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下卷評介八位軸心詩人的詩學成就,探索詩人學,闡釋三十一位詩人的代表性詩章,探索詩語言學,重視「詩人意識」在個人詩歌歷程的關鍵作用,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對中國百年新詩進行宏觀式文化點檢,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八章至十六章、總結。主題關注:詩人典範與詩篇典範的詩學成就,闡釋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各章內涵簡介如下――
第八章〈穆旦詩傳:拒絕遺忘歷史〉。穆旦是橫跨民國與共和國的大詩人,也是將國民黨專制獨裁與共產黨暴力革命的本質都看清的時代先知。穆旦對社會人心與歷史進程的智慧洞見,為漢語新詩樹立精神性標竿;穆旦堅守心靈真實、追索歷史真相的勇氣與決心,是詩歌精神的真正體現。節制有張力的象徵化抒情與文本結構的平衡感是其風格特徵,詩篇呈現詭譎的時代變局與複雜的人性真實。
第九章〈與昌耀詩的三次詩學對談〉。昌耀響應「開發大西北」號召赴青海墾荒,是詩歌經歷橫跨第一代到第四代,寫詩不輟質量兼具的大詩人。昌耀前期詩富藏人心與天心勾連之美,後期詩品嘗社會生活之輾轉折磨,為堅持信仰而受難。昌耀詩與土地家園、文化傳統、美之原始、聖潔精神交融互涉,呈現「開放場」特徵之生態詩學景觀。
第十章〈胡寬,自由鏡像中的受虐者〉。胡寬英年早逝生前未受重視,但風格前衛批評意識濃厚。胡寬詩充滿「荒誕派戲劇」特徵,迫使讀者認識這是一個殘酷荒謬的世界;當荒謬性使人意識到意義的缺乏,在世存有的價值方才可能實現。胡寬的荒誕戲劇詩對世界之殘忍與愚昧投出蔑視之眼,以詩刺破社會偽裝與歷史假相。
第十一章〈于堅詩,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于堅參與創辦《他們》文學雜誌,注重細節的紀實性詩篇風格獨特。探索自然與文化的本質差異和文化符碼對人與自然的雙重遮蔽,是于堅詩的關注重點。長詩〈O檔案〉以被擠壓框限的系列語符對映人的一生,啟明「人的格式化」生存現象。組詩〈巨蹼〉是人間秩序重建的艱難嘗試,試圖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重新找到連結,揭示倫理與道德的核心價值。
第十二章〈堅守人性真實,王小妮詩章〉。王小妮崛起於朦朧詩時期,詩歌的核心價值:堅守人性真實,主題關注:人與時代對詰。三階段詩歌歷程:隱逸者時期、清醒者時期、啟蒙者時期,扣緊歷史脈動;三大主題類型:倫理詩、風土詩、諷喻詩,呼應時代命題。王小妮的詩藉死亡返照生命以黑暗凸顯光明,永恆懷抱愛與希望。
第十三章〈余怒詩與余怒詩學〉。余怒前期詩具有超現實主義形式與存在主義內涵,以造境手法達到解構現實的文學標的。後期詩呈現兩種書寫模式:取果核式以核心意象為主體,剝殼去皮吃肉丟出果核,主客分明;抓鰻魚式徒手對付鰻魚,鰻魚扭動人的身手跟著變換,主與客顛來倒去。余怒詩以語言歧義的自由對抗極權體制的不自由,詩歌美學帶有後現代解構特徵。
第十四章〈楊鍵的招魂史詩《哭廟》〉。楊鍵文化意識濃厚,史詩《哭廟》出版於臺灣,「哭廟」意謂著「廟」所象徵的精神文明瓦解,故為之慟哭。《哭廟》長達一萬兩千行,是對當代中國悲劇,文化的、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苦難,波瀾壯闊的雕刻。楊鍵走進荒煙蔓草的大地深處,凝視被政治意識形態遮蔽飄盪無依的廣大冤魂,為人民的深沉病苦繪出形貌。
第十五章〈英雄系譜:彝族詩人吉狄兆林〉。吉狄兆林,紮根鄉土承續傳統的彝族詩人。他的漢語新詩,迥異漢文化的聖人系譜,呈現彝文化英雄系譜的異他美學。詩篇融合狂放與幽默,演繹原始的彝、厚土的彝、人性的彝、英雄的彝,展現畢摩文化「日月星辰有良心,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之旨。文本中瀰漫的哀傷與憤怒,並非個人私密情事,而是整體族群歷史經驗之迴聲。
