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古畫修復知識╳互動式按圖解謎╳精險刺激的奪寶
為了幫雍正帝追查一批隱於亂世的稀世珍寶,
兩個個性迥異、針鋒相對的文物修復師,
決定攜手解開一幅幅畫卷中埋藏的寶藏線索。
然而,一群效忠八爺的江湖獵寶人,
與一個以保存古文物為職志的祕密會社,
也同時盯上了這批價值連城的古文物……
•••
〈千里江山圖〉、〈早春圖〉、〈釋迦牟尼像〉、〈蘭亭序〉、〈嘉陵江山水〉、〈聽琴圖〉……從康熙遺詔之謎、董其昌墓穴裡的文房塚,到宋徽宗創立的祕密會社;
從文人與工匠的論畫激辯,到山水畫中南北宗優劣之爭,
有如古畫修復版的《盜墓筆記》,一場藝術與謎團共舞的冒險之旅。
由「專業文物修復師」撰寫,結合古書畫修復與鑑賞知識的冒險解謎小說!
林斯諺 推理小說作家
郭怡汝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主理人 好評推薦
◆
揚州裝裱店老闆吳墨林,受書畫家好友金農推薦,為康熙皇帝修復了一件曠世名作《千里江山圖》後,進入宮廷為皇家書畫做修復工作。吳墨林除了是修復師,也是個假畫販子,他決定趁此職務之便,臨摹皇家藏畫,偷換之後再高價出手。他與圖籍司副主事劉定之二人都是修復高手,卻個性不和、暗中競爭,不料卻因修復污損的遺詔,同時在雍正奪位中立下功勞,受命南下尋找驚天寶藏。
在此同時,八爺黨也盯上這批寶藏,派了江湖人士跟隨準備伺機打劫。兩位修復工匠與眾多江湖異士,循着藏匿在歷代名家書畫作品中的線索,展開險象環生的冒險旅程,甚至牽扯出兩個延續六百多年、專門「複製古文物來保存」的祕密社團……
◆
這是一部融合專業古畫修復知識、解謎推理與冒險刺激情節的精彩小說,知識與娛樂並重,由具有古畫修復專業背景的作者創作,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謎團的藝術世界,解謎愛好者、藝術迷和冒險故事愛好者,絕對不可錯過!
◆
◎融合史實與虛構情節,完美結合緊張刺激的冒險與環環相扣的解謎推理。
書中穿插金農、康熙、雍正、董其昌、宋徽宗這些真實人物,以及北宋滅亡、康熙遺詔等真實歷史事件,加上虛構的文物修復師與各種江湖異士,展開一層又一層解謎、尋寶、奪寶的過程,既有驚險的冒險奪寶過程,也有解謎尋寶的樂趣。
◎古畫修復知識專業加持,深入了解古畫修復的技術、書畫發展歷程與藝術鑑賞。
本書由古畫修復專業背景的作者所撰寫,其中提及的修復知識、紙張辨識、書畫風格與派系的論辯,讓讀者在享受冒險解謎娛樂的同時,也能了解古畫修復的技術與書畫藝術價值。
◎附有60餘幅精美古畫彩圖,部分是由作者親手繪製,作為互動式解謎與情節推進的關鍵線索。
全書圖文並茂,書中的多幅古畫彩圖,除了可搭配內文閱讀,讓故事更加立體化,作者還親自繪製多幅古畫,打造獨一無二的解謎關鍵線索,讓讀者得以親身參與一場藝術與智慧的交鋒。
作者簡介:
南北顛
本名李屹東,遼寧大連人,1989年生。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博士,研究古代書畫鑒定。目前任職中國國家圖書館紙質文物修復師,從事古籍文獻修復工作。2022年出版古書畫修復題材的懸疑作品《紙上煙雲》。
章節試閱
二、連夜尋巧匠
左必蕃領命尋巧匠,吳墨林受薦入行宮
皇帝向張廷玉下了旨意,令其速辦〈千里江山圖〉修復之事。張廷玉是上書房大臣,素得皇帝賞識。他沒有細問古畫受到汙損的緣由,立刻領旨而去,風急火燎地騎馬趕往揚州知府住處。
揚州知府名叫左必蕃。自從皇帝駐驆於揚州,左必蕃就沒睡過一天安穩覺。皇帝一行將近千人,衣食住行都得由知府衙門照看著。揚州是兩江總督、漕運總督衙門所在之地,四品以上的高官隨處可見,更有巨富鹽商聚集於此。於是三教九流、黑白兩道匯於一處,平日裡就攪得左必蕃不得安生。皇帝南巡至此,他更是提心吊膽,唯恐治下有一點風吹草動。
