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親情、友情、愛情,一顆顆真心實意
師長、文友、弟子,一段段惺惺相惜
繫獄、流放、墾荒,一場場危厄橫逆
蘇軾一步步走過64年驚險又精采的日月
與何人相遇,皆是因緣
以蘇軾的人際社交圈為觀察點,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從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米芾、秦觀、黃庭堅等眾多北宋人物入手,立體地展現蘇軾與大宋三十多位文化精英的命運交織和人生糾葛。細緻地按照時間脈絡,結合蘇軾所處的境況際遇,解讀其詩詞作品。
透過蘇軾與家人、師友、知己、政敵、弟子等人的社會交往,可一覽北宋文人圈的藝術生活,窺見「烏臺詩案」牽涉的諸多往事,充分了解其人格魅力和豐富的一生。
「群狼環伺,步步驚心」的北宋政治中,細看蘇軾如何展現「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哲學。
「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蘇轍
「如果自己要去古代旅行,會和蘇東坡一起去。」──余光中
隨書附「天下第三行書」北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全幅大拉頁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万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
1082年,蘇軾於黃州東坡雪堂寫下的二首詩,此帖行書筆法自由,是他平生最得意的書法作品,被稱為「蘇書第一」。此詩為其人生低谷的記錄,見證了以「心似已灰之木」的無欲無求,克服生命的低盪錘鍊,「身如不繫之舟」自適於天地之間。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精品
原作尺寸:長34.2公分×寬199.5公分
拉頁尺寸:長21公分×寬54.4公分
作者簡介:
郭瑞祥
著名文史作家,專注於古典文化和歷史創作。
近年來主要耕耘於宋史領域,已出版《大宋文官:變法視角下的宋朝士大夫觀察》、《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一看就停不下來的宋朝史》、《辛棄疾傳》、《李清照》等十餘部作品。
章節試閱
蘇軾這一生
古往今來,蘇軾無疑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才華橫溢的文藝天才,是受讀者擁護的智慧人物。
暫且拋開蘇軾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成就,單從經歷來看,蘇軾的人生跌宕起伏,生與死、貧與富、順與逆、南與北、信任與攻訐、朋友與敵人、朝堂與江湖、繁華與荒蕪、豪邁與多情,交織錯雜,起落不定,足以構成蕩氣迴腸的樂章。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一○三七年一月八日),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縣。這是個典型的鄉紳之家;爺爺蘇序是個快樂逍遙的農村老頭,好喝酒卻經常喝得爛醉,不讀書卻能謅幾句詩;父親蘇洵二十五歲才懂得發憤讀書,熱衷功名卻屢考不中;母親程氏是青神縣的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又能相夫教子。
良好的遺傳基因、自足的經濟條件、和睦的家庭關係、自由的生活方式,就像空氣、水和肥料一樣,滋養、培育了蘇軾這棵幼苗。
蘇軾八歲時,蘇洵外出遊學,把蘇軾送到天慶觀跟隨道士張易簡讀書。四年後蘇洵遊學歸來,開始認真教導子女。不過蘇軾的史學觀和人生觀受母親程氏影響極大,母親為他點評歷史上的人物,幫助他分清忠奸善惡。蘇軾很小就表示要像漢朝范滂那樣,做一個正直而勇敢、為追求真理不惜奉獻生命的人。
長大後的蘇軾靈活而機敏,不拘禮教,儒學大盛的時代,他創立的蜀學最自由、最包容。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軾沒有自己的立場,他在細節上可以變通,在大節上決不妥協--即便後來與王安石緩和了關係,仍堅決反對王安石陪祀宋神宗。也許從幼時讀〈范滂傳〉那天起,這種為人處世的原則就牢固地扎根於他的心底,從來沒有動搖。
十九歲,蘇軾娶青神縣王弗為妻,昔日活潑好學的天才少年長大成人了!父親帶著他和小他兩歲的弟弟蘇轍前去謁見知益州張方平,希望得到張方平的賞識和舉薦。張方平驚歎於兄弟二人的才華,待以國士,並介紹他們到京城拜謁歐陽修,期望讓他們在更高、更遼闊的天空中翱翔。
