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妳到底在想什麼?
◎想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卻無從下手?
◎青春期的情緒就像天氣變化多端,好難溝通?
心靈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不可或缺
幫助孩子在人生的每個關卡都找到內心的力量
【兒童情緒的重要性與理解】
兒童的情緒發展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情緒反應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還關係到他們的社會行為和學業表現。本書將介紹情緒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探討如何理解情緒的本質,以及家長和教育者為何需要具備敏銳的情緒識別能力。通過對情緒基本概念的掌握,家長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兒童的情感需求,並在育兒過程中做出更恰當的反應和指導。
【兒童情緒的階段性發展與挑戰】
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的情緒也呈現出階段性發展的特徵。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情緒的主要表現及挑戰。了解這些特徵不僅有助於家長和教育者及時識別兒童的情緒需求,還能幫助他們應對在各個成長階段可能出現的情緒困難,幫助家長理解如何在不同階段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情緒發展。
【情緒調節的實踐與策略】
情緒調節是兒童情緒發展中的一項核心技能,也是家長和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別關注的部分。本書將介紹情緒調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並提供具體的策略來幫助兒童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包括如何應對兒童的哭鬧、害怕或憤怒情緒,如何把握干預的最佳時機,及如何鼓勵兒童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延遲滿足並展現出更大的情緒控制力。
【情緒教育的實踐應用與未來展望】
在情緒教育的實踐中,如何創造一個允許兒童自由表達情緒的環境,是成功的關鍵。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應用所學的理論和策略,並提供具體建議來幫助家長和教育者支持孩子的情緒成長。這些方法將為家長和教育者提供一個實用的框架,幫助在教養過程中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情緒健康與整體成長。
本書重點:本書聚焦於兒童情緒的認識與調節,旨在幫助家長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並引導兒童的情緒發展。書中探討了從嬰幼兒期到青春期的情緒特點,強調情緒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重要性。透過分析兒童的基本與複合情緒,提供了具體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家長辨識並有效管理兒童的情緒反應,以促進兒童健康的情感發展和心理成長。
作者簡介:
呂建華,心理學碩士、心理諮商師。曾參與兒童、青少年心理支持公益活動,活動期間服務兒童、青少年累積700人;曾擔任高中輔導中心教師,個別諮商和團體輔導時長超過1000小時。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認知情緒
第一節 辨識兒童的情緒
嬰兒出生後會發出啼哭的聲音,詩人將此描繪成「人生,從自己的哭聲開始」。然而每個父母都知道,這個啼哭的聲音,並不是嬰兒在表達悲傷和難過的情緒,它背後有著生理學的原理:嬰兒出生後第一次呼吸,胸廓伸張,氣體吸入排出的過程衝擊了嬰兒的聲帶,因此產生哭聲。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逐漸掌握了辨識嬰兒情緒的能力。從嬰兒的表情、聲音特點、時間判斷嬰兒是在表達生理需求還是在表達舒適與否。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還需要隨時判斷兒童情緒的真假,到底是傷心委屈的欲哭無淚,還是純粹誇張的「雷聲大,雨點小」。父母和成人養育者判斷與辨識兒童情緒是否發生,通常依據的是與兒童相處過程中的經驗。然而經驗判斷受到與兒童相處時間的長短,以及相處時的關注程度影響。當孩子來到學校、當孩子在戶外玩耍、當孩子結交了朋友、當孩子觀看了影片或者故事,孩子的情緒反應和表現往往會超出父母和成人養育者的已有經驗。這時可能會發生誤判。
其實,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是當人類接觸到客觀事物時所產生的態度感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完整的情緒感受過程由三個部分組成:主觀感受、生理喚醒和外在行為。當情緒發生時,人們會產生一種主觀感受,從主觀角度表達出此刻的情緒感受是正向愉悅,還是負向悲傷;與此同時,還會有生理的變化,血液循環、呼吸心跳、肌肉神經都會不受控制地發生種種變化;此外,情緒還會伴隨外在行為,如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情緒的三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不論成人還是兒童,只有其一或者其二的部分發生,都不是真的情緒。因此,在辨識兒童的情緒時,可以觀察兒童這三個方面的情況。