第十六章〈語言維度的典範詩章〉。詩的語言空間構成(由外而內)區分五大層級:語言體裁、語言鏡像、語言動能、語言調性、語言意識。每個層級區分兩種語言模式:雅/俗、虛/實、曲/直、柔/剛、聚歛/擴散。本章每個模式選擇三位詩人,共計三十一位詩人(出生年1946-1980),根據選樣文本評介典範詩章的內涵與形式,從語言維度進行詩學反思。
總結〈詩歌文化的傳統與現代〉。一,陳述本書作者獨特的雙重邊緣視點。二,對百年新詩進行四大要項文化點檢。三,闡釋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四,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五,歸納百年新詩的文學遺產。六,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作者簡介:
黃粱
臺灣民間詩人、詩評家,1958年出生於臺北發源地艋舺,木匠的兒子排行九。1978年受教於美學家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蒙。1981-1983年,獨居八里海濱閉門讀書,以詩為一生志業。1984-1999年,隱逸灣潭佛寺旁老厝,出入要靠人工划渡。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修行者精舍,在關房中讀書寫作。1999年、2009年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是臺灣最早系統性引介並深論中國先鋒詩歌者。2020年完成166萬字巨著《百年新詩1917-2017》,評介全球範圍340位詩人,闡釋2600首漢語新詩。2024年出版《臺灣百年新詩》,第一本標舉「臺灣主體性」的新詩史。曾任《雙子星人文詩刊》主編、唐山出版社總編輯、《現在詩》倡議發起人兼創刊主編、紫藤廬古蹟執行長、黎畫廊藝術總監。著作:詩集《瀝青與蜂蜜》、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三十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選《猛虎行》、詩文集《君子書》等。
章節試閱
(三)倫理學視域:自我-他者
于堅戮力經營的組詩〈巨蹼〉,曾經多次以〈往事二三〉的標題零星發表,2012年匯聚二十五首詩聯合展示;這組詩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暴力本質與摧毀倫理道德的歷史過程,一次深刻的反省。1957年毛澤東展開批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反右運動」,將無數的知識分子與政治菁英遣送僻地勞改強迫洗腦。1966年再度啟動瘋狂的文革,改造層面擴及每一個人的身心內外,誰也不能倖免。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6年間的一場全國性政治運動。毛澤東行為的思想依據:觀念形塑人的行為,文化知識結構主宰中國文明制度的超穩定狀態;欲破除此種框限,需要進行全民思想改造運動,以共產主義思想取而代之。但毛澤東發動文革還有更重要因素,即1958-1962年執行的「三面紅旗」政策,造成三千萬至四千萬人餓死。毛澤東因政治路線錯誤遭黨內同志孤立,為避免共產黨改走修正主義與挽回個人權勢,煽動群眾進行對人性的野蠻鬥爭與對文化的瘋狂破壞,真正目的是爭奪權力。
