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二○二三年十月,前國安全祕書長蘇起指出,未來五年是美國和臺灣的脆弱期,也是中國的機會期。他警告,如果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當選,可能成為兩岸衝突的導火線。蘇起的言論似乎在提醒我們:人類的歷史,領導者的決策是關鍵;在錯誤的時間選擇錯誤的領導人,可能會引發不可逆轉的衝突。例如從拿破崙到希特勒,不都是因為在錯誤的時間選擇錯誤的領導人,最終導致了不可逆轉的歷史變局?
二○二四年五月,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明確表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隨即發表評論,將賴清德的演說形容成「臺獨白皮書」。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清晰的立場不僅表明意圖,也為對手設下了界限。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針對賴總統就職演說的內容表示:「真正令我惶恐的是賴清德沒有講的地方」,他強調,包括沒提到中華民族、兩岸關係條例,這會讓大陸覺得臺灣是外人,雙方有文明衝突、非我族類,「未來若發生戰爭,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最後臺灣不是中國人,那就沒完沒了」。趙春山的言論似乎在警告:當身分認同不明確時,衝突便難以避免。
二○二四年六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接受媒體專訪時說:「中國的統一進程已經啟動。」緊接著,新加坡舉辦香格里拉會壇,大陸國防部長董軍演講時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是捍衛祖國統一、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將以及時、堅決、有力的作為遏制臺獨,確保其圖謀永無得逞之日。誰膽敢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一前一後的發言說明了一道歷史鐵律:國家行動的不可避免性,常常來自於長期的準備和決心。
北京的決心是什麼?二○二三年習近平在新年致辭時宣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七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定論,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二○二四年大選結束以後,臺灣的前途交到臺獨務實工作者賴清德手中。這不禁讓人好奇,儘管中國的哲學理念是「慎戰止戰」,然以賴總統堅韌不拔的執著個性,是否會改變臺灣的命運?歷史告訴我們:個人的決心往往和國家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共同決定歷史的進程。在這些歷史的回聲和現實交錯下,我們怎能不對兩岸的未來深感憂慮呢?
不久前的一次餐敘,遇到前海軍總司令董翔龍上將,我才跟他敬禮問候,他脫口便說:「你別再寫臺海可不可能發生戰爭了。能不能告訴我,假如發生戰爭,我們一般民眾該怎麼辦?」
這句話如醍醐灌頂,害得我那頓飯吃得食不知味。回家後,我反覆思索,猛然警覺這段日子聊天,談話內容只要扯到兩岸,所有人都對未來四年抱持悲觀的看法。
中國的統一進程已經啟動了嗎?四年之內,武統定然會發生?果真發生武統,一般民眾該如何應對?
如何阻止兩岸戰爭,我是狗吠火車。然而,如何面對武統,我倒有一些想法。可是,這些想法是對或錯呢?
我上網查閱大量資料,也聆聽許多專家的精闢分析。如果我同意他們大部分的觀點,今天就不會寫這本書,因為前輩們已經提供了如此多的真知灼見,何需再勞我贅述?
我是小說家。小說家的基本功是「設身處地」站在角色的立場,思考他們可能面對的問題,以及最合理的反應與處置。雖然我從未上過戰場,但能夠透過自己的專業,再加上想像力,幾乎身臨其境地感受戰場上的種種意外,以及民眾遭遇困難時的心理狀態。
本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戰時求生,更重要的是將損害降到最低。它不在教你如何抵抗入侵的敵人,而是幫助你和家人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