嘉祐二年(一○五七),蘇軾、蘇轍參加了由歐陽修主考的科舉,歐陽修盛讚蘇軾的文章,舉為第二,認為「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這一科,兄弟二人都中了進士,蘇洵在歐陽修的宣揚下,文章被士大夫認可,父子三人名動京師,後來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宋仁宗時期,文壇風清氣正,朝臣處事公允,不計恩怨,像蘇洵父子這樣沒有背景、沒有關係的平民布衣才有可能脫穎而出,並享受眾星捧月般的待遇。等到熙寧黨爭起,士大夫根據政治立場站隊,互相攻訐,朝野再也沒有魚躍龍騰、百舸競發的生動景象了。
兄弟二人成績都不錯,本來可以立即授官入仕,但母親程夫人這時不幸去世了,按禮制當回鄉守孝二十七個月。四年後,他們參加朝廷舉行的特殊人才選拔--制科考試,蘇軾以優異成績獲得三等,蘇轍獲得四等,蘇軾被任命為鳳翔府簽判,而蘇轍留在京城陪伴年邁的蘇洵,雖授官但未赴任。
蘇軾在鳳翔府受到歷練,秩滿後判登聞鼓院,招試館閣,又以優異的成績直史館。而館職一般被認為是宰相的後備隊伍,其時蘇軾年僅三十歲。
正當仕途順遂、意氣風發之時,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相繼病逝,蘇軾與蘇轍為父親扶柩歸鄉,又在遠離朝政的地方閒居了三年。丁憂期滿,蘇軾續娶王弗堂妹王閏之為妻,攜全家再次出川。這時在位的皇帝是宋神宗,他雄心勃勃地推行變法,任命王安石為相,相繼出臺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等,物是人非,再也不是蘇軾所熟悉的那個朝堂了。
仁宗朝老臣大多反對變法,蘇軾天然地站入舊黨的隊伍。他上表反對新法,特別是反對改革貢舉。然而朝廷最終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貢舉取消詩賦科目,只考經文。由於蘇軾反對激烈,王安石黨徒謝景溫狀告蘇軾守喪期間利用官船販賣木材、私鹽,蘇軾被迫請求外放,於熙寧四年(一○七一)通判杭州。
杭州雖是「人間天堂」,但畢竟是蘇軾第一次在官場遭受挫折,這次外放預示著此後將官運多舛、仕途多艱,對想要大展宏圖的蘇軾來說,無疑像澆了一盆冷水而心有不甘,於是牢騷滿腹。
此後蘇軾移知密州、知徐州、知湖州。在密州,他治匪、治蝗,將一座廢棄的高臺修整一新,蘇轍將其命名為「超然臺」;在徐州,蘇軾率領軍民抗洪,水退後在城東門築高樓,是為黃樓。蘇軾廣撒「英雄帖」,求當世名士為超然臺和黃樓作記、作賦,張耒、秦觀等都有歌詠之作。
蘇軾到地方赴任後,文學創作漸入佳境,在杭州作〈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密州中秋夜懷念在齊州的弟弟,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時期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告別徐州時,作〈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其熙寧年間的詞作,盡顯豪放詞風,讓詞壇繼柳永之後,呈現出新的氣象。
元豐二年(一○七九)四月,蘇軾到任湖州。朝中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彈劾蘇軾以詩歌攻擊朝政,「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讟謾罵」,宋神宗下令勘查。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湖州被捕,押解到京,打入御史臺大獄。監察御史李定和知諫院張璪擔任主審官,他們從蘇軾的詩文集中吹毛求疵,尋找蘇軾誹謗朝政、抱怨皇帝的證據,羅織罪名成「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被關押了一百三十多天,險些喪命,最後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宋人因避英宗趙曙諱,改作「簽書」)公事。蘇轍想要營救蘇軾,反受牽連,責授監筠州酒稅。王詵、王鞏、司馬光、張方平等二十餘人受到牽連和不同程度的處罰。
在「烏臺詩案」中撿得一命,蘇軾到黃州後驚魂未定,不敢與親戚朋友聯繫,也減少了與外界的書信往來。這時,隱士陳慥、書法家米芾、道士楊世昌、弟子李廌等前來看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慰藉。從此,蘇軾開始認真研讀佛道典籍和陶淵明的著作,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終於度過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經歷過烏臺詩案和戴罪黃州的生死劫,蘇軾對人生有了新的覺悟,看開了生死,放下了恩怨,變得豁達、超脫、淡然、從容。
