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疾病概論
任務一 動物疾病的概念和特點
(一)什麼是動物疾病
一般認為,動物疾病是指動物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損傷和抗損傷過程。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體內各器官組織之間、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對穩定破壞、平衡失調,表現為一系列機能、代謝、形態變化,臨床出現一系列症狀和體徵,造成生產能力下降,經濟價值降低的現象,稱為疾病。
疾病是相對於健康而言的。所謂健康,是指動物機體內部的結構和功能完整而協調,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各系統、各器官、各組織細胞之間的活動相互協調,保持著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同時機體與不斷變化的外環境保持協調(即穩態)。
疾病過程中,在致病因素對機體損傷的同時,機體也會調動一切抵抗力量進行抗損傷反應。損傷與抗損傷的對比關係,決定了疾病的發展與恢復。因此要採取適當的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造成的損傷,增強機體的抗損傷能力,「扶正」與「祛邪」並舉,促使機體向健康方向轉化。
(二)動物疾病的特點
1.疾病是病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 任何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雖然有些疾病的病因到目前為止尚未能發現,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認識水準的提高,這些疾病的病因也終將會被揭示。同時,疾病的發生又與機體本身抵抗力、誘發疾病的條件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只有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原因,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疾病。
2.疾病是損傷和抗損傷矛盾鬥爭的過程 當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產生損傷時,也激發了機體的抗損傷反應。例如創傷後的癒合作用,感染時的炎性細胞浸潤。損傷和抗損傷貫穿於疾病的全過程,雙方力量的消長決定了疾病的恢復(痊癒或死亡)。如果在這一矛盾鬥爭過程中,抗損傷反應占優勢,則大多不以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即使出現,症狀也較輕微;若致病因素產生的損傷過程占優勢,機體的組織器官就會出現一系列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變化,疾病逐漸惡化甚至導致死亡。
3.疾病是動物機體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動物健康的象徵是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和體內各器官系統的精密協調。疾病發生時,機體的穩態將會被破壞,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也將發生變化,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平衡失調,機體處於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中(如炎症中的發燒、白血球增生;缺氧時心跳、呼吸加快),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4.疾病的象徵是生產性能和經濟價值降低 患病時,動物的產蛋量、產乳量、產肉率,以及動物的繁殖、使役能力等均會下降,甚至包括觀賞動物的觀賞性能都會明顯降低。
5.疾病是完整統一機體的反應 畜禽機體是一個完整個體,任何疾病都可以表現為以局部或全身為主。二者在疾病過程中能相互影響,並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局部疾病總是受神經與體液調節因素的影響,同時又透過神經和體液因素而影響到全身,引起全身功能和代謝變化。局部病變可以引起全身反應,如心臟衰竭可導致全身瘀血,腎炎可引起全身水腫;全身疾病可以在局部表現,如豬瘟導致脾邊緣梗塞,口蹄疫形成虎斑心;某一器官病變可影響另一器官,如慢性支氣管炎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神經損傷可導致局部肌肉萎縮等。在觀察組織器官病變、分析疾病時,應從整體的、相互連繫的觀點出發,辯證地處理好疾病過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關係。切不可只注意局部,忽視全身,那樣就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泥潭。
6.疾病是一個有規律的發展過程 疾病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變化,這是我們認識疾病的基礎。這些變化之間往往有一定的因果連繫。掌握了疾病發展變化的規律,不僅可以了解當時所發生的變化,而且可以預計它可能的發展和恢復,及早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三)病理過程及病理狀態
