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河險阻,開創文明先河
見證王朝興衰,銘刻華夏輝煌
一山一水皆歷史,一人一事盡傳奇
忠義與信念在此扎根,文化與傳奇在此流傳
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天命之省】
山西被作者譽為華夏文明的「天命之省」,其地理特徵「表裡山河」形成獨特屏障,見證了堯舜禹時期的初代王國誕生。運城鹽池為炎黃部族提供珍貴鹽源,成為早期部落競爭的焦點。此地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搖籃,也是文化、民族融合的中心。山西歷史上的鹽池、稷山的「社稷」崇拜,以及汾陰的后土祭祀,奠定了其作為中華文明直根的地位。
【古都之旅與文化豐碑】
山西承載了晉國新田、北魏平城、大唐晉陽等多座古都的興衰。從侯馬盟書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改革,山西始終是民族與文化融合的重要推手。晉陽作為大唐北都,彰顯了盛唐文化的多元與開放,卻在五代十國的戰火中毀滅。從壯麗的晉國鐵器冶鑄到雲岡石窟的佛教藝術,山西以無數文明遺跡印證其輝煌歷史,成為華夏文化的珍貴寶藏。
【衝破阻隔的偉大壯舉】
山西的地理險阻雖成天然屏障,卻未阻止其跨越與交流。古人開辟太行八陘、架設蒲津鐵牛浮橋,見證了克服太行山、黃河阻隔的壯舉。壺口瀑布與旱地行舟,成為中國河運文明的象徵。山西北部的長城兩道,成為中原與游牧文明互動的前沿。在這片土地上,晉人既以「走西口」與晉商貿易實現民族融合,又以胡服騎射等創新改革促進邊疆穩定。
【文化與精神的千古傳承】
山西不僅以物產與歷史聞名,更以文化與精神承載深遠影響。晉方言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音韻,展現語言的活化石價值。從介子推堅守忠義,到趙氏孤兒的大義傳奇,這片土地孕育了獨特的道德情懷與價值觀。蚩尤塚的民間崇拜、磨笄嶺的代國夫人傳說,皆傳遞了正義與善的永恆追求,彰顯華夏精神的寬容與包容。
本書特色:本書以深刻而生動的筆觸,揭示了山西作為華夏文明搖籃的無盡魅力。這片「表裡山河」之地不僅是地理上的奇觀,更是文化與歷史交織的縮影。從堯舜禹三王建都,再到晉國、北魏、大唐的歷史痕跡,山西成為連結古今的重要載體。本書以豐富的歷史事實、文化價值與民間傳說,喚起讀者對華夏文明起源地的敬畏與熱愛。
作者簡介:
張石山,作家、編劇、文化學者。短篇小說兩次獲獎。出版小說、詩歌、散文、劇本、文化專著等近四十部。
章節試閱
表裡山河:山西
早在春秋時代的儒家經典《左傳》裡,山西這片地域就被形容為「表裡山河」。這個定義,成了後來人們概括山西獨特的地理地貌、內外環境的經典話語。
為何歷史選中洪洞
「蘇三離了洪洞縣」,京劇以及諸多地方劇,在傳統劇目《玉堂春》裡,都有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唱詞。應該說,它大大地提高了山西洪洞的知名度。而在史書上,特別是在民間話語中,山西洪洞原本就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數百年來一直廣泛流傳著兩句民諺:「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元朝年間,天災人禍不斷。史載黃河至少有八次決堤,抗元起義則多達三十餘次。元朝滅亡之後,中原逐鹿,群雄並起,相互攻伐,戰亂不休,又有二十多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大半個中國已是人煙稀少、赤地千里。明朝廷於是決定從山西向外移民。從西元1370年到西元1416年,即自明太祖到明成祖,朝廷先後八次在洪洞地面集中三晉人丁,辦理遷移手續。
山西表裡山河,相對特殊的地理環境,奇蹟般地保存了豐富的人口資源。
眾所周知,地處山西中部的太原,一直是山西省的行政首府。明朝決定從山西向全中國移民,最終的移民集合地點,為什麼不在省會太原,而在一個普通縣分洪洞?