〈巨蹼〉之寫作,目的並非挖掘時代醜陋的瘡疤,而是倫理秩序重建的艱難嘗試,試圖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重新找到連結點。這首富有倫理學意義的大詩,對文革時期中國人的道德生活進行了系統性思考,梭巡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相互關係,從人際關係被摧毀殆盡的時代廢墟裡,反向揭示人在群體生活中倫理秩序與道德尺度的核心價值。〈巨蹼〉以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為軸心展開敘述,通過:我與父親、我與家庭、我與親族、我與鄰居、我與社會、我與國家等面相,展現不同領域的人物對歷史事件的人性迴響。〈巨蹼〉組詩(二十五首版)可以概要分做四個部分:時代場域、他者場域、自我場域、因果場域,本節在每個場域選擇三首詩進行闡釋與評論。
1、時代場域
〈夜晚即將開始〉
夜晚即將開始/烏鴉在大海上叫喚/想起少年時代/那些沉默的長輩/我父親被紅衛兵帶走/下樓的時候/他們拉起窗簾
此詩拉啟文革的布幕,這一場「夜晚」將持續十年之久,地點:我家,事件:紅衛兵帶走父親,精神背景:夜晚即將開始、烏鴉叫喚,現實背景:沉默的長輩、紅衛兵下樓、拉起窗簾。〈夜晚即將開始〉以全知視點展開敘述,「想起少年時代」是第一人稱敘述的回憶模式,事件的時間隱而未現。〈夜晚即將開始〉以序曲的形態預示了組詩的幾個主要動機(主旋律):黑暗、死亡恫嚇、恐懼、祕密查抄、逮捕。
〈海洋〉顯現赤色風潮瀰漫全境:「紅色的海洋並不存在/但它比蔚藍色的大海更接近事實/接近我對無邊無際的理解/接近我對驚濤駭浪的感受/紅海洋 海水並不存在/1966年的中國廣場/我幾乎被這虛無的遼闊淹死/我的夢裡全是救生圈/血紅色的大海也許在日落時分/晃一下 美麗無比/就暗了/不會無休無止/直到/每一顆鹽/都流出血來」。溺水者唯有在夢境中才敢呼救,況且是意象式的沉默呼救!「我的夢裡全是救生圈」是核心意象,這一行之前藍海漂滿紅袖套,紅衛兵撲天蓋地滾動的紅色海洋,廣大而虛無;這一行之後海鹽也將染成赤紅,以:「不會無休無止」表達肯定式指向:「直到/每一顆鹽/都流出血來」,海洋之鹽隱喻人民,苦海無邊!
〈我們必須看這個展覽……〉
我們必須看這個展覽
我們必須排著隊
態度端正地 從
那些五毒俱全的壞人們
的照片下面 一一走過
他們排著隊 一個個穿著
統一的囚服 坦白了罪行
他們的罪惡 來自
另一種質量 彷彿
我們的循規蹈矩
是一種平庸的罪行
態度端正 齊步走
我們的頭一齊從牆壁的左邊
轉向牆壁的右邊 像產品
在接受檢驗 所處的位置
不同 端正嚴肅的姿態
是一致的 彷彿罪惡
已經從他們的牆上
鄭重地 傳遞到我們體內
這首詩非常嚴肅地提出一個詞:「罪惡」,這個詞的涵義將貫通全組詩,意謂著罪行遍及整個文革時代。這個全國性展覽(文革)由「五毒俱全的壞人們」所領導,展示「罪惡」的嘴臉,並將「罪惡」鄭重地渲染到群眾身上;「我們必須看這個展覽」,人民被迫觀看並成為同案犯。這首詩相當大膽地為這些領導者穿上「囚服」,間接進行了道德審判;但領導者的面孔仍然隱晦不見,允許每一代讀者進行無窮盡的指認。
〈巨蹼〉鋪陳時代場景運用了三種模式:〈夜晚即將開始〉是微觀小敘述,聚焦於某個家庭的受難場景。〈我們必須看這個展覽……〉是宏觀大敘述,展覽的場面奇異浩大象徵時代。〈海洋〉是宏觀與微觀交混的魔幻敘述,「中國廣場/紅海洋」、「我的夢/救生圈」被共同鎚打在時代的鐵鉆上,並導致「每一顆鹽都流出血來」,每一個人都被染成恐怖而傷殘的腥紅色。
2、他者場域
「十二歲 一個/忠誠的弟弟/但孩子們全體/背過身去不許他碰他們的/陀螺和髒話 他爸爸是/反革命分子 他就是一個/大人」,〈他孤獨得就像一個牧羊人……〉傳達革命對家庭的影響,連孩子與孩子之間最單純的童伴關係都被摧毀。「反革命」原意是指一切反對革命,與革命政權對立,企圖推翻革命政權的行為。在中共建國的革命發展過程中,反革命被視為嚴重的負面行為,成為政治犯的罪名。文革期間,紅衛兵派系宣稱自己擁護毛主席而指責敵對派系為「反革命」,「反革命分子」成為文革時期任意迫害他人的一頂方便帽。
人際關係最徹底的摧毀還沒到盡頭,一旦抵達盡頭人只有瘋狂一途;但瘋狂的究竟是被迫害者還是迫害者?具有主體性的自我在哪裡?誰又是他者?誰能脫離時代的影響而獨自倖存?