這天夜裡,左必蕃躺在床上,心神不寧,左眼皮總是跳個不停,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身旁的老妻譏諷道:「瞧你平日讀那些養心悟性的聖賢書,都是狗屁,皇帝來了,還沒有什麼事情找你,你自己倒嚇個半死,平時寫字畫畫、讀書養氣的功夫,都不知哪裡去了!」
左必蕃心裡焦躁,懶得跟老妻辯駁。正在這時候,家裡的僕人哐哐砸門,大聲喊道:「老爺,老爺,門外有個叫張廷玉的,只道自己是上書房大臣,定要見老爺。」
張廷玉的名字可是如雷貫耳,左必蕃一骨碌爬起來,喊道:「快快請張大人移步西花廳,看茶上座!」
不消一刻鐘,張廷玉就將尋找修復書畫工匠的詳情告知左必蕃。左必蕃聽罷鬆了口氣:還好自己治下未出亂子。不過他心知皇帝的命令片刻也耽誤不得,沉思片刻,立即擬出一串名單,令家中的僕人連夜去請名單上的人速來府中商議要事。
名單中的人都是揚州最知名的書畫家。揚州乃東南輻輳之地,官商雲集,書畫交易極為繁榮,也就引得不少書畫名家鬻藝於此,知府大人素喜舞文弄墨,常和這些文人騷客舉辦雅集,相互籌唱,因此他對當地知名的書畫家相當熟悉。他雖然不知道揚州的修復名家有誰,但想必那些書畫家一定知道去哪裡找這修古畫的巧匠。
左知府邀請的書畫家們漸次趕來。左必蕃略陳事由,懇請大家向皇帝推薦修復名手。眾人聽罷,心中暗忖:若是推薦的人不合適,皇上不滿意,怪罪下來,難保自己不受牽連。大家嘀嘀咕咕,交頭接耳,始終不見有人挺身而出。一邊的張廷玉眉頭緊皺,越來越不耐煩,左必蕃觀其臉色,心裡也越發不安,更加焦躁。正此時,一個大腦門、細辮子的矮胖文人站起身,朝眾人拱了拱手,不緊不慢地說道:「諸位道友,鄙人有一絕佳人選,必能合了左大人和張大人的心意。若是此人不能勝任,恐怕整個揚州也無人夠格了。」
眾人立時不再言語,目光都聚集在這個矮胖的文人身上,此人名叫金農,表字壽門,號冬心先生,是名噪揚州的書畫家。左必蕃連忙詢問:「不知冬心先生所薦何人?」
金農晃著他那碩大的腦門,一字一頓地說道:「我所薦者,正是揚州東城柳樹街頭吳氏裱畫店的老闆——吳墨林。」
左必蕃問道:「冬心先生可有把握?」
金農道:「大人放心,此人的修復技術已到出神入化之境,只不過是工匠出身,名聲不顯。」
左必蕃又問:「冬心兄可否再詳細說說,此人技藝如何了得?咱們向皇帝推薦的人,萬不可有什麼閃失。」
金農從袖中取出一把摺扇,打開後遞給左必蕃和張廷玉,說道:「大人們請看,這把摺扇上的畫作,就是吳墨林的傑作。」
張、左二人湊近了觀瞧,只見這扇子上貼著幾張殘破的拓片和書葉,上面佈滿了蟲蛀火燒的痕跡。兩個人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大感疑惑。
金農笑道:「大人們請仔細觀瞧,這扇子上的殘紙並非拼貼而成,全部都是由吳墨林一個人畫出來的。」
張、左二人吃了一驚,兩人伸手去摸那扇子,又舉起扇子對著燭火查看,方才明白扇子上的殘破之跡,全部是手繪而出。
張廷玉皺眉問道:「金先生,此人的描摹功夫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卻不知與修復技藝有何干係?」
金農向張廷玉作了個揖:「大人平日裡忙於國家大事,對民間的奇門左道,自然無暇關心,其實這世上的描摹高手,大多是裝裱修復行當出身。吳墨林的模仿功夫,正是從修復技藝中鍛煉出來的。」
張廷玉不解:「此話怎講?」
金農繼續說道:「古畫修復,首要者在於補破。若是畫中筆墨有所殘缺,需要修復者接全筆意,將缺少的部分畫出來。修復匠人必須領會原畫的精氣神,方能做到天衣無縫,讓人看不出修補的痕跡。吳墨林描摹臨仿的功夫如此了得,又熟稔那裝裱的技術,因此若是遇到殘破缺損的畫作,自然也就難不倒他。」
張廷玉點了點頭,一臉急切地說道:「既然如此,那就勞煩左大人和冬心兄,快去請這位吳墨林師傅來罷。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此事耽誤不得。」
金農起身領命。左必蕃從心底裡感激金農,立刻讓家中僕人為金農備馬。
