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工作的日常中,癌症病房中的每一場相遇,既是戰場,也是教室。
身為婦癌專科病房的專任護理師,那緹遇見形形色色的病患及家屬,親歷無數離別時刻。他們的生命故事教會她如何去珍惜、面對與放下人生中那些看似觸手可及卻又稍縱即逝的人事物。於是那緹化身「林唯樂」護理師,穿梭在生死之間,試圖紀錄下那些因傷痛與遺憾而起的顫抖、源於愛和不捨的掙扎──
不願意放手的兒子,在秋香阿姨呼吸不過來的那晚,讓怕痛的母親插管進了加護病房,機器將呼吸打入,藥物讓心跳繼續,秋香阿姨卻再也不曾醒來;美晶一直堅強樂觀地面對病情,她最大的願望便是參加半年後女兒的婚禮,該做的治療、該吃的藥、遭受的折磨一樣不少,卻收效甚微,無法為她將時間留住;當曉愛的一雙年幼女兒被帶到病房,她們並不理解床上意識不清的母親即將遠行,只牽著曉愛的手,喊著媽媽的手很冰、要幫媽媽蓋被子……
當那個看似遙遠的終點悄然而至,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作者簡介:
那緹
來自北台灣,畢業於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研究所,曾獲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113年度優良專科護理師獎」。
平日於護理界打滾,看盡人生百態,始終相信人性本善。
為UDN聯合新聞網之琅琅專欄簽約作家、鏡文學網路簽約作家、《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共同作者。
另著有《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
章節試閱
大兒子每天都幫秋香阿姨準備很多不同種類的吃喝美食,也勤於幫秋香阿姨作些手腳按摩。
關於這些情況我們都覺得很正常,畢竟這種補償心理,發生在天邊孝子身上很合理,只是後續的事情發展卻變得有點奇怪。
先是護理師葉心收到了大兒子送的咖啡跟點心,還有一張小卡片,卡片中還夾著一張電影票。葉心初出社會,還是小嫩雞一枚。當下她被突如其來的禮物嚇歪,膽小的她又不敢獨自到病房退回這些東西。後來由另一位護理師齊雲出面幫學妹解決這件事情,結果隔天換成齊雲收到一支玫瑰花和卡片以及那張電影票。
我知道這件事情後,一直拿這事情來嘲笑齊雲。
「欸,齊雲,妳就答應他的邀請嘛。」我打著哈哈笑話她,「我覺得大兒子挺不錯的。」
「挺不錯的,妳去呀。」齊雲沒好氣地說道:「如果妳想要,我可以去跟他說妳有興趣。」
「欸,謝謝喔。」我趕忙揮手拒絕,「我對天邊孝子沒有興趣。」
「要是第一時間給我就算了,先被葉心退還之後才來找我。我又不是候補的備胎。」齊雲生氣地說著:「好像我不是他的第一選擇一樣。」
「原來妳在乎這個呀,不如這樣,我來跟他說,你們換個方式好了,不看電影改去看舞台劇,好不好?」我看似要促成這件事,但我早知道齊雲有感情穩定的男朋友了。
「不必。」齊雲沒安好心地望著我說:「我已經拒絕他了,還跟他說我喜歡女生。」
我瞇起眼睛,面上充滿讚賞之情,以前還真是太小看這傢伙了。
齊雲接著又說道:「我還告訴他,我的女朋友是妳。」
我差點被口水嗆死,什麼?齊雲還真是吹牛不打草稿。
「齊雲,妳真的假的?我們啥時變成男女朋友了?」不過這個擋箭牌擋得好呀,如此一來,那張電影票便不會再輾轉落到我手上。
齊雲點點頭後說:「所以他就不會再來煩妳跟我了。」
我對齊雲比出讚的手勢,這下子我與齊雲等同有了免死金牌在手。
大兒子的護理師選秀活動,並未因此而停下來。從我們病房到另一個婦癌病房的護理師,
他一個接著一個地嘗試,連新婚的學妹都被他擋在電梯口告白。
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想要趕緊找個新娘結婚,好讓媽媽安心。
但這一切總是事與願違,找了一大圈,沒找到新娘候選人,他倒是成了婦癌病房裡的電車癡漢。
而這些流言蜚語也傳到他妹妹耳朵裡面,某次妹妹來看媽媽,藉機跟哥哥說,要他稍微收斂一些。護理師的工作是照顧病人,可不是讓他選秀甄選女友,況且倘若有心要結婚,早八百年前就該結了,幹嘛非要急在這時候?
