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書》一書,共200卷,
北宋音樂理論學家陳暘撰,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稿成,
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
此次整理由張國強先生點校。
《樂書》200卷,宋陳暘撰。此次整理由張國強先生點校。其中前95卷為訓義,後105卷為《樂圖論》。卷1至卷95採摘《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文獻中有關音樂的論述加以訓義;卷96至卷188以雅、胡、俗分類論述律呂、樂器、歌、舞、雜樂;卷189至卷200為吉、兇、賓、軍、嘉等五禮儀注。此次點校整理,以元明遞修本為底本,以四庫本、光緒本,補底本之闕漏,校底本之訛誤。
本書特色:本書為《樂書》點校上冊。《樂書》共200卷,由北宋音樂理論學家陳暘撰,此次由張國強先生點校整理。全書前95卷為訓義,摘錄儒家經典有關音樂的論述;後105卷為《樂圖論》,涵蓋律呂、樂器、歌舞、雜樂等內容,並詳述五禮儀注。點校以元明遞修本為底本,補以四庫本和光緒本,以校訂錯訛,補闕漏。
作者簡介:
陳暘,字晉之,今福建閩清人。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他以布衣身份考中賢良方正能言極諫制科入仕,被授予順昌軍節度推官,後宦海沈浮,官至禮部侍郎,以顯謨閣待制提舉醴泉觀。政和年間卒,享年六十八歲。
張國強,文學博士,音樂學院副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音樂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主編《宋代教坊樂制研究》、《中原文化大典·音樂卷》等著作。
章節試閱
卷第一
禮記訓義
曲禮上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道雖不在書策,而學道者必始於書策;道雖不在琴瑟,而樂道者必始於琴瑟。古之所謂先生者,非為其長於我也,爲其聞道先乎吾而已。聞道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不特見其人而尊敬之也。雖見其載道之書策、樂道之琴瑟,亦必尊而敬之,非敬書策、琴瑟而已,所以敬道也。道之所在,聖人尊之,而況其凡乎?故「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其斯以為敬之至歟?今夫為人子者,於父植之桑梓則必敬,於三賜之車馬則不及;爲人婦者,於舅姑之席簟枕几則不傳,於杖屨則不敢近;爲人臣者,見君之几杖則起,遭乘輿則下。皆以其所敬在此而敬之在彼,況弟子之於先生書策、琴瑟,其可不以越之為戒乎?雖然,琴瑟,先生所常御焉,故《詩》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然亦有所謂不御者,其惟親疾之時乎?
臨樂不歎,當食不歎。
樂生於情之所有餘,歎起於言之所不足。臨樂不歎,則言無不足而情爲有餘矣。故誠於執紼者,不期哀而哀,何笑之有?誠於臨樂者,不期樂而樂,何歎之有?執紼不笑,臨樂不歎,非爲安而行之者言之,爲勉强而行之者言故也。《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臨樂而歎,非所謂發而中節者也,其去中和不亦遠乎?昔曹太子來朝享,初獻,樂奏而歎。施父曰:「曹太子其有憂乎?非歎所也。」何曹太子之不知禮、施父之知禮邪?臨樂而歎則心存憂患而不知樂,當食而歎則口含芻豢而不知味,雖未害乎禮之大體,亦非所以為禮之委曲者歟!
曲禮下
喪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
非喪而讀喪禮,則非人子之情;居喪而不讀喪禮,不失之過則失之不及。未葬而讀祭禮,則非孝子之情;既葬而不讀祭禮,不失之黷則失之怠。
喪未除而讀樂章,則哀不足;喪復常而不讀樂章,則樂必崩。故曰:「居喪,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宰予欲短喪而爲樂,孔子以爲不仁;閔騫、子夏援琴而哀樂,孔子皆以為君子。則「喪復常,讀樂章」,先王之中制也。夫斬衰之喪唯而不對,齊衰之喪對而不言,大功之喪言而不及議,小功之喪議而不及樂,又況大於此而可言樂乎?
祭事不縣。
通變之謂事,鍾磬之謂縣。《周官·大司樂》大札、大凶、大裁,令弛縣。古者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祭事不縣,按特弛而不用,通变以憂民而已。司巫大旱則舞雩,女巫大裁歌哭而請,則所謂「不縣」固非無樂,其祭則有禱而無祀、其樂則有歌舞而無縣故也。《大司徒》荒政十有二,而眚禮、蕃樂豫焉。君膳不祭肺,眚禮也;祭事不縣,蕃樂也。然大夫以梁為加食,君膳不祭肺,故大夫不敢食粱;士無故不去琴瑟,君弛縣,故士不敢飲酒以樂。是大夫所視而效之者在君,士所視而效之者在大夫。然則為人上者可不謹歟?
