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日刊(1932-1941),前身為《臺灣靑年》、《臺灣》、《臺灣民報》等刊物,其提供創作、論述空間,傳播、鼓吹各種思潮,堪稱當時「臺灣人的唯一喉舌」。
《臺灣新民報》原刊為日文,國立臺灣文學館以復刻本為基礎,進行原文判讀、打字、翻譯、注解,分別編印《原文校注》及《華文譯注》兩種版本,充分展現官方、學界與民間三方通力合作的成果,讓臺灣文學的樣貌更豐富、多元,也讓臺灣文學的推展及臺灣文學史的建構更細緻、深入且寬廣。
《臺灣新民報》為日治時期唯一臺灣人獨資經營的報紙,亟欲從「臺灣人觀點」為人民喉舌。現存資料顯示,從1933年11月19日起,《臺灣新民報》於週日以附錄的形式增加了家庭版和兒童版,1939年11月25日之後更進一步增加了晚報,並持續至1940年5月25日,充分展露欲將讀者範圍由知識份子擴散至家庭,並向下扎根至兒童的企圖。
由於《臺灣新民報》從週刊改為日刊,也順勢提供「長篇連載小說」得以蓬勃發展的舞台。本次整理翻譯出的「長篇連載小說」有:林理基〈島之子〉、林敬璋〈悲傷的天鵝〉、賴慶〈女性悲曲〉、小栗蟲太郎〈大陸一代娘〉、邦枝完二〈七色的天空〉。惟因資料佚失或檢閱制度之故,這些小說皆只剩斷首去尾之姿,然而臺灣總督府檢閱的痕跡,卻反而在這些破碎的小說中赤裸呈現。《臺灣新民報》發行後的第一部小說——林理基〈島之子〉連載21篇後就遭禁,從其間的塗銷等痕跡,可以淸楚看到《臺灣新民報》與總督府間的攻防拉扯。
除文學作品外,也可從本書一窺臺灣近代美術史部分面貌。錦鴻生的〈第三屆獨立美術展觀後感〉、〈評臺展〉等一系列的評論,是近代美術發展的重要研究資料。値得一提的是,顏水龍為賴慶的〈女性悲曲〉連載繪製了一連串插畫,見證了當時文學家與藝術家在《臺灣新民報》的協作,因此特別收錄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