諮商和障礙性心理諮商
四、來自國外學校心理諮商模式的啟示
五、青少年心理諮商的方法
第八章 青少年心理工作的策略
一、青少年心理工作從何處開展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家庭遊戲
四、家庭教育的意義
第九章 陪伴和支持
一、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二、生活即教育
三、何謂陪伴能力
第十章 正向心理學引導下的青少年心理工作
一、正向心理學提供青少年心理工作的理念方向
二、青少年心理工作中的「自信」
三、職業教育的心理內涵
四、正向心理學技術的四大方向
五、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四個方向
六、青少年心理工作面臨轉型
第十一章 正向心理學技術的應用
一、模糊認知模式使思維變得狹隘
二、正向心理學技術
三、正向心理學理念
第十二章 青少年心理諮商實例
一、倫理解釋
二、案例演示
三、案例點評
四、諮商感受
五、重申倫理規範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工作簡介
一、當今應試教育下的心理問題
二、從發展的角度看青少年心理工作
三、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偏差」
四、當今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五、青少年心理需求新舊對比
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心理諮商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問題
二、心理諮商的專業性問題
第三章 當代青少年心理特點
一、艾瑞克森關於青春期的研究
二、教育中的「互聯網革命」
三、遊戲背後的心理現象
四、和諧的家庭關係是一堵防火牆
五、青少年行為「問題」背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