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上卷探索1917-1949年民初新詩與1949-2017年共和國新詩,歷史敘事(史)與詩學闡釋(詩)並重,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民初新詩檢討語體、詩體革命,評介抗戰年代的詩回顧詩人歷史反思。共和國新詩探索地下文學、先鋒詩歌、歸來的詩人,總結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人之樹。
《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導言、一章至七章,主題關注:民初新詩、共和國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圖像。各章內涵簡介如下——
導言〈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一,介紹「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二、本書的史觀史識與考察重點。三、簡介1917-2017年的歷史背景。四,敘述「詩史互證」的意義,提示上卷各章綱要。五,解釋何謂「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提示下卷各章綱要。六,描述《中國百年新詩》的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第一部分以1927年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大系8•詩集》為分析對象,探索1917-1927年新詩的文化特徵。第二部分考察1927-1949年間,歷史變局下的新詩文化,從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三個面向,進行文本闡釋,對新詩創生的無根之變多方檢討。
第二章〈抗戰年代的詩與改朝後詩人歷史反思〉。簡介對日抗戰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探索抗戰年代的七位詩人如何以詩回應時代巨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詩人經歷什麼考驗以致紛紛停筆或改變風格?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後重拾詩筆的詩人,寫出什麼發人深省的詩章?
第三章〈共和國新詩的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第一部分將共和國新詩區分為:第一代詩人、第二代詩人、第三代詩人、第四代詩人、歸來的詩人;各區塊例舉四位詩人的文本,呈現連貫各世代的新詩文化特徵:「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第二部分闡述「林昭」其人其詩的生命歷程及其象徵義,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
第四章〈從地下文學到先鋒詩歌〉。第一部分簡介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評介文革時期四位重要詩人(郭世英、黃翔、郭路生、周倫佑)。第二部分敘述肇始於改革開放的先鋒詩歌,介紹《今天》文學雜誌。從五篇歷史文獻回顧先鋒詩歌1978-1998年的歷史脈動,總結詩人伸張「自由意志」的心路歷程。
第五章〈歸來者:倖存的詩人〉。介紹十二位「歸來的詩人」,闡釋代表性詩章。他們在1957年之前寫過詩,因為時代劇變被迫停筆,改革開放後再度提筆。其中廢名屬於不歸者,詩筆夭折,其他十一位詩人(從蘇金傘到昌耀)屬於歸來者;無論不歸者或歸來者,他們的政治性受難都讓人痛心疾首。
第六章〈1980-1990年代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評介九位詩人(出生年1952-1967,活躍於1980年代與1990年代),探索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解析文本中潛藏的心理意識與抵抗精神。第一部分敘述醞釀先鋒詩歌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第二部分闡釋詩歌內涵:揭穿虛無。第三部分闡釋詩歌精神:抵抗虛無。
第七章〈人之樹,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第一部分敘述1990-2010年跨世紀前後先鋒詩歌的心靈動向。第二部分選擇十位詩人(出生年1962-1980),剖析新詩文本的詩人意識與思想樣態。第三部分闡釋新世紀五大書寫向度(靈性、文化、性情、生活、語言),與整體文化圖像(人之樹),總結漢語詩學的傳承與開創。
作者簡介:
黃粱
臺灣民間詩人、詩評家,1958年出生於臺北發源地艋舺,木匠的兒子排行九。1978年受教於美學家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蒙。1981-1983年,獨居八里海濱閉門讀書,以詩為一生志業。1984-1999年,隱逸灣潭佛寺旁老厝,出入要靠人工划渡。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修行者精舍,在關房中讀書寫作。1999年、2009年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是臺灣最早系統性引介並深論中國先鋒詩歌者。2020年完成166萬字巨著《百年新詩1917-2017》,評介全球範圍340位詩人,闡釋2600首漢語新詩。2024年出版《臺灣百年新詩》,第一本標舉「臺灣主體性」的新詩史。曾任《雙子星人文詩刊》主編、唐山出版社總編輯、《現在詩》倡議發起人兼創刊主編、紫藤廬古蹟執行長、黎畫廊藝術總監。著作:詩集《瀝青與蜂蜜》、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三十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選《猛虎行》、詩文集《君子書》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民初新詩1917-1949】
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節錄)
二、1927-1949年,歷史變局下的新詩
(二)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
1、美學意識的詩
(5)戴望舒〈眼之魔法〉
〈眼之魔法〉戴望舒,1936.10.19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遙的潮汐升漲:
玉的珠貝,
青銅的海藻......
