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心理學知識+實用自我調節方法】
掌控情緒×擺脫病態心理×戰勝心靈殺手×重塑自我
解讀強迫症、終結情緒化、矯正障礙人格、關注特殊族群……
在生活中勇往直前,成為美麗人生的創造者!
▎提問環節──讓我們走進未知的心理世界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科學,但它究竟意味著什麼?在這一章中,我們將透過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帶領讀者走進心理學的神祕領域。這些問題包括:「你是否越長大越不快樂?」、「你是否受孩子們歡迎?」、「你有怎樣的故事?」等。這些問題旨在激發讀者思考自己的心理狀況,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情緒自治──做優秀的情緒管理者
情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當的情緒管理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情緒管理者。主要內容包括如何終結情緒化、如何合理地宣洩憤怒,以及如何拒絕語言暴力。本章旨在教導讀者有效地掌控情緒,從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心理自助──告別病態心理
病態心理常常是由長期的壓力和情緒壓抑所引發的。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自助,告別病態心理。內容涵蓋避免種下心理病根、勇於承認自己的自私、如何面對長期壓抑、避免虛榮心膨脹、以及如何解決精神空虛和欲望無法滿足的問題。本章旨在提供讀者具體的自助方法,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心理健康。
▎心靈殺手──戰勝憂鬱與強迫
憂鬱和強迫是兩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它們常常潛伏在我們生活的角落裡,隨時可能向我們發動攻擊。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憂鬱和強迫的成因、表現及其應對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誰製造了憂鬱「病毒」、如何走出憂鬱的陰霾、如何解讀和破除強迫行為及強迫症。本章旨在幫助讀者發現並戰勝這兩個心靈殺手,從而重獲心理自由。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矯正各種人格障礙,從而重塑自我。主要內容包括如何矯正衝動型人格、偏執型人格、依賴型人格、迴避型人格和自戀型人格。本章旨在幫助讀者了解並改變自己的人格缺陷,從而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從容。
▎特別關注──特殊族群心理調適
不同族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面臨特定的心理困擾。在這一章中,我們將特別關注幾個特殊族群的心理調適問題。主要內容包括青春期心理調適、更年期心理調適、失去獨生子女的心理調適和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調適。本章旨在為這些特殊族群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建議,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各自的心理困境。
▎美麗人生──幸福要自己釀造
幸福的生活並非天賜,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打造幸福的美麗人生。主要內容包括不完美也是一種美、如何打破心結向前衝、角度決定世界的面目以及如何練成樂觀。本章旨在激勵讀者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以樂觀的心態創造屬於自己的美麗人生。
本書特色:本書引領讀者探索心理學的世界,針對情緒管理、心理自助、人格障礙、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提供實用的方法和建議。分為七章詳述不同心理問題,從情緒化的控制到病態心理的自我調適,並特別關注特殊族群的心理調適,最終指引讀者重塑自我、迎接美麗人生。作者提出了一套全面的自我心理輔導框架,助人們提升心理適應能力。
作者簡介:
魯芳,心理師、知名心理作家,著有十餘部心理學暢銷書籍,如《治癒心理學》、《人際關係心理學》等,深受讀者喜愛。
章節試閱
心理學究竟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對心理學和心理學家充滿各種猜測,有的人即便好奇,也不敢輕易接觸,總認為和心理沾上邊的都不是什麼好事,甚至還有人很極端地看不起心理有問題的人,對心理學和心理學家也非常排斥。可見,人們對心理學還是存有一定的誤解。
第一,是不是心理學家都知道人們在想什麼呢?人們似乎習慣將心理學家和算命仙畫等號,認為兩者都是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能夠一眼看穿人的內心,透視一切正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實際上,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遠比算命要廣泛,比如人的感覺、知覺、思維、記憶、情緒、性格等,當然也包括特定情況下的內心狀態。而心理學家所研究的就是這些心理活動的規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包括它們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等等。心理學家根據人們外在的情緒表現以及測試結果來推斷其心理特徵。至於人們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心理學家也沒有辦法完全猜測得到。
第二,心理學的地位是得到科學界肯定的。科學一直都是人們心目中尊崇的對象,因為它有十分嚴密的邏輯推理,還有嚴格的實驗操作;但人的心理卻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況且人心總是變幻莫測的,研究人的心理根本沒有一個可靠的定律。此外,很多人對心理諮商有著一定的偏見,認為那些所謂的心理諮商簡直令人失望。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人們對心理諮商抱有瞬間治癒的過高期望,沒有充分認識和正確了解,當結果與現實出現偏差時,自然會感到失望。實際上,心理諮商師幫助個案解決心理問題,是一個漫長且需要互動的過程,它並不是一條立竿見影的心理治癒路途;況且,心理諮商如果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還需要個案的積極配合。