對於此一無法迴避的問題,經過積年的思考追索,筆者自信找到了相對合理的答案。本文主旨,是要大略介紹山西形勝,強調山西在整個地理大格局中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其中,關於「明朝移民集中地最終何以選擇洪洞」這個問題,將會在行文中順理成章地予以解答。
「表裡山河」的出處
早在春秋時代的儒家經典《左傳》裡,山西這片地域就被形容為「表裡山河」。這個定義,成了後來人們概括山西獨特的地理地貌、內外環境的經典話語。
山西,像是飄落在地圖上的一片南北走向的菱形樹葉。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注而下,一瀉千里。千里峽谷,山西與陝西隔河相望。陝北「信天游」與晉西「爬山調」,伴著黃河的濤聲,激揚兩岸。山西南端,黃河轉折向東,奔向太陽昇起的地方。彷彿依依不捨,黃河撫摸著山西,緩緩地、默默地,與這裡的山川告別。這片菱形地域的北端,則是布滿雄關要塞的長城。內長城與外長城,晉長城、趙長城與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綿延橫亙,劃分出了農耕山川與大漠草原的疆界。
自古以來,一統天下的朝廷君主,分封諸侯或者設立郡縣,始終都嚴守著所謂「割裂山河」的原則。出於中央政權的安全考慮,藩鎮諸侯管轄的地域,一般都不得獨踞天險。比如,許多省分對長江、黃河以及秦嶺的跨越。
山西,幾乎成為唯一的例外。這裡,山河未曾割裂,幾乎是獨踞天險。
與中華大地大多數東西走向的山脈不同,太行山自北而南,雄踞於黃土高原東部,俯瞰華北平原。中生代燕山造山運動形成的八百里太行,處處雄峰險峽。最典型的是位於壺關等幾縣的太行山大峽谷。其中,王莽峽,兩側聳立著赭鐵色的絕壁,層層疊疊,不愧為「鐵壁銅牆」。龍泉峽,山嶺奔突、奇峰插天,欲與天公試比高。五指峽,蒼松翠柏、林濤吼唱,彷彿盤古開天的吶喊。
許多著名的古老神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無論是古籍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誕生在太行山裡。人所共知,據傳是堯帝長子封地的長子縣,境內有一座發鳩山。傳說,填海的精衛鳥就棲宿在發鳩山上。而現在的上黨盆地,遠古時曾是一片湖澤,被稱為「東海」。平定縣古貝鄉東浮山頂,建有媧皇廟,還儲存著據說是女媧補天時煉石的遺灶。
在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裡,那位老人率領子孫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王屋山在陽城縣境內。神話傳說曲折地傳遞著華夏民族先祖們生命的力量與創造的天才。
太行山南端,山西陵川縣境內,有一座棋子山。據學者考證,這裡是圍棋的發祥地。在語言文字誕生之前,人類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符號時代。對那個時代,我們知道的非常少,是中華民族為全人類保存了那個時代的兩大法寶:八卦與圍棋。圍棋只分黑白兩色,這與只用陰陽兩個符號指代萬物的八卦,具有同等的卜筮功能。
商朝時,紂王的一位叔父叫箕子,善卜筮。箕子最早的封地在山西太谷的箕地,而地處商都朝歌西北的棋子山,山上布滿黑白兩色的渾圓石子,也許這裡就是箕子作法占卜的場所。商朝滅亡之際,箕子遠走朝鮮半島。韓國自古尊奉箕子,稱之為韓國的文明始祖,大禮祭祀;其國旗上至今仍然畫著古老的八卦圖形。
表裡山河:山西
早在春秋時代的儒家經典《左傳》裡,山西這片地域就被形容為「表裡山河」。這個定義,成了後來人們概括山西獨特的地理地貌、內外環境的經典話語。
為何歷史選中洪洞
「蘇三離了洪洞縣」,京劇以及諸多地方劇,在傳統劇目《玉堂春》裡,都有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唱詞。應該說,它大大地提高了山西洪洞的知名度。而在史書上,特別是在民間話語中,山西洪洞原本就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數百年來一直廣泛流傳著兩句民諺:「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元朝年間,天災...