千萬尾飛魚的翅,
剪碎分而復合的
頑強的淵深的水。
無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麼經緯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陽之靈照射的諸太陽間,
以月亮之靈映光的諸月亮間,
以星辰之靈閃爍的諸星辰間,
於是我是彗星,
有我的手,
有我的眼,
並尤其有我的心。
我晞曝於你的眼睛的
蒼茫朦朧的微光中,
並在你上面,
在你的太空的鏡子中
鑑照我自己的
透明而畏寒的
火的影子,
死去或冰凍的火的影子。
我伸長,我轉著,
我永恆地轉著,
在你永恆的周圍
並在你之中......
我是從天上奔流到海,
從海奔流到天上的江河,
我是你每一條動脈,
每一條靜脈,
每一個微血管中的血液,
我是你的睫毛
(它們也同樣在你的
眼睛的鏡子裡顧影)
是的,你的睫毛,你的睫毛,
而我是你,
因而我是我。
1936年6月戴望舒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10月《新詩》月刊創刊;《新詩》第二期戴氏發表〈眼之魔法〉,此詩收入《災難的歲月》時易名為〈眼〉。開頭兩行是全詩詩眼,將「眼睛的微光」比擬「月」,牽動心靈的潮汐。3-7行鋪陳心靈景觀,迷人的瑰麗的想像。敘述者自願沉溺於此眼眸之光海中,變成一顆「彗星」,一顆受恆星引力差遣而環行的光體,一種想像的心靈景觀。光體的核心是「我的心」,因「你的太空的鏡子」而自我鑑照,察知自己「透明而畏寒的火的影子」,摹寫作者因愛情挫傷經驗而瑟縮的心靈情態(戴望舒剛結束與施蟄存妹妹施絳年悲劇式單戀);但此眼之魔法充實我,我在永恆之光中飛行、沐浴;親近你,成為你,(以睫毛)護衛你;「而我是你,/因而我是我」,兩人融合為一,重獲生命價值與尊嚴,因於愛情。
〈眼之魔法〉將超現實主義的想像情境與溫柔婉轉的語調結合,中西詩學交會光采煥發,是戴氏詩篇的最高成就。戴望舒詩的思想,是民初時期較有深度的論述之一,雖屬短札形式但詩性醇厚。戴望舒〈論詩零札〉選:
4
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
8
新的詩應該有新的情緒和表現這情緒的形式。決非表面上的字的排列,也決非新的字眼的堆積。
10
舊的古典的應用是無可反對的,在牠給予我們一個新情緒的時候。
13
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像。
14
詩應當將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而使人感到一種東西,詩本身就像是一種生物,不是無生物。
1917年號召文學革命之後,詩體、語體往解放之路邁進,詩押韻不押韻、分行不分行不再是約束;然而胡適強調形式上的「語氣自然,用字和諧」與內容上的「新精神,新內容」,並沒有解決「什麼是詩?」的基本問題。廢名重視「詩的內容」,傾慕詩的想像空間,矯正了新詩運動初期偏愛寫實的弊端;而戴望舒更進一步調和真實與想像。唾棄新字眼的堆積與字的抑揚頓挫,也能擴大解釋為將詩從美文與韻文的桎梏中脫離出來。視「詩」為一種生命體,是更具美學意義的說法;也能呼應廢名之言:「中國的新詩,如果要別於別的一切而能獨立成軍,我想這樣的一種自由的歌唱。」、「最要緊的自然還是生命,生命的洪水自然會衝破一切,水也自然要流成河流。」(廢名〈籠〉詩後註解)兩人從不同向度隱約觸及「詩」的本質,美學意識比同時期其他詩人更加深刻。
(6)廢名〈雪的原野〉
〈雪的原野〉廢名,1947
雪的原野,
你是未生的嬰兒,
明月不相識,明日的朝陽不相識,——
今夜的足跡是野獸麼?
