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總學著做一個純粹的人──與相君《鏡子裡的那人》悄悄對話
張寶云(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有時我們的靈魂像是被禁錮在某些封包的時光中,儘管外面是世界大戰、疫情橫流、是各種碎片化訊息組建的網絡織花開闔,我們只能和自己的呼息緊密貼合在一起,「吐納那些可及與不可及的音符」──如同詩人方旗的句子。是誰在遙遠地指揮我們的意志魂魄?孤單單地站在人群的洪流之中,卻只能止步於一己的方寸之地。
有時我懷疑是否會有人並未完全忘情於她的前世,她此世的生活是否正有意無意地在仿擬她前世未能完全徹底執行的意念、生活、她敘事的腔調、情感模式以及她的服裝、髮型、氣味?於是此世的一切是永不能過度投入的,永遠要隔著距離去看待的?甚至於當下的人事物都是虛渺的?她活在18、19世紀暗灰色天候的冬季歐洲嗎?以至於她會留意到大量的古典樂曲?如果可能的話,當你翻開這本詩集的任一首詩,你可以對照書末的音樂清單,點開樂曲並搭配詩行去體驗她內在的浮動時空。
相君出現在我的課堂的時候,是一個尚在適應志學創作氣氛的轉學生,很快地我發現她不只要適應新大學的生活,她同時也一直在適應21世紀的地球生活,關於有些人類為什麼活得如此複雜敗壞,我以為她有一段時間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她總是以她純粹的眼光去看向外界,她會說:
「瑪利亞
今年我不去見你。
為此我將泣不成聲
我時將去
人事已非
我已無再尋求至上
這已非我所求
入睡的
冬季,聖詩,玫瑰
我低頭看進
無玷的
犧牲,苦難,景象
執迷於人世
默存於此地」
──〈我背對他,因他愛我〉
她似乎因此不得不活在神性與人性的邊界徘徊著、喟嘆著、失落著、哀戚著,尤其「戀」的試煉來襲時,這份純粹像是進退維谷地和人性的各種角度迂迴盤曲著,做為讀者將大量滑行過那些沾帶著細密情思的語句:
「以指尖反覆撫觸光下漫長的身軀
精準落入星空的寒冷音色
為速度謄寫的地址,是你
你是意識裡和弦的稜鏡
指腹緩緩舒展肢體,生澀凝結
停留於淚水廝磨,緩衝的靜默
別問我彈奏你的意義
當單音敲響午夜的愛沙尼亞
不斷重覆向你湧去的語言
你該知道我是陌生的島嶼
將漸弱於潮汐,慢慢變得更古老
更讓你感到徬徨
好像一種倒裝的語法遠行
忘了故鄉,忘了你」
──〈戀的十四行啟蒙──致阿福.佩爾特《鏡中鏡》〉
藉由樂音繞行彈動的線條鋪陳,芭蕾女伶一直在舞台上低訴心之衷曲,觸處可及的古典鋼琴曲式將貫串鏡中映射的疊影,「你」或「他」終將冰冷而遙不可及,被壓抑的情感將不能傾心交付,內在永處於低迴擺盪的晃動之中,仿若我們每個人自身某段秘戀的情感經歷,「久久而不得成熟的猶豫」,黃荷生的句子告訴我們那是十八歲的觸覺生活,尚未被爛熟的世界所揭露的生活。
於是整冊詩集形成一部少女心事般的老電影,你走進來坐下,眼前的句子、場景都像是懷著憾事,在等待、在想望,在聖殿教堂中低頭祈禱的她、聽著樂音的她,以及喃喃自語的她,在她編織寫就的國度裡,青鳥已然離去,伊甸園裡的亞當若即若離。18、19世紀的女子來到21世紀的地球,她像是從古典浪漫的世界走出來,渾不知街頭來往的聲響代表什麼意思,她沉浸在她的音符裡。
「為了再一次遇見
記住他,低迴不已的水流
由輕淺至深處激盪
來自遠空之箭穿入石縫
水仙瀑布般遍滿山坡
我身猶如月桂
只為他撐開雙翅,為他加冕
當他來到岸邊屈膝
波紋透視我寡言靈魂,銀鈴之眼
那發亮棕髮、淨白肌膚
柔軟如孩子的額頭
使萬物無止盡地流濫
午後豔陽照射在他熟睡的面頰
醫治人間所有腐朽與疾苦
宛若神所差遣的牧羊人」