妹妹這些話讓他茫然了。回想這些年他長年在外,無法承歡膝下,心中已十分愧疚,一有機會回來,總想盡力補償一下。難道想要趕緊找到女朋友結婚,好讓媽媽開心一下,反而變成了一個大笑話?
因為妹妹的話語與勸戒,終於病房選秀活動暫時停止,只是他的內心依舊還有這個夢想,每每護理師進入病室,他的一雙眼睛總是跟著護理師的動作轉呀轉的。幸好除了眼睛直盯之外,他老兄沒有再出現一些奇怪的行為。或許這件事情算是另類的病房笑話,不過我們秉持護理專業,不會因此對阿姨的照護打折扣。但是如同林怡津所預測的,秋香阿姨的情況不如預期,反之有逐日走下坡的傾向。
最先出現的是呼吸困難,因為阿姨的癌症轉移到肺部,癌細胞影響正常的肺泡細胞的氧合功能,所以逐漸讓阿姨覺得呼吸不順暢。我們便安排讓她開始氧氣治療。從簡單的鼻套管到氧氣面罩,氧氣濃度逐步升高,跟著面臨到是否要進行呼吸道插管的課題。
當林怡津把問題拋出去之後,大兒子很果斷地說:「我們要插管,我們絕對要救到底。」
我站在林怡津後方,心中暗罵著這位孝子簡直是瘋了,另外還要忍住出拳揍他的衝動。
林怡津鍥而不捨地帶他回到護理站,把阿姨的胸部X光片打開給他看,跟著解釋說道:「先生你看,這是秋香阿姨的肺部,正常的肺部是充滿空氣可以被X射線穿透,所以片子上會呈現黑色。」只見她比著X光片上的一團團白色塊狀物後說:「這些都是被癌細胞侵襲轉移的部分,白色的地方代表沒有空氣進入,無法進行氧氣交換,這是讓秋香阿姨呼吸喘的根本原因。」
林怡津轉過頭望著他很誠懇地說:「就算插管也只是暫時解除了呼吸困難的狀態,最根本的癌細胞問題沒有解決,呼吸狀況不會改善,插管只是讓阿姨的痛苦時間延長,對於癌症治療沒辦法幫上任何忙。」
「林醫師,妳知道的。」大兒子望著林怡津後說:「我不能沒有媽媽,我不能失去媽媽。我媽媽一定要活著,我不能讓媽媽就這樣走掉。」
林怡津似乎明白他聽不懂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於是繼續解釋說道:「先生,到這個階段來說,阿姨的情況已經無法用任何治療來處理癌症,所有的治療都只是希望緩解她的不舒服。插管之後雖然好像可以讓她繼續活著,但是肺功能仍然會持續走下坡,因為癌症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插管後,阿姨要被挪移到加護病房,到時候你也沒辦法常常陪在她身邊。」
「你們幫她插管,沒關係,讓我媽媽插管。」大兒子的腦袋跟石頭一樣硬,似乎已經無法聽進任何意見,「醫師,我只要媽媽活著,我不能沒有媽媽。」
大兒子每天都幫秋香阿姨準備很多不同種類的吃喝美食,也勤於幫秋香阿姨作些手腳按摩。
關於這些情況我們都覺得很正常,畢竟這種補償心理,發生在天邊孝子身上很合理,只是後續的事情發展卻變得有點奇怪。
先是護理師葉心收到了大兒子送的咖啡跟點心,還有一張小卡片,卡片中還夾著一張電影票。葉心初出社會,還是小嫩雞一枚。當下她被突如其來的禮物嚇歪,膽小的她又不敢獨自到病房退回這些東西。後來由另一位護理師齊雲出面幫學妹解決這件事情,結果隔天換成齊雲收到一支玫瑰花和卡片以及那張電影票。
我知道這件事情...