金農平素騎驢,很少騎馬。知府大人家裡的馬跑起來風馳電掣,馬背上的金農被顛的有點頭暈。他回憶起自己與吳墨林的交往,不禁有些感慨。適才金農並未將吳墨林的詳細情況全部講出來。吳墨林除了是個修復匠人,還是一個造假販子,二人結識,緣於一件偽作。
大約兩年以前,金農參加了一次雅集,有人拿出一張題著自己名款的〈墨竹圖〉,請他在畫中空白處再題跋一首長詩。金農卻認定自己從未畫過這樣一件墨竹。但看那畫的風韻,古拙中帶著巧勁兒,簡直比自己畫的還像是自己畫的。金農大為吃驚,沒想到這世上竟然出了這樣的造假高手,同時也頗為得意,原來自己也小有名氣,不然不會有人造自己的假畫,後來又覺失落——畫作被模仿得如此逼真,難道是因為自己的水準不高嗎?金農立時對造假之人有了興趣,經過明察暗訪,費了無數功夫,終於得知這造假的正主,正是這吳氏裝裱作坊的師傅——吳墨林,於是登門拜訪。
吳墨林大概二十多歲,比金農小七、八歲。金農上門自報姓名的時候,把吳墨林嚇得面如土色。但金農卻盛讚其畫技高超,絲毫沒有怪罪責難之意。兩人一見如故,遂成莫逆之交。吳墨林不單能造金農的假畫,古往今來的名家大師作品,他都能偽造。只是他專精於筆墨技巧,又囿於工匠出身,對四書五經、詩詞文賦並不瞭解。所以作偽之時,並不擅長編造題跋。金農走的是文人畫家的路子,貫通儒釋道三家,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吳墨林讀書少,很佩服金農這種學富五車的文人。
兩年來,吳墨林受金農薰陶,讀了不少書,尤其是涉及古代書論、畫論的著作,幾乎無所不讀。文史、傳奇、小說、詩詞一類,也多有涉及。但吳墨林最不願讀那些四書五經,他對這些經學典籍似乎有著天然的反感,覺得裡面充斥著虛情假意。金農倒也贊同吳墨林的讀書路子,畢竟吳墨林讀書不為科舉考試,全憑興趣。
此時的吳墨林正在家中睡覺,迷迷糊糊之中被金農強拉起床,半天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他埋怨金農:「我說冬心兄啊,我幹的這一行,求的是悶聲發財,你這讓我給皇上修畫,一旦出了名,不就成了人家的靶子了嗎?人怕出名豬怕壯,你這不是害我嗎?」
金農道:「墨林老弟,兄弟我這麼做,完全是為了你著想,我的苦心,以後慢慢說與你聽。閒話少敘,你先跟我去見知府大人。」
吳墨林沒辦法,只得帶上自己的修復工具,連夜跟著金農來到左必蕃的府邸。
三、吳墨林獻技
施巧技完璧受嘉獎,抖機靈入職圖籍司
張廷玉沒有跟吳墨林過多寒暄,他三言兩語說清楚事由,就帶他前往康熙的行宮。行宮門口,太監魏珠早已等候多時。吳墨林之前從未見過太監,黑暗中想瞧得仔細一點兒,卻又不敢直盯著魏珠。他剛剛聽張廷玉說過,這魏珠可是皇上的貼身太監,其官品和知府大人差不多。
吳墨林暗自忖度:太監雖然被淨了身子,但也享受了人間的富貴,有捨就有得。只是不知道太監沒了那話兒,心裡還會不會想女人。他一邊胡思亂想,一邊緊跟著魏珠飛快的步子,在行宮中經過重重守衛,七拐八繞,來到一間早已打掃乾淨的客房。兩個膀大腰圓的滿洲戈什哈護衛筆直地站在客房門口。
魏珠雖是太監,但身材高大,竟比中等身材的吳墨林還高出半個頭來。魏珠見屋子裡點著十幾根蠟燭,燈火通明,安排的還算妥當,滿意地點點頭,一臉和善地對吳墨林道:「吳師傅,張大人想必已經跟你說清楚了,事不宜遲,別等著燈油沁進絹絲以致不可收拾,咱們這就開始動手吧。」
在揚州茶館評書先生講的故事中,太監大都因為身體殘缺而性格乖張。吳墨林卻覺得魏珠溫文爾雅,謙和近人,想來民間評書都是臆造胡說。吳墨林轉念又想,他現在對我客氣,是因為我擔著重要的干係,若我修不好,估計這太監又是另一副嘴臉了。
他振作起精神,仔細看那案子上的〈千里江山圖〉。他的老本行是修復,見過不少揚州書畫家的作品。揚州的畫家風格各異,什麼調性都有,但和眼前的這件卷軸相比,自己曾經寓目的畫作竟然都似螻蟻一般不值一提。他心中暗想:那金農雖然一直自詡追摹古法,但估計也沒見過宋元時期真正的好東西,若他現在看到這張畫,大概要興奮得發瘋。只是不知道皇宮中珍藏的其他宋元精品,又都是什麼樣子?