──〈倘若再給我三天光明──To Louisa〉
最終或許我們將念及蓉子、林泠、朵思、敻虹、席幕蓉等諸位前行代女詩人的情詩譜系,思索女性對情愛的想像、體驗、意蘊,那些天真的遐想、未知的領地、纏綿幽深的韻致、求而不得的渴待,都像是早已與相君詩作中的戀慕情懷,銜接參照似地在抒情詩的世界裡共振迴盪著。
推薦序
從奇異點迸發的宇宙漣漪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一個人與詩的初遇,有如在生命田土埋下神秘種子,你知道它終將萌芽,但永遠無法預知它會開出什麼樣的花。這本身,就是一首最奇詭的詩作。
相君正是如此。童年在冰雪場域的那一場遊戲,人造雪花漫天落下,成為她「有記憶以來第一次感受到詩意的瞬間」,與此同時,人造雪所營造的「真實與擬造」的雙面性/雙義性,也都從這個詩意的瞬間植根靈魂深處,成為她詩意騷動的母源,如她所說:「文字裡所有關於雪的意象,或許源自於一種見到真正的雪的渴望。」
對相君而言,那場冰雪遊戲,有如宇宙的時空奇異點,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蓄含無限能量,是宇宙大爆炸前的初始點,它蓄積詩泉,終而迸發一整片燦麗星空,成就了《鏡子裡的那人》這本詩集。
《鏡子裡的那人》分成四章,寫愛情,寫戰爭,寫生命存在、愛情追索、宗教思辨,以及主體的返身自視。詩語澄澈乾淨,感官知覺空間的營造豐盈,純熟調度聲音、顏色、溫度的意象反差,使詩作中蘊藉著獨特的音樂性與畫面感,許多詩作甚至有蒙太奇般的微電影感。
其中,「雪」與「鏡子」的意象最鮮明,既貫串又發散,不只是真實與擬造,還有光明與黑暗、冰涼與溫潤、存活與死亡,甚至是自我與自我、自我與愛戀他者,都從這個奇異點迸發,擴延成無邊無際的宇宙漣漪。
《鏡子裡的那人》中,「雪」的意象紛繁,而它的核心叩問則是虛景與實像的雙義性/歧義性。如〈昨天的雪的歌〉裡,一場深雪,背影沒失,昨日彷彿未曾存有;〈練聲曲〉中,雪花是一切的烏有虛像;〈觸動〉中,情慾在雪中飄搖,雪花附著於倒影上,雪與愛情,皆如背景與道具;〈成為女人〉裡,以「雪花似的塵灰」演繹情愛終將散盡;在幾首書寫俄烏戰爭的詩作中,如〈黑鳥──給主席先生〉、〈Pavane for a Dead Princess〉,廣大的雪域既是戰爭的現場,也是苦痛的見證,甚至就是創傷主體本身。
更多時候,「雪」是一個樹洞,埋藏詩人的記憶與秘密,但又不僅止於此,詩人有時借位於雪,使它既是聆聽者,也是說話的那個人。這些記憶,經常都是雙面的,喜與痛,得與失,愛與不愛,存在與消亡,真實與虛像,有如攬鏡時所見的鏡像,次次不同。
「雪」的意象與詩題的「鏡面」交織互襯,樹洞中還有樹洞,形成更繁複的意義之網。如〈D-Day〉以「父親的眼裡有深淵,有飄雪」點出父親的雙重臉容,以及纏結的父女關係;〈窗邊的女人〉裡落不盡的雪,以及玻璃窗與畫作的畫面,都充滿鏡面的意象;〈白日夢〉、〈無論我如何啜泣,一張鏡子〉與〈玻璃花〉,更是以薄雪與鏡面,書寫青春的蒼老、愛情的消亡、光與影的糾纏。
由此,我們得以深入《鏡子裡的那人》中「雪」與「鏡面」這一個雙重樹洞的最核心,那正是相君童年那一片雪域遊戲場,那個詩人宇宙的奇異點,那個因為虛實難分所以充滿各種曖昧可能的原初。就如〈祈禱〉裡所寫的,雖然沒有親眼看過真正的雪,但能摸得著,能想像得到,那蓄積著愛意的晨雨是多麼美麗。
展讀《鏡子裡的那人》,感受到相君以「雪」與「鏡子」所展開的外部關懷與內面思考,在青年詩人中是如此美好的存在。祈願相君永遠守護這一片雪,這一方鏡面,這一處詩人的宇宙奇異點,期待她下一次的星空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