樹影不相識。
雪的原野,
你是未生的嬰兒——
靈魂是那裡人家的燈麼?
燈火不相識。
雪的原野,
你是未生的嬰兒,
未生的嬰兒,
是宇宙的靈魂,
是雪夜一首詩。
廢名的前期作品〈洋車夫的兒子〉曾被選入《詩集》,署名馮文炳(本名),詩藝還不成熟。廢名的新詩創作噴湧於1931年,那年不知何故催生了上百首詩。〈雪的原野〉是廢名詩歌生涯(1922-1948)後期代表作,典型的寫意詩風格;詩跡混沌,難以辨明其思想秩序與心靈軌跡,承襲自古典詩學的造境將詩提昇到精神場所。「未生的嬰兒」在襁褓之前,「雪的原野」是還沒有被人為干擾的大自然,故曰「今夜的足跡是野獸」。靈魂飄搖其上漫遊其間,尋找稀微燈火的依靠,尋找一支書寫的筆。「夜深/人間之鼾息/驚動一枝萬年筆」(廢名〈止定〉),萬年筆超越人文界域,與天地之混沌精神相接,廢名稱其為「宇宙的靈魂」,傳遞亙古以來的存有之光;無以名之,強名為「詩」。
廢名的詩富有中國藝術精神,佛教理念、道家思想與儒學倫理都是他所看重的文明寶藏,對古典漢詩涉獵頗深,成就他獨樹一幟的詩歌面目。廢名有一篇文章〈講一句詩〉,談到晚唐・李商隱(813-858)的七言絕句〈月〉:「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對於難懂的第二句,廢名扼要地闡釋:「相傳月亮裡頭有一位女子,又相傳月亮裡頭有一株樹,那麼我們看著○像一面鏡子似的,裡面實藏著有人而且有一株樹了。月亮到什麼地方就帶給什麼地方以『明』,而其本身則是一個隱藏,『藏人帶樹遠含清』,世間哪裡有這麼一個美麗的藏所呢?世間的藏所哪裡是一個虛明呢?只有詩人的想像罷了。」從這段話可看出新詩人與舊詩人的心靈相映,也能釐清廢名的詩學根源。廢名的新詩正是「藏人帶樹遠含清」,文字清明詩意混沌,難以一眼看透。
2、社會意識的詩
(1)水天同〈與友人書〉
〈與友人書〉水天同,1929.6.1北平,《清華週刊》463期
我們找著祖先掩埋之心了,/遂慟哭其側,/或跳踉大叫,不克喘息,/自以為熱烈美麗極了。
讚美什麼自然?/無非「月到天心,風來水面」,/即大聲「在十字街頭挑戰」,/亦不過掄板斧的戰將一員。
我倦怠之靈魂,/明白並憐憫這一切把戲,/所以毫不責備,/逕來此渺無人跡之荒園。
我在這陰鬱的天空之下,/暫伴著寒鴉沉睡,/無成就亦無羞愧,/等候鴟梟來歌詠這黑夜。
〈與友人書之二〉水天同,1934青島,《人生與文學》創刊號
東邊用文字造一堵牆,/西邊用文字造一堵牆,/兩下裹在牆頭上張望,/辨不清對方是何模樣。
大官小官在高興著,/民族要復興了!憑藉/牆上標語,口頭的吶喊,/新耶路撒冷又戴上了王冠。
張口待哺的少爺小姐,/說是有強烈的智識慾,/我餵飽了別人的肚腸,/自己的飢餓向誰商量?