情緒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觀感受,也就是情緒感受。不同的事物引發不同的情緒感受,同一個事物有時會引起不同人的相同感受,有時會引起不同人完全相反的情緒感受。通常情況下,情緒的主觀感受由人們的自我報告表達出來。從嬰兒階段開始,在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時候,嬰兒會用笑容和哭聲表達主觀的感受。到了兒童階段,兒童逐漸使用語言表達當前感受到的是愉悅或是悲傷。父母會在對話中詢問兒童「是不是很生氣?」、「是不是有點孤單?」因此,父母很容易掌握很多兒童喜歡的和厭惡的事物,在必要時會用來與兒童溝通以達到某種目的。例如,冰淇淋、蛋糕、遊樂場等會引起兒童的正向情緒;牙醫、黑暗、責罵等會引起兒童的負向情緒。
由於主觀感受來自於兒童的自我報告,有時也導致成人養育者對兒童的情緒判斷並不準確。因為每個人的情緒主觀感受標準不相同。同一個班級裡的兒童,年齡一致,聽到教師宣布要打預防針的時候,都會緊張,如果讓他們按照0~10分的緊張程度評分,評分結果不盡相同。即使給出同樣分數的兩個兒童,他們之間的緊張程度也不能簡單地被評定為是同等程度。因為每個兒童對緊張的感受和承受程度是不同的,承受程度高的兒童自評分數可能會低,承受程度低的兒童自評分數可能會高。這也使得父母或者成人養育者有時對兒童報告的情緒主觀感受產生疑惑,為什麼這麼小的刺激,會讓兒童有這樣激烈的情緒,是否是兒童在誇大?為什麼這麼大的刺激,兒童反而沒有預想中劇烈的情緒反應,是否兒童情緒感受遲鈍?即使由於同樣的情境背景(教師宣布要打預防針),導致同一個班級的兒童產生焦慮情緒,對於每個兒童而言,誘發焦慮的具體刺激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兒童是因為害怕打針的疼痛而緊張;有的兒童是因為不理解預防針是什麼而對未知的緊張;有的兒童是因為身邊的同學們都在緊張被感染而緊張。而對於同一個兒童,在不同的時間點和地點,要打預防針所導致的緊張程度也會有所變化。譬如,兒童和信任的父母或成人養育者在一起,兒童第一個打預防針和最後一個打預防針的狀態是不一樣的等等。人們的情緒主觀感受因人而異,尤其是對情緒主觀感受更加敏感的兒童,使得在辨識兒童情緒時有很大的難度,尤其不能夠單純地從語詞的表面意義判斷,還需要父母和成人養育者結合更多的資訊綜合判斷。
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有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情緒主觀感受與需求和動機有很大的關聯。這代表著凡是符合人們需求的事物,引起的是肯定的、正向的情緒;那些不符合人們需求的事物,引起的是否定的、負向的情緒。儘管無法從兒童的表述中簡單判斷,但是,如果兒童表達出某種情緒感受,父母可以考察和評估誘發情緒的事物與兒童的需求和動機之間的連繫,判斷其是否符合邏輯,以協助辨識和理解兒童的情緒。
情緒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生理喚醒,主要是指情緒發生時伴隨的身體內部的變化。很多研究人員發現,當情緒發生時,人們的體溫、心跳、血壓、呼吸頻率、內分泌、肌肉等都會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不受主觀意識控制,是身體在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下發生的。因此,情緒生理喚醒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論兒童還是成人,都會發生。
已有研究顯示,恐懼會使外周血管收縮,心率和血壓上升,口腔發乾,毛髮直立(即起雞皮疙瘩);憤怒會使心率和呼吸頻率增加,手指溫度上升,比較容易出現短暫的心肌缺血(如憤怒引發心臟病);焦慮時人體的心率和血壓上升,呼吸快速、不規律,皮膚電導上升等等。儘管不同的情緒會有不同的生理喚醒和變化,但是所喚醒的生理指標多有雷同,比如,焦慮和愉悅都會引起心跳加速,憤怒和恐懼都會提高呼吸的頻率;憤怒和幸福都會帶給上肢某種生理變化,體溫上升;沮喪和悲傷都會使下肢的活動減少,腿和腳出現麻木等。兒童和成人的生理指標隨時都在變化,用於調節人體適應環境中的溫度、溼度、含氧量等,當情緒發生,這些生理指標會迅速地發生變化,有時並不需要藉助儀器也清晰可見。研究人員發現,不同情緒的生理喚醒由於相互重疊,是不能準確區分不同情緒的每種生理變化的,但是不同情緒在同一個生理變化上的喚醒程度是明顯不同的。這意味著,如果只是根據生理變化的情況,無法準確反推當前的情緒種類,但是可以知道當下的情緒強度,甚至可以透過提高或者降低某個生理變化,達到緩解情緒強度的目的。因此,成人養育者無法單純地以生理變化來定義兒童的情緒,但是可以根據不同情緒的生理喚醒程度,了解每種情緒對兒童的身心影響,獲得兒童情緒的調節方法。
第一章 認知情緒
第一節 辨識兒童的情緒
嬰兒出生後會發出啼哭的聲音,詩人將此描繪成「人生,從自己的哭聲開始」。然而每個父母都知道,這個啼哭的聲音,並不是嬰兒在表達悲傷和難過的情緒,它背後有著生理學的原理:嬰兒出生後第一次呼吸,胸廓伸張,氣體吸入排出的過程衝擊了嬰兒的聲帶,因此產生哭聲。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逐漸掌握了辨識嬰兒情緒的能力。從嬰兒的表情、聲音特點、時間判斷嬰兒是在表達生理需求還是在表達舒適與否。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還需要隨時判斷兒童情緒的真假,到底是傷心委屈的欲哭無淚...