在黃州,蘇軾創作了前、後〈赤壁賦〉,詩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標誌著文學創作進入新的境界,超越了那個時代,達到文學史上的巔峰。
寓居黃州迫於生計,在太守的關照下,蘇軾在城東得到一塊廢地,他開荒墾田,種上莊稼,名之「東坡」,也給自己取了個別號「東坡居士」。由於黃州經歷在蘇軾一生中占有特殊地位,時人愛以「東坡」稱之。
元豐七年(一○八四),蘇軾量移汝州,標誌著朝廷對他的管束有所鬆動。他借此遊覽廬山,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句。他到江寧拜會王安石,二人多年恩怨得以緩解,蘇軾發出「從公已覺十年遲」的感歎。
元豐八年(一○八五),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攝政。太后先將打算賦閒的蘇軾召為登州太守,上任僅五天,又調入朝中,不到一年四次升遷,歷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侍讀。元祐年間,蘇軾的仕途達到頂峰。
宣仁太后拜司馬光為相,盡廢新法,而蘇軾認為新法中也有可取成分。討論廢除免役法時,蘇軾和司馬光發生激烈爭執,司馬光的黨徒對蘇軾懷恨在心。司馬光去世後,舊黨分裂,洛黨以程頤為領袖,朔黨以劉摯為領袖,蜀黨以蘇軾為領袖,三派在學術、政見、禮制上差異巨大,水火不容。蘇軾受到以洛黨成員為主體的臺諫圍攻,被迫再次請求外放,於元祐四年(一○八九)知杭州。在杭州任上,他開西湖,築長堤,該堤人稱「蘇堤」。
宣仁太后對蘇軾恩寵有加,元祐六年(一○九一)三月又召入朝,為禮部尚書,改翰林承旨。但這一次,他沒有在朝中待多長時間,御史臺中好事者又從他的詩詞中截取隻言片語,攻擊他聽到神宗駕崩的消息後,不悲反喜。蘇軾只好再次請郡,此後知潁州、知揚州。
元祐七年(一○九二)九月,蘇軾再次以兵部尚書召至朝廷,尋除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侍讀,守禮部尚書。但好景不長,元祐八年(一○九三)對於蘇軾來說是禍不單行的一年,先是與他長相廝守的夫人王閏之去世,九月,一直庇護他的宣仁太后薨逝。在太后羽翼下委屈了許多年的宋哲宗得以親政,意味著朝堂將出現劇烈震動。蘇軾意識到形勢對舊黨不利,外出避禍,知定州。
蘇軾上任定州不久,宋哲宗就確定了「紹述神宗政治」的基本國策,重新任用新黨,舊黨悉數外放,舊黨中處罰最重的是宣仁太后最為恩寵的蘇軾:紹聖元年(一○九四),貶到海南,知英州,行到中途,敕命又到,落職,惠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惠州乃蠻荒之地,蘇軾在這裡生活困苦,但心態比在黃州時平和多了。他遊賞山水,遍歷寺院,與僧道為伍,與平民交遊,把惠州當作陶淵明的桃花源,作和陶詩一百零九首,結集成冊。蘇軾在惠州三十一個月,共作詩詞文章五百八十七首(篇),迎來文學創作的又一高峰。
看不到北回中原的希望,蘇軾打算在惠州長久定居,他在白鶴峰上建了新居,準備把全家老小都接過來。房子才建好幾個月,朝廷追貶元祐黨人,蘇軾又被流放到海南島儋州了。
儋州的生活更加艱辛,不僅吃不到肉,甚至經常吃不到米飯,但蘇軾都淡然處之。在儋州,他自食其力,還教化民眾,興辦教育。他給瓊州的學生姜唐佐題詩曰:「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姜唐佐苦學成才,赴廣州參加鄉試,獲得省試資格,成為海南第一位舉子。後人一直把蘇軾看作海南文化的拓荒者。
元符三年(一一○○),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主張政治融合,寬宥元祐黨人,蘇軾遇赦北歸。北歸途中,天氣炎熱,蘇軾中暑患病,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病逝於常州。
蘇軾以詩文享譽後世,但他展示了多方面的藝術才華,繪畫、書法都有很深的造詣。任職鳳翔時,結識了天才畫家文同,跟隨文同學習畫竹,他的「墨竹畫」不遜於文同,木石畫則過之,成為湖州畫派的代表人物。蘇軾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士子畫」的概念,成為「文人畫」的先聲。
書法上,蘇軾位列北宋四大家之首。他在黃州悲憤之中寫下的《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他的字在當時就被人們看重收藏。好朋友給他寄送物、信,下人爭相當使者,就是為了得到他的字,以遺後世。