〈他日夜不停地懷疑……〉
1967年春天
表哥精神分裂
他日夜不停地懷疑
有人要迫害他
你不過是個小工人
誰會來抓你? 不聽
他對三個哥哥和一個姊姊說
你們是不是來專政的?
單位上就決定 把他送走
表哥不走 像一塊大石頭
死死地睡在母親生下他的老床上
他用一生的力氣來
睡這一覺 根本掰不動
單位上的人沒有辦法
只好蹲下 像千斤頂那樣
把他連床一起頂起來
抬到瘋人院去了
精神上的被迫害感來自人民彼此揭舉告狀,導致人與人的信任完全喪失;唯一值得信賴地方的只有母親的子宮,或找到替代品:「母親生下他的老床」。「專政」這個詞全稱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原指僅從勞動取得收入的產業工人,「專政」指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革命的反抗,打破階級分化的社會關係,以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無產階級專政」在文革中成為主要的意識形態與運動口號,劃定中共內部的路線鬥爭,卻以摧殘全國各階層人民的身心靈與毀壞珍貴的文化資產為代價。「瘋人院」形容上述的理論思想與革命行動。
暴力階級鬥爭對人的影響極為深遠,文革之後仍然陰魂不散。〈他總是在深夜一點十分的時候……〉描述一個機車廠的車工,一生當中時時刻刻擔心害怕,隨時活在恐懼之中,「他總是害怕著 害怕什麼/他沒有想過 他是機車廠的/一名車工做什麼都像是在犯罪/擔心有人在後面盯著他」。矗立在廣場中的領袖銅像所象徵的極權勢力,日夜威脅著從它的腳邊走過的小市民;心理上的威嚇終於損害了他的身體,「他心臟病發作/在廣場的中央 跳了一陣舞/然後倒下去 死了/南屏街那個廣場/在深夜一點十分的時候/只有一個不朽的人物/無所畏懼地站在那裡」。
以上三首詩提出三個案例,作者藉由對具體庶民的命運關注,將自我與他者重新連結起來。雖然作者以同理心賦予文本中的角色情感支持,在敘述語調的控制上卻極其節制,接近客觀化敘述,只在文脈進行的適當時機披露關鍵詞,巧妙運用對照情境:「小孩們-大人」、「專政-瘋人院」、「車工-不朽的人物」,深刻地完成重建歷史現場的文本任務。
3、自我場域
〈巨蹼〉裡有幾首詩以第一人稱敘述家族受難經歷,無論詩篇裡的文學自我是否即作者的真實自我,這種嘗試對寫作者而言都是一項艱鉅挑戰。對他人受難經歷的書寫,困難點是身體性介入與臨場感重建;對自我生命經驗的書寫,困難點在於保持心理距離與知性觀照;尤其生命經驗牽涉到人性根本:愛與死,情境構造的拿捏更是艱難。〈暗藏在草根裡面的鐵蹄……〉結構重心在這一句:「他們要我揭發爸爸/吃飯的時候說了些什麼」,人倫關係被徹底顛覆;兩個本來與父親友好的同志突然變得面目猙獰,令孩子大為困惑。「我沉默著 低頭看著左撇子/父親的 左手和右手/那一年 我剛剛學習作文/我已經知道 怎麼把祖國/想像成金色的草原 可是我/還沒有學會更高級的/虛構─ 從我父親/因為書寫過度 長著繭子的/指節 聯想到一把/蠢蠢欲動的/匕首」。第一人稱敘述充滿了自傳氛圍,「我沉默著低頭看著左撇子」,傳達出細膩的身體感。把「祖國」想像成「金色的草原」,將「指節」與「匕首」並列,真實與虛幻開始混淆邊界。運動的高潮還在後面,真實與虛幻相互置換的時刻終於降臨─〈巨蹼〉上場:戴著紅袖套的紅衛兵神氣高昂走街串巷,先將一切神聖的事物踩在腳下,顛倒天地,接下來要對付的才是人……
