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妄的人自詡命運的主宰,謙卑的人甘為命運的奴隸
智慧的人成為命運的朋友
用信念克服迷惘,打造無悔無憾的卓越人生
⚑ 直面死亡,重塑成功哲學
本書以死亡為切入點,從哲學與心理學角度探討生命的意義與成功的本質。作者認為,面對死亡的恐懼,並非束縛,而是人生成長的起點。只有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激發無限的潛能。這本書不僅關注生命的哲學深度,還將其轉化為成功學的實踐指南,幫助讀者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卓越。
⚑ 挫折與逆境中的成長智慧
書中透過案例與故事,揭示逆境與挫折是成功的基石。無論是古巴比倫英雄吉爾伽美什的啟示,還是現代人的生活困境,作者強調,只有直面挑戰並將之轉化為動力,才能實現自我突破。失敗並不可怕,它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成功的本質在於不斷學習與成長,堅定信念,在困境中找到生命的方向。
⚑ 死亡與生命的平衡藝術
作者將死亡視為生命的另一面,認為直視死亡能激發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這種視角帶來了一種獨特的成功哲學:以有限生命為起點,在時間與目標的壓力下,激發個人潛能,創造更高的成就。這種對死亡的覺知是一種激勵人心的力量,驅使人們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 信念與行動的成功法則
本書還闡述了信念與行動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只有擁有堅定的內心信念,並付諸實際行動,才能將生命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成果。成功不僅僅是個人目標的實現,更是心靈的豐滿與價值的展現。書中提供了實踐建議,幫助讀者在迷茫中找到希望,將恐懼轉化為行動,實現卓越的人生。
⚑ 成功哲學的啟迪
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與心理學的論述,更是一部指引成功的心靈之書。它教會讀者如何以堅韌與信念應對生命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無限的可能。這本書激勵每個人珍惜當下,勇敢追求,書寫屬於自己的成功篇章。它是一部適合所有希望超越自我、實現夢想的人的啟示錄。
本書特色:本書以哲學與心理學視角探討死亡的終極意義,將其作為激發成功與成長的契機。正視生命的有限性,能驅使人們突破恐懼,轉化為行動力。逆境中蕴含無限機遇,挫折是成功的基石,生命的價值在於勇敢追求目標,實現自我超越。本書引導讀者從迷茫中尋找希望,以堅韌與信念書寫屬於自己的卓越人生,是一部成功學指南。
作者簡介:
徐文,暢銷書作家、圖書企畫人。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圖書出版行業,至目前為止,已企畫出版多部圖書。暢銷代表作有《心理學與情緒控制》、《用幽默的方法,表達你的看法》等。
章節試閱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憂慮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因為一首名叫〈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的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在匈牙利157人的自殺事件中,許多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和這首歌有關;這首歌傳到其他國家之後,更成為許多人死亡的直接或間接誘因,因此它被查禁長達13年,也被稱為「死亡音樂」或「魔鬼的邀請書」。
在「國際音樂奇案」中,很多人把這些人自殺的原因歸結為〈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樂曲,認為大家就是因為聽了這首樂曲而自殺的。其實不然,一曲音樂本身是不具備殺傷力的,那些聽了〈憂鬱的星期天〉後自殺的人本身就有對生命的恐懼與焦慮,而〈憂鬱的星期天〉剛好出現在二戰後的經濟大蕭條年代,這是人類精神屢遭迫害、生存受到威脅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再加上那憂鬱得讓人心碎的曲調,便使得很多人產生焦慮與恐懼,從而引發自殺事件。
確實,生命無常。從我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死亡的陰影便如影隨形。因此,人們一直生活在死亡的焦慮中。然而,大多數人在意識層面並未覺察到自己對死亡的焦慮。這種焦慮被那些經過偽裝、改頭換面呈現出來的表象所取代,例如痴迷於累積財富、盲目追求名望、貪圖享樂,因為這些都可以提供人們所謂的「不朽」。
不過,這些表象的東西並不能賦予我們人生的意義,也無法充實我們的心靈。當黑夜降臨,遠離喧囂,我們獨自面對靈魂時,它們並不能驅走我們內心對死亡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又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們享受生命的歡娛,剝奪了人生真正的快樂。因此,許多人對人生充滿仇恨,甚至頗具諷刺意味地選擇自殺;另一些人則沉溺於狂亂和迷惘之中,以此來逃避存在的真相,逃避在前方等待著我們每個人的最終宿命。
無論是選擇自殺的人,還是沉溺於狂亂和迷惘中的人,他們這麼做都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禍,人類最大的憂慮莫過於對死亡的恐懼。人們之所以懼怕死亡,那是因為人們害怕死後會受到懲罰或者任何不為人知的威脅,又或者害怕死後一切都會變成虛無,這種虛無意味著他們將失去他們曾經所擁有的全部。