除了無法遮掩的才華,蘇軾還有個特點:敵人多。新黨執政時,他是主要打擊對象,王安石指使人檢舉他,宋神宗將他下獄,想置其於死地。舊黨執政時,他受到洛、朔兩黨夾攻,致使在朝堂無法立足。還有些昔日好友背叛他,如張琥、章惇等,對他變本加厲地進行迫害。王安石、章惇、呂惠卿、林希、程頤、劉摯這些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曾是蘇軾的政治對手,真可謂群狼環伺,步步驚心。
然而,他的朋友更多,遠超於敵人。朝廷重臣中,司馬光、張方平、范鎮,既是長輩,也是朋友;李常、孫覺、王鞏等與他交真心,為他受累、受罰,沒有絲毫怨言。他是藝術領袖,那個時代的文學家、藝術家無不想與他結交的,書法家米芾、墨竹畫家文同、山水人物畫家李公麟、駙馬王詵等,經常與他聚會,一起暢飲、縱談、唱和。他的弟子遍天下,黃庭堅、秦觀這些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都歸入他的門下,「四學士」、「六君子」、「後四學士」,他充當伯樂,善於發現和培養年輕人的文學才能,是當之無愧的文壇盟主。更有趣的是,他還有一幫僧人、道士、隱士朋友,在最困難的時候陪在他身邊,伴他走過人生的溝坎。
蘇軾的人生如此豐富多彩,興趣領域如此寬闊博大,藝術如此精湛卓越!蘇軾絕大部分文學作品都留了下來,又曾居政治旋渦中心,史料記載俯拾皆是,所以他的形象十分具體和豐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觀察蘇軾,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目前市面上關於蘇軾的著作非常多,但讀者依然對這位天才充滿好奇、充滿疑問、充滿從不同路徑去探索的衝動。
本書以蘇軾的人際圈為觀察點,透過考察他的社會和藝術交往,更深入、更詳盡地理解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學、文學創作、藝術成就、宗教活動,讓讀者從熟悉的蘇東坡裡看到不同的面龐。
本書雖屬通俗讀物,但參考了大量原始歷史資料、文學典籍以及現代學者的著述,本著「無一字無出處,無一事無來歷」的原則,不杜撰、不附會、不獵奇,讀者看到的即是最接近歷史真實的蘇軾。
蘇軾這一生
古往今來,蘇軾無疑是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才華橫溢的文藝天才,是受讀者擁護的智慧人物。
暫且拋開蘇軾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成就,單從經歷來看,蘇軾的人生跌宕起伏,生與死、貧與富、順與逆、南與北、信任與攻訐、朋友與敵人、朝堂與江湖、繁華與荒蕪、豪邁與多情,交織錯雜,起落不定,足以構成蕩氣迴腸的樂章。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一○三七年一月八日),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縣。這是個典型的鄉紳之家;爺爺蘇序是個快樂逍遙的農村老頭,好喝酒卻經常喝得爛醉,不讀書卻能謅幾句詩;父親蘇洵二十五歲才懂得發憤讀書,...
目錄
序言 蘇軾這一生
【卷一】家人:更結來生未了因
第一章 父母為師,學霸的成長密碼
第二章 一起歷劫的女人們
第三章 與蘇轍的命運共同體
第四章惟願孩兒愚且魯
【卷二】師長:安得如公百無忌
第五章自屈自信張方平
第六章 與余俱是識「翁」人
第七章 忠義范鎮,豈以閭里
第八章 和而不同司馬光
【卷三】知己:冷落共誰同醉
第九章 政壇密友李常
第十章 此心安處是王鞏
第十一章 遺世而獨立的陳慥
第十二章 黃州的明月大江
【卷四】藝術家:安得世上有絕筆
第十三章竹痴文同
第十四章 風流駙馬王詵
第十五章 同道中人米芾
第十六章 古來畫師非俗士
【卷五】政敵:平生文字為吾累
第十七章 「怨友」王安石
第十八章 復仇者章惇
第十九章 「烏臺詩案」的殺手們
第二十章 元祐黨爭中的政敵
【卷六】弟子:滄海何曾斷地脈
第二十一章 亦友亦徒黃庭堅
第二十二章 於四學士中最善少游
第二十三章 學士中的「小圈子」
第二十四章 桃李滿天下
【卷七】方外人:鹹酸雜眾好
第二十五章最與參寥稀
第二十六章 原是一山僧
第二十七章 人生之「道」
第二十八章 隔世之交陶淵明
參考文獻
參考論文
序言 蘇軾這一生
【卷一】家人:更結來生未了因
第一章 父母為師,學霸的成長密碼
第二章 一起歷劫的女人們
第三章 與蘇轍的命運共同體
第四章惟願孩兒愚且魯
【卷二】師長:安得如公百無忌
第五章自屈自信張方平
第六章 與余俱是識「翁」人
第七章 忠義范鎮,豈以閭里
第八章 和而不同司馬光
【卷三】知己:冷落共誰同醉
第九章 政壇密友李常
第十章 此心安處是王鞏
第十一章 遺世而獨立的陳慥
第十二章 黃州的明月大江
【卷四】藝術家:安得世上有絕筆
第十三章竹痴文同
第十四章 風流駙馬王詵
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