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於1982年正式成為國際科學協會聯合會的成員,這也肯定了心理學在科學界的學術地位。此外,在心理學中,很多研究領域裡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一向都是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相近的,比如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以及心理物理學。如今,從心理學中的實驗控制、統計學分析,到提出結論,各個領域都已經採取了十分嚴格的科學設計,並且有一套統一的科學標準。因而,心理學的研究並不是不可靠的,而是被證明了的真正的科學。
第三,關於心理諮商和心理學的關係。說到心理諮商,一般指的是採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有問題或者需要解決某些心理問題的個案提供心理援助的一個過程。前來尋求幫助的人稱為當事人、個案或來談者,而提供援助、具備專業心理知識的一方稱為心理師。來談者在心理方面出現不適或有心理障礙,那麼他們就可以透過語言或文字等溝通媒介向心理師訴說、詢問,並在心理師提供的幫助和支持下,透過諮商找出引起心理問題的根源,找到癥結所在,以便掌握克服和擺脫障礙的條件和方法,幫助來談者恢復身心健康,提高應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心理諮商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一些發展迅速、工作和生活節奏比較快的大城市中比較受歡迎。心理諮商在這些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各式各樣的心理門診、諮商中心、諮商專線等紛紛出現在眾人的視線內;心理師資格考試制度應運而生,使得心理學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不斷提高。由此,在很多人看來,心理學就是心理諮商。
實際上,心理諮商確實是心理學的一門實際應用學科,也是被更多人所熟知的心理學類別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心理諮商就是心理學。可以說,心理諮商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心理諮商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目的,即幫助更多人更好地認知和適應生活中的種種困擾,尤其在面對心理問題茫然無措時,心理諮商不失為一條比較有效的解決途徑。
第四,關於心理學研究或心理諮商的對象。通常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前去看心理師的人都是心理有問題的人,甚至十分極端地認為這些人都是內心不正常的病人或變態者。或許正因為如此,很多內心不適、出現心理障礙的人都羞於接受心理諮商。但這在西方國家卻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據說,當一個人在生活或工作上出現了問題,心情煩悶的時候,就會跑到自己的心理師的辦公室宣洩一番,之後心情就會好很多,而他們也並不認為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或許這與心理問題的普遍程度有一定的關係。
因而,我們應該調整心態,心理學研究或心理諮商的對象基本上都是正常人,而他們也並不僅限於一個人,還可以是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族群。這些對象一般都是在心理上出現了一些輕微的不適,或者是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倘若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就不在心理諮商的服務範疇之內了,通常都要交由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疾病的相關專家進行診治。
第五,心理學家也是普通的正常人,他們既沒有特異功能,也不會為人催眠。心理學一向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十分神祕而玄幻的東西,而那些研究心理學的人也就被認為是神祕的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他們也是十分正常且普通的人類,只不過他們在心理學這個領域的知識要比我們多得多,就好比科學家在科學領域的研究一樣。
關於催眠,首先發源於18世紀的梅斯梅爾催眠術(認為人的身上可以散發出「磁流」,使他人進入昏睡狀態)。而到了19世紀,英國著名醫生布雷德(Braid James)透過研究得出結論,他認為催眠術就是讓患者凝視著一件發光物體,長時間的凝視引導其進入睡眠狀態;並認為梅斯梅爾催眠術引起的昏睡狀態屬於神經性睡眠,所以稱為「催眠術」,而有關催眠術的內在機制至今依舊是一個謎。
人們總是認為一些懸而未解的現象帶有某種神祕感,因此往往對它們充滿嚮往和濃厚的興趣。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就很擅長催眠術,而他所代表的族群就是心理學家,因而,那些對心理學家還不太了解的人就把催眠術和心理學家連在了一起,認為心理學家總是會催眠。事實上,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心理學家可能會催眠術,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擅長。
總之,關於心理學和心理學家,不應該被人們視為神聖甚至是不真實的領域。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大城市紛紛出現了許多心理諮商機構,就是專門針對那些因為生活和工作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的人提供服務。但許多人還是因為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對心理諮商特別排斥。
鑒於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嘗試著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師。俗話說得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誰能夠像自己這麼了解自己了。所以,你可以不必再被心理問題困擾,做自己的心理師,隨時點醒和開導自己。有時候一個長久以來攪得你心煩意亂的心結,往往只需要一句話就能解開,而你自己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
心理學究竟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對心理學和心理學家充滿各種猜測,有的人即便好奇,也不敢輕易接觸,總認為和心理沾上邊的都不是什麼好事,甚至還有人很極端地看不起心理有問題的人,對心理學和心理學家也非常排斥。可見,人們對心理學還是存有一定的誤解。
第一,是不是心理學家都知道人們在想什麼呢?人們似乎習慣將心理學家和算命仙畫等號,認為兩者都是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能夠一眼看穿人的內心,透視一切正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實際上,這樣的認知是錯誤的。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遠比算命要廣泛,比如人的感覺、...