但是,對於那些能夠反思死亡的人來說,死亡對其無法構成任何威脅。地獄的恐怖,只不過是人們編造出來以嚇唬那些不安分的人。因而,對於死亡,我們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因為我們從來都不與它共存:當我們在時,死亡是不在的;當死亡到來時,我們就已經不在了。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懼怕死亡,為那些我們已經不在人世間的將來的歲月感到不安和憂慮,與為那些我們尚未來到人世間的過去的歲月感到不安和憂慮是一樣愚蠢的。我們在出生之前從來不會因不存在而痛苦,因而,假設我們死後會因自身的最終消失而痛苦,便顯得十分荒謬。
從根本上來說,當死亡經由我們的想像帶給我們痛苦時,我們應該了解,至少現在我們還活著。而且,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下出生所帶來的驚喜,這種驚喜應該與死亡的驚恐同等強烈。如果死亡就是不存在,那麼,我們至少戰勝過它一次,那就是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
我們是會死的,但是我們已經從死神手中偷走了一些時間,那些我們已經活過的年、月、日,以及我們將要繼續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這些時間不管我們如何度過,它們終歸是屬於我們的,屬於我們這些已經勝利降生於世上的人,而不屬於死神,儘管我們以後終將無可避免地死去。
人們對死亡的焦慮來自於從未充分發現自己的潛能,他們為此深深地感到遺憾。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與其在死亡的恐懼中抱憾終生,不如好好地思考人生,充實地過完這一生。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憂慮
音樂史上曾發生過一樁著名的「國際音樂奇案」:因為一首名叫〈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的樂曲而自殺的事件接連不斷地發生。在匈牙利157人的自殺事件中,許多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和這首歌有關;這首歌傳到其他國家之後,更成為許多人死亡的直接或間接誘因,因此它被查禁長達13年,也被稱為「死亡音樂」或「魔鬼的邀請書」。
在「國際音樂奇案」中,很多人把這些人自殺的原因歸結為〈憂鬱的星期天〉這首樂曲,認為大家就是因為聽了這首樂曲而自殺的。其實不然,一曲音樂本身是不具備殺傷力的,那...
推薦序
序言
你是否難以擺脫死亡帶來的恐懼?
你是否在抱怨命運的不公?
你是否思索過活著的意義?
你的夢想被現實摧毀了嗎?
你追求的幸福實現了嗎?
你的未來是不是充滿了迷惘、困惑呢?
…………
關於人生中的這些大問題,任何人都沒有明確的答案,而這些問題本身也沒有標準答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接受那些有直接答案或者間接答案的問題,沒有答案的問題總是令人感到不舒服、不自在。不過,事實總是與理想相悖。人是不同的個體,外在世界也是不確定的,有著千差萬別的人生活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所謂的答案僅僅是自欺欺人的安慰罷了。
既然這樣,我們是不是只要漫無目的、迷迷糊糊地生活就行了呢?人生猶如一條漫長的路,所有人都必須在這條路上艱難行走,但這條路的終點在哪裡呢?人生之路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人生之路通向的是死亡,死亡是人生的終點站,所以人生可以看成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將死亡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而是應該設立更高的目標,好好地享受人生。其實,人生的意義就是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之中,進行一個個有選擇、有目的的活動。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呢?首先,我們必須準確地、充分地認識自己與了解自己。猛然聽到這個答案,你可能會覺得很可笑:我怎麼會不認識自己呢?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呀!其實,你的想法是錯誤的。人生中的許多問題、許多煩惱都是因為我們無法充分地、深刻地認識自己。由於不了解自己,我們無法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也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所以才會覺得煩惱、困惑、無助、迷惘……
人生是無盡的,但沒有感覺的人生猶如行屍走肉,沒有思想的人生只是盲人瞎馬,沒有大膽的嘗試更是致命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而已。人生有許多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的時間,而是一堂接著一堂等待我們學習的課程。
只有深刻了解隱藏在現實表象下的真實,你才能準確地、清楚地認識自己,並對人生進行一次深入的思考。生活,不僅僅是生下來、活下去,更重要的是對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追尋、探索。
序言
你是否難以擺脫死亡帶來的恐懼?
你是否在抱怨命運的不公?
你是否思索過活著的意義?
你的夢想被現實摧毀了嗎?
你追求的幸福實現了嗎?
你的未來是不是充滿了迷惘、困惑呢?
…………
關於人生中的這些大問題,任何人都沒有明確的答案,而這些問題本身也沒有標準答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接受那些有直接答案或者間接答案的問題,沒有答案的問題總是令人感到不舒服、不自在。不過,事實總是與理想相悖。人是不同的個體,外在世界也是不確定的,有著千差萬別的人生活在不確定的世...
目錄
序言
關於死亡的思考
不可承受之重
命運由自己掌控
尋找希望
苦難是人生的試煉
人性應該抵達的境界
發掘內心的良知
戰勝自卑
意志的無盡力量
理想是靈魂的居所
聆聽本性
幸福的感受
愛的真諦
序言
關於死亡的思考
不可承受之重
命運由自己掌控
尋找希望
苦難是人生的試煉
人性應該抵達的境界
發掘內心的良知
戰勝自卑
意志的無盡力量
理想是靈魂的居所
聆聽本性
幸福的感受
愛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