1.病理過程 是指存在於不同疾病中但具有共同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變化特點。它本身無特異性,但它是構成特異性疾病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例如,肺炎、腦炎以及所有其他炎症性疾病,都是以炎症這一病理過程為基礎構成的,都可以表現為發燒、白血球增多等。病理過程可以局部表現為主,如血栓形成、栓塞、梗塞、炎症等;也可以全身反應為主,如發燒、休克等。一種疾病可以包含幾種病理過程,如大葉性肺炎時含有炎症、發燒、缺氧甚至休克等病理過程。
2.病理狀態 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狀已經消失,致病因素對機體的損害作用已經停止,但是機體的功能、代謝障礙和形態結構的損傷並未完全康復,往往留下某些持久性的、不再變化的損傷殘跡。病理狀態常是病理過程的後果。例如燒傷後的皮膚疤痕,關節炎後的關節強直,慢性豬丹毒引起的贅生性心瓣病變等。有些病理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病理過程。如風濕病導致的心瓣膜改變是一種病理狀態,當心臟負荷過度增加時可轉化為心臟衰竭,這就是病理過程。
任務二 病因
病因包括致病原因和條件兩方面的因素。其中,原因是引起疾病的必備條件,是指那些能引起疾病並導致該疾病特異性的各種因素,如化學毒物、致病微生物等,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條件是指除原因外,其他同時存在的與疾病發生有關的因素,可促進或阻止疾病的發生,包括動物畜別、個體差異及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等。原因在一定的條件下發揮致病作用,凡能促進疾病發生的條件因素稱為誘因,如飢飽不勻、飼養管理不良等。
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分兩大類,即來自外界環境中的致病因素(外因)和機體內部的致病因素(內因)。
一、外因
(一)生物性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各種微生物(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螺旋體等)和寄生蟲(原蟲、蠕蟲等),是引起動物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它們可引起各種傳染病、寄生蟲病、中毒病和腫瘤等疾病。
生物性因素致病作用較複雜,主要透過產生外毒素、內毒素、溶血素和蛋白分解酶等引起機體病理損傷,其致病作用具有一些共同特點。
1.對動物機體的作用有一定的選擇性 主要表現為對易感動物的種屬、侵入門戶、感染途徑和作用部位等有一定的選擇性。如兔不感染豬瘟,狂犬病毒只能從破損的傷口進入,雞的法氏囊病毒主要侵害法氏囊,而其他組織器官通常不發生病變。
2.具有傳染性 患病動物可透過排泄物、分泌物、滲出物等將病原體排出體外,透過多種途徑傳染給其他易感動物,從而造成疾病的傳播和流行。
3.有一定的潛伏期 病原微生物從侵入機體開始到出現臨床症狀都需要經過一定的潛伏期。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其潛伏期長短不盡相同。如雞的新城疫潛伏期為3~5d,豬瘟的潛伏期為5~7d,但有的可長達21d,人的狂犬病潛伏期平均為30~60d或更長,豬乙腦的潛伏期為3~4d。
4.致病作用具有持續性 病原侵入機體後,只要未被機體消滅或清除,就能在體內生長、繁殖並產生毒素,持續發揮致病作用。
5.有一定的特異性 不同的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之後,都可產生相對恆定的潛伏期,比較規律的病程和特異性的病理變化(如豬瘟的腸鈕扣狀腫,豬丹毒的皮膚乾性壞疽)與臨床症狀,同時還引起機體特異性免疫反應。
6.疾病發生與機體免疫、抵抗力有關 動物的免疫、抵抗力決定著機體是否發病。當機體防禦功能、抵抗能力都強時,雖有病原體的侵入也不一定發病;相反,當機體抵抗力低時,即使平時沒有致病能力或毒力不強的微生物也可引起發病。
(二)化學性致病因素
化學性致病因素是指對動物具有致病作用的化學物質。它可以來自動物體外,稱為外源性毒物,包括農藥、化學產品、重金屬、有毒植物等;也可來自體內,稱內源性毒物,如腎功能不足引起的尿毒症,腸內容物腐敗產生的有毒物質等。凡是由化學毒物引起的疾病,統稱為中毒。根據性質,化學性毒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1.無機毒物 主要有酸、鹼、重金屬鹽等,這些物質作用於機體時能使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發生變化,引起組織變性、壞死,導致器官功能障礙。
2.有機毒物 包括醇類、醚類、氯仿、有機磷農藥(敵百蟲、敵敵畏、樂果)、酚化物、氰化物、有機汞、有機砷以及動物毒液等。
3.工業毒物 工業「三廢」中含有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常引起環境汙染,進而造成動物中毒。
4.植物毒素 如蕨科植物、櫟樹葉等。另外,飼料使用不當也可發生中毒,如用調製不當的白菜餵豬,可發生亞硝酸鹽中毒;用嫩高粱葉和亞麻葉餵家畜,常在體內水解為毒性強的氫氰酸。植物毒素是家畜飼料中毒的主要原因。
化學性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比較複雜,有的直接損傷細胞組織,有的引起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有的破壞機體的酶系統。化學性致病因素共同的致病特點有:①有些化學物質對機體組織、器官的損傷有一定選擇性,如四氯化碳主要引起肝細胞的變性和壞死(肝毒),一氧化碳主要作用於紅血球使其失去攜氧功能(血液毒),氫氰酸主要導致細胞內呼吸障礙(細胞毒);②除慢性中毒外,化學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一般都有較短的潛伏期;③化學性致病因素的作用通常取決於化學物質的性質、劑量和吸收速度,同時與動物的種類、性別、年齡、營養狀況、個體反應性以及飼養管理條件等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