推薦序
〈推薦序〉
宋永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榮譽副院長
專科護理師那緹的前作《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將婦癌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現實困境生動展現於讀者面前。書中不僅生動刻畫病人飽受折磨的痛苦,更揭示了家屬面對至親罹癌時的無力與掙扎。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得以窺見癌症患者的無奈與醫護團隊的用心──從規劃現代化治療方案到提供細膩的心理支持,每一步都需傾注專業與溫度。然而,並非所有癌症都能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仍有許多患者必須面對治療無效的困境,甚至承受死亡的恐懼。
本書聚焦於「婦癌專科護理師、醫師及病人家屬」三大角色,探討如何陪伴來日無多的末期患者。作者借鑑目前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經驗,呼籲社會正視此議題的迫切性。書中反覆強調:安寧照護不僅是醫療團隊的責任,更需要家屬與親友的共同參與。透過真實案例,我們終須領悟──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類終須坦然面對「死亡」與「治療極限」的現實。
書中亦融入佛教生死觀的智慧:死亡並不可懼,臨終時若能保持心念清淨,便是通往解脫的契機。這種「無用之用」的哲思,恰與安寧療護「尊重生命自然歷程」的理念不謀而合。那緹以自身經驗為筆,將專業知識與生命體悟化為平易文字,引導讀者理解:臨終照護的終極目標,是讓患者在生命最後一刻保有尊嚴與安寧。
書中所述故事,實為現代醫療體系中常見卻常被避談的課題。儘管多數人對此並不陌生,直接面對現實卻須莫大勇氣。期盼讀者能體會作者的用心良苦,更盼社會大眾共同關注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推動──尤其在高齡化社會的當下,此議題更顯關鍵。本書以溫暖筆觸叩問生死,兼具專業與人文關懷,實為值得一讀之佳作。
--------
〈自序〉
工作多年的醫院位處交流道旁,網路上又別稱交流道醫院。因為地處便利,滑下交流道後不到五分鐘路程即可抵達,占盡地利之便,也吸納許多北區病人前來求醫。
如果《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傳達出人生的美麗與哀愁,以及人生中許許多多的無奈。那麼《我的病人是老師》想要透過這些婦癌病人的故事,讓您體認更多人生中看似很近卻又有點不可及的事情,必須趕緊把握並急起直追。
《我的病人是老師》的故事開始於每日工作起始,透過查房、幫病人身體檢查評估與相互溝通之中獲得生命體認。希望透過這些分享,讓您也能反思人生,不要落入和病人們一樣的悔恨與悲傷之中。我總是告訴病人,我不只是妳的專科護理師,除了提供臨床照護與衛教之外,也能給予心理支持。只要病人願意,我也可以是她的朋友。病人有煩惱或心事無處可以傾訴之時,我也能充當清道夫讓她們把垃圾傾倒出來。雖然我不一定能提供什麼靈丹妙招,但是接收垃圾或聽她們訴苦,這也是種另類的心理治療。
這些故事皆為真實發生,考量保護當事人,已將人物、病況、年齡等得以辦視之個人資訊內容改編。若問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我只能這樣告訴你,故事的成分是100%天然。其中65%探究人性的真實與殘酷,25%引發你內心深處的柔軟,10%是我審度過後的文辭。
有時我會自詡是病人的好朋友,最後卻發現病人其實是我的老師。透過這些相處的過程中,她們教會我許多學校沒有教習的事情。是那些事情,讓我深刻有感,且聽我娓娓道來,關於這些病人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所教導並傳達的人生道理。希望從這些真實生命中萃取而出的故事,從中讓我們看見人生中的無奈、挑戰,進而反思什麼是你想過的生活?而現在又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你想過的人生?還是努力掙扎著?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短短一世,在盡頭即將到來的時刻,你的今生是無悔?還是充滿許多憾事?
這一次,讓我們走入病人的生命故事裡,從他們的故事中品味人生,並反思如果是我遇上了一樣的境遇,我又會如何?或許這些事情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一定的順序,但是體悟人生的道理,最終都相同。
〈推薦序〉
宋永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榮譽副院長
專科護理師那緹的前作《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將婦癌病人治療過程中的現實困境生動展現於讀者面前。書中不僅生動刻畫病人飽受折磨的痛苦,更揭示了家屬面對至親罹癌時的無力與掙扎。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得以窺見癌症患者的無奈與醫護團隊的用心──從規劃現代化治療方案到提供細膩的心理支持,每一步都需傾注專業與溫度。然而,並非所有癌症都能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仍有許多患者必須面對治療無效的困境,甚至承受死亡的恐懼。
本書聚焦於「婦癌專科護理師...
目錄
推薦序/宋永魁
自序
第一章 大師開示
第二章 天邊孝子與加州女兒
第三章 如果還有明天
第四章 靈魂的重量
第五章 親親我的心肝寶貝
第六章 手心、手背
第七章 病房裡的五四三
第八章 二十五小時
第九章 有生之年
尾聲
推薦序/宋永魁
自序
第一章 大師開示
第二章 天邊孝子與加州女兒
第三章 如果還有明天
第四章 靈魂的重量
第五章 親親我的心肝寶貝
第六章 手心、手背
第七章 病房裡的五四三
第八章 二十五小時
第九章 有生之年
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