魏珠見吳墨林直勾勾地盯著〈千里江山圖〉,抿嘴一笑,督促道:「吳師傅先別忙著賞畫,等你修好了,自有欣賞的工夫。」他又叮囑門口的侍衛隨時聽從吳墨林的差遣,便離開了。
吳墨林平靜心神,取出隨身包裹中的馬蹄刀,小心翼翼地將燒糊的絹絲略略刮薄一層,又從一個瓶子中倒出些白酒,用一團棉絮蘸了酒,緩緩地在那黑糊糊的油汙上揉搓,油汙竟慢慢移到棉絮中去了。接下來他又取出一個小麵團和一瓶白醋,用麵團蘸著白醋,在殘留的汙漬上反覆按壓滾動,轉眼間油汙處便乾乾淨淨。這是吳墨林的獨創之技,他下意識地向門口望去,擔心有人偷看——自己的獨門祕技,可不能讓人隨便學了去。
油汙雖然已去除乾淨,但更要緊的是如何修補燒破的洞。這補洞的本事,也是他祕不外傳的拿手絕技。他踱步到窗口,偷偷向窗外看去,門口兩個戈什哈仍然筆直地站在那裡,周圍也沒有旁人,於是他定下心神,開始黏補破洞,補全畫面……
時間緩緩流逝,夜色褪去,東方的天際露出一抹微光,門口的侍衛也已經換了兩撥人。吳墨林終於將破洞處補上新的絹絲。接下來的工作是「全色」,他調好青綠顏料,小心翼翼地一筆筆補全畫面,除了所補畫面的色彩略顯鮮豔之外,幾乎看不出修復的痕跡。
吳墨林長舒一口氣,連夜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還剩下關鍵的一步。只是這一步,還得確保沒人看到,要是皇帝知道了這一步的程序,難保不會龍顏大怒。只見他偷偷摸摸用手指沾了點唾沫,在自己的胳肢窩裡搓下來一點泥垢,然後用這點泥垢,在新補的絹絲上反覆摩擦,那鮮豔的顏色慢慢就沒了火氣。他仔細端詳了一會兒,不太滿意,又用手指在頭皮上磨蹭了許久,刮下來一點頭油,塗抹在補絹上,反覆數十次之後,新補的絹絲竟然被頭油蹭出一點兒包漿的柔光,到這時候,才算大功告成。
前來查看修復成果的魏珠暗自吃驚,沒想到這個民間藝人在短短的一夜間就做成這件大事。他急匆匆地端著〈千里江山圖〉向皇帝稟報去了。
不過一刻鐘的工夫,魏珠又折回吳墨林的客房,喜滋滋地對吳墨林說:「你可算是撞了大運,皇上要召見你,你趕快洗把臉,跟我去見皇上。」
吳墨林心裡頓時一慌,大清的皇帝是何長相?是不是和年畫裡玉皇大帝似的?他還真的想去仔細瞧瞧,看清楚了以後也有了跟金農吹噓的本錢。只是自己乃一介草民,不懂繁文縟節,恐怕在皇上面前失了禮。心中正忐忑之時,魏珠想起來什麼,忙教給吳墨林面見皇上的禮儀。
吳墨林是個聰明人,一學便會。這禮節說起來也簡單,無非是跪下磕三個頭,起身再跪,磕三個頭。如此反覆三遍即可。吳墨林心下暗忖,這次給皇上修好了畫,皇上一定會賞賜自己,大清皇帝富有海內,他的賞賜一定不薄。於是精神大振,決心一定把三跪九叩的功夫做足,讓皇上看了歡喜。
魏珠帶著吳墨林到了皇帝寢宮門外。一番通報之後,吳墨林被帶入暖閣。皇帝正斜著身子倚靠在羅漢床上,周圍幾個當值的太監捧著香巾、漱盂、拂塵等物,隨侍左右。屋內陳設極盡奢華,屋內香爐嫋嫋飄出麝腦的香氣,聞之令人迷醉。吳墨林想起魏珠的吩咐,連忙行大禮。吳墨林跪在地上,只覺得膝下的毯子比自家的鋪蓋都要柔軟。卻聽得皇帝呵呵大笑道:「哈哈!好一個巧匠人,抬起頭來,讓朕看看你的模樣。」
