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言詞,鬼祟現身,食言犬彷若志怪小說中,因言而生的存在。
食言犬緊隨身後,將詞語吞入腹中。我在說話,牠在進食,在進食中長出一具外人可辨的肉身,頂替我在語言叢生的書裡逡巡……
第十屆楊牧詩獎大獎得主
青年詩人扈嘉仁 首部詩集
《食言犬》獲得第十屆楊牧詩獎,以得獎詩集為主軸,加上部分新增作品,共集結五十首精煉詩作。扈嘉仁嘗試透過敘事(更精確來說是詩語言的敘述動能),讓那些存在於生活周遭的人事,無關乎善惡、好壞,以充足的細節,讓他們行動與說話。作者想透過寫作,保留住彼此即逝性的當下。詩人把自身的聲音置於他們之中,以對話取代靜物的關照。
詩人想出了食言犬這個詭奇的形象,不只是擬人化的異獸,而更是生動模擬了文學語言創作過程中與作者的互相消長,他在後記自稱「我被時間不停帶離說話的自己,而那是食言犬在他人眼前現形的時刻。我注定無法看清自己在言說中變成的『什麼』,這便是食言犬,一種在消失當中逐漸可辨的語言,我從牠身上感到不安,也為了讓牠長出,繼續動筆。」詩人的創作動力亦成為詩中意象,這般精準的互喻,令人印象深刻。
詩人楊智傑在推薦序中指出扈嘉仁可說是這個世代詩歌聲音的平衡者、調和者,而多位評者也都看好他兼容擅長處理敘事詩、抒情詩甚至空想抽象的思慮詩的技藝和特色,這讓詩集的風貌多樣,時而放肆而傷感,時而冷靜如觀測儀。而詩中的音樂感和意象變化之豐富,如煙雲捲繞,如水波漩渦,既慘忍,又極端溫柔。智傑說得好:「或者,對詩歌的殘忍,就是對詩歌唯一的溫柔。」
一致推薦
楊智傑 專序導讀
李進文、李蘋芬、洪萬達、陳義芝、煮雪的人、楊佳嫻、崎雲、羅智成
(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一部充滿電影感的詩集,帶著高反差的光影、蒙太奇意象跳接的表現主義氛圍,訴說著沒落的街區、童年的記憶、生活的不幸與掙扎,十分具有感染力。
這也是一本相當勇敢、另類的作品,對於基本書寫儀式的字句斟酌與經營巧思顯得漫不經心,散文化明顯,像口語一樣隨興,展現出一個性格鮮明,自信甚至略帶挑釁的,強悍的敘事主體。這一切特點加上歷歷在目的現場感帶給我很大的閱讀樂趣。──羅智成(第十屆楊牧文學獎評審評語)
詩集裡流露野性,不受固定,彷彿他也不太顧慮旁人眼色,唱自己的歌,高低音轉換的節奏,只跟隨自我的聲腔與性格。形式跨幅大,既能放曠嘗試亦能細膩收束,流漾著一股生命力。而這生命力,往往從他的凝視和側寫溢出。凝視,乃因他關心自我之外的他者,眷注「現實性」,以真實為底蘊,透過想像力轉化為詩質語言。 ──李進文
名人推薦語
《食言犬》所吞下的,是未實現之實現,是字的哀憫與寓言。是即使「送別的鼓聲迎來第幾次漸弱/音符往下掉入最低的格線。」但還有大根、熊大、劉德華眉間誤點的黑痣,一再地前來提醒、召喚、警策。是詩人執菸與酒的手勢,挽留、放捨,火的蒼茫,與其本質的一種苦。是那些看似已然消逝的都將「寂靜──/你在小草尖端回頭。」般的與我們遙遙相應,甚好與大好。──崎雲(作家)
肉身與靈魂彼此間離,詩人一直在尋找它的端倪,遂以此確認自己是這豐盛世界的其中之一。那麼豐盛但內在似乎是憂愁,虛空,看似奪取,其實在旁敲側擊,事物因此有了紋路。扈嘉仁在孤獨的遊戲中實驗著:如何在眼之所見之外的地方描繪深度(depth),這是如此困難,形象在他方,永不抵達。 ——李蘋芬(詩人)
扈嘉仁熟練駕馭語彙,卻又不安於工藝,穩健的字裡行間總會撞見出格的意象。讀他的詩,彷彿靜心練習瑜珈途中,聽見窗外駛過一輛冰淇淋車──這是一種精神與物質的平衡。──煮雪的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