〈巨蹼〉
桂花八月盛開
紅色巨蹼在起舞
大象尖叫 年輕的紅衛兵喉結突出
北京來的 左臂上的紅袖套多神氣
為這塊布我暗暗決心當小偷
書籍在他的皮鞋下嘩嘩響
有一頁抬起頭來晃了一下
我記得是齊白石的蝦 然後死了
父親的頭髮忽然下起了雪 胸前掛著黑牌
穿著一只鞋 手錶上的指針 向後倒去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西班牙有個畫家叫達利
這個叫做父親的分子馬上就要拉出去槍斃了
就像電影裡那樣 我渴望看到這一幕由我父親來演
他高呼後倒下 一覺醒來 全是假的
紅衛兵高舉光芒 太陽後退三千里 春城無處不落雪
黑暗大面積退去 箱子瓷碗抽桌日記本一樣樣
亮起來 我父親的舌頭終於滾滾流下
他四十歲 交代出如下罪行:
追求我母親 一個三十年代出世的美人
銅匠與商人的後代 昆明閨女 喜歡數學
性關係開始於1953年
出嫁的那天是7月11日 老曆說 這天適宜婚嫁
那是一個晴天 我父親補充道 她母親在哭
她哥哥穿著毛呢西裝 她姊姊套著絲綢旗袍
小姨妹捧著紅玫瑰 他繼續交代
他不說普通話 在四川老家
有四合院一座 金魚五缸 南瓜一架
良田百畝 旁邊是沱江 寒山寺的夕陽是鍍金的
食不厭精 二十歲去南京讀大學
在大學組織過文學社 罪行是寫詩
「玉階生白露」 唸了一句
血就順著他的耳朵淌下來了
我等待著一聲槍響
另一次看見父親的血是在廚房裡
他忽然嚷起來 紅色的汁液滴在切開的蘋果瓣上
我媽媽的湖藍色裙子在臥室深處一閃一閃
這是一個亦真亦幻的場景,敘述者是我,敘述對象是我父親,關鍵時刻是生死。一旦生存變得虛幻而不踏實,如期到來的死亡反倒令人難以置信,「手錶上的指針 向後倒去」,顯示了生存的臨界點。于堅催生了一個比歷史真實還要深刻的詩的真實,以居家生活情境將血腥殺戮場面覆蓋過去,創造生死交疊引人深思的魔幻景觀。
逼近死亡的經驗終將對自我產生啟蒙作用,接下來安排的場面是〈性欲〉中的「批鬥會」。群眾圍觀當眾羞辱犯人的公開罪行大會,實際上對所有參與者產生了人格掃蕩作用,「人」只有淪落為禽獸才能苟活下去。
有一次 我和一些孩子旁觀批鬥會/當教語文的女教師 被紅衛兵/揪住乳房 往下按 兩只真正的乳房/從神聖的課文裡掉出來了/我那暗藏在胯間的小獸/忽然拚命地朝著她豎起角來/她是我父親的同案犯/第三個要抓起來的人或許就是我/巨大的火焰也阻擋不了那場雪崩/我噴瀉著自製的橡皮子彈/陰暗 潮溼 隱密的炎症/口號聲震天動地/沒有人注意到我上下溼透/周身散發著腥氣
這是一隻野獸的告白!逐次逼近的死亡恫嚇終於形成大雪崩,暴力與性在死亡面前快速地交換面具。世界必將毀滅而後新生,聯繫自我與他人之倫理秩序與道德尺度總崩潰,或許將促使人類再一次思考:何謂人性的根本?