推薦序
前言
如果問一個兒童,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不論他的回答是「還不錯,今天滿開心的」,還是「別提了,今天很倒楣,被老師罵了」,抑或是「還可以吧,也沒有什麼事,滿普通的」,提問者總會從他的表情、語氣和動作中,接收和領悟出一種情緒,來判斷他的真實感受。這種方法不僅適用在兒童身上,也同樣可以用於判斷成人的真實感受。因為情緒與生俱來,也伴隨終生,從剛出生的嬰兒到耄耋老人,每個人都會產生情緒。情緒更真實地反映人們的感受,同時也在影響人們的行為。正向的情緒(如開心、愉快、滿足等)可以帶給人們正向的感受,提高學習能力和活動能力,促進人際交往和身心健康。負向的情緒(如憤怒、痛苦、憂傷等)則降低人們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社會適應程度和身心健康情況。
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尤其以兒童的情緒狀態為關注的焦點。家長和學校教育者希望能夠運用各種理論技巧,從更早的階段辨識和調節兒童的情緒狀態,消除兒童的負向情緒,全面了解兒童的感受,從而引導兒童正確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和調節情緒,更好地成長。
人類接觸到客觀事物時所產生的態度感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就是心理學中對「情緒」的定義。人類和動物都會產生情緒感受,情緒簡單又複雜。家長能夠很快捕捉到孩子的情緒變化,但是大多數時候難以理解孩子當下情緒發生和變化的原因。孩子需要時隨時保持開心和愉悅嗎?如果孩子總是很平淡地對待發生的事情,是孩子太遲鈍嗎?當孩子哭鬧、害怕、大發脾氣的時候,有最佳的調節時機嗎?什麼時候採取強制策略?什麼時候採取妥協策略?有沒有兒童情緒調節的關鍵期?怎麼讓孩子不這麼自私?怎麼鼓勵孩子更勇敢果斷一些?
關於兒童情緒,心理學和教育學領域有很多的研究與探索,要解答上述這些問題,首先需要認知和了解情緒的特點,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和怎麼發展的。情緒伴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它與孩子一起長大。與其說家長和教育者是在引導孩子馴服它,不如說是在鼓勵孩子結交它。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就是在養育孩子的情緒。喜、怒、哀、樂,嫉妒和自豪,悲痛和興奮,都是孩子需要感受的。每種情緒不止一種功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都不可缺少。兒童的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都不可避免,沒有人從未悲觀,也沒有人能夠永遠樂觀。
本書將分享關於兒童情緒的發生、發展、調節等方面的內容,協助家長和教育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更多的角度認知和理解兒童情緒,發現更多與兒童的各種情緒相處的方法。
前言
如果問一個兒童,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不論他的回答是「還不錯,今天滿開心的」,還是「別提了,今天很倒楣,被老師罵了」,抑或是「還可以吧,也沒有什麼事,滿普通的」,提問者總會從他的表情、語氣和動作中,接收和領悟出一種情緒,來判斷他的真實感受。這種方法不僅適用在兒童身上,也同樣可以用於判斷成人的真實感受。因為情緒與生俱來,也伴隨終生,從剛出生的嬰兒到耄耋老人,每個人都會產生情緒。情緒更真實地反映人們的感受,同時也在影響人們的行為。正向的情緒(如開心、愉快、滿足等)可以帶給人們正向的感受,提高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認知情緒
第一節 辨識兒童的情緒
第二節 區分兒童的情緒
第三節 發揮兒童情緒的功能
第四節 兒童情緒的科學觀
第二章 情緒與兒童一起長大
第一節 0~3歲嬰幼兒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二節 3~6歲學齡前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三節 6~12歲小學階段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四節 青春期早期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五節 情緒智力、情商與智力
第三章 「教養」情緒—兒童情緒的調節
第一節 父母元情緒
第二節 和情緒成為朋友
第三節 向情緒坦誠心事
第四節 情緒調節ABC理論
第五節 留出兒童和情緒的相處空間
第六節 讓情緒「動」起來
第七節 延遲滿足與情緒調節
第八節 情緒化學習與情感化學習
第四章 兒童的基本情緒
第一節 快樂—笑起來的祕訣
第二節 憤怒—我擁有火山的開關
第三節 悲傷—我也會因為失去而難過
第四節 恐懼—害怕和勇敢都是學來的
第五章 兒童的複合情緒
第一節 焦慮—焦慮並不存在
第二節 依戀與愛—其實不只愛你
第三節 敵對—需要一個敵人
第四節 憂鬱—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第五節 自我意識情緒—誰才最了解我
第六章 情緒的特殊情況
第一節 突發性特殊事件中的情緒
第二節 心理異常狀態中的情緒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情緒
結語
前言
第一章 認知情緒
第一節 辨識兒童的情緒
第二節 區分兒童的情緒
第三節 發揮兒童情緒的功能
第四節 兒童情緒的科學觀
第二章 情緒與兒童一起長大
第一節 0~3歲嬰幼兒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二節 3~6歲學齡前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三節 6~12歲小學階段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四節 青春期早期兒童的情緒發展特點
第五節 情緒智力、情商與智力
第三章 「教養」情緒—兒童情緒的調節
第一節 父母元情緒
第二節 和情緒成為朋友
第三節 向情緒坦誠心事
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