吳墨林謙恭地仰起臉,眉目低垂,只敢小心翼翼地抬眼瞥一下康熙,心中不免大失所望。這皇帝也就和自己的鄰居李老三長得差不了多少,只是略顯得白淨一些,清瘦的臉上生著一對小小的三角眼,尖下巴上長著稀稀拉拉的鬍子,臉上還有麻子,比起揚州道觀壁畫上威嚴神武的玉皇大帝,差的實不止一星半點兒。
康熙端詳著吳墨林,倒覺得這個工匠不似一般的匠人那般愚魯木訥,這個中等身材的年輕人面目清雋,眼睛不大,瞳仁卻閃閃有神。下巴留著一小撮山羊鬍子,顴骨略突出,看面相是個聰敏之人。
皇帝此時心情正好,他溫和地說道:「你叫作吳墨林吧?沒想到僅僅一夜的時間,就修好了這〈千里江山圖〉。這等手藝,真蓋過了朕宮裡造辦處作坊供職的皇家匠師。」
吳墨林剛要作答,一眼瞥見皇帝身邊的魏珠,心想這位公公位高權重,不如趁此機會攀個高枝兒,於是自謙道:「給皇上做事,小人怎敢不宵衣旰食,肝腦塗地?何況還有魏公公鼎力相助,小人才能及時完工。」一番話說的皇帝連連點頭,魏珠也眉開眼笑。
皇帝難得心情愉悅,說道:「朕對工匠之事素來頗有興趣。告訴朕,你是如何將這破洞修好的?」
吳墨林一聽皇上要詢問自己的看家本事,本能的有些退縮,他這修復的技巧是自己辛苦獨創的,一直防著不讓外人知道,即便是皇上親自詢問,也不願和盤托出。但面前的九五之尊既然發問,豈敢不答?於是他裝出虔誠老實的神情,從頭開始講述修復的過程,只不過著重描述那些簡單易行的步驟,把關鍵難做的環節一語帶過,至於搓泥做舊的招式,更是一字也不敢提。康熙又不是做修復這一行的,聽來聽去也就聽了個熱鬧。在皇帝的眼裡,這匠人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倒比尋常的讀書人更顯沉著冷靜。
皇帝打斷吳墨林,微笑著說道:「朕有個疑問,你有這樣的巧技,能將破洞補得天衣無縫,卻不知真懂得欣賞朕這件〈千里江山圖〉嗎?」
吳墨林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小人一見皇上的〈千里江山圖〉,立刻被其氣勢震懾住了。此畫以大青綠繪就,用色古雅沉厚,絲毫沒有後世青綠繪畫的煙火氣。畫中山水樓閣,更是氣象萬千,筆筆精到,氣韻秀逸,格調高雅,神完氣足……」
康熙笑著擺擺手:「行了行了,你說的這些都是品鑑的套話兒,雖然沒什麼新意,但也足以見得你讀過不少畫論。一個匠人能說出這樣的話,已經很了不起了。」
吳墨林暗想,這幾年跟著金農讀的那些書到了關鍵時刻還算派得上用場。只不過他心裡對皇上的評價並不服氣,暗暗腹誹:古代的書畫論著裡的品鑑詞彙大多都是這樣的虛詞套語,就算是皇上,其實也說不出什麼新花樣。
皇帝略一沉吟,直截了當地問吳墨林:「吳墨林,朕看你聰明伶俐,倒是有一點讀書人的氣格。朕著實愛你之才,你說吧,想要什麼,朕賞賜給你。」
吳墨林心想,自己其實最想要的東西是那〈千里江山圖〉,但這話可不敢說出口。原本打算跟皇上討要一點兒金銀財帛就算了事。但又想到皇帝不知收藏了多少宋元名畫,不如求著皇帝准許多看幾眼那些稀世之作,以後自己偽造假畫也就更有底氣。於是定了定神,大著膽子說道:「皇上,草民是以修復古畫為生,雖然經手了不少好東西,卻從未見過〈千里江山圖〉這麼美妙絕倫的極品。古人將繪畫分為神、妙、逸、能四品,小民所見過的古畫,原來都只是最低的能品而已。小人別無他求,只懇請皇上讓草民開開眼界,再讓小民欣賞幾件皇上的藏畫,心願就滿足了。」