推薦序
自序 天命之省(節錄)
本書列舉了諸多山西之「大」。
山西之大,當然不在地域面積之大、人口眾多之大,而是在歷史文化方面,山西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有著不可替代的極其重大的意義。
山西是華夏歷史文化大省,是農耕發祥大省,是民族融合大省,是戲曲民歌大省,是北方語系中有著獨特「晉語」的方言大省,是對整個華夏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天命之省。
有如天選天定,華夏文明的基因,最早在這裡栽植、萌生。這裡,成為華夏文明直根的生長發育之地。
本書提出了「天命之省」這個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山西憑什麼可以稱為「天命之省」?對此,本書若干章節都有詳細論說。擇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話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堯舜禹前三王建都,皆在山西晉南。有史籍記載,更有考古證明,是為「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近年來,山西襄汾縣陶寺發掘出的堯都遺址,確實已經具備了早期王國都城的幾乎所有功能。
史學界已有定論:最早在山西晉南,這裡是中華文明直根成長的地方。
但是人們會問,在萬里黃河這個晉陝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前三王建都為什麼是在山西?河南、陝西不產糧食嗎?
原來,山西晉南有一個天造地設的鹽池。
運城鹽池,號稱「百里鹽池」。中條山裡的鹽礦,經地下水融化,在山下形成了一個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3公里至5公里,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的天然鹽池。
所謂運城,乃歷代國家政府任命的「鹽運使之城」。
華夏文明曙光初現的時代,傳說中的炎黃二帝與蚩尤大戰,史上所謂「涿鹿之戰」,其真實起因就是為爭奪鹽池。事實上,哪個原始部落掌控了鹽池,獲得了人類不可或缺的食鹽資源,哪個部落就最為發達強大。
涿鹿之戰的結果,是炎黃集團獲勝,蚩尤集團戰敗,蚩尤戰死。蚩尤,作為一個失敗者,最終淡出了逐鹿中原的宏偉史劇。
值得特別言說的是:就在運城鹽池邊,一直有座蚩尤塚、有個蚩尤村。在民間話語裡,人們沒有忘記蚩尤,沒有以成敗論英雄。
當今時代,炎黃二帝,包括蚩尤,被一起稱為華夏文明的「人文三祖」。這真是令人快慰的消息!
自序 天命之省(節錄)
本書列舉了諸多山西之「大」。
山西之大,當然不在地域面積之大、人口眾多之大,而是在歷史文化方面,山西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有著不可替代的極其重大的意義。
山西是華夏歷史文化大省,是農耕發祥大省,是民族融合大省,是戲曲民歌大省,是北方語系中有著獨特「晉語」的方言大省,是對整個華夏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天命之省。
有如天選天定,華夏文明的基因,最早在這裡栽植、萌生。這裡,成為華夏文明直根的生長發育之地。
本書提出了「天命之省」這個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山西憑什麼...
目錄
自序 天命之省
表裡山河:山西
故都的巡禮
跨越阻礙
蚩尤塚、磨笄嶺和豫讓橋懷古
綿山與介子推
藏山忠義,流芳千古
追懷晉文公
且說仇猶國
解讀胡服騎射
講論長平之戰
山西的歷史見證
民歌的燦爛光輝
自序 天命之省
表裡山河:山西
故都的巡禮
跨越阻礙
蚩尤塚、磨笄嶺和豫讓橋懷古
綿山與介子推
藏山忠義,流芳千古
追懷晉文公
且說仇猶國
解讀胡服騎射
講論長平之戰
山西的歷史見證
民歌的燦爛光輝