4、因果場域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由革命理論家馬克思提出,由蘇聯共產黨奠基者列寧(Lenin,1870-1924)加以發展。無產階級專政是指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統治權的國家政體;然而,1917年俄國革命的結果,並不是由占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專政,而是由一個宣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最終演變成:工農無產者質變為特權資產者的極權政體,大陸地區由毛澤東領銜的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結果亦復如此。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而言,所有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無產階級要翻身就必須以暴力顛覆資產階級,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一旦這個假想的歷史進程被認可並執行,共產黨的暴政皆可透過唯物史觀的解釋而正當化,鞏固以強迫思想改造與暴力階級鬥爭為主要手段的一黨專政。
〈鞋匠〉選擇一個修補皮鞋的鞋匠為敘述對象,他幫無數的人修補皮鞋,本人卻經常赤腳走路,可見他是一個真正的無產者,但他被革命者逮捕了!無產者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替罪羔羊,他彷彿是一個運動的領頭人實際上卻毫無權力可言:「那個下午一群革命者帶走了/鄰居馬崇武 他是鞋匠/他手藝精湛 總是繫著骯髒的腰圍/用一只鋁盒吃飯/他修補的鞋子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必須為此負責/他赤腳走在前面/彷彿是帶路的人/轉過街口不見了」。
文革不但摧毀倫理道德,也對傳統文化造成劇烈破壞。〈漢字在黑暗中崩潰……〉一詩,以「漢字」象徵傳統文化,以「紅色芭蕾舞鞋」象徵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該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列為樣板戲之一。讓漢字穿上紅色芭蕾舞鞋跳舞,象徵傳統文化全面崩潰;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信念堅定不移,「一」即不可動搖的精神信念,「一」即回歸生機蓬勃的人性之根:「道生一/那怕只剩下一橫 文明也會復活/66年夏天我在故鄉 一少年/不懂哲學不知道宇宙玄機/我只是緊握著身上 那生機勃勃的/一豎 在虛無的包圍中 絕不放手」。
組詩〈巨蹼〉以〈從火焰獲得的實詞叫做灰燼……〉作為總結,夾雜在火焰與灰燼之間是死亡永無休止的迴聲,它將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情與思想,繼續將死亡與罪惡擴大?或消弭於無形?「我」與「父親」在這首詩裡共同完成了一件事,從火焰抵達灰燼。這是文化大革命的總成果?或者是「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永續惡果,「文字」所承載的文明之光彷如死灰不再復燃。無論如何,「我」與「父親」再度聯名成珍貴的「我們」,天倫是任誰也剝奪不了的倫理之根。
〈從火焰獲得的實詞叫做灰燼……〉節選
1966年夏天 大街在起火
口號聲擊碎空氣 就要波及家門
我父親 畢業於南京大學的書生
拉上窗簾 讓我幫他燒掉他的青春書
這麼多冊子 這麼多詩 這麼多算命者
這麼多頁碼 這麼多紙 散發著汗酸味
一場雪在西伯利亞的荒野上 燃燒
一本舊雜誌的插頁 攝於俄國 灰燼
只有一洗臉盆 火焰之死很快 只要
不再投入文字 搖晃兩下 就倒了
吐出一口青煙 像是中彈的妖精
鬆了一口氣 死灰一缽意味著我們已經
逃脫死亡 我的臉被烤得火熱
于堅以〈巨蹼〉組詩探究:文化大革命對倫理秩序、道德尺度與文明精神的摧毀實況。他採用多重視角敘述受難者的親身經歷,試圖重建被刻意模糊的歷史真相;以詩性文字連結自我與他人,將生死愛恨一體包容,撫觸罪惡承擔痛苦,摒棄激情的吶喊,批判力道卻深刻見骨。〈巨蹼〉是繼〈O檔案〉之後于堅重要的詩學成就,材料的選擇與剪裁巧妙細緻,結構布局八方照應,語調和緩思想深邃,讀之令人痛心而難忘。〈巨蹼〉二十五首2016年擴充為《巨蹼》八十三首,寫作時間橫亙二十年,內容更加豐厚,從文革時期的生存實錄/反思,擴延為極權體制的生存實錄/反思。《巨蹼》詩集,2020年正式出版於澳門。
(三)倫理學視域:自我-他者
于堅戮力經營的組詩〈巨蹼〉,曾經多次以〈往事二三〉的標題零星發表,2012年匯聚二十五首詩聯合展示;這組詩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暴力本質與摧毀倫理道德的歷史過程,一次深刻的反省。1957年毛澤東展開批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反右運動」,將無數的知識分子與政治菁英遣送僻地勞改強迫洗腦。1966年再度啟動瘋狂的文革,改造層面擴及每一個人的身心內外,誰也不能倖免。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6年間的一場全國性政治運動。毛澤東行為的思想依據:...