卷第一
禮記訓義
曲禮上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道雖不在書策,而學道者必始於書策;道雖不在琴瑟,而樂道者必始於琴瑟。古之所謂先生者,非為其長於我也,爲其聞道先乎吾而已。聞道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不特見其人而尊敬之也。雖見其載道之書策、樂道之琴瑟,亦必尊而敬之,非敬書策、琴瑟而已,所以敬道也。道之所在,聖人尊之,而況其凡乎?故「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其斯以為敬之至歟?今夫為人子者,於父植之桑梓則必敬,於三賜之車馬則不及;爲人婦者,於舅姑之席簟枕几則不傳,於...
推薦序
前言(節錄)
陳暘(生卒年不詳),字晋之,今福建閩清人。宋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他以布衣身份考中賢良方正能言标諫制科人仕,被授予顺昌軍節度推官,後宦海沉浮,官至禮部侍郎,以顯謨待制提舉醴泉觀。政和年間卒,
在古代中國,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禮制的重要部分。陳暘的思想與人格養成受儒家觀念影響甚深,其言論著述皆體現出儒家的禮樂觀念,並真實地反映了北宋社會中存在的復古思潮。宋人積極討論國家的禮樂制度,以上古三代之制爲仿效對象。陳暘編撰進獻的《樂書》,即是爲了緣飾先代之禮,從前代文獻中寻求依據,制定朝廷禮樂活動可以遵照的法典與程序,達到「正雅樂」的目的。
《樂書》的編撰過程,至少受到了以下因素影響:
(一)社會風尚的影響。北宋自立國之初就奉行「重文輕武」的政治策略,科舉擴招,士人階層大大超過前代。有宋一代,儒大盛,文化達至爛熟境地。儒家向以復興三代之治爲理想,宋人自不例外,「以三代爲理想社會,而三代以後的社會則爲世道衰微」[一],所以,整理前代的文獻資料成了宋代的顯著特點。陳暘家學深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饗,他在力主雅樂的同時,也比較客觀地看待胡俗之樂,撰書之時將「胡俗雜樂」盡收書中。
(二)其兄陳祥道的影響。據载,陳祥道歆於禮法,著有《周禮纂圖》二十卷、《儀禮注解》三十二卷、《禮記講義》二十四卷、《論語全解》十卷、《禮書》一百五十卷等。後因進獻《禮書》而遷秘書省正字兼館閣校勘。《樂書序》載陳祥道曾語於陳暘曰:「禮樂,治道之急務,帝王之極功,闕一不可也。比雖籠絡今昔,上下數千載間,殆及成書,亦已勤矣。顧雖寤寐在樂,而情力不逮也。」其後陳暘遵兄囑,着力於述樂事而辨雅正,仿《禮書》而作《樂書》,甚至其中有些地方直接摘抄自《禮書》。陳暘認爲:「古樂之發,中則和,過則淫。」「樂以太虚爲本,聲音律吕以中聲爲本,而中聲又以人心爲本也。」「是以聲音所以不和者,以樂不正也;樂所以不正者,以經不明也。」故而他在編撰《樂書》時,先選取儒家經典,爲之訓義,後按雅、胡、俗三分的觀念分門别類進行詳述,即所謂「大致據經考傳,尊聖人,折諸儒,追復治古而是正之,囊括載籍,條分彙,總爲六門,别爲三部。其書冠以義,所以正本也;圖論冠以雅部,所以抑胡鄭也。經義已明,而六律六吕正矣;律吕已正,而五聲八音和矣。然後發之聲音而爲歌,形之動静而爲舞,人道性術之變蓋盡於此。苟非寓諸五禮,則樂爲虚器,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循乎樂之序,君子以成焉;明乎樂之義,天下以寧焉。然則樂之時用豈不大矣哉?」由此可見,陳暘所强調者,不外乎「樂爲禮之附」、「雅爲諸樂首」等儒家禮樂觀念。
前言(節錄)
陳暘(生卒年不詳),字晋之,今福建閩清人。宋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他以布衣身份考中賢良方正能言标諫制科人仕,被授予顺昌軍節度推官,後宦海沉浮,官至禮部侍郎,以顯謨待制提舉醴泉觀。政和年間卒,
在古代中國,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禮制的重要部分。陳暘的思想與人格養成受儒家觀念影響甚深,其言論著述皆體現出儒家的禮樂觀念,並真實地反映了北宋社會中存在的復古思潮。宋人積極討論國家的禮樂制度,以上古三代之制爲仿效對象。陳暘編撰進獻的《樂書》,即是爲了緣飾先代之禮,從前代文獻中寻求依據...