黑暗在何方?/還不是自己的眼底心上?/我亦想起造一堵文字牆,/恐寒夜襲來,仍無法抵抗。
水天同(筆名斲冰,1909-1988),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1923年考上清華學堂(後改名清華大學留美預備部),1929年畢業後赴美,1930年進康乃爾大學,1933年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後赴德、法深造一年,1934年6月回到中國。水天同就讀清華大學時即發表大批文藝作品,曾任學生自治會會刊《清華週刊》總編輯。1935年起又在清華學堂時期高一屆同學柳無忌(1907-2002,柳亞子之子,耶魯大學博士)主編的《人生與文學》(1935.4-1937.4,出版十期)上發表文章。水天同在〈自述〉中曾言:「從1933年到1939年,我也曾跟著瑞恰慈博士學了點語義學和文藝批評。」瑞恰慈(I. A. Richards,1893-1979)是「新批評派」理論創始人之一,其著作:《文學批評原理》、《科學與詩》、《實用批評》、《柯爾律治論想像》、《修辭哲學》在文學界影響巨大。
1929-1931年,瑞恰慈受邀來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1936年4月又來中國從事「基本英語Basic」(將英文詞彙壓縮到五百至八百個簡單詞並精簡語法,以利世界性推廣)的教育工作,一待三年,直到戰亂劇烈不得不返美任教於哈佛大學。水天同或許在美國與民初時期,都得到瑞恰慈之指導,批評文章相當犀利。1936年4月水天同在《新中華》半月刊發表〈胡梁詩論〉提出自己的新詩見解,反駁胡適與梁實秋之論爭:
詩是一種經驗,是兩種心理間的一個作用,一種過程,其中包括作者與讀者兩種心理,所以「明白」、「晦澀」云云都非固定的標準,若不將作者的意向與讀者的才能、經驗等一齊算在帳內,加以考慮,而僅僅架起幾個空洞的術語,以號召天下,這是沒有用的。如胡先生「意境要平實」之說,梁先生且知其「有未盡然」,這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胡先生自以為他的詩當得起「明白清楚」四個字了,但第一,胡先生不過寫了許多「胡適之體」的白話而他和他的朋友們認為那是詩;第二,天下盡有一輩子不認得「太行山」的人,我們是埋怨「太行山」三字太難呢?還是說那些人活該呢?
兩位先生的共同缺點是沒弄明白——他們似乎從未想過——什麼是詩,並且什麼是詩的語言,所以到了這個年頭還想把詩和白話運動併為一談,梁先生居然還在「白話詩」這個不值得一顧的術語上大做文章。不知白話之話與詩的語言是大有分別的,而且就是白話本身也不只一種。胡先生的白話不與梁先生的盡同,梁先生的白話不與X、Y、Z的盡同,話猶如此,何況詩的語言了。
水天同的見識既平實又深刻,但放諸當時動亂的歷史環境,似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與友人書〉寫於1929年,水天同出國之前;〈與友人書之二〉寫於1934年,作者剛從歐洲回國。兩首詩都是四行詩4節的格式,第一首詩末有附註:「友人遠道來函,責余不事創作,惟費時於『斷爛朝報』。嗚呼!余豈得已哉?余不得已也!為詩答之。」可見詩人對時代局勢與社會議題相當關注,寫過不少時事評述;詩人對朋友之回應並非理直氣壯的議論,而是詩意非凡。「祖先掩埋之心」呼應「渺無人跡之荒園」,是作者對傳統文化核心價值淪沒的形象思維;接著刀鋒一轉:對於抽象之天心耽溺與具象之現實叫囂,率皆視為「臨場表演」的世俗把戲。但詩人知音何其稀罕,惟暗夜貓頭鷹之陰鬱悲鳴回應。
〈與友人書之二〉對應的時代場景是1934年,民國局勢更加混亂濁惡,直教有見識的文化人懷抱憂傷。「自己的飢餓向誰商量?」迴響著五年前「祖先掩埋之心」的文化憂慮,別人的肚腸/自己的飢餓隱含外來/本土思潮激盪的對照,思想層級更加深化;反諷「民族復興」之說,也承續了「這一切把戲」的觀點。但詩人更加絕望之處在於「溝通交流」之不可能ㄈ國民黨人築起一道牆,共產黨人也築起一道牆,而旁觀者繼續逐起第三道牆,可乎?「寒夜」將至,詩人之預言如是深邃。
第一章【民初新詩1917-1949】
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節錄)
二、1927-1949年,歷史變局下的新詩
(二)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
1、美學意識的詩
(5)戴望舒〈眼之魔法〉
〈眼之魔法〉戴望舒,1936.10.19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遙的潮汐升漲:
玉的珠貝,
青銅的海藻......