康熙聽了吳墨林這番回答,吃了一驚,心想揚州城果然是人文薈萃之地,小小一個工匠竟然也有如此脫俗出塵的志向。皇帝躊躇片刻,說道:「你這匠人當真不簡單,既然你想一睹朕的藏品,不如跟著朕回京城,在內務府造辦處辦差,可專門負責看管並修復宮內所藏古書畫。你這後半輩子,就可以憑藉著皇家修復師的身份,盡覽朕的藏品了。」
吳墨林本想問問皇帝,在宮廷造辦處當差薪俸是多少,但到嘴的話又問不出口。皇上才剛剛讚賞自己有讀書人的氣格,怎好意思顯出自己庸俗市井的一面?可他又一想,能夠觀覽宮廷藏畫,是多麼難得的機會,這可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體驗。於是俯下身,搗蒜一樣磕頭,口中連連稱謝不已。康熙皇帝看到吳墨林略有遲疑,還以為吳墨林不屑和造辦處作坊裡的一般工匠為伍,於是又說道:「朕見你讀過詩書,知禮守節,你不必拘於匠籍,回頭讓魏珠跑一趟吏部,特事特辦,直接給你一個造辦處七品主事的官職。漢之胡寬、唐之毛順,都以工匠而成命官,朕這麼做,也算遵循古法,御史也說不出什麼。」
吳墨林心中一動:七品主事雖是芝麻粒兒大的小官,但守著皇家大內的書畫珍藏,想來必有好處可撈。他連忙領旨謝恩。一邊的魏珠不免感慨不已,眼前的吳墨林,前一天還是個民間匠人,今天就成了朝廷命官,人的際遇氣運,真是不可捉摸。
二、連夜尋巧匠
左必蕃領命尋巧匠,吳墨林受薦入行宮
皇帝向張廷玉下了旨意,令其速辦〈千里江山圖〉修復之事。張廷玉是上書房大臣,素得皇帝賞識。他沒有細問古畫受到汙損的緣由,立刻領旨而去,風急火燎地騎馬趕往揚州知府住處。
揚州知府名叫左必蕃。自從皇帝駐驆於揚州,左必蕃就沒睡過一天安穩覺。皇帝一行將近千人,衣食住行都得由知府衙門照看著。揚州是兩江總督、漕運總督衙門所在之地,四品以上的高官隨處可見,更有巨富鹽商聚集於此。於是三教九流、黑白兩道匯於一處,平日裡就攪得左必蕃不得安生。皇帝南巡至此,他更是提...
目錄
第一章 畫匠入職圖籍司
第二章 康熙遺詔疑雲
第三章 西湖畫冊藏玄機
第四章 江湖異士伺機劫寶
第五章 〈蘭亭序〉與山水畫
第六章 毒蛇洞驚魂
第七章 六合錦函藏玄機
第八章 金農入夥
第九章 達摩真跡現世
第十章 菡芬樓七夕雅集
第十一章 夜探董其昌墓
第十二章 文房塚之謎
第十三章 贔社
第十四章 師徒重逢
第十五章 虎丘山尋寶
第十六章 造假工坊
後 記
第一章 畫匠入職圖籍司
第二章 康熙遺詔疑雲
第三章 西湖畫冊藏玄機
第四章 江湖異士伺機劫寶
第五章 〈蘭亭序〉與山水畫
第六章 毒蛇洞驚魂
第七章 六合錦函藏玄機
第八章 金農入夥
第九章 達摩真跡現世
第十章 菡芬樓七夕雅集
第十一章 夜探董其昌墓
第十二章 文房塚之謎
第十三章 贔社
第十四章 師徒重逢
第十五章 虎丘山尋寶
第十六章 造假工坊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