目錄
【穆旦(1918-1977)】
第八章 穆旦詩傳:拒絕遺忘歷史
一、1918-1938年:初露頭角•野獸的呼喊
二、1938-1941年:昆明時期•蛇的誘惑
(一)防空洞裡的抒情詩
(二)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
(三)蛇的誘惑
(四)中國在哪裡
三、1940-1942年:〈詩八首〉與〈還原作用〉
四、1944年:〈活下去〉•複調的靈魂之聲
五、1945-1947年:內戰時期•北平、瀋陽
六、1948年的思想總結:〈詩四首〉•南京
七、1941-1947年:問答體長詩•〈神魔之爭〉
八、1949-1957年:愛國與受難•政治交心詩
九、1959-1970年:穆旦日記
十、1975年:復活的詩人•蒼蠅與妖女的歌
十一、1976-1977年:對權力的批判•〈神的變形〉
結論、拒絕遺忘歷史
【參考文獻】
【昌耀(1936-2000)】
第九章 與昌耀詩的三次詩學對談
一、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
二、以聖徒之心探尋所來處與更高處
三、昌耀詩的生態詩學景觀
四、昌耀簡介
【參考文獻】
【胡寬(1952-1995)】
第十章 胡寬,自由鏡像中的受虐者
前言
一、胡寬詩的怪異標題
二、戲劇場景與荒誕意識
三、反思民族群性/國家歷史
四、反英雄:絕筆詩〈受虐者〉
五、通向地獄之路,雪花飄舞
六、胡寬詩的自由精神
【參考文獻】
【于堅(1954-)】
第十一章 于堅詩,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
前言
一、于堅詩的多元視域
(一)知識論視域:文化─自然
(二)心理學視域:個人─集體
(三)倫理學視域:自我─他者
1、時代場域
2、他者場域
3、自我場域
4、因果場域
(四)存有學視域:存有─空無
二、于堅詩學中的「民間」概念
(一)語言策略的虛與實
(二)詩歌空間的虛與實
(三)社會身分的虛與實
(四)歷史意識的虛與實
三、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
【參考文獻】
【王小妮(1955-)】
第十二章 堅守人性真實,王小妮詩章
前言
一、核心價值與主題關注
(一)核心價值:堅守人性真實
(二)主題關注:人與時代對詰
二、詩歌歷程的三階段
(一)隱逸者時期
(二)清醒者時期
(三)啟蒙者時期
三、主題類型:倫理詩、諷喻詩、風土詩
(一)倫理詩:〈和爸爸說話〉,1996-1997年
(二)諷喻詩:〈我看見大風雪〉,1999年
(三)風土詩:〈鄉村〉系列,2004年
(四)諷喻詩:〈月光〉系列,2003-2014年
四、王小妮的詩歌美學與精神信念
【參考文獻】
【余怒(1966-)】
第十三章 余怒詩與余怒詩學
前言
一、余怒《詩學》中的詩觀點
二、「余怒詩」的詩學特徵
(一)取果核式書寫模式
(二)抓鰻魚式書寫模式
三、余怒「詩學論述」的思想特點
四、語言程式的開發或生命程式的創造?