千萬尾飛魚的翅,
剪碎分而復合的
頑強的淵深的水。
無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麼經緯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陽之靈照射的諸太陽間,
以月亮之靈映光的諸月亮間,
以星辰之靈閃爍的諸星辰間,
於是我是彗...
目錄
導言 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
一、本書的「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
二、本書的史觀史識與考察重點
三、百年新詩的歷史背景
四、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
五、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
六、《中國百年新詩》文學標的
【民初新詩1917-1949】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
一、1917-1927年,新詩的語體、詩體革命
(一)緒論
(二)《中國新文學大系8・詩集》作品考察
1、胡適與廢名的新詩觀念
2、周作人〈飲酒〉
3、沈尹默〈三弦〉與劉半農〈一個小農家的暮〉
4、李金髮〈有感〉
5、馮至〈蛇〉與《十四行集》
6、郭沫若〈日暮的婚筵〉、〈南風〉
7、「新月派」詩人聞一多、徐志摩、朱湘
8、聞一多〈死水〉與新格律詩
9、朱湘〈采蓮曲〉與新詩格式
10、戴望舒〈雨巷〉
11、胡適〈老鴉〉
12、徐志摩〈一小幅窮樂圖〉、〈一條金色的光痕〉
13、朱湘長篇敘事詩〈貓誥〉、孫毓棠〈寶馬〉
14、魯迅〈他〉
二、1927-1949年,歷史變局下的新詩
(一)緒論
(二)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
1、美學意識的詩
(1)何其芳〈預言〉
(2)卞之琳〈音塵〉
(3)施蟄存〈銀魚〉、〈烏賊魚的戀〉、〈枯樹〉
(4)吳奔星〈超人之歌〉、〈雨天〉
(5)戴望舒〈眼之魔法〉
(6)廢名〈雪的原野〉
2、社會意識的詩
(1)水天同〈與友人書〉
(2)艾青〈群眾〉
(3)路易士〈吠月的犬〉
(4)吳興華〈寒夜〉
(5)穆旦〈活下去〉
(6)唐祈〈女犯監獄〉
(7)陳敬容〈邏輯病者的春天〉
(8)綠原〈凱撒小傳〉
3、文化溯源意識的詩
(1)魯迅〈墓碣文〉
(2)聞一多〈奇蹟〉
三、鏈結傳統,超越革命,警惕全球化
【參考文獻】
【民初+共和國新詩1933-1996】
第二章 抗戰年代的詩與改朝後詩人歷史反思
一、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簡述
二、抗戰年代的詩
(一)艾青:復活的土地
(二)田間、方冰:「晉察冀邊區」抗日詩篇
(三)穆旦:蛇的誘惑
(四)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五)路易士:火與嬰孩
(六)綠原:給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們
(七)艾青:黎明的通知
三、改朝後詩人歷史反思
(一)穆旦,1956-1976詩篇
(二)艾青,1941、1978-1979詩篇
(三)綠原,1970-1996詩篇
(四)紀弦1969〈一元論〉、穆旦1976〈神的變形〉
【參考文獻】
【共和國新詩1949-2017】
第三章 共和國新詩的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
前言
一、共和國新詩歷史序列的文化概貌
(一)第一代詩人
1、穆旦〈葬歌〉節選,1957
2、流沙河〈草木篇之毒菌〉,1957
3、昌耀〈林中試笛之車輪〉,1957
4、林昭〈獻給檢察官的一束玫瑰花〉,1962
(二)第二代詩人
1、芒克〈天空〉節選,1973
2、北島〈回答〉,1978
3、顧城〈「運動」〉節選,1983
4、楊煉〈水第三〉節選,1985
(三)第三代詩人