推薦序
前言
一個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連的。醫學證明,人類有76%的疾病都源自心理,良好的心理狀態勝過一切保健措施,掌握了維持心理平衡與健康的方法,也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近年來,由於心理問題越來越普遍,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並開始積極尋求心理師的幫助。心理師在歐美國家是一種備受尊重的職業,很多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心理師。在當今生活和工作節奏空前加快的時代,誰的心理沒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只是有的人比較輕,有的人比較嚴重罷了。
但再輕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越來越嚴重。日常生活中,也許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條件擁有自己的心理師,即便是心理師,他也不見得完全了解你的全部。而我們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那何不嘗試著做自己的心理師呢?
閱讀本書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潛能成為自己的心理師,一是因為我們不會比職業的心理師智商低,二是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自體修復能力,有些心理問題最終還是要依靠我們的自我修復能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書分為七章:
第一章以若干個問題引領讀者走入神祕的心理世界;
第二章針對人們感到最困擾的情緒問題,拒絕情緒化,拒絕語言暴力;
第三章涉及生活中最常見的病態心理,如果它們出現在你身上,那就嘗試著按書中的方法自我調適吧;
第四章「解剖」兩個最凶狠的心靈殺手──憂鬱與強迫,它們潛伏在生活的角落裡,隨時可能向我們發動攻擊,所以要防患於未然;
第五章涵蓋了現代人常見的六種人格障礙,重塑自我,浴火重生,你將在人生的戰場上勇往直前;
第六章關注的是我們身邊的特殊族群和他們的心理困擾,你是否是其中的一員呢?或許也能從中得到啟發;
第七章寄託著美好的囑咐和誠懇的建議,美麗人生就像一杯醇香的美酒,需要我們自己來釀造,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前言
一個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緊密相連的。醫學證明,人類有76%的疾病都源自心理,良好的心理狀態勝過一切保健措施,掌握了維持心理平衡與健康的方法,也就等於掌握了身體健康的金鑰匙。
近年來,由於心理問題越來越普遍,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並開始積極尋求心理師的幫助。心理師在歐美國家是一種備受尊重的職業,很多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心理師。在當今生活和工作節奏空前加快的時代,誰的心理沒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只是有的人比較輕,有的人比較嚴重罷了。
但再輕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越來越嚴重。日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提問環節—讓我們走進未知的心理世界
心理學究竟是什麼
你是否越長大越不快樂
你是否受孩子們歡迎
你有怎樣的故事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嗎
壓力來自何處
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第二章 情緒自治—做優秀的情緒管理者
終結情緒化
憤怒向誰宣洩
拒絕「語言暴力」
第三章 心理自助—告別病態心理
別種下心理病根
你敢承認自己自私嗎
長期壓抑滋生病態心理
別讓虛榮心膨脹
精神空虛是誰的錯
慾壑難填為哪般
第四章 心靈殺手—戰勝憂鬱與強迫
誰製造了憂鬱「病毒」
走出憂鬱的陰霾
匪夷所思的強迫行為
解讀「強迫症」
破除「強迫魔咒」
第五章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礙
矯正衝動型人格
矯正偏執型人格
矯正依賴型人格
矯正迴避型人格
矯正自戀型人格
第六章 特別關注—特殊族群心理調適
青春期心理調適
更年期心理調適
失去獨生子女的心理調適
單親家庭子女心理調適
第七章 美麗人生—幸福要自己釀造
不完美也是一種美
打破心結向前衝
角度決定世界的面目
「樂觀」是可以練成的
前言
第一章 提問環節—讓我們走進未知的心理世界
心理學究竟是什麼
你是否越長大越不快樂
你是否受孩子們歡迎
你有怎樣的故事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嗎
壓力來自何處
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第二章 情緒自治—做優秀的情緒管理者
終結情緒化
憤怒向誰宣洩
拒絕「語言暴力」
第三章 心理自助—告別病態心理
別種下心理病根
你敢承認自己自私嗎
長期壓抑滋生病態心理
別讓虛榮心膨脹
精神空虛是誰的錯
慾壑難填為哪般
第四章 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