【參考文獻】
【楊鍵(1967-)】
第十四章 楊鍵的招魂史詩《哭廟》
一、楊鍵與《哭廟》
二、《哭廟》分章評介
(一)題辭
(二)自序
(三)上卷:哭
1、詠
2、歎
3、哭
4、悼
(四)中卷:廟
(五)下卷:廟之外
三、虛無之境與虛白精神
【參考文獻】
【吉狄兆林(1967-)】
第十五章 英雄系譜:彝族詩人吉狄兆林
一、彝族詩人吉狄兆林
二、吉狄兆林詩篇文化闡釋
三、文化自信與地域堅守
【參考文獻】
【張士甫—肖水】
第十六章 語言維度的典範詩章
一、詩的語言空間形態
二、文本詮釋/語言分析
(一)語言體裁:雅/俗
1、雅言修辭
(1)張士甫(1946-)
(2)陳東東(1961-)
(3)海子(1964-1989)
2、白話修辭
(1)楊黎(1962-)
(2)車前子(1963-)
(3)周雲蓬(1970-)
(二)語言鏡像:虛/實
1、想像情境
(1)張棗(1962-2010)
(2)安琪(1969-)
(3)趙卡(1971-)
2、現實情境
(1)蕭開愚(1960-)
(2)葉匡政(1964-)
(3)尹麗川(1973-)
(三)語言動能:曲/直
1、跳躍敘述
(1)多多(1951-)
(2)藍藍(1967-)
(3)肖水(1980-)
2、連續敘述
(1)湯養宗(1959-)
(2)啞石(1966-)
(3)雷平陽(1966-)
(四)語言調性:柔/剛
1、抒情聲音
(1)翟永明(1955-)
(2)呂德安(1960-)
(3)沈葦(1965-)
2、思辨聲音
(1)歐陽江河(1955-)
(2)周瓉(1968-)
(3)呂約(1972-)
(五)語言意識:聚歛/擴散
1、召喚傾聽
(1)何三坡(1964-)
(2)史幼波(1969-)
(3)宇向(1970-)
2、溝通銘記
(1)嚴力(1954-)
(2)丹真宗智(1975-)、才旺瑙乳(1965-)
(3)杜綠綠(1979-)
三、語言維度的詩學反思
【參考文獻】
總結 詩歌文化的傳統與現代
一、雙重邊緣的觀察者與評論者
二、百年新詩文化點檢
(一)民初新詩文化
1、文化現象:文化斷裂與主體喪失
2、詩歌空間:文化格局的自我囿限
3、語言空間:偏重口語輕視書面語
4、審美精神:缺少思想觀念的基礎建構
(二)共和國新詩文化
1、文化現象:傳統與現代鏈結斷裂
2、詩歌空間: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
3、語言空間:心靈焦慮語言躁動
4、審美精神:評價座標匱缺核心價值模糊
三、傳統與現代的關聯
(一)詩統:極公共極私密
(二)道統:公共財
(三)文統:公共財私密化
(四)政統:一間想像的房子
(五)回歸詩歌母親的懷抱
四、「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
(一)縱向連結困境
(二)橫向對話障礙
(三)詩學視野狹隘
(四)文化格局限制
五、百年新詩的文學遺產
六、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黃粱作品輯要
【著作】
【策畫主編】
【穆旦(1918-1977)】
第八章 穆旦詩傳:拒絕遺忘歷史
一、1918-1938年:初露頭角•野獸的呼喊
二、1938-1941年:昆明時期•蛇的誘惑
(一)防空洞裡的抒情詩
(二)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
(三)蛇的誘惑
(四)中國在哪裡
三、1940-1942年:〈詩八首〉與〈還原作用〉
四、1944年:〈活下去〉•複調的靈魂之聲
五、1945-1947年:內戰時期•北平、瀋陽
六、1948年的思想總結:〈詩四首〉•南京
七、1941-1947年:問答體長詩•〈神魔之爭〉
八、1949-1957年:愛國與受難•政治交心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