1、于堅〈無法適應的房間〉節選
2、王小妮〈致乾涸的河道〉
3、韓東〈兒歌〉
4、西川〈黑暗〉節選
(四)第四代詩人
1、楊鍵〈暮晚〉
2、李龍炳〈巨人傳〉節選
3、朵漁〈週年〉
4、巫昂〈祖國〉
(五)歸來的詩人
1、艾青〈盆栽〉節選
2、蔡其矯〈祈求〉節選
3、鄭敏〈詩人與死之十一〉節選
4、綠原〈放棄〉節選
(六)「歸來的詩人」受難經歷簡述
二、共和國詩人受難象徵:林昭
(一)林昭家庭背景與性格特徵
(二)北大「五・一九」與毛澤東「反右運動」
(三)林昭〈普洛米修士受難的一日〉
(四)林昭〈海鷗之歌〉
(五)林昭被捕與「星火案」
(六)林昭獄中血書
三、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共和國新詩1963-1998】
第四章 從地下文學到先鋒詩歌
一、發跡於文革時期的地下文學
(一)文革話語:紅衛兵詩歌
(二)裂變與覺醒:地下文學
1、伸張自由意志的地下文學
2、地下文學時期的詩人簡介
(1)郭世英(1941-1968)
(2)黃翔(1941-)
(3)郭路生(1948-)
(4)周倫佑(1952-)
二、肇始於改革開放的先鋒詩歌
(一)1978年12月《今天》創刊
(二)先鋒詩歌的歷史脈動(1978-1998)
1、1978年《今天》發刊詞作者:北島
2、1983年〈崛起的詩群〉作者:徐敬亞
3、1990年《今天》復刊詞作者:北島
4、1996年〈隱匿者之光〉作者:徐敬亞
5、1998年〈斷裂:一份問卷〉擬定者:朱文
三、從魯迅到朱文
【參考文獻】
【民初+共和國新詩1931-2007】
第五章 歸來者:倖存的詩人
前言、魚化石或懸崖邊的樹
一、廢名(1901-1967)
二、曾卓(1922-2002)、艾青(1910-1996)
三、牛漢(1923-2013)
四、綠原(1922-2009)
五、蘇金傘(1906-1997)
六、蔡其矯(1918-2007)
七、流沙河(1931-2019)
八、鄭敏(1920-2022)
九、穆旦(1918-1977)
十、昌耀(1936-2000)
十一、木心(1927-2011)
結語、詩的廢墟與詩的真實
【參考文獻】
【共和國新詩1980-1998】
第六章 1980-1990年代先鋒詩歌的內涵與精神
一、艱難的「存有」
(一)醞釀先鋒詩歌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環境
(二)拓寬存有邊界的先鋒詩人
二、詩歌內涵:揭穿虛無
三、詩歌精神:抵抗虛無
(一)三條道路
(二)五個陣地
四、反旋的歌聲
【參考文獻】
【共和國新詩1990-2010】
第七章 人之樹,新世紀詩歌文化圖像
一、跨世紀前後先鋒詩歌的心靈動向
二、新世紀詩人意識與思想樣態
三、新世紀書寫向度與文化圖像
(一)靈性書寫:生命信仰建築
(二)文化書寫:文化空間建築
(三)性情書寫:心靈空間建築
(四)生活書寫:社會空間建築
(五)語言書寫:基礎抽象建築
(六)文化圖像:人之樹
四、漢語詩學的傳承與開創
【參考文獻】
黃粱作品輯要
【著作】
【策畫主編】
導言 新詩的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
一、本書的「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
二、本書的史觀史識與考察重點
三、百年新詩的歷史背景
四、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
五、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
六、《中國百年新詩》文學標的
【民初新詩1917-1949】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
一、1917-1927年,新詩的語體、詩體革命
(一)緒論
(二)《中國新文學大系8・詩集》作品考察
1、胡適與廢名的新詩觀念
2、周作人〈飲酒〉
3、沈尹默〈三弦〉與劉半農〈一個小農家的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