目錄
前言
三山陳先生樂書表
進樂書表
樂書序
建中靖國元年尚書禮部牒并皇帝詔
卷第一 禮記訓義
卷第二 禮記訓義
卷第三 禮記訓義
卷第四 禮記訓義
卷第五 禮記訓義
卷第六 禮記訓義
卷第七 禮記訓義
卷第八 禮記訓義
卷第九 禮記訓義
卷第十 禮記訓義
卷第十一 禮記訓義
卷第十二 禮記訓義
卷第十三 禮記訓義
卷第十四 禮記訓義
卷第十五 禮記訓義
卷第十六 禮記訓義
卷第十七 禮記訓義
卷第十八 禮記訓義
卷第十九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 禮記訓義卷
卷第二十一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二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三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四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五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六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七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八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九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一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二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三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四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五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六 禮記訓義
卷第三十七 周禮訓義
卷第三十八 周禮訓義
卷第三十九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一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二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三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四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五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六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七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八 周禮訓義
卷第四十九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一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二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三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四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五 周禮訓義
卷第五十六 儀禮訓義
卷第五十七 儀禮訓義
卷第五十八 儀禮訓義
卷第五十九 儀禮訓義
卷第六十 儀禮訓義
卷第六十一 詩訓義
卷第六十二 詩訓義
卷第六十三 詩訓義
卷第六十四 詩訓義
卷第六十五 詩訓義
卷第六十六 詩訓義
卷第六十七 詩訓義
卷第六十八 詩訓義
卷第六十九 詩訓義
卷第七十 詩訓義
卷第七十一 詩訓義
卷第七十二 詩訓義
卷第七十三 詩訓義
卷第七十四 詩訓義
卷第七十五 尚書訓義
卷第七十六 尚書訓義
卷第七十七 尚書訓義
卷第七十八 尚書訓義
卷第七十九 尚書訓義
卷第八十 尚書訓義
卷第八十一 春秋訓義
卷第八十二 周易訓義
卷第八十三 周易訓義
卷第八十四 孝經訓義
卷第八十五 論語訓義
卷第八十六 論語訓義
卷第八十七 論語訓義
卷第八十八 論語訓義
卷第八十九 論語訓義
卷第九十 論語訓義
卷第九十一 孟子訓義
卷第九十二 孟子訓義
卷第九十三 孟子訓義
卷第九十四 孟子訓義
卷第九十五 孟子訓義
卷第九十六 樂圖論
卷第九十七 樂圖論
卷第九十八 樂圖論
卷第九十九 樂圖論
卷第一百 樂圖論
卷第一百一 樂圖論
卷第一百二 樂圖論
卷第一百三 樂圖論
卷第一百四 樂圖論
卷第一百五 樂圖論
卷第一百六 樂圖論
卷第一百七 樂圖論
卷第一百八 樂圖論
卷第一百九 樂圖論
卷第一百十 樂圖論
卷第一百十一 樂圖論
卷第一百十二 樂圖論
前言
三山陳先生樂書表
進樂書表
樂書序
建中靖國元年尚書禮部牒并皇帝詔
卷第一 禮記訓義
卷第二 禮記訓義
卷第三 禮記訓義
卷第四 禮記訓義
卷第五 禮記訓義
卷第六 禮記訓義
卷第七 禮記訓義
卷第八 禮記訓義
卷第九 禮記訓義
卷第十 禮記訓義
卷第十一 禮記訓義
卷第十二 禮記訓義
卷第十三 禮記訓義
卷第十四 禮記訓義
卷第十五 禮記訓義
卷第十六 禮記訓義
卷第十七 禮記訓義
卷第十八 禮記訓義
卷第十九 禮記訓義
卷第二十 禮記訓義卷
卷第二十一 禮記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